气敏响应特性论文-李含春,秦昭君,刘应开

气敏响应特性论文-李含春,秦昭君,刘应开

导读:本文包含了气敏响应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Ag掺杂SnO2,单根纳米带,气体传感器,丙酮

气敏响应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含春,秦昭君,刘应开[1](2018)在《高响应度、高选择性的单根Ag-SnO_2纳米带对丙酮的气敏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SnO_2基纳米带在气敏探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引起极大的研究兴趣。采用热蒸发法制备单晶SnO_2纳米带和Ag掺杂的SnO_2(Ag-SnO_2)纳米带,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EDX)、X射线衍射仪(XRD)、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选区电子衍射(SAED)、X射线光电子谱(XPS)等对其成分、微结构等进行表征。同时研究了单根Ag掺杂SnO_2纳米带器件的气敏特性。结果表明,单根Ag-SnO_2纳米带对丙酮最佳工作温度为220℃,低于SnO_2纳米带器件的230℃。在最佳工作温度下单根Ag-SnO_2纳米带对1.00×10~(-4)的丙酮响应度达到7.6,是纯净器件2.3倍,其响应/恢复时间为6/7s,Ag-SnO_2纳米带器件对丙酮的理论探测极限为42.95×10-9。气敏特性的提升是由于Ag离子掺杂促进纳米带表面吸附氧离子与丙酮气体反应,导致器件对丙酮的响应和选择性提高。(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8年08期)

董星辰[2](2017)在《金沉积及氮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检测SF_6分解组分的气敏响应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SF_6气体绝缘的电气设备在电力系统的输变电环节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它比传统变电站中电气设备的占地面积更小,并且不易受外部天气影响,配置灵活,有很高的安全可靠性。局部放电现象是气体绝缘电气设备内部的绝缘材料出现劣化、性能下降的特征标志。通过监测并处理气体绝缘设备局部放电的关键信息,对于发现高压电气设备内部的早期绝缘缺陷、加强设备的重点监控、提前预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放电能量作用下,SF_6出现化学断键,在气体绝缘开关内部微量水、微量氧以及固体绝缘材料存在时,产生SO_2、SOF_2、SO_2F_2等多种关键特征气体。通过对这些化学组分实时监测,能够获取设备内部的局部放电信息,及时预警,提高系统安全性。本文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展开了表面修饰的高效、新型二氧化钛纳米管气敏传感器的实验及仿真研究。本文通过贵金属沉积和非金属掺杂两种改性方案对二氧化钛纳米管实施改性,并通过实验及仿真结果的对比,探讨两种表面改性方式下二氧化钛材料的敏感响应特性的微观机理。金沉积二氧化钛敏感材料的响应特性及理论分析。实验方面,利用沉淀沉积法将金颗粒沉积在整齐排布的二氧化钛敏感材料上,继而通过本课题组的气敏测试平台完成了金沉积二氧化钛敏感材料对SO_2、SOF_2、SO_2F_2的敏感程度测试;结果显示,金沉积改变了二氧化钛敏感材料吸附这些特征产物的敏感性能,吸附SO_2气体时的响应程度降低,吸附SO_2F_2的响应程度有了较大地增加,吸附SOF_2的响应程度基本不变。仿真方面,通过Materials Studio软件构建了金沉积锐钛矿型二氧化钛的(101)晶面模型,仿真了叁种气体分子靠近该晶面并达到稳定状态的微观过程,通过能带结构变化、电荷转移、态密度等关键吸附参数研究了金沉积对二氧化钛敏感材料的改性效果,从微观角度解释了金沉积二氧化钛敏感材料的响应性能和相应机理。氮掺杂二氧化钛敏感材料的响应特性及理论分析。实验方面,搭建了基于等离子体技术的二氧化钛敏感材料的改性平台。具体实施中采用的是介质阻挡放电的方式实现非金属的表面掺杂,利用氮等离子体改性二氧化钛敏感材料,SEM、XRD、XPS等方式表明成功获得氮掺杂二氧化钛敏感材料。氮掺杂二氧化钛材料的敏感响应测试显示,氮元素基本没有改变二氧化钛敏感材料对SO_2气体的敏感程度,对SOF_2的敏感性能有较大程度的上升,而对SO_2F_2的敏感性进一步下降。仿真方面,通过建立SO_2、SOF_2、SO_2F_2靠近氮掺杂二氧化钛吸附晶面的微观模型,利用优化的第一性原理仿真方法,对稳定吸附后的特征参数完成详细计算,气敏仿真与实验中的气敏现象相吻合。通过将金沉积、氮掺杂的敏感响应测试和仿真结果与前期未改性的二氧化钛敏感材料的相应实验及其吸附SF_6分解特征产物的仿真结果对比,本文初步确定了未改性、金沉积、氮掺杂的二氧化钛敏感材料各自适于检测的目标气体,为SF_6分解组分的检测研究提供支持,为将来检测SF_6分解产物的传感器阵列的研制和实用奠定实验和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5-01)

李扬,邓超,杨慕杰[3](2011)在《交联季胺化聚(4-乙烯基吡啶)/聚吡咯复合湿度传感器的制备及其湿敏响应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聚离子液体稳定作用,采用溶液聚合以及阴离子交换反应,制备了在有机溶剂中分散良好的聚吡咯。采用溶液共混方法,制得其与聚(4-乙烯基吡啶)复合物,并以浸涂方法沉积于叉指金电极上,通过随后的热处理交联季胺化反应,制备了基于交联季(本文来源于《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9-24)

李扬,季善坐,杨慕杰[4](2010)在《聚吡咯复合纳米纤维气敏材料的响应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静电纺丝法和气相聚合法制备了聚吡咯和聚偏氟乙烯复合纳米纤维气敏材料及气体传感器;研究对比了复合纳米纤维气敏材料与复合薄膜气敏材料对于400×10-6~3600×10-6氨气的室温响应特性。(本文来源于《计测技术》期刊2010年S1期)

李扬,李朋,杨慕杰[5](2010)在《超支化聚季胺盐的湿敏响应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超支化结构聚酯为核,制备了超支化聚季胺盐湿敏材料。采用浸涂法制备薄膜电阻型湿敏元件,研究了其湿敏响应特性。发现其在较宽湿度范围(5%~96%RH)具有较高响应灵敏度,且响应快,湿滞小(1%RH)。(本文来源于《计测技术》期刊2010年S1期)

李扬,季善坐,杨慕杰[6](2010)在《聚吡咯/PVdF复合纳米纤维的气敏响应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分子纳米气敏材料,具有成本低、灵敏度高、响应快、可室温检测等优点,已成为气体传感器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采用静电纺丝和气相聚合方法制备了聚吡咯/PVdF复合纳米纤维气敏元件,研究了其对(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0-06-20)

应邦育,李扬,杨慕杰[7](2008)在《水溶性聚苯胺的湿敏响应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化学氧化法合成聚苯乙烯磺酸与对甲苯磺酸共掺杂的水溶性聚苯胺,以紫外可见光谱表征其结构。采用浸涂法制备聚苯胺薄膜湿敏元件。其在0-97%RH内阻抗从8105降至4103,响应灵敏度较高,且可实现低湿环境检测。其湿滞约为5%,脱湿和吸湿响应时间分别为10s和11s。(本文来源于《陶瓷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刘铁兵,邵栋梁,沈清,蒋俊树,姚彦如[8](2008)在《氧化锡气敏传感器动态响应特性用于农药残留检测的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氧化锡气敏传感器参杂金属(Sb,Ca,Sr)的制备及检测农药残留检测装置的原理,通过对氧化锡气敏传感器,在动态与静态条件下,检测农药残留的响应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如采用电压、占空比、电压波形(矩形波、正弦波、锯齿波、脉冲波)的变化,比较研究了农药残留检测的动态与静态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动态的测量方法比静态方法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用这种动态测量方法检测对硫磷等有机磷类农药残留具有良好效果。(本文来源于《传感技术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郭淼,潘敏,陈金霞,糜裕宏,张孝彬[9](2006)在《室温下镀钯多壁碳纳米管对苯的气敏响应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酸氧化后的多壁碳纳米管上化学还原镀钯,用水将镀钯后的碳管清洗至中性并配制成悬浊液,将悬浊液旋涂在真空溅射的叉指金电极表面,干燥后作为气敏膜,把气敏膜暴露于一定浓度的苯气体中,检测传感器的电流变化,并计算其灵敏度。镀钯后的多壁碳管在室温下对苯响应和回复迅速,电导变化与苯气体的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y=0.0041x+0.1288,r=0.9546。Pd颗粒对苯分子和碳管壁结构缺陷间的电子转移的促进作用可能是多壁碳管镀钯后产生良好气敏响应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06年12期)

赵斌,符若文,章明秋,张斌[10](2006)在《CB/WPU导电复合材料在有机蒸汽中的气敏响应特性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乳液共混法制得了炭黑/水溶性聚氨酯(CB/WPU)气敏导电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在饱和溶剂蒸汽中的最大响应随着溶剂的介电常数的增大而减小。在非极性饱和溶剂蒸汽中,没有观察到负蒸汽系数(NVC)效应,其最大电阻响应达到106倍以上;而在极性饱和溶剂蒸汽中,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复合材料的电阻将接近于一个平衡值,该平衡值的大小随着溶剂的介电常数的增加而减小,溶剂本身的导电性是导致CB/WPU复合材料在极性饱和溶剂蒸汽中出现NVC效应的主要原因。而在非饱和蒸汽中,复合材料在低压纯蒸汽条件下的最大响应高于在低压蒸汽和空气混合气氛条件下的最大响应,复合材料在低压纯蒸汽下没有NVC效应;然而在低压蒸汽和空气混合气氛中,复合材料在极性和非极性溶剂蒸汽中均存在NVC效应,这主要是由于复合材料吸收溶剂蒸汽后,环境压力诱导聚氨酯链段结构松弛引起的。(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6期)

气敏响应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SF_6气体绝缘的电气设备在电力系统的输变电环节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它比传统变电站中电气设备的占地面积更小,并且不易受外部天气影响,配置灵活,有很高的安全可靠性。局部放电现象是气体绝缘电气设备内部的绝缘材料出现劣化、性能下降的特征标志。通过监测并处理气体绝缘设备局部放电的关键信息,对于发现高压电气设备内部的早期绝缘缺陷、加强设备的重点监控、提前预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放电能量作用下,SF_6出现化学断键,在气体绝缘开关内部微量水、微量氧以及固体绝缘材料存在时,产生SO_2、SOF_2、SO_2F_2等多种关键特征气体。通过对这些化学组分实时监测,能够获取设备内部的局部放电信息,及时预警,提高系统安全性。本文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展开了表面修饰的高效、新型二氧化钛纳米管气敏传感器的实验及仿真研究。本文通过贵金属沉积和非金属掺杂两种改性方案对二氧化钛纳米管实施改性,并通过实验及仿真结果的对比,探讨两种表面改性方式下二氧化钛材料的敏感响应特性的微观机理。金沉积二氧化钛敏感材料的响应特性及理论分析。实验方面,利用沉淀沉积法将金颗粒沉积在整齐排布的二氧化钛敏感材料上,继而通过本课题组的气敏测试平台完成了金沉积二氧化钛敏感材料对SO_2、SOF_2、SO_2F_2的敏感程度测试;结果显示,金沉积改变了二氧化钛敏感材料吸附这些特征产物的敏感性能,吸附SO_2气体时的响应程度降低,吸附SO_2F_2的响应程度有了较大地增加,吸附SOF_2的响应程度基本不变。仿真方面,通过Materials Studio软件构建了金沉积锐钛矿型二氧化钛的(101)晶面模型,仿真了叁种气体分子靠近该晶面并达到稳定状态的微观过程,通过能带结构变化、电荷转移、态密度等关键吸附参数研究了金沉积对二氧化钛敏感材料的改性效果,从微观角度解释了金沉积二氧化钛敏感材料的响应性能和相应机理。氮掺杂二氧化钛敏感材料的响应特性及理论分析。实验方面,搭建了基于等离子体技术的二氧化钛敏感材料的改性平台。具体实施中采用的是介质阻挡放电的方式实现非金属的表面掺杂,利用氮等离子体改性二氧化钛敏感材料,SEM、XRD、XPS等方式表明成功获得氮掺杂二氧化钛敏感材料。氮掺杂二氧化钛材料的敏感响应测试显示,氮元素基本没有改变二氧化钛敏感材料对SO_2气体的敏感程度,对SOF_2的敏感性能有较大程度的上升,而对SO_2F_2的敏感性进一步下降。仿真方面,通过建立SO_2、SOF_2、SO_2F_2靠近氮掺杂二氧化钛吸附晶面的微观模型,利用优化的第一性原理仿真方法,对稳定吸附后的特征参数完成详细计算,气敏仿真与实验中的气敏现象相吻合。通过将金沉积、氮掺杂的敏感响应测试和仿真结果与前期未改性的二氧化钛敏感材料的相应实验及其吸附SF_6分解特征产物的仿真结果对比,本文初步确定了未改性、金沉积、氮掺杂的二氧化钛敏感材料各自适于检测的目标气体,为SF_6分解组分的检测研究提供支持,为将来检测SF_6分解产物的传感器阵列的研制和实用奠定实验和理论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敏响应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李含春,秦昭君,刘应开.高响应度、高选择性的单根Ag-SnO_2纳米带对丙酮的气敏特性研究[J].功能材料.2018

[2].董星辰.金沉积及氮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检测SF_6分解组分的气敏响应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7

[3].李扬,邓超,杨慕杰.交联季胺化聚(4-乙烯基吡啶)/聚吡咯复合湿度传感器的制备及其湿敏响应特性研究[C].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2011

[4].李扬,季善坐,杨慕杰.聚吡咯复合纳米纤维气敏材料的响应特性[J].计测技术.2010

[5].李扬,李朋,杨慕杰.超支化聚季胺盐的湿敏响应特性[J].计测技术.2010

[6].李扬,季善坐,杨慕杰.聚吡咯/PVdF复合纳米纤维的气敏响应特性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2010

[7].应邦育,李扬,杨慕杰.水溶性聚苯胺的湿敏响应特性研究[J].陶瓷学报.2008

[8].刘铁兵,邵栋梁,沈清,蒋俊树,姚彦如.氧化锡气敏传感器动态响应特性用于农药残留检测的研究(英文)[J].传感技术学报.2008

[9].郭淼,潘敏,陈金霞,糜裕宏,张孝彬.室温下镀钯多壁碳纳米管对苯的气敏响应特性[J].分析化学.2006

[10].赵斌,符若文,章明秋,张斌.CB/WPU导电复合材料在有机蒸汽中的气敏响应特性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标签:;  ;  ;  ;  

气敏响应特性论文-李含春,秦昭君,刘应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