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节点选择论文-徐晓琪

邻居节点选择论文-徐晓琪

导读:本文包含了邻居节点选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机会网络,路由算法,相遇概率,超时处理机制

邻居节点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徐晓琪[1](2018)在《机会网络中基于邻居节点选择的路由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移动智能终端渐渐开始取代PC端;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大量普及,机会网络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以其众多的优点,慢慢的成为了近年来网络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机会网络的通信方式依赖于其内部节点,因此其拓扑结构会随节点的移动呈现动态联通,目前由于仍缺乏理论的分析工具,因此这类网络的性能在迄今为止的研究中很难得到客观的评价。数据的传输又对网络的动态连通性的把握和理解具有极大的依赖性,因此新型的适用于机会网络的路由协议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机会网络中,通常都是由移动设备担任节点的角色,因此节点的移动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的社会属性和移动规律,因此,在机会网络中,很多应用场合会有消息投递率、端到端时延受限等等的约束条件。PRoPHET路由协议是机会网络中经典的路由协议,但是它也只着力于提升算法的性能,而没有考虑到在一些特殊的机会网络使用环境中存在着不同的约束条件,因此本文以PRoPHET路由算法为基础,在以具有约束条件的机会网络为应用场景,进行了如下改进:1.文章提出了一种端到端时延受限的机会网络应用场景,并在此场景的约束条件下提出了基于相遇概率的邻居节点选择策略,并以此思想为中心提出了基于相遇概率的路由算法Opportunistic Routing Protocol Based Encounter Probability(简称BP_PRoPHET)。在假设节点的移动情况满足泊松分布的前提下,引入了相遇概率的概念,规定节点在单位时间内单位时间内与其相遇的邻居结点的个数即为相遇概率。每个节点都维护一个相遇概率链表,链表每隔固定时间就更新一次,携带消息副本的节点选择相遇概率较优的节点作为下一跳节点。对于BP_PRoPHET路由算法,考虑到当邻居节点的相遇概率都小于携带消息节点自身的相遇概率时,存在消息永远无法投递的情况,因此文章提出超时处理策略,规定当消息在规定时间Tcast内没有传出时的处理方法,并在实验中测定了Tcast的大小。最后通过一系列的仿真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存在时延受限、节点比较稀疏等实验条件约束的情况下BP_PRoPHET路由算法在消息投递率和开销等方面的性能整体优于传统的路由算法。2.文章提出了一种消息价值模型并与PRoPHET路由算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消息价值的路由算法Opportunistic Routing Protocol Based Message Value(简称BV_PRoPHET)。考虑到PRoPHET路由算法只计算出邻居节点的连接预测率,而忽略了消息本身,容易造成有效的信息无法进行优先投递,从而造成资源浪费,此算法根据PRoPHET路由算法确定了邻居节点的连接预测率后,将其与消息副本的大小和剩余生存时间进行加权处理,相加后得到的值作为消息价值,以此为依据选择需要向下一跳节点投递的消息类型,然后完成消息的转发。最后,文章通过一系列的仿真实验,对算法的性能进行了评估。仿真实验证明,在存在开销受限、节点比较稀疏等实验条件约束的情况下BV_PRoPHET路由算法在消息投递率和开销等方面的性能整体优于PRoPHET路由算法。(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黄学哲,邓庆绪,李传文,金顺希[2](2013)在《采用邻居节点的改进ZigBee路由选择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无线传感网络中,路由选择是高效使用网络、延长全网络寿命的关键之一.为了提高网络效率和节省网络整体能耗,提出了一种路由选择优化算法,该算法利用没连接到的邻居节点进行数据路由选择,以减少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跳数,进而达到提高网络效率和节省能耗的目的.通过仿真实验对比分析了改进前后的实际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路由选择优化算法减少了ZigBee节点间路由的跳数和延迟,提高了路由效率,节省网络整体能耗.(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12期)

夏海轮,王宁,曾志民[3](2013)在《移动P2P流媒体中基于有效容量的邻居节点选择机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For Peer-to-Peer (P2P) streaming services in mobile networks, the 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neighbour peers from candidate peers with demanding data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improve Quality-of-Service (QoS). This paper proposes a novel Effective Capacity Peer Selection (ECPS) scheme based on effective capacity. In the ECPS scheme, the neighbour peer selection problem was modeled using the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MADM) theory, which considered multiple factors of candidate peers, including Signal to Interference and Noise Ratio (SINR), residency time, power level, security, moving speed, and effective capacity. This model could increase the suitability of ECPS for wireless mobile environments. Then, the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TOPSIS) was used to solve the MADM problem and identify the preferred neighbour peers.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PS scheme can improve the network throughput, reduce packet delay by about 82%, and almost double the packet delivery ratio of the mobile P2P streaming service.(本文来源于《中国通信》期刊2013年05期)

郭海歌[4](2013)在《基于拓扑感知的P2P邻居节点选择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P2P技术的网络应用也迅速发展。P2P技术的应用使网络上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最大化共享。P2P网络的结构相对传统C/S结构而言是全新的,P2P的出现给网络的应用带来了极大变革,正是这种变革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与挑战。本文在介绍P2P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P2P技术面临的困难。目前,对于P2P技术的研究主要是P2P网络拓扑结构和资源搜索定位技术等方面。P2P网络拓扑结构分为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两种。在结构化P2P系统中通过构建虚拟的应用层覆盖网络,使路由目的更加明确,减少了非结构化P2P系统洪泛机制带来的大量不必要通信量和冗余信息。然而网络中节点在不了解底层物理网络拓扑的情况下随机选择逻辑邻居节点,同时逻辑网络的随机构建都造成了逻辑分层网络与物理网络严重不匹配,这就会造成互联网络设施的负担及产生不必要的数据流量。本文在对P2P拓扑结构、Internet网络结构和拓扑感知算法进行深入研究基础上,详细介绍了上述问题,对邻居节点选择机制进行深入讨论,提出了新的算法,尝试解决P2P邻居节点的盲目选择问题。本文构建了符合国内运营商延迟分布的物理拓扑图,对界标簇(binning)算法中的landmark数量和位置进行深入讨论,同时把该结论引入到逻辑P2P网络,对拓扑感知算法进行改进,通过引入分布式分级机制、识别所属运营商和公网IP叁步等机制精确定位节点位置,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拓扑感知问题,提高了资源查找效率。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该算法有效缓解了覆盖网络与物理网络的不匹配问题,提高了路由效率。(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3-03-01)

冯侦探,倪宏,王劲林,尤佳莉[5](2012)在《P2P流媒体直播系统自适应邻居节点选择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P2P网络中节点的异构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动态服务能力的自适应邻居节点选择算法.首先,为分析节点的动态服务能力特性,对流媒体直播系统进行建模,并根据该模型将系统节点按照服务能力分为不同的级别.再采取随机行走的方式选择邻居节点,随机行走过程结束时的节点被加入备选邻居列表.为保证备选邻居节点拥有较强能力,根据节点服务能力动态调整随机行走的期望静止概率分布,采用Metropolis-Hastings算法计算转移矩阵以满足期望静止概率分布.详细描述了节点加入、退出过程以及邻居节点更新策略,以确保节点负载的均衡及系统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显着提高系统性能,降低系统延时,同时对动态网络环境有良好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肖国荣,郜亚丽[6](2011)在《基于免疫学习的对等网络邻居节点选择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件污染是对等网络共享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个好的邻居节点选择方案可以有效抑制污染文件的传播。设计了基于免疫学习的投票相似度计算方法和邻居节点选择方案,并采用自适应的阈值判断文件的可信性。仿真实验表明,本方案抑制了恶意节点传播污染文件的可能性,并具有较小的开销,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2011年08期)

陈瑞昭,刘永广[7](2010)在《基于能力因子的P2P邻居节点随机可变选择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固定随机选择邻居节点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混合式P2P直播系统的邻居节点随机可变选择算法,新算法通过能力因子来衡量节点的良好度,对不同类的节点有不同的邻居数量的最大值,使得良好度高的节点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仿真表明算法能降低数据传输的延迟,提高网络系统的性能。(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10年02期)

邻居节点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无线传感网络中,路由选择是高效使用网络、延长全网络寿命的关键之一.为了提高网络效率和节省网络整体能耗,提出了一种路由选择优化算法,该算法利用没连接到的邻居节点进行数据路由选择,以减少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跳数,进而达到提高网络效率和节省能耗的目的.通过仿真实验对比分析了改进前后的实际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路由选择优化算法减少了ZigBee节点间路由的跳数和延迟,提高了路由效率,节省网络整体能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邻居节点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1].徐晓琪.机会网络中基于邻居节点选择的路由算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8

[2].黄学哲,邓庆绪,李传文,金顺希.采用邻居节点的改进ZigBee路由选择算法[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3].夏海轮,王宁,曾志民.移动P2P流媒体中基于有效容量的邻居节点选择机制(英文)[J].中国通信.2013

[4].郭海歌.基于拓扑感知的P2P邻居节点选择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5].冯侦探,倪宏,王劲林,尤佳莉.P2P流媒体直播系统自适应邻居节点选择算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2

[6].肖国荣,郜亚丽.基于免疫学习的对等网络邻居节点选择方案[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1

[7].陈瑞昭,刘永广.基于能力因子的P2P邻居节点随机可变选择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0

标签:;  ;  ;  ;  

邻居节点选择论文-徐晓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