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陈艳华1张涵玉2

(1吉林省九台市城子街镇中心卫生院注射室130500)

(2北华大学<东郊区>第一临床医学院2010级影像一班132013)

【摘要】目的:探究导致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因素并针对性的制定护理措施。方法:对本院2011年小儿静脉输液发生药物外渗的事件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潜在的风险因素。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2013年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50例,设为观察组,该组患儿接受针对性护理方法,另选本院2011年接受静脉输液治疗患儿50例,设为对照组,该组患儿接受常规静脉输液措施。对比2组患儿药物外渗事件出现概率。结果:引发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因素有:年龄、病情、穿刺部位以及护理因素;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发生静脉输液药物外渗事件概率要低很多,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了解导致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并积极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最大程度保障患儿顺利完成输液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值得重视。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5-0202-02

在儿科临床上,静脉输液发生药物外渗是比较经常遇到的一个护理问题,出现药物外渗的患儿不但会感到十分痛苦,且其受感染的概率也会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以及儿科科室的成本也会增加。所谓静脉输液药物外渗指的是在血管穿刺或者输液的过程中,留置导管或者针头滑出患儿血管外导致液体进入到穿刺位置血管外组织的情况[1]。了解导致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并针对性的制定护理措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现对本院近年来发生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2年-2013年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50例,设为观察组,另选本院2011年接受静脉输液治疗患儿50例,设为对照组。男性患儿47例,女性患儿53例;年龄范围为20天-12岁,其平均年龄为(5.1±0.2)岁。患儿病种主要如下:5例患儿为营养不良,18例患儿为腹泻,52例患儿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20例患儿为早产儿,5例患儿为肺炎。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种等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分析方法

对本院2011年1月-12月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事故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受护理人员性别、年龄、护理内容、护理事故内容以及相关因素。根据调查内容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并于2012年始开始执行。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静脉输液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风险护理措施。

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原因分析

经本次对静脉输液药物外渗事故归纳后,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患儿年龄。年龄在3岁以内的患儿出现输液外渗的概率更高,该年龄阶段的小儿对注射有较强的心理反应,注射部位活动过于频繁;(2)患儿病情。病种如营养不良、腹泻腹痛等患儿出现输液外渗概率较高,前者是由于机体循环不良导致血管通透性高,后者是因为病情导致的疼痛难以忍受,穿刺部位活动频繁所引发;(3)穿刺部位。头皮静脉注射和眶上静脉注射发生药液外渗概率较高,大部分均在输液后30分钟内发生;(4)护理因素。护士对穿刺技术没有熟练掌握,难以一次穿刺成功,穿刺后针柄固定处理不妥善,关节位置没有使用夹板固定等。

2.2药物外渗事件发生概率

对照组患儿出现静脉输液药物外渗事件概率为34.0%(17/50),观察组花儿概率为6.0%(3/50),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护理对策

本次研究护理对策主要如下:(1)选择适当静脉。小儿天性好动且自我约束力不高,因此年龄较小而患儿可选择头皮静脉穿刺,尽量不要选择眶上静脉和耳后静脉,年龄较大的则选择四肢静脉穿刺,尽量闭关关节周围静脉;(2)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选择合适的血管和角度进针,针头和血管一般呈现为30°,进针速度要慢,见回血后再以适当的角度推进1毫米,保障针尖斜面完全在血管里面;(3)妥善固定。穿刺成功之后使用通气胶带固定,一般选择3M胶带,将胶带做“S”型固定,但反折环不宜太大,如穿刺部位为头皮静脉穿刺的,则使用胶带再围绕头部一圈避免因外力的牵拉使得针头出现活动,如穿刺部位为四肢静脉的,则在手足功能位使用夹板固定;(4)健康宣教。主要是让家长在输液的过程中主动配合以及了解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不随便调整输液滴速、抱患儿的时候要抱穿刺部位的对侧避免碰到针头;不要在患儿穿刺部位使用衣物覆盖以免影响到护理人员对穿刺输液的观察[2]。

3.2小结

本次研究中接受针对性风险护理的观察组患儿,其药物外渗事件发生概率相对于接受常规护理对照组患儿要低很多,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该结果提示了了解导致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并积极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最大程度保障患儿顺利完成输液和临床治疗,更好的保障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提高护患满意程度,有助于构建和谐护患环境,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1]潘慧.儿科静脉输液常见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2,25(04):136-137.

[2]陆琴,韩萍.我国预防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2,18(01):124-125.

标签:;  ;  ;  

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