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关节角度论文-李旭鸿,范年春,喻美鑫

下肢关节角度论文-李旭鸿,范年春,喻美鑫

导读:本文包含了下肢关节角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老年女性,步行策略,角速度,生物力学

下肢关节角度论文文献综述

李旭鸿,范年春,喻美鑫[1](2019)在《老年女性不同步行增速模式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探讨不同增速策略的健康老年女性在步态周期内其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的变化规律,希望籍此来帮助临床医生、康复治疗师完善其治疗方案和临床评估,以恢复患者正常行走时下肢关节和肌肉的运动表现。研究方法:利用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QTM(采样频率500Hz)和两块叁维测力台KISTLER(采样频率1000Hz),对27名老年女性(63.41±3.13岁)在自然行走(CW)和快速行走(FW)过程中的步态参数进行采集。根据受试者从自然行走到快速行走的速度增加方式分成叁组:1)增加步频;2)增加步幅;3)同时增加步频和步幅,并对其矢状面内下肢踝、膝和髋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原始的运动学参数通过Butterworth低通滤波器进行过滤,其截止频率为12Hz)。对步态周期内重要时相进行划分和定义:承重反应期T1(loading response,0-10%)、支撑中期T2(mid-stance,10-30%)、支撑末期T3(terminal stance,30-60%)、摆动初期T4(initial swing,60-70%)摆动中期T5(mid-swing,70-85%)、摆动末期T6(terminal swing,85-100%)。提取受试者步态周期数据:右侧足跟触地(0%)至右侧足跟再次触地瞬间(100%),上述标准是根据叁维测力台上的垂直地面反作用力来完成。进而得到每名受试对象叁次CW和FW的角度和角速度平均值,再对其步态周期做归一化处理。另外,由于每名受试者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都不会完全重合,因此本文把其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提取后再做统计分析呈现在表格中,各组步态周期内的关节角度和角速度示意图仅以G2组为代表在文中出现。本文也定义整个步行过程中踝关节背屈、膝关节和髋关节屈曲为正值(+),对应的踝关节跖屈、膝关节和髋关节伸展为负值(-)。叁组人群的年龄、身高、体重、BMI和下蹲力以及各组间CW和FW过程中步速、步频、步幅、步行周期、下肢叁个关节角度和角速度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P<0.05为显着性差异。另外,同组间CW和FW过程中的下肢叁个关节角度和角速度用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P<0.05为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叁组老年女性不论是身高、体重和年龄,还是在CW过程中的步速、步幅、步频和步行周期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G1组的下蹲力分别与G2和G3组呈显着性差异(P<0.05)。自然行走过程中,叁组老年女性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自然行走相比,老年女性在快速行走时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呈现随步速加快而增大的趋势,尤其是以增加步幅来提高行走速度的老年女性。FW步态周期中,G1组HT3时相的伸展角度和AT1时相的跖屈角速度较小,AT5时相的背屈角速度较大,分别与G3组呈显着性差异(P<0.05);与此同时,AT4时相的跖屈角速度较大、HT2时相的伸展角速度较小,分别与G2和G3组呈显着性差异(P<0.05)。G2组KT2时相的屈曲角度较大,分别与G1和G3组呈显着性差异(P<0.05);KT4时相的屈曲角速度较大,并与G3组呈显着性差异(P=0.023)。不管是CW过程还是FW周期内,老年女性在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的出现时相(T)基本相同,仅G2组的屈曲角度峰值是在触地瞬间(HT1),并非摆动末期(HT6)。与CW过程相比,老年女性在FW周期内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均变大,特别是G2组的关节角速度峰值大多数出现了显着性差异(P<0.05)。有意思的是,叁组老年女性髋关节摆动末期(HT6)的角速度峰值却并未随着步速的加快明显变大。踝关节在支撑末期(AT3)的背屈角度峰值却出现一定的减小,但无显着性差异。另外,G2组在踝关节摆动初期(AT4)、膝关节支撑中期(KT2)、髋关节承重反应期(HT1)和支撑末期(HT3)的角度峰值均出现了显着性增大(P<0.05)。研究结论:不论任何增速策略的健康老年女性,其步态周期内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变化轮廓较为一致。从自然行走到快速行走,老年女性下肢叁个关节的角度和角速度都随之增大,但以增加步幅或者同时增加步幅和步频的老年女性拥有较大的下肢肌肉力量和关节角度峰值来匹配其相应的快速行走。而且踝和髋关节的角速度峰值均出现在摆动初期,而膝关节则出现在摆动末期。(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李旭鸿,喻美鑫,范年春,徐玉明,韩晓鸣[2](2019)在《老年女性不同步行增速策略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增速策略的健康老年女性在步态周期内其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QTM和两块叁维测力台KISTLER对27名老年女性在自然行走和快速行走过程中的步态参数和下肢关节运动参数进行采集,根据受试者从自然行走到快速行走的速度增加方式分成3组:增加步频组(G1,n=10),增加步幅组(G2,n=8),同时增加步频和步幅组(G3,n=9)。对上述3组老年女性矢状面内下肢踝、膝和髋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进行数据统计和结果分析。结果:无论自然行走还是快速行走,3组老年女性步态周期内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的均值曲线轨迹相似性较高(复相关系数CMC>0.850)。自然行走时3组之间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自然行走相比,快速行走时的下肢各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呈现随步速加快而增大的趋势,尤其是以增加步幅来提高行走速度的老年女性(G2)。与此同时,G2组的下蹲力最大,其次是G3组,并分别与G1组呈显着性差异(P=0.000和P=0.002)。另外,3组老年女性的踝和髋关节的角速度峰值均出现在摆动初期,而膝关节则出现在摆动末期。结论:无论何种增速策略的健康老年女性,其步态周期内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变化轮廓较为一致,一些重要时相的峰值大小与自身的下肢肌肉力量和步行策略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运动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刘筱璨[3](2019)在《惯性传感器与高速红外运动捕捉系统测量步态下肢关节角度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惯性传感器微型化技术的发展,使其能够用于测量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关节角度。与传统的红外运动捕捉系统相比,它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携带、价格便宜、可用于室外等优点。作为新兴工具,通过与红外运动捕捉系统进行对比,可以检验其测量人体关节角度的效果。本研究检验惯性传感器与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对步态下肢关节角度的测量值能否进行横向比较,并比较两套运动捕捉系统的重测信度。研究方法:对20名受试者分别进行2轮步态测试,每轮测试5次,每次采集一个完整的左腿步态周期。必须同时使用惯性传感器和红外运动捕捉系统采集步态数据。第1轮测试结束后,拆卸受试者体表的红外反光标志和惯性传感器,然后重新粘贴反光标志和佩戴传感器,再进行第2轮测试。通过计算系统间复相关系数(CMC)、系统误差值来综合评价两套运动捕捉系统测量值能否进行横向比较。通过计算标定内复相关系数、标定内误差值来综合评价两套运动捕捉系统的标定内重测信度。通过计算标定间复相关系数、标定间误差值来综合评价两套运动捕捉系统的标定间重测信度。研究结果:系统间矢状面下肢关节角度可以进行横向比较(CMC>0.86),额状面和水平面的下肢关节角度不能进向横向比较(0.28<CMC<0.72)。系统间矢状面和髋关节外展内收的关节角度变化趋势可以进向横向比较(CMC>0.89),其他下肢关节角度的变化趋势不能进行横向比较(0.51<CMC<0.74)。惯性传感器对于矢状面关节角度的标定内重测信度非常高(CMC>0.97),对髋关节外旋内旋关节角度的标定内重测信度不高(CMC<0.70),对其他下肢关节角度的标定内重测信度较高(0.75<CMC<0.91)。惯性传感器对于矢状面关节角度的标定内重测信度与红外运动捕捉系统没有显着性差异(p=0.104~0.416),对其他下肢关节角度的标定内重测信度显着性小于红外运动捕捉系统(p=0.000~0.002)。惯性传感器对于矢状面关节角度的标定间重测信度非常高(CMC>0.96),对于额状面关节角度的标定间重测信度较高(0.77<CMC<0.85),对于水平面关节角度的标定间重测信度不高(CMC<0.66)。惯性传感器对于髋关节外旋内旋关节角度的标定间重测信度显着性小于红外运动捕捉系统(p=0.013),对于其他下肢关节角度的标定间重测信度与红外运动捕捉系统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9~0.801)。研究结论:两套运动捕捉系统对于矢状面关节角度的测量值可以进行横向比较,且对关节角度变化趋势的横向比较效果更好。惯性传感器对下肢关节角度的标定内重测信度较高,但略低于红外运动捕捉系统。惯性传感器对下肢矢状面和额状面关节角度的标定间重测信度较高,对水平面关节角度的标定间重测信度不高。总体而言,惯性传感器的标定间重测信度和红外运动捕捉系统没有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9-06-01)

刘筱璨,李翰君[4](2018)在《跑台上快走、慢跑、上坡跑的下肢关节角度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测量受试者在跑台上进行快走、慢跑、上坡走时下肢关节角度,通过定量分析,比较叁种运动形式的差异,为健身走跑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为运动医学、康复工程、人体工程学、宇航、仿生等领域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招募受试者9人,性别男,年龄18~35岁,半年内无下肢骨骼肌肉疾病或损伤。每位受试者先后在跑台上进行3组不同速度和坡度的运动:(1)速度为4km/h,坡度为0°(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8-08-20)

白雪霏[5](2018)在《Helen Hayes标记组中关键标记点位置误差对下肢关节角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叁维动作捕捉系统的临床步态分析技术可以追踪并记录置于患者皮肤表面标记点的位置,通过人体测量学参数匹配的生物力学建模,计算出患者在行走过程中的各项运动学参数。该技术在应用中的一个主要误差来源是标记点放置位置的不准确。通过模拟实际操作中可能产生的操作误差,探讨标记点位置误差对下肢关节角度计算结果的影响。方法 取1例健全女性使用HH标记组进行平地自选常速行走的数据为例,在V3D软件中建模计算下肢关节角度时,对HH标记组中5个关键标记点(骶椎点、右髂前上棘、右膝关节、右踝关节、右大脚趾)的位置分别对可能产生放置误差的方向进行1 cm的定量移动,根据移动后的标记点位置重新计算右侧骨盆和下肢(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四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8-08-17)

陈恩格[6](2018)在《自行车不同座高下人体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与关节角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不同座高下人体下肢肌肉表面肌电特征与关节角度的动态变化,为选择合适的座高提供依据。对象:四川师范大学学生(研究生)16人,男、女生各8人(年龄23.25±2.24,身高169.62±8.48,体重62.87±9.16)。方法:采用表面肌电测试结合叁维运动捕捉研究不同座高对运动员下肢肌肉放电量及关节角度变化幅度的影响。以3个座椅高度(91%腿长、95%腿长和99%腿长)为研究变量,让运动员在功率自行车上以50rpm的转速骑行。运动负荷:以50W的功率开始骑行,然后每3分钟增加50W功率,直到力竭(心率达到90%最大心率)为止。测试流程:每个受试者接受叁次测试,每次测试要求间隔两天以上,每次测试前使用50rpm的转速,自选频率热身5分钟,再进行正式测试。每个座高下的测试,使用表面肌电测试仪(Noraxon/desktop DTS)采集蹬踏过程中右侧下肢臀大肌(Gluteus maximus),股二头肌(Biceps femoris),股直肌(Rectus femoris,),股外肌(Vatsus lateralis),腓肠肌(Gastrocnemius),胫骨前肌(Tibialis anterior)的肌电信号;使用红外叁维运动分析软件(Vicon Nexus 2.3)采集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角度数据。结果:1、各肌肉的积分肌电值大小依次为:股外肌IEMG>胫骨前肌IEMG>股直肌IEMG>腓肠肌IEMG>股二头肌IEMG>臀大肌IEMG。2、座高的升高对臀大肌的积分肌电平均值无显着性差异,且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规律性。当座高升到95%座高时,各肌肉的积分肌电值普遍降到最小。随着骑行功率的递增,各肌肉的积分肌电值呈正相关的递增趋势,其中150W到200W时各肌肉积分肌电值的增幅明显变大,各负荷之间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3、在本实验的叁个座高下,髋关节的活动范围介于13°至70°之间,膝关节的活动范围介于67°至165°之间,踝关节的活动范围介于68°至116°之间。结论:1、当座高逐渐升高时,各个肌肉的积分肌电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都是先减小后增大,座高处于过高或者过低时下肢部分肌肉的放电量偏大,容易导致肌肉疲劳。2、95%座高骑行时主要用力肌肉放电量相对较小,是较理想的骑行座位高度。3、自行车骑行过程中髋关节活动范围介于13°至70°之间,膝关节的活动范围介于67°至165°之间,踝关节的活动范围介于68°至116°之间,因此在进行下肢力量训练时,可以选择多个关节角度进行练习。(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0)

张莉清,宋子玉[7](2014)在《篮球技术下肢动作肌电和关节角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揭示篮球专项技术的生物力学特点和损伤风险因素、预防膝关节损伤提供依据。方法:以12名篮球专业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运用表面肌电遥测和叁维摄像技术对行进间突然变向、行进间快速后转身、横切跨步急停起跳和侧切起跳4个技术动作进行同步测试,截取支撑环节作为研究的动作片段。结果:支撑环节包含缓冲制动、支撑碾转和蹬伸离地叁个动作阶段或其中两个;臀大肌放电明显且贡献度最大,股前肌群与小腿后肌群的贡献度次之,并因具体动作和性别而异,股后肌群活动相对较弱;支撑环节中,支撑腿膝关节角度均值由大到小排列是侧切上篮、行进间突然变向、行进间快速后转身和横切跨步急停起跳;而角度变化幅度由大到小排列是横切跨步急停、行进间快速后转身、行进间突然变向和侧切起跳。横切跨步急停起跳与行进间快速后转身动作的膝关节最小屈角在90°以下。结果提示:膝关节在半屈曲位发生扭转并快速蹬伸、股后肌群力量弱以及在过小的屈角上快速蹬伸是膝关节损伤的危险因素。建议增强臀大肌、股二头肌力量以及下肢协同肌群、拮抗肌群的配合收缩能力,重视基本功练习和正确技术定型。(本文来源于《中国运动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07期)

Herman,Pontzer,Kelly,Suchman,David,A.Raichlen,Brian,M.Wood,Audax,Z.P.Mabulla[8](2014)在《哈扎族采猎者跑步时脚着地模式和下肢关节角度(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针对不同人群的赤脚跑相关步态研究显示脚着地行为的多样性:有人倾向于后脚跟先着地,也有人偏好中足部或前脚掌先着地。本文主要研究坦桑尼亚北部传统的哈扎族采猎者的脚着地行为和关节角度。方法:用高速数字录像机记录哈扎族中26名成年人和14名青少年在户外跑道上以特定速度(成人3.4±0.7m/s,青少年3.2±0.5m/s)跑步时的脚着地方式(后脚跟、中足部和前脚掌)和下肢角度。结果:哈扎族男性倾向于使用中足部着地(86.7%),而哈扎族女性和青少年更倾向于使用后脚跟着地(女性90.9%,青少年85.7%),未发现前脚掌着地的记录。跑步速度、穿鞋与否(凉鞋或赤脚)、试验持续时间对受试者脚着地方式无影响。结论:与其他惯用前脚掌着地的人群相比,哈扎族男性倾向于用中足部着地,女性和青少年则倾向于用后脚跟着地。哈扎族采猎者脚着地行为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可能反映出跑步经验的差异,男性倾向于中足部着地是因为他们积累了更多的跑步经验。(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期刊2014年02期)

白巍,王新[9](2014)在《1~6岁幼儿走、跑、跳下肢关节角度变化运动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建立幼儿大动作发展评价体系,监测幼儿大动作的发展变化的情况提供定量依据,通过平面定点拍摄法解析法对1~6岁幼儿的走、跑、跳、投动作下肢关节角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幼儿走、跑、跳动作的发展随年龄的增长呈现不同的运动学特征;踝关节的运动技能形成明显落后于髋膝关节;跳跃技能的形成晚于走和跑动作。(本文来源于《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李旗,田福玲,刘国荣,郑德松,陈金铭[10](2014)在《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对缺血性脑中风患者下肢关节屈伸角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后缺血性脑中风患者运动步态髋、膝、踝关节屈伸角度的变化。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增加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28 d,使用Lokomat全自动机器人步态评定系统对患者的运动步态髋、膝、踝关节的屈伸角度变化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足跟着地时,髋、膝、踝关节的屈曲角度值,髋、踝关节的屈伸角度最大值和膝关节支撑相和摆动相关节的屈曲角度最大值均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中风偏瘫步态运动,提高步行功能。(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4年01期)

下肢关节角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不同增速策略的健康老年女性在步态周期内其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QTM和两块叁维测力台KISTLER对27名老年女性在自然行走和快速行走过程中的步态参数和下肢关节运动参数进行采集,根据受试者从自然行走到快速行走的速度增加方式分成3组:增加步频组(G1,n=10),增加步幅组(G2,n=8),同时增加步频和步幅组(G3,n=9)。对上述3组老年女性矢状面内下肢踝、膝和髋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进行数据统计和结果分析。结果:无论自然行走还是快速行走,3组老年女性步态周期内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的均值曲线轨迹相似性较高(复相关系数CMC>0.850)。自然行走时3组之间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自然行走相比,快速行走时的下肢各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呈现随步速加快而增大的趋势,尤其是以增加步幅来提高行走速度的老年女性(G2)。与此同时,G2组的下蹲力最大,其次是G3组,并分别与G1组呈显着性差异(P=0.000和P=0.002)。另外,3组老年女性的踝和髋关节的角速度峰值均出现在摆动初期,而膝关节则出现在摆动末期。结论:无论何种增速策略的健康老年女性,其步态周期内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变化轮廓较为一致,一些重要时相的峰值大小与自身的下肢肌肉力量和步行策略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肢关节角度论文参考文献

[1].李旭鸿,范年春,喻美鑫.老年女性不同步行增速模式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李旭鸿,喻美鑫,范年春,徐玉明,韩晓鸣.老年女性不同步行增速策略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变化[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9

[3].刘筱璨.惯性传感器与高速红外运动捕捉系统测量步态下肢关节角度的比较[D].北京体育大学.2019

[4].刘筱璨,李翰君.跑台上快走、慢跑、上坡跑的下肢关节角度的差异[C].第二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8

[5].白雪霏.HelenHayes标记组中关键标记点位置误差对下肢关节角度的影响[C].第十二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四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18

[6].陈恩格.自行车不同座高下人体下肢肌肉表面肌电与关节角度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7].张莉清,宋子玉.篮球技术下肢动作肌电和关节角度特征[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4

[8].Herman,Pontzer,Kelly,Suchman,David,A.Raichlen,Brian,M.Wood,Audax,Z.P.Mabulla.哈扎族采猎者跑步时脚着地模式和下肢关节角度(英文)[J].JournalofSportandHealthScience.2014

[9].白巍,王新.1~6岁幼儿走、跑、跳下肢关节角度变化运动学特征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

[10].李旗,田福玲,刘国荣,郑德松,陈金铭.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对缺血性脑中风患者下肢关节屈伸角度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4

标签:;  ;  ;  ;  

下肢关节角度论文-李旭鸿,范年春,喻美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