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主义范式论文-韩敏

文化主义范式论文-韩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主义范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化战线,文化自信,交往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主义范式论文文献综述

韩敏[1](2019)在《从文化战线到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交往范式转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度重视文化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最重要的成功经验。毛泽东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与新时代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自觉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的两个重要历史节点。从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的"文化战线"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习近平提出的"文化自信",这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与建立的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交往的原则。文化自信建构了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交往主体的品格,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价值立场。(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9年11期)

罗岗[2](2019)在《联通“媒介革命”与“社会革命”——社会主义文艺转向对“视觉文化”研究范式的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欧洲,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视觉文化实践,都是在"都市"基座上发生的。其核心是由"媒介转向"带来的"传播革命",基本限制在工业革命、城市文化和市民阶层的视野中。中国1930年代左翼文艺传统同样如此。然而到了延安文艺时期,基座发生了变化。在前工业革命、农村文化和农民群体的主导背景下,如何突破"印刷文化"的"书写垄断"和"感官技术"条件不足的限制,造就新的媒介革命与政治革命?这个任务深刻影响了延安文艺传统。当代西方的视觉文化研究无法处理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唐小兵的新书《流动的图像》在此方面进行了挑战。我们更需要进一步发现/发明一套话语/范式,让中国社会主义视觉/文艺实践在超越"视觉文化"研究框架的同时,获得正面言说的可能。(本文来源于《东方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王轩[3](2018)在《后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文化研究范式的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后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之间具有一种复杂的互动关系,对后者的范式转换影响深远。本文首先分析了"后马克思主义"和"文化研究"的学术概念,其次对后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文化研究范式转换的基本特征进行论述,指出其以话语接合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结构主义作为研究视野、以霸权理论定位学术价值,最后指出超越后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8年30期)

陶水平[4](2018)在《英国文化研究的文化主义理论范式及其批评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英国文化研究的批评对象的不断拓展,文化研究的理论范式也在不断转换,形成了英国文化研究生生不息的创新风格。从英国文化研究发展史来看,先后出现了四种主要理论范式,"文化主义"即是其中最早最具标志性的理论范式。"文化主义"知识话语起源于英国本土,滥觞于英国近代"文化与文明"旧传统,确立于伯明翰学派初期的"文学与社会"新传统之中,更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国文化唯物主义,体现了一个不断发展与更新的动态生成过程。文化主义理论范式把文化理解为社会整体的日常生活,与所有的社会实践紧密相关,强调文化体现了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强调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交互作用。它把文化理解为社会指意实践,重视人的社会历史主体性,强调文化对意义、价值的能动建构作用。伯明翰学派叁大创始人在其奠基性文本中开创性地对工人阶级及其男孩文化、通俗文化以及电视传媒文化等进行了批评实践,显示了文化主义研究范式在工人阶级文化、通俗文化或大众媒介文化、青年亚文化等批评实践领域所取得的最初成绩。文化主义研究范式的优长在于强调文化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内在关联性,突出了人的经验的本源性、真切性、生动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不足在于忽视了人的经验的受动性、复杂性以及差异中的整体性。在中国,由于英国文化研究的引入,人们才开始关注大众文化生产作为大众日常生活方式所隐含的能动力量,关注文化接受者对大众文化的重构价值。中国学者立足中国现实语境和本土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身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中国当代文化研究学术议程、学术话题和理论热点,主张打开文学和文学性,强调了当代日常生活中审美性的泛化和文学性的扩散,呼吁为文艺学学科扩容,从文学研究走向文化研究,逐渐形成文化研究的中国学派、中国话语。(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辑刊》期刊2018年02期)

陈秉公[5](2017)在《论“马魂、中根、西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范式——深入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应建立"马魂、中根、西鉴"研究范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以西方(包括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为借鉴资源。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指导的必然,是由"马""中""西"文化特性及其相互关系所决定,是百年中国文化建设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现实要求。实行"马魂、中根、西鉴"研究范式,要扎实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自觉建立"马中西"跨文化学科群、培养"马中西通"式的一流专家队伍、防止"虚无主义"与"国粹主义"两种片面倾向。(本文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聚焦——第七届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论文集萃》期刊2017-07-01)

巨慧慧[6](2017)在《苏共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范式的误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凌霞在《俄罗斯研究》2016年第6期撰文指出,勃列日涅夫时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再也无法保持在全面封闭的情况下进行宣传的模式,苏美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普通民众对美国的认知逐渐清晰和完善,心目中原有的敌人形象也渐行渐远。更多苏联民众渴望了解美国,向往西方民主、自由和生活品质,热衷西方流行文化。但是苏共领导人依旧简单和片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本文来源于《学术交流》期刊2017年06期)

李元旭,平章起[7](2016)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关系的叁种主要阐释范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主要存在着叁种阐释范式。意识形态范式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无产阶级的理论学说,把中华传统文化视为地主阶级的思想体系。这种范式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入手认知文化,看到了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但忽视了意识形态的独立性和文化的继承性,忽略了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区别。文明范式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分别归于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文明。这种范式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不可替代性,但又往往过于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本位性而拒斥马克思主义。体用范式沿用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体"、"用"概念,提出了"中体西用"、"西体中用"或"马魂中体西用"等不同主张。这种范式最具中国特色,但由于对"体"、"用"的不同理解和阐发,难以形成共识,容易导致文化独断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上,一方面要坚持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信和自觉,另一方面还要探寻更具阐释力和适应性的阐释范式。(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刘振怡[8](2016)在《新康德主义与文化哲学范式的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康德主义对文化哲学范式的生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主要表现在:把道德的彼岸神性基础置换为此岸的自然人性基础,建构了新的价值哲学;使哲学研究摆脱了自然科学化的倾向,确立了人文科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的独立性;强调随机性、偶然性和特殊性才是研究人及人类历史的焦点;使哲学研究的主题向生活世界回归。(本文来源于《求是学刊》期刊2016年03期)

闫方洁[9](2016)在《文化研究视角下资本主义控制逻辑的多重布展——兼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微观权力批判范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不仅是一种经济体制,更是融合了各种意义的社会文化系统,只有突破传统的"经济—政治"分析法,确立文化研究视角,才能彻底揭露其意识形态诡计。在他们看来,"生产""日常生活"和"无意识"历时性地构成了资本主义权力布控的主要空间,"物化意识""虚假需求""诱惑"等分别构成了其控制逻辑得以布展的具体途径。他们通过文化研究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微观权力批判范式,揭示了新时期资本主义统治的隐蔽性。然而,如果撇开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所谓的微观权力批判必然走向偏狭和犬儒。(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肖伟胜[10](2016)在《索绪尔语言学革命与“文化主义范式”的奠基》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以索绪尔、雅各布森等为代表的结构语言学是"语言学转向"的直接源头,二战后结构主义与"语言学转向"思潮的碰撞衍生出法国(后)结构主义大潮。这股基于语言学模型的文化思潮带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化主义"范式的整体转型,在此研究范式创建过程中,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起到了奠基性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6年03期)

文化主义范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欧洲,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视觉文化实践,都是在"都市"基座上发生的。其核心是由"媒介转向"带来的"传播革命",基本限制在工业革命、城市文化和市民阶层的视野中。中国1930年代左翼文艺传统同样如此。然而到了延安文艺时期,基座发生了变化。在前工业革命、农村文化和农民群体的主导背景下,如何突破"印刷文化"的"书写垄断"和"感官技术"条件不足的限制,造就新的媒介革命与政治革命?这个任务深刻影响了延安文艺传统。当代西方的视觉文化研究无法处理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唐小兵的新书《流动的图像》在此方面进行了挑战。我们更需要进一步发现/发明一套话语/范式,让中国社会主义视觉/文艺实践在超越"视觉文化"研究框架的同时,获得正面言说的可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主义范式论文参考文献

[1].韩敏.从文化战线到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交往范式转型[J].社科纵横.2019

[2].罗岗.联通“媒介革命”与“社会革命”——社会主义文艺转向对“视觉文化”研究范式的挑战[J].东方学刊.2019

[3].王轩.后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文化研究范式的转换[J].智库时代.2018

[4].陶水平.英国文化研究的文化主义理论范式及其批评实践[J].社会科学辑刊.2018

[5].陈秉公.论“马魂、中根、西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范式——深入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C].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聚焦——第七届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论文集萃.2017

[6].巨慧慧.苏共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范式的误读[J].学术交流.2017

[7].李元旭,平章起.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关系的叁种主要阐释范式[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8].刘振怡.新康德主义与文化哲学范式的生成[J].求是学刊.2016

[9].闫方洁.文化研究视角下资本主义控制逻辑的多重布展——兼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微观权力批判范式[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0].肖伟胜.索绪尔语言学革命与“文化主义范式”的奠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

标签:;  ;  ;  ;  

文化主义范式论文-韩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