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沉淀论文-李振团,柴锋,杨才福,罗小兵,苏航

铜沉淀论文-李振团,柴锋,杨才福,罗小兵,苏航

导读:本文包含了铜沉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高强钢,淬火工艺,组织,铜沉淀硬化

铜沉淀论文文献综述

李振团,柴锋,杨才福,罗小兵,苏航[1](2019)在《淬火工艺对铜沉淀强化UHS钢组织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高强度钢不仅可以降低海洋装备本身质量,而且节约能源,但这类钢应用过程中要求具有良好的强韧性匹配,而淬火工艺显着影响其后续的相变和性能。采用Thermo-Calc软件、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等研究了淬火工艺对低碳(w(C)<0.05%)铜沉淀硬化超高强海工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910℃淬火、450℃时效处理后峰值硬度达到386HV,700℃时效后空冷可得到部分二次马氏体组织,峰值硬度为357HV。525℃以下时效,富铜相析出的平均半径约为5nm,产生较高的强化增量。820~910℃淬火,随着淬火温度降低,细小的(Nb,Ti)C粒子能够有效抑制奥氏体晶粒的长大,细化晶粒和马氏体板条块,同时基体中小角度界面密度增加,强韧性提高。其中820℃淬火强度最高达到1 109MPa,-80℃V型冲击功为91J。(本文来源于《钢铁》期刊2019年06期)

王俊娥,张焕然,衷水平,陈杭,吕旭龙[2](2018)在《碲化亚铜沉淀工艺优化及生产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铜阳极泥预处理碲化亚铜渣沉淀工艺优化和改进方法。探索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碲化亚铜渣还原—铜粉置换"新工艺,碲沉淀率由90%提高至98%以上,铜粉用量由理论量2倍降至1.35倍。应用实践证明,该工艺综合经济效益显着,可实现溶液中碲的高效回收。(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冶炼部分)》期刊2018年03期)

张芮源,赵雪婕[3](2018)在《发电机内冷水中pH对铜沉淀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计算发电机碱性水化学工况运行过程中,不同pH条件下铜离子的形态,并通过实验研究pH值与生成沉淀物的关系,采用SEM-EDS和XPS对滤膜截留沉淀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pH>8.0时,溶液中以CuO沉淀为主。由于内冷水中铜多以氧化物形式存在,采样后测得的铜离子含量不能完全代表空芯铜导线的腐蚀情况,需核算过滤器、离子交换器及反冲洗时内冷水中铜离子含量。(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8年02期)

郈亚丽[4](2017)在《从铜沉淀渣中回收硒、铜、碲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采用硫酸化焙烧蒸硒、水浸分铜、酸浸分碲工艺,从铜沉淀渣中分步回收硒、铜、碲。试验结果表明,适宜条件下,硒、铜、碲回收率分别为90.21%、96.32%、80.82%,可实现硒、铜、碲的分步回收。工艺操作简单,金属产品品位较高。(本文来源于《湿法冶金》期刊2017年06期)

张毅斌[5](2016)在《一种铜沉淀强化铁素体钢焊接热影响区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Gleeble热模拟试验,研究了一种低碳铜沉淀纳米相强化铁素体钢焊接热影响区组织及性能,测试了试验钢粗晶区焊接CCT曲线。结果表明,试验钢焊接粗晶区组织主要为贝氏体,其它区域均为铁素体;铜沉淀纳米强化相随热循环不同而发生不同演变,从而引起热影响区性能变化。试验钢粗晶区冲击功及硬度与基体相当,细晶区、临界区及亚临界区冲击功均高于基体,有一定软化现象。在试验t8/5范围内,试验钢粗晶区对焊接热输入较为敏感,随t8/5的增加,组织粗化,并产生较多的粒状贝氏体组织,冲击功降低明显。(本文来源于《材料开发与应用》期刊2016年05期)

吕先松,袁晓敏,刘慧[6](2016)在《时效温度对含铜沉淀硬化钢显微组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一种含铜沉淀硬化钢进行了900℃×2 h固溶处理和水冷,随后分别于400℃、450℃、500℃、550℃和650℃时效处理。研究了时效温度对该钢显微观组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固溶并水冷得到的板条马氏体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逐渐分解,并向多边形铁素体转变;当时效温度低于450℃时,钢中析出物的数量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呈球形且与基体保持共格关系;当时效温度超过450℃时,析出物明显粗化,由球形转变为椭球形,且与基体不再保持共格关系。(本文来源于《热处理》期刊2016年03期)

贾麟[7](2015)在《氯化亚铜沉淀法去除水中放射性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上几次重大的核事故中均检测到放射性碘核素的存在,尤其是在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地表水、海水、地下水以及饮用水已受到放射性碘污染。碘作为水体主要放射性污染物之一,已经引起了学者们关注和研究,一旦不加以控制将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本文首次提出一种新工艺去除水体中的放射性碘核素,即氯化亚铜沉淀法去除水中放射性碘。在除氧的条件下,选用CuCl为沉淀剂,离解产生的Cu+与水体中的I-反应生成Cu I沉淀,通过0.45μm膜过滤后,使得碘离子得以去除。本研究通过烧杯试验来考察工艺的可行性,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小试试验装置。根据实际情况调试并重现烧杯试验的结果,并且优化小试的操作参数、评价工艺运行的性能及除碘效果。在烧杯试验中,研究了不同CuCl投加量、反应时间、初始I-浓度、共存的Cl-及HCO_3~-浓度对I-去除率的影响,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固相物质的组分来进一步解析反应过程。结果表明,初始I-浓度的变化(5~40 mg/L)和Cl-浓度的变化(0~400mg/L)对I-去除率并无显着影响。在CuCl投加量为150 mg/L,反应时间为15 min时I-去除率为95.8%,为最佳操作条件,但出水Cu_2+浓度超标,并且出水pH略低。投加HCO_3~-可以有效提高出水pH,并且随着HCO_3~-投加量的增大,出水Cu_2+浓度逐渐降低。当HCO_3~-浓度为87.14 mg/L时,出水Cu_2+浓度能够达到饮用水卫生标准(<1 mg/L),但I-去除率也降低至81.2%。通过XPS表征和水质分析可以反映出未投加HCO_3~-时沉淀物中存在Cu I、Cu、Cu_2O、CuO、Cu(OH)2等;加HCO_3~-后沉淀物除包含以上物质,同时有硫铜化物的生成,并且从出水中未能检测出SO42-。小试试验中,为了实现加药的准确性,将CuCl粉末投入0.02 mol/L的盐酸中配成悬浊液投加。小试工艺装置连续7天稳定运行,共处理水量为1540 L,因处理废水的水质与烧杯试验不同,氯化亚铜的最佳投加量为260 mg/L,I-平均去除率为97%,出水Cl-、SO42-浓度稳定,平均值(扣除自来水背景值后)分别为85 mg/L和31 mg/L,出水Cu_2+浓度平均值为20 mg/L,SF初始值为63.36L/(m2·h·m),运行结束后SF值为9 L/(m2·h·m),沉淀物的XPS分析与烧杯试验结果一致。在出水过膜前向膜分离器中加入不同浓度的CO32-,当其投加量为80mg/L时出水Cu_2+浓度为0.72 mg/L,出水pH为8.21,I-去除率此时已降低至57%。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应进一步改进工艺,使其既可以使出水Cu_2+达标,又可以保证I-的去除率。(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12-01)

李娇[8](2015)在《冶金法多晶硅铜沉淀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冶金法制备多晶硅是太阳能电池领域具有发展前景的制备工艺,在硅片和器件制造过程中,作为过渡族金属之一的铜(Cu)元素可能会沾污硅片。所以本论文提出对冶金法制备的多晶硅进行铜沉淀行为研究,对太阳能电池硅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以实验室自制的冶金法多晶硅片作为硅基材料,对该多晶硅片进行铜沉淀实验的研究。研究了不同状态的铜杂质在热处理过程中的铜沉淀行为:并研究在热处理温度、退火时间、冷却速率和退火气氛等不同热处理条件下多晶硅中的铜沉淀行为,并研究了P扩散对铜沉淀行为的影响,利用四探针电阻测试仪测量铜沉淀前后的电阻率,少子寿命测试仪测量多晶硅片的少子寿命,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多晶硅片的表面形貌及杂质分布。采用磁控溅射法和溶液浸渍法分别在多晶硅片的未抛光面覆盖铜单质和铜化合物,将其分别在管式退火炉中进行退火处理,所得的铜沉淀样品电学性能均有所下降。不同的铜杂质状态在多晶硅中的铜沉淀行为不同,由单质铜直接引入铜杂质更容易形成铜沉淀。在该过程中,表面有铜沉淀析出的温度为700℃。对于常规的管式退火炉进行铜沉淀实验而言,在快速热退火炉中进行铜沉淀实验,更加容易形成铜沉淀,影响多晶硅的电学性能。在不同的热处理条件进行铜沉淀实验的研究。在500℃、700℃、900℃、1000℃和1100℃退火条件下,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多晶硅中更容易形成铜沉淀;在0.5min,1min,2min,5min和10min的退火时间下进行铜沉淀,发现在5min多晶硅表面有明显的铜沉淀生成;在慢速冷却的条件下,由于有足够的时间扩散到沉淀区域,相比于在快速冷却的条件下,更容易在多晶硅中形成铜沉淀;在氩气和空气的不同气氛下进行退火处理,由于在氩气气氛下,多晶硅会生成空穴等相关缺陷,从而促进铜沉淀的形成,影响硅片的性能。对多晶硅片进行重复铜沉淀实验的研究,不断升高铜沉淀的温度,由于铜沉淀形成的驱动化学势降低,促进铜沉淀的形成;按0.5min,1min,2min,5min和10min不断延长多晶硅片的退火时间,在5min以内铜沉淀含量增加,但当5min后铜沉淀达到饱和,继续延长时间,表面形貌不会发生明显改变。因此,在多晶硅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中,要避免多晶硅及器件在高温条件下长时间与铜源接触和使用,在实际过程中进行磷扩散能形成吸杂层,改善多晶硅的性能。(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5-05-01)

曹泽允,高俊英,贾太轩[9](2014)在《氧化铜沉淀法处理乙烯废碱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氧化铜为沉淀剂处理乙烯废碱液,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沉淀法处理乙烯废碱液的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沉淀剂投加量。沉淀法处理乙烯废碱液的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时间40 min、反应温度30℃、氧化铜投加量1.8 g。吸附法延续处理乙烯废碱液,乙烯废碱液中硫浓度由1113.25 mg/L降到1.98 mg/L,硫去除率达99.82%,COD浓度由800000 mg/L降到5600 mg/L,COD去除率达99.9%。(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4年08期)

张光超,徐进[10](2013)在《直拉单晶硅中洁净区形成后铜沉淀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直拉单晶硅中形成洁净区后过渡族金属杂质铜的沉淀行为.样品经过高低高叁步常规热处理形成洁净区后,在不同温度下引入杂质铜,然后对样品分别进行普通热处理和快速热处理,通过腐蚀和光学显微镜研究发现,在700℃引入铜杂质后经过普通热处理和快速热处理都不会破坏洁净区,在900℃和1100℃引入铜杂质后经过普通热处理不会破坏洁净区,而经过快速热处理会破坏洁净区.研究表明,快速热处理可以使硅片体内产生大量的空位,空位的外扩散是破坏洁净区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铜沉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介绍了铜阳极泥预处理碲化亚铜渣沉淀工艺优化和改进方法。探索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碲化亚铜渣还原—铜粉置换"新工艺,碲沉淀率由90%提高至98%以上,铜粉用量由理论量2倍降至1.35倍。应用实践证明,该工艺综合经济效益显着,可实现溶液中碲的高效回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铜沉淀论文参考文献

[1].李振团,柴锋,杨才福,罗小兵,苏航.淬火工艺对铜沉淀强化UHS钢组织性能的影响[J].钢铁.2019

[2].王俊娥,张焕然,衷水平,陈杭,吕旭龙.碲化亚铜沉淀工艺优化及生产实践[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18

[3].张芮源,赵雪婕.发电机内冷水中pH对铜沉淀影响研究[J].应用化工.2018

[4].郈亚丽.从铜沉淀渣中回收硒、铜、碲试验研究[J].湿法冶金.2017

[5].张毅斌.一种铜沉淀强化铁素体钢焊接热影响区性能研究[J].材料开发与应用.2016

[6].吕先松,袁晓敏,刘慧.时效温度对含铜沉淀硬化钢显微组织的影响[J].热处理.2016

[7].贾麟.氯化亚铜沉淀法去除水中放射性碘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5

[8].李娇.冶金法多晶硅铜沉淀行为研究[D].云南大学.2015

[9].曹泽允,高俊英,贾太轩.氧化铜沉淀法处理乙烯废碱液的研究[J].广东化工.2014

[10].张光超,徐进.直拉单晶硅中洁净区形成后铜沉淀行为的研究[J].物理学报.2013

标签:;  ;  ;  ;  

铜沉淀论文-李振团,柴锋,杨才福,罗小兵,苏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