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湾北部论文-王琦

辽东湾北部论文-王琦

导读:本文包含了辽东湾北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沉积物,铅,地球化学特征,异常评价

辽东湾北部论文文献综述

王琦[1](2019)在《辽东湾北部浅海沉积物铅地球化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对辽东湾北部表层沉积物样品化验结果,分析了工作区浅海铅元素分布特征,并探讨其环境生态效应.结果表明:辽东湾北部浅海沉积物中铅含量13.9×10-6~344×10-6,平均含量28.4×10-6.存在形态主要为残渣态、铁锰氧化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分布特点为西高东低,异常突出并且集中分布于锦州湾西南部.异常源主要为锌厂排污,及其他工业生产的污水、烟尘排放所致.该异常区的环境质量属叁类及超叁类沉积物,面积约12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0.36%.通过与生物效应数据库法导出的沉积物质量基准值(ERL/ERM和TEL/PEL)的比较,锦州湾有3件样品铅的潜在生物毒性较大,不利生物效应可能频繁发生.(本文来源于《地质与资源》期刊2019年05期)

吴金浩,李强,宋广军,张玉凤,王召会[2](2019)在《2008—2017年夏季辽东湾北部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8—2017年辽东湾北部渔业水域历史监测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指标权重评价模型,对该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辽东湾北部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轻污染,呈现东西两侧污染高,中部低,南部外海略高,北部河口略低的特点。近10 a来,研究区域仅2016年生态环境综合质量等级处于清洁,其他年份均表现为轻污染;2011年综合污染指数最高,综合污染指数总体保持稳定,并呈现略有好转、逐年改善的趋势。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可分为4类并呈现各自不同特点:第1类区域生物指标污染贡献率最高;第2类区域主要集中在双台子河口,水质污染明显;第3类区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显着;第4类区域分布范围更广,综合污染指数介于其他3类之间。辽东湾北部渔业水域主要受生物指标影响,其污染贡献率为60.9%,水质和沉积物指标贡献率相差不大;水质营养盐、沉积物重金属镉(Cd)、铜(Cu)、锌(Zn)、叶绿素a以及浮游动物为辽东湾北部主要污染指标,污染贡献率较大,需重点关注。(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闫晓露,钟敬秋,韩增林,孙才志,刘淼[3](2019)在《近40年辽东湾北部围垦区内外滨海湿地景观演替特征及驱动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辽东湾北部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77~2014年Landsat卫星的5期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通过RS和GIS技术,分析研究区海岸线空间格局变化以及围垦区内外滨海湿地景观的演替路径与模式。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海岸线长度呈波动增长且整体表现为向海扩张趋势。1985~1993年和2002~2014年是辽东湾北部区海岸带显着发生向陆侵蚀和向海扩张时期,大凌河河口西岸和大辽河河口西岸的自然岸线大量转为人工岸线。②围垦活动已经使研究区85%的自然滨海湿地转为人工滨海湿地和非湿地,景观破碎度不断增强,但在2002~2014年,芦苇、潮间带盐沼植被在围垦区外围逐渐生长,景观多样性持续增加。③在围垦区内部,传统的景观演替路径是自然滨海湿地-内陆盐植/芦苇-水产养殖/耕地-建设用地。然而,由于先进的围垦和快速脱盐技术,滨海湿地景观演替的路径不仅简化而且时间缩短。④不同的围垦强度和方式显着地影响区域景观格局的演变。加强保护大辽河西岸由水产养殖到内陆盐植的逆向演替以及双台子河河口两岸的湿地区域,对于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李莉,李林川[4](2019)在《辽东湾北部浅海沉积物铅污染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辽东湾北部浅海区397件样品中铅元素的测试数据显示,其浅海沉积物铅主要以残渣态、铁锰氧化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存在,具有西高东低的分布特点,异常突出并且集中分布于锦州湾西南部。调查区铅的存在形态主要为残渣态、铁锰氧化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其次是腐殖酸结合态、强有机结合态,离子交换态和水溶态铅含量很少。沉积物样品铅全量与铅的碳酸盐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铁锰氧化态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碳酸盐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和铁锰氧化态含量是决定铅全量的主要因素。铅的碳酸盐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铁锰氧化态分布特征与全量铅分布特征一致。因此,辽东湾北部浅海区铅污染主要为锌厂排污及其他工业生产的污水、烟尘所致。(本文来源于《河北地质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车琳萍,上官魁星,于彩芬[5](2018)在《辽东湾北部近海渔业水域中重金属污染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查明辽东湾北部近海渔业水域中重金属Cu、Zn、Pb、Cd、Hg和As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2016~2017年对辽东湾北部近海渔业水域表层海水中重金属进行了4个季节共8个航次的现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Cu、Zn、Pb、Cd、Hg与As的年际特征和季节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Cu、Zn、Pb、Cd和As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在春季和夏季均表现出2016年高于2017年的年际变化特征,而Hg的单因子污染指数2017年均高于2016年;Cu和Pb的单因子污染指数表现出明显的春、夏两季高于秋、冬两季的季节特征,Hg在2016年和2017年均表现出秋季最高、春季最低的季节特征。水环境综合质量指数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和2017年辽东湾北部近海渔业水域表层海水主要为清洁和轻度污染海域,2017年较2016年相比,海水环境综合质量为清洁的站位数量明显增加,水环境综合质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2016年海水环境综合质量为清洁的站位比例的季节变化特征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2017年的季节变化特征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本文来源于《河北渔业》期刊2018年05期)

车琳萍[6](2018)在《辽东湾北部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生态效应与潜在生态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查明辽东湾北部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d、Hg、As、Cu、Pb和Zn的含量特征、生态效应与潜在生态风险,2017年8月对辽东湾北部近岸海域进行了1个航次的现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重金属Cu、Pb、Zn、Cd、Hg和As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5.80、21.83、80.91、0.28、0.06和12.72mg/kg。生态效应评价显示,有7个站位的As含量位于效应浓度低值(ERL)与效应浓度中值(ERM)之间,只是偶尔会产生不利的生态效应,所有站位的Cu、Pb、Zn、Cd和Hg含量均低于ERL,几乎不会产生不利的生态效应。潜在生态风险分析结果显示,辽东湾北部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d、Hg和As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较高,Cu、Pb和Zn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相对较低,辽东湾北部近岸距离河口较近的海域是潜在生态风险较大区域。(本文来源于《河北渔业》期刊2018年04期)

陈芸,赵骞,徐广鹏[7](2017)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夏季辽东湾北部河口区富营养化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掌握辽东湾北部海域营养盐污染状况及富营养化水平,本文基于2014—2016年夏季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化学需氧量和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建立误差逆向传播算法(Back Propagation)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该海域富营养化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受2015年夏季辽宁省干旱和2016年夏季东北地区大规模降雨的影响,辽东湾北部海域营养盐、化学需氧量和叶绿素a浓度均呈现2014年较高,2015年降低,2016年又上升的趋势。调查海域营养盐结构在2014年和2015年主要表现为磷限制,2016年调查海域北部为磷限制,南部为氮限制。BP人工神经网络的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夏季富营养化水平呈现2014年较为严重,2015年降低,2016年又升高的"U"型特征。富营养化程度严重的区域主要出现在大辽河口、辽河口及其近岸海域。大辽河口富营养化程度在3年夏季均保持较高水平,其中2014年和2016年与辽河口富营养化水平相当,而2015年远高于辽东湾北部其他海域。BP人工神经网络在进行富营养化评价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各评价指标对海水富营养化的贡献率,避免对营养盐的过度依赖,同时减少评价过程中的主观误差,是一种更加客观合理的富营养化评价方法。(本文来源于《山东海洋湖沼学会2017年资料汇编》期刊2017-12-01)

陈芸,赵骞,徐广鹏[8](2017)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夏季辽东湾北部河口区富营养化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掌握辽东湾北部海域营养盐污染状况及富营养化水平,本文基于2014—2016年夏季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化学需氧量和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建立误差逆向传播算法(Back Propagation)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该海域富营养化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受2015年夏季辽宁省干旱和2016年夏季东北地区大规模降雨的影响,辽东湾北部海域营养盐、化学需氧量和叶绿素a浓度均呈现2014年较高,2015年降低,2016年又上升的趋势。调查海域营养盐结构在2014年和2015年主要表现为磷限制,2016年调查海域北部为磷限制,南部为氮限制。BP人工神经网络的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夏季富营养化水平呈现2014年较为严重,2015年降低,2016年又升高的"U"型特征。富营养化程度严重的区域主要出现在大辽河口、辽河口及其近岸海域。大辽河口富营养化程度在3年夏季均保持较高水平,其中2014年和2016年与辽河口富营养化水平相当,而2015年远高于辽东湾北部其他海域。BP人工神经网络在进行富营养化评价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各评价指标对海水富营养化的贡献率,避免对营养盐的过度依赖,同时减少评价过程中的主观误差,是一种更加客观合理的富营养化评价方法。(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17年05期)

陈芸[9](2017)在《辽东湾北部海域氮磷污染物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受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海洋资源无序开发利用的影响,陆上及海上人为活动产生的大量污染物被排放进入海洋环境,造成近岸海域水质恶化、生态环境退化和生产力下降,甚至影响到沿岸地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健康是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辽东湾位于渤海的东北部,仅西南部与渤海相连,是一个典型的半封闭海湾,水交换能力较弱。其中辽东湾北部海域作为陆源污染的主要纳污场,成为辽东湾污染最为严重的海域。本文以辽东湾北部近岸海域为研究对象,针对2014—2016年的氮磷污染现状进行营养盐分布特征研究和富营养化水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功能区水质要求计算了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在研究海域的环境容量,并对其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提出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2014—2016年夏季对辽东湾北部海域进行现场调查,获取常规水质和营养盐类资料,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夏季辽东湾北部海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COD和叶绿素a均表现出2014年和2016年浓度高,2015年浓度相对较低的特征。(2)选取无机氮、活性磷酸盐、COD和叶绿素a作为富营养化评价指标,建立基于误差逆向传播(Back-Propagation)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夏季辽东湾北部海域进行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2014年和2016年调查海域富营养化水平较高,2015年主要以贫营养和中营养水体为主,且叁年来富营养化程度均呈现沿岸河口海域高,外海区域较低的特征。(3)利用2015年夏季大、小潮期辽东湾北部海域水动力观测资料,采用不引入差比数计算调和常数的方法进行准调和分析,得出了夏季辽东湾北部海域表底层潮流椭圆要素、潮流类型、余流特征和潮汐振幅迟角,并计算了其平均潮差与最大可能潮差。辽东湾北部海域的潮流类型为规则半日潮流,主要分潮流为M2分潮流,其运动方向呈垂直于等深线的NE—WS,且潮流特征以往复流为主。余流流速在10.15~14.5 cm/s之间,表底层差别较小。研究海域潮汐振幅较大,其中M2分潮振幅达到1.31 m,平均潮差为2.71 m,最大可能潮差为5.23 m。(4)利用研究区域最新的岸线和水深数据,将研究空间进行网格化处理,并通过判断研究海域内的网格数,以计算各功能区面积,又以各功能区水质要求判定可容纳氮磷污染物的最高浓度,依此计算研究海域各功能区污染物环境容量。计算结果表明,在2014年和2016年,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超标情况几乎出现在所有功能区,2015年由于污染物浓度降低致使仅有无机氮在沿岸河口功能区内超标。(5)辽东湾北部海域污染物来源主要包括市政生活污水污染,农业非点源污染和工业污水排放。针对不同的污染类型以及污染物的发生过程,本文提出在污染源控制方面进行工业产业结构改善和农业、渔业的科学种植、养殖,从源头进行污染物控制;在污染物输移方面,完善城市污水输移管网,完成污染物的集中处理;在排放终端的污染物控制主要以种植芦苇和翅碱蓬的生物修复工程为主。针对辽东湾北部海域的污染现状,本文在各功能区管理环境容量、已利用环境容量和剩余环境容量的基础上,紧贴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需求,系统地给出了减少辽东湾北部海域入海污染物量、进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可行性方案,对改善水体环境质量,保护辽东湾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7-05-27)

张可欣[10](2017)在《辽东湾北部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期古气候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辽东湾北部位于渤海北部,晚第四纪以来受到海陆交互作用的强烈影响,经历了多次气候演化和海岸变迁,是气候演变敏感的地区之一。探讨辽东湾北部沉积环境的演变,有助于认识本区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期的地质演化历史;重建本区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期的古气候演化,为未来分析和预测气候环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LZK06孔沉积物进行粘土矿物的测试、粒度分析和光释光测年,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构建辽东湾北部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期的地层年代框架,探讨辽东湾北部的沉积环境演化,并通过伊利石结晶度和粘土矿物组合特征等古气候替代指标,对比探讨替代指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重建辽东湾北部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期的古气候演变过程。本研究取得以下几点结论和认识:1.通过光释光测年得到的原始年龄和地层对比建立了LZK06孔的年代学框架,利用年龄数据进行沉积速率的计算,发现沉积速率分为五个阶段。2.通过LZK06孔岩芯的岩性和粒度特征,结合年代学框架及前人研究成果,将本段样品自下而上分为U1-U4四个沉积单元,即U1陆相(河道相),U2陆相(湖沼相),U3陆相(湖沼相)和U4海相(潮间带相),其沉积相演变顺序为河道相—湖沼相—潮间带相。3.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本区粘土矿物以蒙脱石和伊利石为主,其中蒙脱石含量最高,其次为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含量则相对较少。粘土矿物组合形式为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4.粘土矿物组合的比值和伊利石的结晶度均可以作为古气候替代指标反映古气候。通过分析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和伊利石结晶度指示的气候变化趋势,本段样品古气候演化分为叁个阶段:第一阶段(19.0-17.4m)为玉木冰期第二亚间冰期;第二阶段(17.4-15.8m)为末次冰期盛冰期;第叁阶段(15.8-13.7m)为末次冰期冰盛期结束后的冰消期。5.辽东湾北部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期古气候环境变化过程与国内外典型区域已有的古气候研究成果较吻合,其中第二阶段两次冷事件与H2及H1事件相对应,第叁阶段存在五个冷暖干湿变化阶段分别对应着最老仙女木期、博令(Bolling)暖湿期、老仙女木期、阿勒罗德(Allerod)暖湿期和新仙女木期。(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辽东湾北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2008—2017年辽东湾北部渔业水域历史监测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指标权重评价模型,对该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辽东湾北部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轻污染,呈现东西两侧污染高,中部低,南部外海略高,北部河口略低的特点。近10 a来,研究区域仅2016年生态环境综合质量等级处于清洁,其他年份均表现为轻污染;2011年综合污染指数最高,综合污染指数总体保持稳定,并呈现略有好转、逐年改善的趋势。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可分为4类并呈现各自不同特点:第1类区域生物指标污染贡献率最高;第2类区域主要集中在双台子河口,水质污染明显;第3类区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显着;第4类区域分布范围更广,综合污染指数介于其他3类之间。辽东湾北部渔业水域主要受生物指标影响,其污染贡献率为60.9%,水质和沉积物指标贡献率相差不大;水质营养盐、沉积物重金属镉(Cd)、铜(Cu)、锌(Zn)、叶绿素a以及浮游动物为辽东湾北部主要污染指标,污染贡献率较大,需重点关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辽东湾北部论文参考文献

[1].王琦.辽东湾北部浅海沉积物铅地球化学评价[J].地质与资源.2019

[2].吴金浩,李强,宋广军,张玉凤,王召会.2008—2017年夏季辽东湾北部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9

[3].闫晓露,钟敬秋,韩增林,孙才志,刘淼.近40年辽东湾北部围垦区内外滨海湿地景观演替特征及驱动力分析[J].地理科学.2019

[4].李莉,李林川.辽东湾北部浅海沉积物铅污染分析[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19

[5].车琳萍,上官魁星,于彩芬.辽东湾北部近海渔业水域中重金属污染的季节和年际变化[J].河北渔业.2018

[6].车琳萍.辽东湾北部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生态效应与潜在生态风险[J].河北渔业.2018

[7].陈芸,赵骞,徐广鹏.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夏季辽东湾北部河口区富营养化评价[C].山东海洋湖沼学会2017年资料汇编.2017

[8].陈芸,赵骞,徐广鹏.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夏季辽东湾北部河口区富营养化评价[J].海洋湖沼通报.2017

[9].陈芸.辽东湾北部海域氮磷污染物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7

[10].张可欣.辽东湾北部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期古气候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标签:;  ;  ;  ;  

辽东湾北部论文-王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