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论文-廖振凤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论文-廖振凤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内镜粘膜下剥离术,胃肿瘤,临床效果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论文文献综述

廖振凤[1](2019)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在某院进行手术的治疗的胃良性肿瘤患者108例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以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4例患者。对照组以常规开腹手术治疗,研究组以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手术成功率100%,对照组手术成功率100%,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率12.96%,对照组术中出血率为29.63%,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对比,研究组时间更短,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研究组3.70%,对照组12.96%,研究组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良性肿瘤,治疗效果满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本文来源于《数理医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陈蕾[2](2019)在《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护理配合中应用程序化管理的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内镜黏膜剥离术护理时运用程序化管理后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黏膜剥离术患者118例,按照分组原则将这118例患者平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进行一般护理,试验组进行护理的程序化管理干预,对比两组的各项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8%,低于对照组的22.03%(P<0.05);试验组护理总满意率96.61%,高于对照组的69.49%(P<0.05)。结论通过程序化管理进行护理干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明显降低,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提高了患者的就医质量,在临床上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心理月刊》期刊2019年22期)

董翠莹[3](2019)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腹腔镜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在早期胃癌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和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的价值影响。方法随机选择96名在2017年7月~2019年3月期间在本院确诊为早期胃癌的患者,根据患者的手术治疗意愿,分成A组和B组。A组48名患者选择实施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B组48名患者选择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显着高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着高于B组患者(P<0.05)。结论在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相比于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治疗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安全性更高,更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出院。(本文来源于《心理月刊》期刊2019年22期)

廖真防,梁杰文,徐志勇[4](2019)在《内镜下套扎术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内镜下套扎术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8例胃黏膜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9例。对照组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研究组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联合内镜下套扎术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肿瘤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分别为(7.58±1.54)d、(9 122.98±1 054.21)元,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36±2.28)d、(9 874.63±1 421.36)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术中出血、感染、术中穿孔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肿瘤完整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黏膜下肿瘤患者应用镜下套扎术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医疗费用,临床优势明显。(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9年33期)

彭云慧,张印,陈卫兵[5](2019)在《早期上消化道肿瘤患者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优劣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早期上消化道肿瘤患者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优劣差异。方法 244例早期上消化道肿瘤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及相关手术指征分为EMR组(121例)和ESD组(123例)。EMR组采用EMR治疗, ESD组采用ES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完全切除率、去除病灶平均大小、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及术后12个月复发率。结果 ESD组完全切除率为97.56%(120/123),高于EMR组的90.91%(110/1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去除病灶平均大小为(2.23±1.42)cm,大于EMR组的(1.02±0.77)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70%, ESD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12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R与ESD均有安全、有效、微创等特点,但在实际基层医院进行应用时,先对患者病情进行完善评估、对医院硬件设施进行评估后再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32期)

胡娟妮,朱冠华,程学芳[6](2019)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临床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术后感染的预防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2月在该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D术治疗的272例患者资料。根据临床药师干预前后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将收集的病例资料分为未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组(A组)和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组(B组)。观察两组术后感染情况,比较A、B两组感染发生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A组和B组临床基本情况无显着性差异。两组术后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示:有吸烟史患者、年龄大于60岁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 ESD围手术期使用叁代头孢菌素或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能降低ESD术后感染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中南药学》期刊2019年11期)

田江,葛亮,戴豫新,黎培员,田书信[7](2019)在《内镜与外科手术治疗符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扩大适应证的老年单发早期胃癌的疗效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内镜与外科手术治疗符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扩大适应证的老年单发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老年单发早期胃癌病人10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内镜组72例,采用经内镜手术治疗,外科组3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两组病人均满足ESD扩大适应证。对比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病灶残留、复发、5年存活率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内镜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禁食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与外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短期并发症总发生率接近(P>0.05),但内镜组的长期并发症总发生率显着低于外科组(P<0.05);内镜组与外科组的治愈性切除率、整块切除率、病灶残留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均获得随访,内镜组5年完全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00%(72/72)和95.83%(69/72),外科组分别为96.88%(31/32)和93.75%(30/3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符合ESD扩大适应证的老年单发早期胃癌病人,实施内镜手术与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接近,但前者手术耗时短、长期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本文来源于《临床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陈丹峰,柴艳[8](2019)在《上消化道间质瘤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上消化道间质瘤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于2017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上消化道间质瘤患者共39例,均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果 39例上消化道间质瘤患者中,瘤体位于胃体14例,胃窦13例,贲门3例,食管9例;瘤体直径0.9~2.9 cm,平均(1.59±0.61)cm;起源部位:黏膜下层16例,固有肌层23例;手术成功率100%;有2例出现消化道穿孔,有2例出血,1例吞咽困难,经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间质瘤,效果较好,故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心理月刊》期刊2019年21期)

张辉[9](2019)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扁平隆起的胃食管病变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扁平隆起的胃食管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消化科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50例胃食管病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观察50例患者的病理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一次性根治性切除率、创口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病理类型:食管鳞状上皮重度异性增生、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手术时间(82.3±30.5)min,术中出血量(11.5±1.3)mL,一次性根治性切除率90%(45/50),创口愈合时间(10.5±2.8)d,术后出血2例、穿孔1例、继发狭窄2例。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胃食管病变的手术方法 ,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91期)

林晔[10](2019)在《窄带成像内镜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窄带成像内镜(NBI)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35例LST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在普通白光模式、NBI模式行内镜检查后行ESD。观察两种检查方式结果和准确率,对比相关手术指标(包括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NBI模式的准确率明显高于普通白光模式检查(P<0.05)。35例患者整块切除率为97.14%,完全切除率为82.8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57%。结论:NBI技术下行ESD治疗LST准确率更高,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并发症少。(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实践》期刊2019年11期)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内镜黏膜剥离术护理时运用程序化管理后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黏膜剥离术患者118例,按照分组原则将这118例患者平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59例。对照组进行一般护理,试验组进行护理的程序化管理干预,对比两组的各项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8%,低于对照组的22.03%(P<0.05);试验组护理总满意率96.61%,高于对照组的69.49%(P<0.05)。结论通过程序化管理进行护理干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明显降低,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提高了患者的就医质量,在临床上有积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论文参考文献

[1].廖振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

[2].陈蕾.消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护理配合中应用程序化管理的价值分析[J].心理月刊.2019

[3].董翠莹.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腹腔镜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对比分析[J].心理月刊.2019

[4].廖真防,梁杰文,徐志勇.内镜下套扎术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9

[5].彭云慧,张印,陈卫兵.早期上消化道肿瘤患者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优劣差异[J].中国实用医药.2019

[6].胡娟妮,朱冠华,程学芳.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临床调查[J].中南药学.2019

[7].田江,葛亮,戴豫新,黎培员,田书信.内镜与外科手术治疗符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扩大适应证的老年单发早期胃癌的疗效对比[J].临床外科杂志.2019

[8].陈丹峰,柴艳.上消化道间质瘤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效果分析[J].心理月刊.2019

[9].张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扁平隆起的胃食管病变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10].林晔.窄带成像内镜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践.2019

标签:;  ;  ;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论文-廖振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