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驱动机制论文-刘婷婷

人文驱动机制论文-刘婷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文驱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耕地变化,驱动力,主成分分析

人文驱动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刘婷婷[1](2015)在《基于人文因素的成都市耕地利用动态变化驱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的驱动下,我国耕地资源持续减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严重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以成都市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成都市2000年到2012年12年间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后,将影响成都市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归结为四类:社会经济、人口增长与迁移、农业技术投入以及政策因素,其中社会经济是耕地变化的关键因素,人口的增长与迁移为主要动力,政策因素具有强制性。通过对成都市耕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为成都市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以及保护耕地不受破坏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5年06期)

常跟应,李国敬,颉耀文,黄夫朋[2](2013)在《近60年来甘肃省民乐县农业绿洲扩张的人文驱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60年民乐县农业绿洲在波动中不断扩张.基于实地访谈和统计数据,借助遥感资料,定性分析了民乐县农业绿洲扩张的人文驱动机制.研究认为人文因素是农业绿洲扩张的主要驱动力,而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经济背景下,农业绿洲扩张的主导人文驱动机制不同.1949-1980年人口增长主导扩张,1981-200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人口增长共同主导扩张,而2004年以来是经济利益主导扩张.(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崔雪竹,王要武[3](2012)在《城市用地扩张的社会人文驱动机制——以上海市为例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使大量耕地被城市用地所占用,严重威胁了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以上海市为例,对其2000年到2009年城市扩张的社会人文驱动机制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城乡人口结构、交通运输规模、社会劳动力资源等都对研究期内城市用地的扩张起到了积极的、较为明显的驱动作用,与此同时,政府土地出让政策对城市用地扩张的调控效果并不理想。(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S2期)

孙万仙[4](2010)在《近20年科尔沁土地沙漠化的人文驱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尔沁沙地及其周围地区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东段,是典型的环境变化敏感区,但是相对于我国其他沙漠或沙地来讲,这里年降水量较多,气温也较低,自然条件较优越。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垦、放牧以及不正确的政策导向等原因,使得该地区成为我国沙漠化发展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近半个世纪以来,沙漠化呈现了发展——再发展的严重扩展过程,但进入21世纪初,沙漠化又出现了明显的逆转现象,一些相关的研究结论表明:自然背景亦不是其主要的原因,而同期的人为干扰却在增强,最为明显的是西部大开发背景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因此本文继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必要对土地沙漠化的人类活动的因子进行研究,同时为沙地的生态恢复和人类的适应生存提供依据。本论文选取了科尔沁典型区之一---科左后旗为研究样点,利用该研究区1989年、2000年、2007年LANDSAT-5 TM影像、1989-2007年气温降水及大风日数为数据源,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统计的方法,分析研究区沙漠化现状和动态变化,探讨了沙漠化变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式(PRA),基于农牧户访谈的基本信息以及人口、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引起研究区沙漠化土地变化差异的人类驱动力进行对比性研究,并通过选取适当的人类驱动力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人类驱动力因子所引起的土地沙漠化变化进行深入的剖析,得出了如下结论:1、近20年科左后旗沙漠化土地时空变化情况沙漠化土地变化的时间分布格局是:1989年到2007年,其中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中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了225km2、3013 km2,其占土地面积的比例分别减少了1.19%、26.25%;而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和未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819 km2、1419 km2,其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增加了15.84%和12.36%,呈现出明显的逆转趋势。沙漠化土地变化的空间分布格局是:沙漠化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本旗的中西北部沙丘沙地牧林区和南部浅丘甸农林牧区;轻度沙漠化分布比较广泛,几乎遍布全区域。近20年,轻度降低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沿辽平原农业区,强烈降低的区域比较少,只有零星分布。2、近20年科左后旗的自然背景分析80年代,降水量较多、气温较低、大风日数相对较少。90年代相对于80年代,降水量降低,而气温则升高,大风天数在1991~1995年间达最高,1996~2000年稍有下降,但幅度不大。2000年之后,降水持续在减少、气温持续在升高,大风天数却明显减少。3、科尔沁人文驱动机制分析近20年,人类驱动因子对土地沙漠化变化的影响要大于自然因素。影响土地沙漠化变化的人类驱动因子主要有总人口、人均GDP、农牧民纯收入、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国家政策等。而其中国家政策的作用较为突出,分析结果显示,无论何时,国家政策因素直接决定了土地沙漠化变化的方向,不合理的政策直接导致耕地的盲目扩张、草地减少和沙地增加;而合理的政策则使土地沙漠化发生了逆转。社会经济、农村技术、农民文化素质等对土地沙漠化变化影响也很显着。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下,缺乏先进技术的支持,必然导致滥垦草地,滥伐林地;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农村技术的进步,可使农民能够摆脱仅靠扩大耕地获取经济收益的恶性循环,国家有关保护耕地、改善环境的政策和法令才能得以顺利实施。4、科尔沁沙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对策加强宣传力度和监督、管理力度、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质量、制止滥采滥伐,有效控制牲畜数量、加强农村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0-03-18)

陈敏[5](2009)在《上海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人文驱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突出的景观标志,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已成为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上海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现象明显、且未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将要出现重大变化。本文利用上海市1987年和2007年TM遥感影像,运用支持向量机以及传统的最大似然法进行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对比研究,最终得到1987年和2007年上海市土地利用/覆被专题地图,并以此结果为基础对上海市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动态分析;最后选取上海市1987年~2007年影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29个人文因素作为指标变量,将其输入数学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上海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人文驱动因素可归为四类,即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城市发展环境因素和技术因素。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土地利用/覆盖研究的现状和进展,阐述了上海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意义,并介绍了研究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概况。第二部分为遥感影像处理。介绍了研究所需要的资料及其来源,重点阐述了分类前对遥感影像所进行的必要的处理过程。第叁部分为遥感影像信息提取。详细讨论了支持向量机分类与最大似然法分类相比较所具有的优势,最终利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得到1987年和2007年上海市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第四部分为上海市1987~2007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分析。以遥感影像解译结果为基础,从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程度变化、空间变化叁个方面分析了研究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特征。第五部分为上海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人文驱动机制研究。结合区域实际情况,从人文角度出发,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定量研究上海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机制。第六部分为结语。阐述了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展望,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刘诗苑,陈松林[6](2007)在《泉州市县域建设用地变化人文驱动机制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与建设用地密切相关而又相互独立的人文因子,归并为人口、生产、消费、投资四类因素。运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各驱动因子在县域建设用地变化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是导致县域建设用地变化驱动机制分异的主导因素;工业化和服务业化、人口因素驱动建设用地变化存在地域差异,在消费因素对建设用地的驱动反映了地方的特色;投资因素,以及发达沿海地区的人口因素对建设用地的驱动不确定因素较多、变化较大。(本文来源于《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期刊2007-10-01)

王玉华,刘彦随,周应华[7](2004)在《沿海发达地区土地利用转换的人文驱动机制研究——以温州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区域土地利用研究的日益深入,区域土地利用的转化及其驱动机制成为学术研究的新热点。国内外区域土地利用转化的研究表明,人文因素是区域土地利用转化主导驱动力的观点已得到共识,但其驱动机制及其驱动力的传导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搜索和实地调研,揭示了90年代以来温州市土地利用转化的基本特征。指出土地利用转化的关键性人文因素主要是政策驱动力、经济驱动力与城镇化发展驱动力,这叁种驱动力共同存在,相互作用,但同时也具有各自的主导传导机制。为此国家在实施区域土地利用宏观调控时,应当因地制宜,更加关注主导人文驱动力在具体区域环境下的重要程度及其结合过程。(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04年02期)

人文驱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60年民乐县农业绿洲在波动中不断扩张.基于实地访谈和统计数据,借助遥感资料,定性分析了民乐县农业绿洲扩张的人文驱动机制.研究认为人文因素是农业绿洲扩张的主要驱动力,而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经济背景下,农业绿洲扩张的主导人文驱动机制不同.1949-1980年人口增长主导扩张,1981-200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人口增长共同主导扩张,而2004年以来是经济利益主导扩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文驱动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刘婷婷.基于人文因素的成都市耕地利用动态变化驱动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

[2].常跟应,李国敬,颉耀文,黄夫朋.近60年来甘肃省民乐县农业绿洲扩张的人文驱动机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3].崔雪竹,王要武.城市用地扩张的社会人文驱动机制——以上海市为例的实证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2

[4].孙万仙.近20年科尔沁土地沙漠化的人文驱动机制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5].陈敏.上海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人文驱动机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

[6].刘诗苑,陈松林.泉州市县域建设用地变化人文驱动机制差异分析[C].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2007

[7].王玉华,刘彦随,周应华.沿海发达地区土地利用转换的人文驱动机制研究——以温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4

标签:;  ;  ;  

人文驱动机制论文-刘婷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