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生褐孔菌论文-刘继强,梅洵,梁永红,程文超,李刚

斜生褐孔菌论文-刘继强,梅洵,梁永红,程文超,李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斜生褐孔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斜生褐孔菌菌质,2型糖尿病,降血糖活性,调节血脂

斜生褐孔菌论文文献综述

刘继强,梅洵,梁永红,程文超,李刚[1](2013)在《斜生褐孔菌菌质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人工发酵的斜生褐孔菌菌质对链脲佐菌素(STZ)致2型糖尿病大鼠的影响,并与野生斜生褐孔菌菌核进行比较。方法高糖、高脂饲料饲养SD大鼠6周,单次ip给予STZ35mg/kg制备2型糖尿病模型。将模型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斜生褐孔菌菌质(菌质)1g/kg组、野生斜生褐孔菌菌核(菌核)1g/kg组和盐酸二甲双胍(0.2g/kg)阳性对照组。连续ig给药10周后,检测各组大鼠体质量以及空腹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总胆固醇(TC)、叁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水平,并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结果给药10周后,与模型组比较,菌质组和菌核组大鼠的体质量明显增加(P<0.05),血糖明显降低(P<0.05),血清FFA、TC、TG和MDA水平下降(P<0.05),SOD、GSH-Px水平升高(P<0.05);菌质组与菌核组的上述指标无显着差异。结论斜生褐孔菌菌质能缓解STZ致2型糖尿病大鼠症状,具有降低血糖、调节血脂、改善氧化应激的作用,且作用强度与野生斜生褐孔菌菌核相当。(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3年07期)

王秋雯[2](2011)在《斜生褐孔菌发酵条件的优化及发酵产物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对斜生褐孔菌Phaeoporus obliquus (Ach. ex Pers.) J. Schrot.的摇瓶培养工艺,发酵产物的活性物质含量,发酵产物的体外抗氧化、抑菌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基础上,选取种龄、碳氮比、起始碳源浓度和氮源浓度、金属离子等四个影响因素进行摇瓶培养的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当种龄为15天,碳氮比在22:1—30:1范围内,起始氮源浓度2.5g/L,金属离子为MnSO4·H2O时,斜生褐孔菌的生物量和胞外多糖含量均较高。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选用L16(45)正交实验表安排实验,筛选出了液体发酵生产菌丝体的最适培养基为葡萄糖55g/L大豆蛋白胨2.5g/L,MgSO4·7H2O 0.25g/L, KH2PO4 0.46g/L, K2HPO41.5 g/L, MnSO4·H2O 0.25 g/L,生产胞外多糖的优化培养基为葡萄糖70g/L,大豆蛋白胨2.5g/L, MgSO4·7H2O 0.25g/L, KH2PO4 1.38g/L, K2HPO42.0g/L, MnSO4·H2O 0.5 g/L。研究了斜生褐孔菌菌丝体中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采用超声提取的方法,利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提取溶剂乙醇浓度、提取溶剂倍数、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对多酚和黄酮提取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实验表安排实验,结果表明,多酚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40%、提取时间45min、提取温度60℃、溶剂倍量25倍;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40%、提取时间60min、提取温度60℃、溶剂倍量25倍。采用上述提取条件对斜生褐孔菌进行提取,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斜生褐孔菌菌丝体及菌核中多酚、黄酮和叁萜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为:菌丝体中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为4.57mg/g,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为1.25 mg/g,叁萜类化合物的含量为62.35 mg/g;在菌核中,多酚、黄酮、叁萜类化合物的含量分别的8.94 mg/g,3.72 mg/g和53.12 mg/g。研究了影响斜生褐孔菌叁萜类化合物含量的营养条件。结果表明,当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酵母膏时,适宜斜生褐孔菌积累叁萜类化合物。在盐胁迫条件下,当盐浓度为0.1%和1.0%时,斜生褐孔菌中的叁萜类化合物含量显着提高。研究并比较斜生褐孔菌发酵产物和菌核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提取斜生褐孔菌发酵菌丝体和发酵液以及菌核中的有效成分,测定叁个提取物中共10个组分的羟自由基清除率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结果:斜生褐孔菌提取物对羟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均有清除活性,且乙酸乙酯组分和正丁醇组分的清除活性较强;斜生褐孔菌菌核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高于斜生褐孔菌发酵产物。结论:斜生褐孔菌发酵产物具有与菌核相似的抗氧化活性物质。研究并比较斜生褐孔菌发酵产物和菌核提取物的抑菌活性。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提取斜生褐孔菌发酵菌丝体和发酵液以及菌核中的有效成分,采用打孔法比较叁个提取物中共10个组分的抑菌效果并测定了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斜生褐孔菌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抑制作用,且乙酸乙酯组分和正丁醇组分有明显的抑菌效果,水提取组分均无抑菌活性;斜生褐孔菌发酵菌丝体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与菌核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相似。(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1-06-01)

王秋雯,王秋颖,邱文娜,唐丹[3](2011)在《斜生褐孔菌液体发酵产物及菌核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并比较斜生褐孔菌发酵产物和菌核提取物的抑菌活性。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提取斜生褐孔菌发酵菌丝体和发酵液以及菌核中的有效成分,采用打孔法比较叁个提取物中共10个组分的抑菌效果并测定了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斜生褐孔菌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抑制作用,且乙酸乙酯组分和正丁醇组分有明显的抑菌效果,水提取组分均无抑菌活性;斜生褐孔菌发酵菌丝体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与菌核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相当。该实验结果为更好的开发斜生褐孔菌发酵产物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1年12期)

安晓丽,赵敏,董露璐,何平平,相文华[4](2009)在《斜生褐孔菌多糖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斜生褐孔菌多糖对人类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采用噻唑蓝法(MTT法)观察了斜生褐孔菌多糖对HepG-2细胞生长的影响,用透射电镜观察了细胞形态,用DNA Ladder检测了细胞凋亡,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细胞凋亡率;同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法)研究了不同浓度斜生褐孔菌多糖作用后HepG-2细胞中Bax和Bcl-2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斜生褐孔菌多糖能抑制HepG-2细胞增殖,并呈时间剂量依赖关系;电镜观察、DNALadder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均证实了斜生褐孔菌多糖能够诱导HepG-2细胞凋亡;经斜生褐孔菌多糖处理后,HepG-2细胞中Bax基因mRNA转录水平增强,而Bcl-2基因mRNA无明显变化。证明了斜生褐孔菌多糖具有抑制HepG-2细胞生长及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这可能与调节Bcl-2和Bax基因表达水平有关。(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申进文,余海尤,霍云凤,王斌[5](2009)在《斜生褐孔菌多糖组分的纯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斜生褐孔菌子实体和菌丝体的多糖含量进行了测定,二者多糖含量分别为2.63%和2.12%。运用DEAE Sephacel和Sephadex G-200柱层析技术从子实体中纯化出B1、B2、B31和B32四种多糖组分,分别占子实体多糖总量的50.20%、32.25%、4.48%和6.61%;从菌丝体中纯化出M1、M2和M3叁种多糖组分,分别占菌丝体多糖总量的48.23%、31.85%和10.91%。生物活性试验结果显示:七种纯化多糖组分的抗氧化性由强到弱依次为B1>M1>M2>B2>M3>B32>B31;B2和M2具有在体外抑制人体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肝癌SMMC772l细胞株生长的作用;B31、B32和M3具有降低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血糖的作用,而且对健康小鼠的血糖值并无影响。(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赵艳霞,缪康杰,孙卫国,张梅梅,魏志文[6](2009)在《茉莉酸和双氧水对斜生褐孔菌一株黑色素缺失突变体产生酚类化合物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黑色素合成是桦褐孔菌Phaeoporus obliquus次生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黑色素的过多合成势必影响其他酚类的积累。本文以茉莉酸和双氧水为调控因子,开展了该突变体深层发酵过程酚类化合物积累研究。正常培养条件下,每升发酵液积累酚类化合物最高可达317.45mg/L,其中包括苯甲酸衍生物(45.3mg/L),黄酮苷元(74.4mg/L),黄酮苷(160mg/L)以及硬毛素类化合物(18.5mg/L)。加入茉莉酸后,总酚最大值增加到620.45mg/L,其中苯甲酸衍生物增加到230.26mg/L,黄酮苷元增加到166.86mg/L,而黄酮苷和硬毛素类化合物却分别降低到98.5mg/L和7.1mg,双氧水的加入没有提高总酚的最大积累(315.69mg/L)。因此,与野生型相比,黑色素缺失使总酚的积累有所增加,随茉莉L酸的加入总酚积累最大值增加近一倍。虽然双氧水的加入提高了苯丙氨酸裂解酶活性,但总酚的积累却没有增加,这可能是由于一部分酚类化合物在抗双氧水氧化胁迫过程中被消耗。(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郑维发,殷兆娟,陈才法,张梅梅,赵艳霞[7](2009)在《深层培养的斜生褐孔菌酚类化合物对铅处理小鼠耐力的增强作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深层培养的斜生褐孔菌Phaeoporus obliquus与野生桦褐孔菌在酚类化合物组成及其含量上的差异以及对铅处理小鼠常压缺氧和游泳耐力影响。野生桦褐孔菌主要含有水溶性黑色素、硬毛素衍生物,两者各占总酚类化合物的12.1%和42.2%。而深层培养的桦褐孔菌则主要积累黄酮类化合物,其中正常生理条件下积累量达到总酚的35.5%,加入H2O2后积累量达到总酚的92.5%,同时加入H2O2和熊果苷后则为总酚的76.9%。正常培养基中水溶性黑色素的积累量达到总酚的20.2%,而加入H2O2或同时加入H2O2和熊果苷后水溶性黑色素则很少合成。口服野生斜生褐孔菌或不同条件下深层培养的斜生褐孔菌酚类化合物都能使铅处理小鼠忍耐缺氧和游泳的时间延长12–15min。同时,口服不同来源的斜生褐孔菌酚类化合物可提升铅处理小鼠外周淋巴细胞的活力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并降低丙二醛的积累。因此,斜生褐孔菌酚类化合物对铅处理小鼠耐缺氧和游泳的提升作用在于抑制了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了过氧化物歧化酶的表达,从而保护了铅处理小鼠的细胞和器官免于氧化胁迫的损伤。(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苏明声,王秋颖,曾念开,吴丽伟[8](2008)在《斜生褐孔菌子实体的诱导和发生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斜生褐孔菌Phaeoporus obliquus在人工培养过程中适宜子实体形成、生长、发育的条件。主要包括子实体发生与培养基种类、培养方式、光照以及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甘露醇酵母膏培养基是适合斜生褐孔菌子实体发生的最佳培养基,在该培养基上斜生褐孔菌子实体的发生率可以达到100%。固体培养基适合子实体的发生和生长,第44天开始形成子实体,平均每瓶子实体的干重可达0.372g,子实体生物量对培养基中营养成分的转化率为5.81%。20℃是子实体发生的适宜温度;光照对子实体发生影响差异不明显。(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苏明声[9](2008)在《斜生褐孔菌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培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对斜生褐孔菌Phaeoporus obliquus (Ach.ex Pers.)J.Schr(?)t.的菌丝生长条件,人工培养,子实体诱导,交配型和形态学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斜生褐孔菌的菌丝在固体培养时,最适的碳源和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蛋白胨,在pH6.0-10.0、温度28℃,黑暗的环境条件下最适宜菌丝的生长。(2)在人工段木栽培中,菌核的生长经历了营养生长、菌丝转色期、菌核原基形成期、片状结构期、菌核形成生长期、菌核冬季休眠期、菌核冬季休眠后生长7个阶段。菌核的形成需要10-15℃的低温刺激,菌核生长适温为20-30℃,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好气性不强,菌核的形成及生长均不需要开袋通气,开袋后反不易形成菌核。(3)通过摇瓶培养实验,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筛选得到液体发酵优化培养基,其菌丝体生长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50g/l,大豆蛋白胨6g/l,无机盐为MgSO_((4))·7H_((2))O 0.5g/l,FeSO_((4))·7H_((2))O 1.5g/l;产生胞外多糖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30g/l,大豆蛋白胨4g/l,MgSO_((4))·7H_((2))O 1.5g/l,FeSO_((4))·7H_((2))O 1.0g/l;培养温度、起始pH、接种量分别为28℃、6.0、10%时,有利于斜生褐孔菌液体发酵所产菌丝体和胞外多糖的产量。(4)在人工培养条件下,适合斜生褐孔菌子实体发生的最佳培养基为甘露醇酵母膏培养基,固体培养,20℃的温度条件下有利于子实体的发生,光照对子实体发生影响差异不明显。以上研究结果为斜生褐孔菌的人工栽培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交配型的研究是异宗结合担子菌生活史的核心内容。我们从斜生褐孔菌HH-1菌株的子实体收集、分离得到106株担孢子萌发的单孢菌株。以这106株单孢菌株为材料进行交配试验,通过采用叁轮杂交系统测定,确定斜生褐孔菌的交配型为四极性异宗结合的担子菌。通过对斜生褐孔菌的形态学观察表明:(1)斜生褐孔菌菌丝体为多分枝、有隔膜、无锁状联合的多核菌丝,菌丝细胞核数目不定,一般为2.10个,4核所占比例最大;(2)菌核为瘤状不规则形,表面粗糙多皱,颜色为褐色至黑色,菌肉黄褐色,质地松软;(3)液体摇瓶培养的菌丝体悬浮物在一个培养周期内的形态由初始的分枝菌丝物演变成絮状菌丝物,进而成为颗粒菌丝物共3个阶段的渐变过程;(4)子实体无柄,平铺群生或单生,迷宫状,子实体孔口边缘被绒毛状菌丝,子实层体有很多锥形或腹鼓状刚毛,孢子印白色,担子近棍棒状或桶形,顶端着生2-4小梗,担孢子宽椭圆形,表面光滑,大小为4.5—7.0μm×3.3—5.5μm,囊状体和孢子相间排列,圆锥形或梭型,顶端尖,表面有皱纹,大小为7—8.5μm×2.4—3.5μm。(本文来源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期刊2008-06-01)

陈艳秋,李玉,郭晓帆[10](2007)在《应用RAPD标记对斜生褐孔菌菌株亲缘关系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RAPD技术对采集不同地区的8个斜生褐孔菌野生菌核分离得到的菌株亲缘关系进行研究,获得了斜生褐孔菌不同菌株的DNA指纹图谱。结果显示:12个引物共扩增出167条带,其中101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比率为60.5%,同一培养时期的各菌株间RAPD图谱表明菌株间存在一定的种内及地理来源差异。若以遗传距离0.508为结合线,可将供试菌株划分为叁大类,BCX01、BCX02归为一类,JL01、JL02、JL03、JL04、JL05归为一类,HLJ01单独聚为一类。(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斜生褐孔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对斜生褐孔菌Phaeoporus obliquus (Ach. ex Pers.) J. Schrot.的摇瓶培养工艺,发酵产物的活性物质含量,发酵产物的体外抗氧化、抑菌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基础上,选取种龄、碳氮比、起始碳源浓度和氮源浓度、金属离子等四个影响因素进行摇瓶培养的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当种龄为15天,碳氮比在22:1—30:1范围内,起始氮源浓度2.5g/L,金属离子为MnSO4·H2O时,斜生褐孔菌的生物量和胞外多糖含量均较高。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选用L16(45)正交实验表安排实验,筛选出了液体发酵生产菌丝体的最适培养基为葡萄糖55g/L大豆蛋白胨2.5g/L,MgSO4·7H2O 0.25g/L, KH2PO4 0.46g/L, K2HPO41.5 g/L, MnSO4·H2O 0.25 g/L,生产胞外多糖的优化培养基为葡萄糖70g/L,大豆蛋白胨2.5g/L, MgSO4·7H2O 0.25g/L, KH2PO4 1.38g/L, K2HPO42.0g/L, MnSO4·H2O 0.5 g/L。研究了斜生褐孔菌菌丝体中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采用超声提取的方法,利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提取溶剂乙醇浓度、提取溶剂倍数、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对多酚和黄酮提取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实验表安排实验,结果表明,多酚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40%、提取时间45min、提取温度60℃、溶剂倍量25倍;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40%、提取时间60min、提取温度60℃、溶剂倍量25倍。采用上述提取条件对斜生褐孔菌进行提取,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斜生褐孔菌菌丝体及菌核中多酚、黄酮和叁萜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为:菌丝体中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为4.57mg/g,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为1.25 mg/g,叁萜类化合物的含量为62.35 mg/g;在菌核中,多酚、黄酮、叁萜类化合物的含量分别的8.94 mg/g,3.72 mg/g和53.12 mg/g。研究了影响斜生褐孔菌叁萜类化合物含量的营养条件。结果表明,当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氮源为酵母膏时,适宜斜生褐孔菌积累叁萜类化合物。在盐胁迫条件下,当盐浓度为0.1%和1.0%时,斜生褐孔菌中的叁萜类化合物含量显着提高。研究并比较斜生褐孔菌发酵产物和菌核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提取斜生褐孔菌发酵菌丝体和发酵液以及菌核中的有效成分,测定叁个提取物中共10个组分的羟自由基清除率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结果:斜生褐孔菌提取物对羟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均有清除活性,且乙酸乙酯组分和正丁醇组分的清除活性较强;斜生褐孔菌菌核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高于斜生褐孔菌发酵产物。结论:斜生褐孔菌发酵产物具有与菌核相似的抗氧化活性物质。研究并比较斜生褐孔菌发酵产物和菌核提取物的抑菌活性。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提取斜生褐孔菌发酵菌丝体和发酵液以及菌核中的有效成分,采用打孔法比较叁个提取物中共10个组分的抑菌效果并测定了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斜生褐孔菌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抑制作用,且乙酸乙酯组分和正丁醇组分有明显的抑菌效果,水提取组分均无抑菌活性;斜生褐孔菌发酵菌丝体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与菌核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相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斜生褐孔菌论文参考文献

[1].刘继强,梅洵,梁永红,程文超,李刚.斜生褐孔菌菌质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的影响[J].中草药.2013

[2].王秋雯.斜生褐孔菌发酵条件的优化及发酵产物的初步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

[3].王秋雯,王秋颖,邱文娜,唐丹.斜生褐孔菌液体发酵产物及菌核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

[4].安晓丽,赵敏,董露璐,何平平,相文华.斜生褐孔菌多糖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研究[J].菌物学报.2009

[5].申进文,余海尤,霍云凤,王斌.斜生褐孔菌多糖组分的纯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J].菌物学报.2009

[6].赵艳霞,缪康杰,孙卫国,张梅梅,魏志文.茉莉酸和双氧水对斜生褐孔菌一株黑色素缺失突变体产生酚类化合物的影响(英文)[J].菌物学报.2009

[7].郑维发,殷兆娟,陈才法,张梅梅,赵艳霞.深层培养的斜生褐孔菌酚类化合物对铅处理小鼠耐力的增强作用(英文)[J].菌物学报.2009

[8].苏明声,王秋颖,曾念开,吴丽伟.斜生褐孔菌子实体的诱导和发生条件[J].菌物学报.2008

[9].苏明声.斜生褐孔菌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培养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

[10].陈艳秋,李玉,郭晓帆.应用RAPD标记对斜生褐孔菌菌株亲缘关系的分析[J].菌物学报.2007

标签:;  ;  ;  ;  

斜生褐孔菌论文-刘继强,梅洵,梁永红,程文超,李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