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性和有效性论文-王艳真

独立性和有效性论文-王艳真

导读:本文包含了独立性和有效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际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独立性,有效性

独立性和有效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艳真[1](2017)在《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中国开始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虽然在设定的浮动范围内,人民币汇率具有一定弹性,但当人民币面临较大的升值或贬值压力时,中央银行依旧通过买卖外汇储备积极地干预外汇市场。虽然外汇市场干预能够稳定人民币汇率,但代价是基础货币也会随外汇储备的波动而波动。为了中和外汇储备变动导致的基础货币波动,中央银行往往对国内资产采取相反的操作或实施其他的相反的货币政策(冲销操作)。一些学者指出,中国经常进行冲销操作而且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中国同时采取不同的冲销手段,具体的冲销程度难以直接衡量(Goodfriend和Prasad,2007)。此外,尽管中国实施了冲销操作,但可能没有中央银行所希望的那么有效。具体来说,根据“叁元悖论”,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不能同时达到。选择了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的组合,中国就不得不实施资本管制。然而,中国的资本管制并不是完全有效的,而且越来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实施货币政策导致的国内资产改变会引致进一步的国际资本流入或流出,这必然损害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就是说,货币政策和国际资本流动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要衡量中国货币冲销操作的效果并判断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不仅要衡量货币政策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反应(冲销程度),还要计算国际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抵消程度)。此外,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不仅期望在面临大规模国际资本流动时能够控制货币供给,尽量实现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还期望货币政策的实施能够调控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即货币政策有效。但是,货币政策可能不仅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也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间接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了较全面地考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需要深入研究货币政策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为此,本文在界定国际资本流动和货币政策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梳理有关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的已有文献,归纳研究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的理论。梳理1994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实践,借鉴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Louis)的方法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转化为货币乘数不变时基础货币的变动,并将该准备金调整量与其他几种直接影响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整合到一起,构建并测算综合的货币政策。基于BGT模型和ORW模型,根据中国的国际资本流动和国内货币政策实施状况,考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构建修正的抵消系数和冲销系数模型,估计国际资本流动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定量关系,并进而用递归估计方法估计国际资本流动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动态关系。除了全样本外,还根据我国货币政策实施历程分段考察。此外,本文依据中国货币政策体系分析货币政策影响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机制,构建多层次向量自回归(VAR)系统揭示货币政策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在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之前,先明确国际资本流动、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独立性以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概念。然后梳理研究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的理论,主要包括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和“叁元悖论”。第二,梳理1994年以来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发现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经历了从再贷款到公开市场操作到中央银行票据再到中央银行票据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混合使用的历程。第叁,借鉴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Louis)的方法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转化为货币乘数不变时基础货币的变动,并将该准备金调整量与其他几种直接影响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整合到一起,构建综合的货币政策。此外,通过经准备金调整量调整的基础货币与原始基础货币的对比初步说明2000年以来忽略存款准备金率变化总体上低估了中央银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第四,基于BGT和ORW模型以及借鉴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的方法重新构造的综合货币政策,本文构建修正的抵消系数和冲销系数模型,用中国2000年1月到2016年12月的数据估计国际资本流动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采用递归系数方法估计其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抵消系数为-0.193~-0.252,说明中国的资本流动程度较低,中国的资本管制比较成功。就抵消系数的动态趋势而言,2002年以后,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压力增加,抵消程度也不断增大;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由于人民币升值削弱了升值预期,再加上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际资本流入不断降低,抵消程度也呈下降趋势;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削减,中国面临的国际资本流动又有扩张趋势,但由于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所以国际资本流动程度也较温和。中国的货币政策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冲销系数为-0.888~-1.104,说明中国货币政策对国际资本流动引起的货币供给波动进行了很高程度的冲销,甚至达到了过度冲销。就冲销系数的动态趋势而言,2004年到2007年间,中央银行对国际资本流动进行了过度冲销,但这个过程中,冲销程度逐渐下降。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缓解经济下滑,中央银行实施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冲销程度急剧下降。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消退,中国货币政策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冲销程度又开始缓慢上升,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冲销程度基本稳定在接近完全冲销的水平上。第五,由于中国在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货币政策作为主要的冲销手段,所以本文根据我国货币政策实施历程,分阶段估计国际资本流动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0年1月~2002年8月,国际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的抵消效应以及货币政策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冲销效应均不显着。2002年9月~2006年6月,国际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的抵消系数为-0.149~-0.218,货币政策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冲销系数为-0.723~-0.917。2006年7月~2016年12月,国际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的抵消系数为-0.188~-0.256,货币政策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冲销系数为-0.788~-1.083。总的来说,国际资本流动的抵消程度和货币政策的冲销程度均有所提高。此外,整个样本期间和叁个子样本期间的结果均表明忽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冲销效果低估了国际资本流动程度以及中央银行的冲销程度。第六,通过中国货币政策体系分析货币政策影响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机制,构建多层次向量自回归(VAR)系统揭示货币政策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主要依靠货币供应量渠道发挥作用,因此,无论直接还是间接,货币政策均对经济增长率只有微弱的正向影响。与之不同,货币政策虽然不能显着地直接影响通货膨胀率,但能够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间接影响通货膨胀率,而且分析完整的货币供应量传导渠道可知,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率有正向的影响。也就是说扩张的货币政策会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同时只能略微提高经济增长率;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引起通货膨胀率下降,同时不会明显抑制经济增长。(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Joseph,E.Gagnon[2](2016)在《中国及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使用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国有足够的空间创造宽松的货币环境。中国并非必须与美国货币政策挂钩,除非中国想要这么做。作为一种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国,中国不可避免地要开放金融市场。中国有着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额,因此在开放金融市场时就拥有足够的空间来持续调控人民币汇率,从而保持相对独立的货币政策。然而,在开放过程中的某一个时点,中国需要接受更大的汇率灵活性或者承受外汇储备大幅上涨或下跌的风险。由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中国来说,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比维持稳定的汇率更重要。汇率波动比不恰当的货币政策的伤害更小。中国需要克服对于汇率自由浮动的恐惧。(本文来源于《新金融评论》期刊2016年03期)

杨柳,黄婷[3](2015)在《我国汇率制度弹性、货币政策有效性与货币政策独立性研究——基于SFAVAR模型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1998-2011年间126个国内外经济指标建立了SFAVAR模型,并基于国际经济因子的构造从外部冲击和内部作用机制两个角度考察了汇改前后不同汇率制度弹性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问题。研究发现:(1)汇改后货币政策有效性明显增强;(2)汇改后利率管制放宽和利率—汇率联动作用的发挥,使价格型政策有效性提升更显着;(3)从外部冲击角度看,汇改后货币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在当期和长期都更多受到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的放宽并未导致货币政策独立性增强。(本文来源于《管理评论》期刊2015年07期)

陈雨禾[4](2014)在《论民事、行政有效性与违法性判断的分离——兼谈法秩序的统一性与刑法判断的独立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违法性的行为,在民事与行政上的效力一般被予以否定,即违法则不可能有效。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肯定这些行为的效力,更有利于法益保护和立法目的的实现,故在民法上出现了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与管理性规定的区分。这体现了有效性与违法性判断一定程度上的分离,而这在行政法上也有体现。这种分离既体现了法秩序的统一性,又体现了各部门法不同的利益导向及法的利益权衡本质,也决定了各部门法判断的相对独立性,即使具有保障法地位的刑法也是如此。"一般违法性"的存在,与刑法判断的独立性不相冲突,而民事、行政法有效性与犯罪的成立也并不完全排斥。(本文来源于《四川警察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孙俊杰[5](2014)在《体现独立性 保证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件发了,动员大会开了,企业表态了,制度的推行是否就算“大功告成”了? 从各地推行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的经验来看,企业环境监督员素质参差不齐、业务水平不高。而且,企业环境监督员的地位尴尬,独立性和有效性难以保证。再加上环保部门对企业指导监督不够、(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报》期刊2014-08-21)

陆雨婷[6](2014)在《开放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双变量、叁变量和四变量模型对中国1980—2012年中国货币政策在浮动汇率下的独立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物价水平、货币数量、利率水平以及外生的政府财政支出对实际GDP的影响程度较小,这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限。应当不断发展和完善金融体制,促进利率市场化进程,使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4年19期)

谈礼彦[7](2014)在《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基于董事会独立性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审计报告时滞是为数不多可用来量化审计效率的指标之一,直接关系到公司收益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文章借鉴"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作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衡量指标,以我国2009-2011年沪深两市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研究发现,内部控制有效性越高的公司表现出较少的审计报告时滞;在总经理兼任董事长的公司中,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减少效应会更明显。(本文来源于《唐山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李维安,徐建[8](2014)在《董事会独立性、总经理继任与战略变化幅度——独立董事有效性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总经理继任代表公司管理权力的转移,独立董事的监督对新任总经理权力的滥用起到约束作用。本文以2007-2012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检验总经理继任对战略变化幅度的影响以及独立董事监督对该种影响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公司出现总经理继任事件时,新任总经理获得了执行战略变化的权力,公司战略变化幅度会明显增加。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对总经理战略变化执行中损害公司绩效的行为具有监督效力,董事会独立性抑制了总经理继任对战略变化幅度的影响。上述结果在控制了总经理继任的选择性偏差后仍然稳健。本文从战略控制视角探讨独立董事监督作用的有效性,拓展和丰富了"独立董事有效性"的研究,对公司更好地执行战略变化行为也有重要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南开管理评论》期刊2014年01期)

李霜[9](2013)在《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及有效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内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环节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因此,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改善其流程,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鉴于此,本文以内部审计为视角,通过探讨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分析了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并针对其中的薄弱环节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措施。(本文来源于《现代商业》期刊2013年35期)

程澄[10](2013)在《欧洲央行独立性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99年1月,欧洲中央银行正式运营。在10年间欧洲央行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维持了欧元区乃至整个欧盟范围内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将物价增长率稳定在目标范围内,较好地发挥了超主权区域性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作用。欧洲中央银行的良好运作一度成为国际金融历史上区域一体化的成功典范。2009年,欧债危机的爆发严重影响了欧元区的经济发展,也为欧洲央行的政策调控带来极大困难。欧洲央行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焦点,危机期间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的决议也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议。本文在欧债危机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对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实证模型进行检验。在理论与实证结合论证的基础上,给出了对欧洲央行今后短期及中长期的政策建议,并指明了我国央行应借鉴的方向。文章首先通过对中央银行独立性及货币政策有效性方面相关理论的介绍,奠定了全文的理论分析基础。通过对欧洲央行成立过程、组织架构、独立性地位及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等方面具体情况的分析,明确了欧洲央行独立性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特点及其一般意义上的影响因素。结合欧债危机爆发前欧洲央行10年间的货币政策调控,进一步认识了欧洲央行对稳定物价货币政策目标的坚持。在对当前欧债危机演进的过程及其对欧元区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欧洲央行在欧债危机蔓延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常规及非常规货币政策,对其救助政策的消极和积极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针对欧债危机的爆发对欧洲央行及其政策所产生的特殊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实证模型进行了验证,得出了欧洲央行独立性受到各国破产危机的影响及利率调控的货币政策失效的结论。对前文理论分析和检验结果进行充分阐述后,本文对欧洲央行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提出欧洲央行及欧元区在今后的改革治理中应注意的问题。最后,根据欧洲央行在危机期间的治理经验,为我国中央银行提出建立相应应急机制及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等相关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3-03-30)

独立性和有效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使用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国有足够的空间创造宽松的货币环境。中国并非必须与美国货币政策挂钩,除非中国想要这么做。作为一种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国,中国不可避免地要开放金融市场。中国有着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额,因此在开放金融市场时就拥有足够的空间来持续调控人民币汇率,从而保持相对独立的货币政策。然而,在开放过程中的某一个时点,中国需要接受更大的汇率灵活性或者承受外汇储备大幅上涨或下跌的风险。由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中国来说,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比维持稳定的汇率更重要。汇率波动比不恰当的货币政策的伤害更小。中国需要克服对于汇率自由浮动的恐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独立性和有效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艳真.开放经济下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2].Joseph,E.Gagnon.中国及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独立性[J].新金融评论.2016

[3].杨柳,黄婷.我国汇率制度弹性、货币政策有效性与货币政策独立性研究——基于SFA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管理评论.2015

[4].陈雨禾.论民事、行政有效性与违法性判断的分离——兼谈法秩序的统一性与刑法判断的独立性[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4

[5].孙俊杰.体现独立性保证有效性[N].中国环境报.2014

[6].陆雨婷.开放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

[7].谈礼彦.内部控制有效性对审计报告时滞的影响——基于董事会独立性视角[J].唐山学院学报.2014

[8].李维安,徐建.董事会独立性、总经理继任与战略变化幅度——独立董事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4

[9].李霜.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及有效性分析[J].现代商业.2013

[10].程澄.欧洲央行独立性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研究[D].复旦大学.2013

标签:;  ;  ;  ;  

独立性和有效性论文-王艳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