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黄瓜论文-李程,高晶霞,崔静英,秦小军

小型黄瓜论文-李程,高晶霞,崔静英,秦小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小型黄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型黄瓜,雌性系,品种,筛选

小型黄瓜论文文献综述

李程,高晶霞,崔静英,秦小军[1](2015)在《小型黄瓜雌性系品种适应性筛选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引进的11个小型黄瓜雌性系品种为试材,在宁夏农林科学院实验基地露地种植,采用生物学、农艺学特性及果实特性、产量等的分析方法进行适应性筛选研究,结果表明:"油瓜95-33"、"夏美伦"、"莉娜二号"、"寒月"等品种的产量较对照"碧玉3号"增产幅度在15.5%~0.8%,品质优越,均适合在本地露地条件下栽培。此外,"黛玉"、"金童"、"玉女"等具有独特品质,也适合银川地区栽植。(本文来源于《宁夏农林科技》期刊2015年11期)

王桂凤,陈颖,郭会星,刘艳华,李霞[2](2013)在《温室冬春季栽培小型黄瓜新品种拉迪特》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京津地区日光温室生产水果型黄瓜以京研系列为主,但在越冬和早春栽培中,由于低温寡照时间长,该系列品种耐寒性、耐弱光性差,连续坐果率低,抗病性差,严重影响到水果型黄瓜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为此,我们引进水果型黄瓜品种——拉迪特,此品种光滑无刺、易清洗、味甜、品质好,深受消费者喜爱,加之其耐寒、耐弱光、连续坐果率高(本文来源于《长江蔬菜》期刊2013年17期)

蔡洙湖[3](2012)在《超小型水果黄瓜新品种金童、玉女》一文中研究指出金童、玉女由北京北农叁益黄瓜生态育种科技中心自主研发。金童果色亮绿,玉女果色淡绿发白。两者均口味甜脆、清爽,仅4~5cm长,果个超小,可搭配包装销售。均耐低温弱光,田间综合抗性较强,连续坐果性好,商品率高,品质优良,产量稳定,亩产2500~3000kg。1品种特征特性1.1金童特征特性瓜短棒形,光滑无刺有光泽,瓜色亮绿,脆甜、清爽。强雌性,极早熟,膨瓜速度(本文来源于《西北园艺(蔬菜)》期刊2012年05期)

杨俊环,魏荣彬[4](2012)在《早春大棚小型旱黄瓜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棚黄瓜栽培具有普遍性,早春大棚小型旱黄瓜栽培,刚刚兴起,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栽培总结出一套成熟早春大棚小型旱黄瓜栽培技术,为种植户提供参考。1品种选择适宜黄瓜品种为荷兰绿野。砧木品种为黑籽南瓜和南砧1号等。(本文来源于《吉林蔬菜》期刊2012年01期)

李红斌[5](2010)在《小型黄瓜新品种“航翠1号”》一文中研究指出"航翠1号"是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所选育的杂交一代黄瓜新品种,2008年12月通过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特征特性蔓生,强雌性,生长势较强,分枝性中下,以主蔓结瓜为主,叶为掌形。(本文来源于《农村百事通》期刊2010年12期)

李又华,林玉群,江航宇[6](2010)在《广东地区夏季小型黄瓜保护地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广东和港澳地区,小型黄瓜通常称为日本小青瓜或小青瓜,起因是该类黄瓜品种最初引自日本。近几年由于小型黄瓜具有娇小翠绿的外观、浓(本文来源于《长江蔬菜》期刊2010年11期)

李红斌,王世恒,方百富,郑积荣[7](2009)在《小型黄瓜新品种航翠1号》一文中研究指出航翠1号(原名航育1号)是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所利用航天搭载材料HC筛选的HC-5-1-2-2品系为母本,以材料J-2-4-0为父本配制育成的杂交一代黄瓜品种。早熟,生长势强,瓜皮深绿色,瓜肉浅绿色,口感香脆。2008年12月通过浙江省非主(本文来源于《长江蔬菜》期刊2009年19期)

程福皆[8](2009)在《欧洲小型黄瓜品质性状遗传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杂交育种对改善黄瓜品质的作用以及外部因素对黄瓜品质的影响,以壮瓜、新泰密刺及其杂交一代、二代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壮瓜与新泰密刺及其杂交后代营养物质、芳香物质等含量变化。同时研究了花后天数、瓜条形状、氮钾肥处理、坐瓜节位、光照条件对黄瓜果实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通过对分离二代营养品质指标及芳香物质的测定可知: F2-2、F2-3、F2-5的营养物质及芳香物质含量与壮瓜相比有了一定的提高。F2代可溶性蛋白、Vc的含量高于壮瓜,可溶性糖含量低于壮瓜,在所有F2代中F2-5的营养物质含量最高,并且高于壮瓜。F2-5黄瓜果实中的特征芳香物质(E,Z)-2,6-壬二烯醛以及(E,Z)-2,6-壬二烯醛/(E)-2-壬烯醛的比值是最高的,表明杂交育种能够改善黄瓜品质。2.花后不同天数可溶性糖、Vc、游离氨基酸等营养品质指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花后3天可溶性糖含量急剧上升,在第9天后达到最高,9天以后含量逐渐下降;花后3-9天游离氨基酸含量是逐渐上升的,从第9天开始游离氨基酸含量出现下降趋势;花后3-9天Vc含量逐渐上升,9天含量达到最高,9天后急剧下降。黄瓜果实发育天数越长可溶性蛋白含量越低;3.黄瓜的瓜条是人们购买黄瓜、衡量其品质的重要标准,在生产中畸形瓜的出现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试验表明畸形瓜果实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V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低于正常瓜。生产中要加强栽培管理,防止畸形瓜的产生。4.在氮:0-900kg/hm2,钾:0-450kg/hm2范围内,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逐渐增加,适量增加氮钾的用量和配比可以显着提高黄瓜的产量和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同时也能改善黄瓜的硬度和脆度,单纯增钾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应。偏施氮肥不利于果实Vc含量的形成,氮肥施用量越大Vc含量越低。增氮使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下降。当施用量氮超过900kg/hm2,钾超过450kg/hm2时营养品质下降。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营养物质含量逐渐下降。5.同一植株不同节位黄瓜果实的营养品质及鲜重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节位的升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可溶性固形物、鲜重等指标均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而游离氨基酸、Vc含量变化不大。各个营养品质指标在不同的节位表现不同,4-11节内随着节位的升高可溶性糖含量呈现下降趋势。可溶性蛋白随着节位的升高逐渐增加,在第9节位含量达到最高值,然后会逐渐下降。Vc在不同的节位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不显着。不同节位可溶性固形物变化较大,11节位以前随着节位的升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是逐渐增加的,变化不平稳,总体上是随着节位的升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越来越高,10-12节位出现最高值,此后下降。果实鲜重变化比较平稳,6-11节鲜重最高,随着节位的升高鲜重急剧下降。4-7节位可溶性固形物相差不大,8-11节位含量最高。不同节位试验结果表明,在生产实践中,黄瓜采摘不宜节位太低,也不能节位过高,第6-11节位黄瓜果实的品质最高。6.不同的光照强度对黄瓜果实的品质影响较大,由试验可知遮光处理后黄瓜果实中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Vc、鲜重、可溶性固形物等含量明显减少,随着光照的减弱营养物质含量逐渐减少。(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09-05-20)

秦智伟,周秀艳,张艳菊,王新国[9](2008)在《腌渍用小型黄瓜新品种‘东农805’》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农805’是适于腌渍加工的小型黄瓜一代杂种。植株生长旺盛,主蔓结瓜,强雌性系,第一雌花着生在4~5节。瓜长8~9cm,横径2.0~2.5cm,单瓜质量35~40g,瓜皮有稀小刺瘤,白刺。鲜瓜维生素C含量0.13mg·g-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23%。丰产、稳产性好,产量74~76t·hm-2。抗细菌性角斑病、霜霉病、白粉病和枯萎病。(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08年10期)

张作标[10](2008)在《小型加工黄瓜露地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型加工黄瓜是一种区域性特色蔬菜品种,掌握其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栽培技术,可以增加小型加工黄瓜栽培面积,扩大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04期)

小型黄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京津地区日光温室生产水果型黄瓜以京研系列为主,但在越冬和早春栽培中,由于低温寡照时间长,该系列品种耐寒性、耐弱光性差,连续坐果率低,抗病性差,严重影响到水果型黄瓜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为此,我们引进水果型黄瓜品种——拉迪特,此品种光滑无刺、易清洗、味甜、品质好,深受消费者喜爱,加之其耐寒、耐弱光、连续坐果率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型黄瓜论文参考文献

[1].李程,高晶霞,崔静英,秦小军.小型黄瓜雌性系品种适应性筛选试验[J].宁夏农林科技.2015

[2].王桂凤,陈颖,郭会星,刘艳华,李霞.温室冬春季栽培小型黄瓜新品种拉迪特[J].长江蔬菜.2013

[3].蔡洙湖.超小型水果黄瓜新品种金童、玉女[J].西北园艺(蔬菜).2012

[4].杨俊环,魏荣彬.早春大棚小型旱黄瓜栽培技术[J].吉林蔬菜.2012

[5].李红斌.小型黄瓜新品种“航翠1号”[J].农村百事通.2010

[6].李又华,林玉群,江航宇.广东地区夏季小型黄瓜保护地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10

[7].李红斌,王世恒,方百富,郑积荣.小型黄瓜新品种航翠1号[J].长江蔬菜.2009

[8].程福皆.欧洲小型黄瓜品质性状遗传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

[9].秦智伟,周秀艳,张艳菊,王新国.腌渍用小型黄瓜新品种‘东农805’[J].园艺学报.2008

[10].张作标.小型加工黄瓜露地栽培技术[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

标签:;  ;  ;  ;  

小型黄瓜论文-李程,高晶霞,崔静英,秦小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