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德上寨论文-周颖

朗德上寨论文-周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朗德上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民宿,朗德上寨

朗德上寨论文文献综述

周颖[1](2017)在《社区参与视角下民族村寨民宿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民族村寨游已经为我国旅游市场上越来越引人注目的特色版块,为了保护当地原生态的文化景观,同时受经济和自然条件所限,民族村寨内不适宜建立现代化的酒店,因此,民宿作为承接游客的重要载体,也伴随着民族村寨游的迅速升温而不断壮大。作为一种新型的住宿业态,民宿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村民参与旅游发展提供了可进入的途径,不但让村民的收入呈现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结构,也有利于避免旅游开发为当地带来的环境破坏、文化解构、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另一方面,村寨民宿也为游客带来了深度体验的机会,为城市、乡村两种文化的交流提供了空间和平台。在此背景下,本文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朗德上寨为例,从社区参与的视角对当地的民宿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首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以社区参与理论、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共同体理论为本篇文章的理论基础。在分析了贵州民族村寨民宿业的发展背景后,总结了贵州现有的叁种主要类型民宿及存在问题,再以朗德上寨为例,具体阐述了当地旅游发展的社会基础及旅游开发模式,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当地的民宿经营进行研究,最后从民宿产品的体系建构、社区参与的制度设计、民宿发展的支持体系建构叁个方面对朗德上寨的民宿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7-06-01)

王颖银[2](2016)在《朗德上寨》一文中研究指出6月20日雨此次去朗德上寨纯属在计划之外的。下了一夜暴雨,直到早上九点多才转为淅淅沥沥。赶到车站却听得售票员说西江街上被水淹了去不了。大呼"上天果然薄我",忽又听说朗德寨就在附近,比西江还近。朗德上寨,这个地方我是知道的。曾在喜马拉雅听书的一个旅行电台上听过一篇关于朗德上寨的游记,这个寨名便深深地刻在了脑海里。未曾想它就在附近。于是立刻出发去朗德。(本文来源于《青少年日记》期刊2016年04期)

艾莉,赵清[3](2015)在《中国艺术之乡“朗德上寨”》一文中研究指出郎德苗寨位于雷山县北部,距凯里市27公里,有公路直通寨脚,全寨共有128户,500多人,全都是苗族同胞。郎德苗语称"Nangl Deik",汉名是苗语的音译。"郎"的意思是"河流下游","德"是村前河流"Eb Deik"的名字,合起来就是"住在德河下游的寨子"。这座秀美的苗寨像一颗钻石般镶嵌在半山腰,寨前有大块大块的肥田和许多茂盛的竹林,寨里的房屋错落有致。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睦的人际关系,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西部》期刊2015年07期)

何嵩昱[4](2013)在《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朗德上寨和镇山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村寨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但在旅游发展蓬勃兴起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使得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遇到了阻碍。合适的发展模式是保证民族村寨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3年03期)

李杨[5](2012)在《朗德上寨:一个民族村寨的“起起落落”》一文中研究指出这是苗族英雄杨大六的故乡——朗德上寨,上世纪80年代,古寨曾引领了贵州最早一批民族村寨旅游热潮,原生态的苗族历史让这个占地不足10亩的村落辉煌一时。可是,随着雷山交通与旅游业的崛起,朗德上寨的名字如今早已不再响亮,一周3、4波的客源所缴纳的表演费观看费和(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报》期刊2012-05-25)

邓映红[6](2008)在《朗德上寨乡村旅游发展对策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旅游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的进步、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收入的增加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开发不当,其后果也是严重的,比如资金的浪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农田荒芜、农民投资得不到补偿等等,这对于我国原本就薄弱的农村发展体系是极其不利的。尤其是在“中国乡村游”主题年提出之后,各地政府机关和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会进一步加强农业旅游、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力度,也会导致一些领导为了追求政绩而盲目跟风的现象,因此更需要对乡村旅游的开发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乡村旅游在国外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研究,其研究的内容较为宽泛,研究手段也多采用定量研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乡村旅游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研究。国内目前对乡村旅游的研究还较局限,大多是对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或是以城市为研究的对象,少数民族村寨乡村旅游的发展也研究的不多,在开发实践中也没有可以参考的典型发展模式。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以贵州黔东南州朗德上寨为例,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朗德上寨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探讨适合该地的旅游开发对策,丰富国内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研究案例,并为我国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一些参考。本文第一部分概述了乡村旅游相关的基本概念,如乡村的概念、乡村旅游的概念,然后回顾了国内外对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并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比较:国外学者针对乡村旅游的开发研究无论是在研究的深度上还是在研究的广度上都非常成熟;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国外的研究运用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服务理论、旅游文化营销理论来揭示乡村旅游发展的各种现象,尝试从社会文化、内外因素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乡村旅游的性质及发展方向。国内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总体而言还处于起始阶段。国内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2004年以后至今是我国乡村旅游深度发展的阶段。主要是依托“叁农问题”及2006年乡村旅游年的提出为背景。国内乡村旅游研究往往以西方国家的乡村旅游为样板,模仿设计出了“农业园”、“民俗村”、“农家乐”等“类似度假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在实践中,这类产品大多“昙花一现”,幸存者寥寥。因此,理论研究中的“乡村旅游的度假性质”误导了实践中的“乡村旅游具有的休闲性质”,构成了我国乡村旅游的理想与现实脱节的尴尬状态。本文第二部分首先对朗德上寨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做了一个介绍,分别从朗德上寨的自然条件、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管理方式及开发成效四个方面着手。朗德上寨自然条件优越,交通方便,距湘黔铁路约35公里,省道307线约13.5公里。贵阳、遵义、长沙、重庆、成都等大中城市都在距离朗德上寨周边100--200公里的半径范围内。朗德上寨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有独具苗族特色的吊脚楼、歌舞表演、银饰银器等传统手工业加工等。在管理方式上主要是独特创新的工分制,它是一套资源管理和收益分配制度,经过不断的完善并在各项村规民约中加以固定和体现。制度体现了“家家都出力、人人都受益”的原则。1987年开放至今,朗德上寨共接待了海内外游客70多万人次,年均旅游收入17万多元。目前朗德上寨基本具备和完善了旅游发展和村民生活所需要的通讯、广播电视、电力、道路、绿化、供水、水利等基础设施。第叁部分在分析朗德上寨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以乡村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朗德上寨实际情况,提出了朗德上寨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加强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保护民族文化传统;完善旅游产品结构、丰富旅游活动项目,增加旅游收入;通过教育培训,强化旅游服务意识,提高村民素质;以“工分制”为基础,适当调整分配方案;成立村旅游管理委员会,设立旅游发展基金;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依法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总的来说,在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只有切实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才能保证乡村旅游开发的顺利进行,才能促进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并不是提出了旅游开发的对策就一定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为这些对策只是根据一时的情况而提出的,我们知道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而且还有一个措施实际执行的问题。因此,在旅游开发中,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切实落实到实处。这样才能促进旅游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08-11-01)

胡珍玲[7](2008)在《贵州雷山:苗族朗德上寨》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不久,和朋友相约去贵州采风,慕名去了苗族朗德上寨。朗德上寨是一处集民族风情、自然风光、旅游为一体的旅游大镇。距黔东南州凯里市29公里,距雷山县城17公里,属雷山县丹江区报德乡。寨内苗民的服饰以长裙为特征,所以又称为"长裙苗"。(本文来源于《中国测绘》期刊2008年04期)

徐克帅[8](2008)在《历史文化村落居民环境感知差异分析模式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基础上,提出了历史文化村落居民环境感知差异分析模式,并应用该模式对叁个典型村落进行了分析。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数以百计的历史文化村落(寨、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但随着盲目的旅游开发,这些历史文化村落的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正遭受着严重的威胁。通过研究历史文化村落居民的感知环境,可以比较明确地了解旅游给目的地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从而使旅游地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为了全面了解历史文化村落居民的环境感知共性和个性特点,研究通过环境感知差异分析模式即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研究叁对关系产生的矛盾导致的旅游开发对历史文化村落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的影响。目的在于通过具体分析了解发展现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基于此方式和目的,以浙江柿林、江西理坑、贵州郎德为代表,通过田野调查和历时研究,对同一历史文化村落不同居民群体环境感知的差异,同一人群不同时间的环境感知差异,不同村落居民环境感知的差异叁方面作调查研究。以揭示环境感知的人群、时间、空间差异特征并分析产生原因,从而为历史文化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主要运用针对一般村民的问卷调查和针对重点村民的深度访谈,其中对柿林村进行了为期叁年的历时调查。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结合深度访谈得出了居民环境感知的人群、时间、空间差异:1、老年居民和女性居民对旅游开发会有更强烈的正面感知。2、居民自主参与有利于居民的正面感知。3、居民的旅游收益对环境感知存在重要影响。在实证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一个方针,两条原则。即政府服务,村民开发方针。原则即乡土性和人本性原则。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提出了实现上述方针和原则的建议,其中特别强调政府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中的服务角色的重要性。研究思路上的较为全面的历史文化村落居民环境感知差异分析模型的建立及应用,具体研究操作手段上的定性与定量的较好结合,及基于中国历史文化村落旅游开发深入调查基础上提出的以创建服务型政府为基本方针的具体措施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由于主客观原因的限制,深度结构访谈和问卷调查有待深入。因此,长期的历时研究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时空中的居民环境感知的变化,及其对历史文化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9](2008)在《贵州·朗德上寨》一文中研究指出朗德上寨是一个苗族村寨,距凯里市区29公里,距县政府雷山7公里,属雷山县丹江区报德乡。郎德上寨系苗语"能兑昂纠"的意译,"能兑"即欧兑河下游之意,村以河名,"昂纠"即上寨,郎德上寨因属郎德地片上方,故名。寨内苗民的服饰以长裙为特征,所以又称为"长(本文来源于《北京规划建设》期刊2008年01期)

[10](2007)在《朗德上寨》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报德乡朗德上寨是一个苗族村寨,距凯里市区29公里,距县政府雷山7公里,属雷山县丹江区报德乡管辖。郎德上寨系苗语"能兑昂纠"的意译,"能(本文来源于《今日国土》期刊2007年11期)

朗德上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6月20日雨此次去朗德上寨纯属在计划之外的。下了一夜暴雨,直到早上九点多才转为淅淅沥沥。赶到车站却听得售票员说西江街上被水淹了去不了。大呼"上天果然薄我",忽又听说朗德寨就在附近,比西江还近。朗德上寨,这个地方我是知道的。曾在喜马拉雅听书的一个旅行电台上听过一篇关于朗德上寨的游记,这个寨名便深深地刻在了脑海里。未曾想它就在附近。于是立刻出发去朗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朗德上寨论文参考文献

[1].周颖.社区参与视角下民族村寨民宿发展研究[D].贵州大学.2017

[2].王颖银.朗德上寨[J].青少年日记.2016

[3].艾莉,赵清.中国艺术之乡“朗德上寨”[J].中国西部.2015

[4].何嵩昱.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朗德上寨和镇山村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3

[5].李杨.朗德上寨:一个民族村寨的“起起落落”[N].贵州民族报.2012

[6].邓映红.朗德上寨乡村旅游发展对策思考[D].西南财经大学.2008

[7].胡珍玲.贵州雷山:苗族朗德上寨[J].中国测绘.2008

[8].徐克帅.历史文化村落居民环境感知差异分析模式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

[9]..贵州·朗德上寨[J].北京规划建设.2008

[10]..朗德上寨[J].今日国土.2007

标签:;  ;  ;  ;  

朗德上寨论文-周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