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场景论文-吴凡毅,刘学建,吴建军

飞行场景论文-吴凡毅,刘学建,吴建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飞行场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人机,蜂窝网络,应急通信,轨迹设计

飞行场景论文文献综述

吴凡毅,刘学建,吴建军[1](2019)在《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U2D通信场景下无人机飞行轨迹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蜂窝无人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应急通信中。本文研究了一种应用于应急通信的U2D通信方式,即无人机与终端的直通通信。本文假设在一个蜂窝小区中存在多个无人机共同对各自的应急地点进行实时感知,而每个无人机可以通过蜂窝和U2D的两种方式进行感知数据的传递。为了协调无人机的感知和传输过程,本文将设计了一个"感知-传输"协议,并采用了一个嵌套马尔可夫模型来分析该协议。最后,本文在深度强化学习的框架下研究了无人机的轨迹设计问题。(本文来源于《2019年全国公共安全通信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期刊2019-08-15)

魏京华[2](2018)在《飞鸿-98无人机首次公开演示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魏京华)10月16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九院与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展了基于物流运营场景的飞鸿-98国产化大型商业无人机演示飞行试验。本次演示飞行试验是飞鸿-98国产化大型商业无人机首次国内公开演示飞行,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本文来源于《中国航天报》期刊2018-10-17)

王梦馨[3](2018)在《虚拟飞行场景中的空间定向及其认知可渗透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可渗透性是指个体的背景知识在进行认知加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如果进行认知加工时,背景知识影响了认知加工,那么可以认为这种认知加工是具有认知可渗透性的。认知可渗透性,作为一个多在哲学领域被探讨研究的课题,较少出现在心理学的谈论范畴内。种种研究表明,运动知觉同样具有认知可渗透。当外界物体进行运动时,其运动特性被个体察觉及认识,作用于大脑,这就叫运动知觉。简单地说,运动知觉就是个体对客体不断发生的变化和变化速度的知觉,由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的协同作用来决定其结果。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认知过程,飞行空间定向的结果与航空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对空间定向的研究一直是被重点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借助虚拟的飞行场景,通过改变刺激材料的意义性、朝向性、运动模式,以叁个实验探讨了不同情境下个体的空间定向能力,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运动知觉的认知可渗透性。实验一以一个无意义的圆形图标作为刺激材料,通过操纵客体的运动方向及起飞降落,考察客体运动时,个体的空间定向水平。采用2(运动模式:起飞、降落)x2(运动方向:从右到左、从左到右)x3(运动位置:偏高、偏低、正中)被试内实验设计,以被试判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作为因变量;实验二将实验一的刺激材料换成了有朝向性的吃豆人图标,其余同实验一;实验叁将实验一的刺激材料换成了兼具朝向性与意义性的飞机矢量图片,其余同实验一。实验一、实验二和实验叁的结果相同,发现当刺激材料做降落运动时,被试判断的反应时显着长于起飞运动的反应时,正确率则相反,显着低于起飞运动时。而在运动方向上,无论是从左到右的运动还是从右到左的运动,被试判断的反应时及正确率均没有显着差异。运动方向和运动模式的交互作用对被试的判断也没有显着影响。综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研究结果,发现当刺激材料做降落运动时,被试判断的反应时显着长于起飞运动的反应时,正确率则相反,显着低于起飞运动时;当没有朝向性的刺激材料变为有朝向性的刺激材料时,个体对刺激材料运动位置判断的反应时显着更长,而判断正确率的差异不显着;运动模式和朝向性的交互作用对个体判断的反应时及正确率均没有显着差异。综合实验二和实验叁的研究结果,发现当刺激材料做降落运动时,被试判断的反应时显着长于起飞运动的反应时,正确率则相反,显着低于起飞运动时。当无意义性的刺激材料变为有意义性的刺激材料时,个体判断的正确率显着降低,而判断的反应时差异不显着;运动模式和意义性对判断反应时的交互作用显着,无论刺激材料是否具有意义性,被试对于降落时运动位置判断的反应时都显着长于起飞运动时的反应时,当刺激材料做降落运动时,相比有意义刺激材料来说,被试判断无意义刺激材料运动位置的反应时显着短一些;刺激材料做起飞运动时,无论刺激材料是否有意义,被试判断的反应时均没有显着差异。综合以上实验研究结果和讨论,本研究得到结论如下:(1)进行倾斜运动时,刺激材料的运动模式对空间定向活动产生影响,比起刺激材料倾斜向上的运动,当刺激材料倾斜向下运动时,个体在判断其运动位置时所需的反应时显着长一些,判断的正确率显着低一些。(2)刺激材料的朝向性会影响被试对刺激材料运动位置的判断,当刺激材料有朝向性时,被试的反应时显着长于刺激材料无朝向性时。(3)刺激材料的意义性会影响被试对刺激材料运动位置的判断,有意义性的刺激材料会显着降低被试判断刺激材料运动位置的正确率,且交互作用的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当刺激材料做降落运动时,被试判断有意义性刺激材料的反应时显着长于刺激材料做起飞运动时的。(4)运动客体的意义、运动客体的朝向、客体的不同运动模式对空间定向任务的反应时或正确率均有影响,说明运动知觉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可渗透性。(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晏碧华,刘晓敏,刘浩哲[4](2018)在《飞行场景中表征动量的地标吸引效应和排斥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设置了安全和危险两种地标,采用诱导运动范式考察了飞行场景中运动目标和关联地标的相对关系、目标运动方向及关联地标的意义特征和呈现时间对运动目标位置判断的影响。结果显示:(1)飞行场景中飞机的表征动量较强;(2)趋近安全地标的表征动量大于远离安全地标的表征动量,趋近危险地标的表征动量小于远离危险地标的表征动量,安全地标呈现出地标吸引效应,而危险地标呈现出地标排斥效应;(3)高关联的安全和危险地标使飞机的表征动量不受运动方向影响;(4)保持间隔期间呈现的安全和危险地标使飞机的表征动量增加。结论:表征动量的地标效应受制于地标意义特征,表征动量受到目标和地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情景意义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刘晓敏[5](2017)在《虚拟飞行场景中关联客体对目标表征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表征动量是指观察者对运动物体的最终位置的记忆沿着物体运动的方向前移。这一现象最初是由Freyd和Finke最先发现的,很多研究者都开展了相关研究,对表征动量的相关概念、研究范式、影响因素、脑机制和理论模型等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成为认知心理学领域一个广泛讨论的热点现象。在运动物体和其关联客体的表征动量研究中,前人的研究文献仅仅是探讨了静止物体或运动物体的大小、运动速度等物理特征对另一静止或运动物体的表征动量的影响,没有在运动物体和其它物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赋予它们实质性的意义,也就是说,前人的研究都基于刺激的物理特征这类低水平的加工过程中的变量,而没有结合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实物开展研究。本研究借助飞行场景,通过改变关联客体的性质、呈现时长、运动物体和关联客体之间的相对关系来论证不同情景下关联客体对运动物体位置判断的影响。实验一分为两个小实验,采用的关联客体都是在诱导期间呈现的,即与第一个诱导刺激同时呈现,直到与第五个诱导刺激同时消失,共2250ms。采用2(相对关系:趋近和远离)×2(运动方向: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7(探测位置:-15,-10,-5,0,+5,+10,+15,单位pixel)被试内实验设计,因变量是偏移加权均数,区别在于实验一 A中的客体刺激是跑道(安全情景),实验一 B中的客体刺激是大山(危险情景)。结果发现,相对关系的主效应不显着,情景的主效应显着,情景和相对关系的交互作用显着。在趋近时,安全情景下的偏移加权均数显着大于危险情景下的偏移加权均数,在远离时,安全情景下的偏移加权均数和危险情景下的偏移加权均数没有显着差异;在安全情景下,趋近的偏移加权均数显着大于远离的偏移加权均数,在危险情景下,趋近的偏移加权均数显着小于远离的偏移加权均数。仅在危险情景下趋近关联客体时对运动物体位置的判断没有出现偏移,其它情形均出现了表征动量现象;目标刺激和关联客体的相对关系对运动物体位置的判断有影响;不同的情景影响表征动量。实验二分为两个小实验,采用的关联客体都是在保持间隔期间呈现的,即从记忆刺激消失到探测刺激呈现,共250ms。其它与实验一相同。采用2(相对关系:趋近和远离)×2(运动方向: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7(探测位置:-15,-10,-5,0,+5,+10,+15,单位pixel)被试内实验设计,因变量是偏移加权均数,区别在于实验二A中的客体刺激是跑道(安全情景),实验二B中的客体刺激是大山(危险情景)。结果发现相对关系和情景的主效应都显着,情景和相对关系的交互作用显着。在趋近时,安全情景下的偏移加权均数显着大于危险情景下的偏移加权均数,在远离时,安全情景下的偏移加权均数和危险情景下的偏移加权均数没有显着差异;安全情景下,趋近的偏移加权均数显着大于远离的偏移加权均数,在危险情景下,趋近和远离的偏移加权均数没有显着差异。不管是在何种情景中,不管关联客体和运动目标的相对关系是趋近还是远离,对运动物体最终位置的判断都出现了偏移,表明表征动量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同的情景影响表征动量,目标刺激和关联客体的相对关系影响表征动量。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发现,关联客体刺激呈现的时长对表征动量有影响,但是受到了情景和相对关系的调节。综合实验研究结果及讨论,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静止的客体是一种地标,当地标吸引效应和表征动量的方向一致时会使偏移量增加,不一致时会使偏移量减弱,但是这种变化会受到情景的影响。(2)突然呈现的客体刺激是一种分心物,观察者的注意力分散,运动物体的偏移量增加。(3)不同情景对偏移量有影响,说明表征动量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认知渗透性。本研究对于表征动量相关的地标吸引效应、方向效应、注意的影响及认知可渗透性方面具有理论价值,同时为舰载机飞机着陆时的位置判断提供了参考,对航空领域的动态空间能力测试与训练提供了新视角。(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刘晓敏,王梦馨[6](2016)在《飞行场景中其它客体对目标表征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表征动量范式对飞行员与普通被试进行对照研究,揭示飞行员和普通被试在视觉空间运动特征上的处理差异。两个实验的运动目标材料一致,其他客体刺激的材料不一致,实验一的其它客体采用非危险刺激,实验二采用危险刺激。均进行2(运动方向:从左到右/从右到左)×2(相对关系:趋近/远离)两因素实验设计,结果显示:(1)目标从左向右运动的偏移量大于从右到左;(2)当其它客体是具有吸引效应的物体时,目标趋近时的偏移量大于远离,并且从左到右的趋近偏移量最大;(3)当其它客体是具有危险象征的物体时,目标远离时的偏移量大于趋近,但是趋近时的偏移量仍然存在。(4)和控制组相比,飞行员反应快,偏移大,但是当其它客体是危险物体时,飞行员的偏移小于控制组。结论:表征动量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会受到自身运动方向和其它客体特征及相互关系的影响,但是不能被消除;飞行员的运动预期能力和风险知觉能力具有显着优势,飞行员具有较高场独立性认知特征和动态空间处理能力。(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6-10-14)

孟令榜[7](2016)在《低空空域叁维可视化飞行冲突场景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通用航空的需求与日俱增,而作为通用航空重要组成部分的低空空域飞行活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未来低空空域中飞行器的种类和数量必然会呈现增涨势态,使用对象也将趋于多元化。伴随着近两年无人机商用和民用规模的扩大,低空空域的飞行安全问题愈显突出。在低空开放的过程中,为保证飞行的安全和效率,我们需要借鉴国外航空发达国家的经验,采用叁维可视化技术对低空空域的飞行活动进行管理。飞行器在低空空域飞行的过程中可能会与不同类型的物体发生飞行冲突,为了避免这些飞行冲突,本文建立了其叁维可视化模型,并发出预警信息,从而保证飞行器的飞行安全。低空飞行主要会遇到两大类飞行冲突,一类是飞行器与地面障碍物(包括高耸的建筑、起伏的地形和人为划设的禁飞区)之间的飞行冲突;一类是飞行器与飞行器之间的飞行冲突。通过对两大类飞行冲突的分析,建立了其叁维可视化模型,并利用线性规划的方法对飞行器之间的飞行冲突进行冲突解脱。本文首先对低空空域中飞行器的飞行特点进行分析,并参照高空固定航线飞行器的空间保护模型,建立了低空飞行器的两层空间保护模型,即预警区球和告警区球。从而使得低空飞行器的飞行过程更为安全和灵活,并提高空域的使用率。接着,本文根据低空空域使用管理规定划设的叁类低空空域类型,选取了相对应的叁种典型飞行场景,即机场、城市和山区,进行分析。从飞行安全和算法效率两方面综合考虑,建立了叁种典型飞行场景的数学模型。机场模型为一片立体的叁维空间,一般表现为椭圆、扇形和任意多边形;城市模型则表现为一颗相对平衡的BSP场景树以及障碍物的圆柱形包围盒;而山区模型则表现为一块块长宽相等、高度为方格中地形最高值的马赛克块。在Vega Prime软件中将这叁种典型的飞行场景进行叁维可视化显示,并对其可能发生的飞行冲突采用不同预警方式进行预警。进一步,本文从低空空域中两架飞行器的飞行冲突入手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叁架和四架飞行器的飞行冲突模型,最后推广至N架飞行器的冲突分析,建立其冲突检测模型并对低空空域中典型飞行场景的多飞行器飞行冲突进行可视化显示。最后,在冲突检测的基础上对飞行器之间的冲突解脱模型进行初步探索,从改变飞行器速度大小和航向角两个方面,建立了其线性规划的冲突解脱模型。(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6-04-28)

王新翔,赵罡,肖文磊[8](2016)在《虚拟飞行场景中事故特效的实时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飞机的虚拟飞行仿真中,飞行事故仿真的真实感不强的问题,基于粒子系统,结合动力学模型,实时渲染了爆炸、火焰、烟雾等飞行事故常见特效。使用四边形粒子代替传统点粒子,结合纹理映射技术和融合技术,将真实感较强的纹理贴图与背景的帧缓存按照预设的融合因子进行深度融合,提高了特效的真实感和实时性。通过粒子系统碰撞检测的方法,模拟烟雾在飞机机舱内扩散,与舱壁发生碰撞的效果。搭建出模拟飞行的虚拟现实仿真系统,实现真实感和沉浸感都很强的飞机爆炸、起火和冒烟等事故场景实时仿真。(本文来源于《图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蒙春城,彭宇,潘大为,刘连胜,马云彤[9](2015)在《一种应用于飞行场景仿真的图像注入模块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飞行场景仿真测试是目标特征捕获系统研制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标特征捕获系统模拟飞行场景仿真对场景图像显示的实时性以及数据传输高速率等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于飞行场景仿真的高速图像注入模块设计方案:以FPGA为核心器件,控制USB 3.0接口与LVDS总线实现图像的高速传输,利用FPGA进行图像转换提高图像显示的实时性,并采用基于乒乓操作的双缓存结构保证数据传输的连续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块在实现1.4Gbps图像传输速率的同时,保证了图像显示实时性与传输正确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期刊2015年11期)

王雨[10](2015)在《飞行程序叁维场景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航空事业的不断发展,飞机的数目不断增加,机场的建设规模不断增大、建设新飞机场的速度越来越快,而飞行程序设计在现阶段还使用原有的二维呈现方式展示成果停,在与机场建设单位和其他民航专业以外的人员沟通机场改扩建等相关事宜时,通常难以理解抽象的、受限于二维呈现的方式,这些都成为了机场选址和建设的障碍本文为解决以上问题,对用户特点及需求进行研究,研究设计了飞行程序叁维场景仿真系统,在呈现飞行程序设计的结果时时使用用叁维可视化技术,把传统2D图像的要素3D动态演示,更加生动直观的展示飞行程序设计报告。该系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完成实时、多角度的动态展现特定机场的地形、创建障碍物、标准仪表进场程序、标准仪表离场程序和进近程序,以及需要关注的限制区、禁区等航行要素,弥补了传统沙盘表达方式的缺点,完善了空管部门程序设计工作。通过测试运行,该系统性能稳定、操作便利,功能完善,满足飞行程序设计人员日常设计及展示工作的需要,基本实现了系统设计与开发目标。(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5-06-01)

飞行场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魏京华)10月16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九院与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展了基于物流运营场景的飞鸿-98国产化大型商业无人机演示飞行试验。本次演示飞行试验是飞鸿-98国产化大型商业无人机首次国内公开演示飞行,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飞行场景论文参考文献

[1].吴凡毅,刘学建,吴建军.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U2D通信场景下无人机飞行轨迹设计[C].2019年全国公共安全通信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2019

[2].魏京华.飞鸿-98无人机首次公开演示飞行获得圆满成功[N].中国航天报.2018

[3].王梦馨.虚拟飞行场景中的空间定向及其认知可渗透性[D].陕西师范大学.2018

[4].晏碧华,刘晓敏,刘浩哲.飞行场景中表征动量的地标吸引效应和排斥效应[J].心理学报.2018

[5].刘晓敏.虚拟飞行场景中关联客体对目标表征动量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7

[6].刘晓敏,王梦馨.飞行场景中其它客体对目标表征动量的影响[C].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6

[7].孟令榜.低空空域叁维可视化飞行冲突场景仿真[D].电子科技大学.2016

[8].王新翔,赵罡,肖文磊.虚拟飞行场景中事故特效的实时仿真[J].图学学报.2016

[9].蒙春城,彭宇,潘大为,刘连胜,马云彤.一种应用于飞行场景仿真的图像注入模块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5

[10].王雨.飞行程序叁维场景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5

标签:;  ;  ;  ;  

飞行场景论文-吴凡毅,刘学建,吴建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