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树突状细胞论文-赵星,顾杨卓,宋相容

肿瘤治疗树突状细胞论文-赵星,顾杨卓,宋相容

导读:本文包含了肿瘤治疗树突状细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树突状细胞,信使RNA,疫苗,肿瘤免疫治疗

肿瘤治疗树突状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赵星,顾杨卓,宋相容[1](2019)在《mRNA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免疫治疗旨在恢复或增强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来对抗肿瘤,与传统的抗肿瘤治疗直接聚焦于肿瘤病灶局部不同,其具有不良反应小、作用持久、特异性强及适于个体化治疗等优势。树突状细胞(DCs)作为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能够在体内诱导强烈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目前基于DCs的肿瘤免疫治疗,是将肿瘤抗原通过一定方法负载于DCs,从而激发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用编码肿瘤抗原的mRNA致敏DCs是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一种肿瘤抗原负载方式,对应的免疫治疗策略已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较好的抗肿瘤疗效。因此, mRNA致敏的DCs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肿瘤免疫治疗新模式。(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洪建明,占景华,蔡丽生,蔡明勇[2](2019)在《树突状细胞负载外源性肿瘤抗原在胃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胃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肿瘤之一。近年来,尽管传统的治疗方法得到很大改进,但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率仍然较低。免疫治疗作为一种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来特异性清除肿瘤细胞的新方法逐渐被应用到胃癌的治疗中。如何将外源性肿瘤抗原引入细胞免疫途径是抗肿瘤免疫治疗成败的关键。树突状细胞(DC)具有强大的抗原呈递能力,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领域备受关注。将不同形式的蛋白负载在DC中制成高度特异性、高效性的肿瘤疫苗,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阐述了胃泌素、热休克蛋白(HSP)、存活蛋白等功能性蛋白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以及DC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免疫关系,为体外培养高度特异性、高效性的DC疫苗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癌症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夏训明[3](2019)在《FDA批准Elzonris(tagraxofusp-erzs)治疗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肿瘤(BPDCN)美国FDA于2018年12月21日批准Stemline治疗公司(Stemline Therapeutics)的一种新药物Elzonris(tagraxofusp-erzs)用于治疗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lastic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 neoplasm,BPDCN),适用于成人及年龄在2岁以上的儿童患者。BPDCN是一种比较罕见的侵袭性骨髓及血液疾病,可影响人(本文来源于《广东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时靖,马甜甜,刘华胜[4](2018)在《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免疫治疗血液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治疗方法在手术、放疗和化疗这些传统治疗基础上有了更多的进展,主要集中于细胞免疫治疗的方面,其中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的免疫治疗对肿瘤患者的疗效肯定,在临床上表现出很好的抗肿瘤特性及重建与增强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的能力,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在以化疗为主、恶性度相对较高的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方面,DC-CIK细胞免疫治疗效果究竟如何呢?本综述检索2012至2018年的中英文文献并进一步聚焦于18篇关于血液系统肿瘤的临床研究型文献,深入系统分析DC-CIK细胞免疫治疗的特点和应用,发现DC-CIK细胞免疫治疗在血液系统肿瘤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如果进一步规范流程、统一方案,其疗效会更加明显。为此,本文就DC和CIK细胞生物学特征、DC-CIK细胞免疫治疗在血液系统肿瘤的临床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潘炜,蔡鹤龄,吴运[5](2018)在《X-盒结合蛋白1和热休克蛋白靶向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对肾癌肿瘤免疫治疗作用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树突状细胞(DC)与X-盒结合蛋白1(XBP1)共培养制备XBP1-DC疫苗,通过与热休克蛋白70(HSP70)-DC疫苗对GRC2细胞的免疫杀伤作用进行比较,初步探讨应用XBP1蛋白与DC共培养制备融合瘤疫苗的可行性。方法:从肾癌患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经体外培养诱导为DC。以HSP70和XBP1与DC共培养制备HSP70-DC和XBP1-DC融合瘤疫苗。用HSP70-DC和XBP1-DC疫苗分别刺激患者外周血分离的T淋巴细胞,采用ELISA法检测所产生的CTL反应。以经HSP70-DC和XBP1-DC刺激形成的CTL作为效应细胞,以正常细胞、GRC2为靶细胞,测不同效靶比(10:1、20:1)下,效应细胞杀伤靶细胞的能力。结果:PBMC经细胞因子诱导后,CD1a、CD86、CD83、HLA-DR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诱导前表达水平(P<0.05)。与DC组比较,XBP1-DC疫苗致敏后,CTL细胞均释放INF-γ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HSP70-DC疫苗致敏的CTL细胞比较,XBP1-DC释放的INF-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效靶比的升高,各组CTL细胞对GRC2细胞和RCC细胞的杀伤率均相应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效靶比时,HSP-DC和XBP1-DC免疫的CTL对GRC2和GCC的杀伤作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BP1与DC共培养后,能增强DC的抗原呈递能力,增强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从而特异性杀伤肾癌GRC2细胞系,且杀伤作用与HSP70-DC融合瘤疫苗一致,在抗肿瘤杀伤作用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临床泌尿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田格尔[6](2018)在《负载肿瘤干细胞DRibbles的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结肠癌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结肠癌作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逐年上升。结肠癌由于手术后易复发,易产生放、化疗耐受等特点,目前的临床治疗方法效果都不甚理想。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是肿瘤组织中数量较少的一个亚群,具有自我更新和无限增殖能力,能够多向分化并且长期处于“休眠”状态,不易被传统的放、化疗杀死,成为肿瘤转移、复发的关键因素,把肿瘤干细胞作为靶点来治疗肿瘤的策略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突破口。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能够激活T细胞,诱导发挥免疫应答,增强T淋巴细胞特异性杀伤肿瘤的能力。大量研究显示,用DC制备抗肿瘤疫苗,能够有效激活免疫细胞的抗肿瘤应答。DC疫苗的效能主要受限于DC分离培养技术、负载抗原的免疫原性、疫苗应用方式等。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负载抗原是肿瘤细胞的全裂解物(lyasates),但其负载效果尚有待提高。研究表明,由细胞自噬产生的自噬小体,因其含有缺损的核糖体产物(defective ribosomal products,DRiPs),错误折迭的蛋白质等,具有作为新型负载抗原的潜力,这种包含肿瘤抗原的双层膜自噬小体被称为DRibbles(DRiPs in blebs)。因此,本研究拟利用结肠癌肿瘤干细胞来源的DRibbles负载DC,制备疫苗,观察其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其对结肠癌的治疗效果,评估肿瘤干细胞来源的DRibbles负载的DC疫苗作为肿瘤免疫疗法的效果和前景。方法:(1)通过免疫磁珠法从小鼠结肠癌细胞系CT-26中分选出CD44~+CT-26肿瘤干细胞;(2)分离小鼠骨髓单核细胞,利用细胞因子诱导分化,获得DC;(3)通过向肿瘤干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100nM雷帕霉素、100nM硼替佐米、10mM氯化铵诱导自噬小体形成,并在细胞中积累;(4)以CT-26肿瘤细胞与CD44~+CT-26肿瘤干细胞来源的DRibbles和lysates分别体外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观察不同抗原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5)CT-26肿瘤细胞与CD44~+CT-26肿瘤干细胞来源的DRibbles和lysates分别负载DC作为疫苗,以不负载抗原的DC作为治疗对照组,以PBS作为阴性对照组,分别作用于小鼠结肠癌移植瘤模型,观察小鼠肿瘤生长情况,小鼠生存状态,检测小鼠效应淋巴细胞的体外杀伤能力。结果:(1)经免疫磁珠法筛选出的CD44~+CT-26细胞比例达到98%,能够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形成悬浮的单细胞克隆球,并且加入血清后能诱导分化成贴壁的肿瘤细胞;(2)小鼠骨髓单核细胞经诱导分化培养7天后,细胞表面CD11c阳性表达率达97.2%,说明利用这种方法能够获得较高纯度的DC;(3)在肿瘤细胞和肿瘤干细胞中收集经诱导获得的自噬小体DRibles,经透射电镜鉴定;与CT26来源的DRibbles(TD)相比,CD44~+CT-26来源的DRibbles(SD)可以显着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的体外增殖(P<0.001),与CD44~+CT-26来源的lysate(SL)相比,SD可以显着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的体外增殖(P<0.001);(4)与Control组相比,所有治疗组小鼠的肿瘤生长都明显受到抑制(P<0.01);实验结束时,各组小鼠肿瘤体积从小到大依次为:SD-DC组<TD-DC组<SL-DC组<TL-DC组<PBS-DC组<Control组,各组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各组小鼠肿瘤重量排序同肿瘤大小排序,且差异均有意义(P<0.05);小鼠生存期结果显示,接种后第30天时,SD-DC组与SL-DC组存活率为87.5%,显着高于Control组(P<0.01);TD-DC组存活率为75%,显着高于Control组(P<0.05);(5)各组小鼠接种疫苗后,其脾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的体外杀伤效果从高到低为:SD-DC组>TD-DC组>SL-DC组>TL-DC组>PBS-DC组>Control组,SD-DC组对肿瘤细胞的体外杀伤效果最强,且显着高于其它实验组(P<0.0001)。结论:CD44~+CT-26肿瘤干细胞来源的DRibbles作为抗原,能够有效刺激T淋巴细胞发生增殖;在小鼠结肠癌移植瘤模型中,CD44~+CT-26细胞来源的DRibbles作为抗原,制备DC疫苗治疗效果优于CD44~+CT-26细胞来源的lyaste;且优于CT-26细胞来源的DRibbles。(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孙冲[7](2018)在《腹腔注射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免疫治疗小鼠骨肉瘤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树突状细胞作为一种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其能够对抗原成分进行吞噬、加工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抗原呈递于细胞表面,从而对免疫系统内的其它细胞进行抗原提呈。由于树突状细胞所具有的这种特殊作用,由其制备而成的治疗性肿瘤疫苗已经被逐渐应用于人类肿瘤性疾病的治疗。然而,研究发现处于肿瘤环境中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并不具有有效的抗原提呈功能。为了克服这一限制,较为常用的方法是通过体外培养骨髓细胞从而获得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随后使用肿瘤特异性抗原物质对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进行激活,使这些细胞能够在促炎性刺激物的诱导下逐渐成熟。目前,针对人类肿瘤性疾病的实验性免疫治疗当中有许多都是基于树突状细胞的肿瘤疫苗免疫疗法,而这些实验性治疗中所使用的树突状细胞均为来自于患者自身的自体树突状细胞。对于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肿瘤疫苗免疫治疗实验而言,其作用机制与临床治疗具有强烈的相关性,并且这些治疗方法有望在将来被逐渐应用于临床,从而为肿瘤患者的系统性治疗带来新的方法。然而,到目前为止,相关的临床试验结果并来显示出良好的整体治疗效果,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的疗效仅仅局限于少数患者。由于进入机体内的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需要到达次级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内才能有效地激活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所以疫苗是否能够成功迁移至机体的次级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将极大的影响免疫治疗的有效性。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的注射路径和注射频率以及注射的细胞数量均与有活力的树突状细胞在机体内的迁移效率存在强烈的相关性,并且这些因素也能够对随后的治疗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目前,对于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的制备和应用尚未有统一的标准被建立。尽管相关的研究已经表明体外条件下制备肿瘤特异性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方法,但是对于肿瘤疫苗的最佳注射路径这一问题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争议。考虑到机体的腹腔内存在有大量的引流淋巴结以及脾脏这个最大的淋巴器官,从理论上而言,腹腔注射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应当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治疗方式。然而迄今为止尚很少有腹腔注射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的相关报道来支持这一观点,因此这种治疗方式的有效性以及治疗效率仍需进一步的动物实验来证实。鉴于以上研究现状,本实验准备在以往的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基础上探索一种更为有效的树突状细胞获取以及体外培养的方法,并通过小鼠体内试验来研究腹腔注射方式是否能够促进树突状细胞向引流淋巴结、淋巴组织和淋巴器官的迁移。此外,本实验拟通过骨肉瘤小鼠模型的体内试验来研究腹腔注射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在骨肉瘤治疗方面的有效性,从而为骨肉瘤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第一部分树突状细胞腹腔淋巴结内迁移-骨肉瘤免疫治疗的机制研究目的: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更有效的树突状细胞获取以及体外培养的方法并通过使用健康的小鼠作为动物模型来研究经腹腔注射途径给予树突状细胞的方法是否能够促进树突状细胞在小鼠体内的吸收以及迁移。方法:通过冲洗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骨髓腔的方法获取骨髓细胞,使用含有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进行细胞培养并向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10ng/ml的 rm-GM-CSF、1ng/ml的 rm-IL-4、100 单位/ml 的青霉素、100μg/ml的链霉素以及0.25 μg/ml的两性霉素B,从而促使骨髓细胞中的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向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分化。在细胞培养的第7天时,向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100 ng/ml的IFN-γ、250ng/ml的LPS以及20 ng/ml的TNF-α,使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向成熟的树突状细胞转化,继续培养1天后即可获得成熟的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随后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体外培养8天后的骨髓细胞中 CD11c、CD11b、CD40、CD86、CD80、H-2Db、H-2Kb 以及MHC Ⅱ分子的表达情况,从而明确树突状细胞的纯度和成熟度。通过向小鼠腹腔内注射墨汁,观察小鼠腹腔内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分布以及墨汁染色情况;向小鼠腹腔内注射PKH26红色荧光染料标记的成熟树突状细胞,随后获取小鼠脾脏、胰腺以及肠道和周围组织,采用石蜡切片、冰冻切片、H&E染色、DAPI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以及荧光显微镜观察等方法,检测相应组织中树突状细胞的含量。结果:1.每只小鼠的骨髓组织中可以获得的细胞总数为1.0-1.2 x 107个;经过8天的体外细胞培养后,可以获得的成熟树突状细胞总数为1-2x108个。与以往的实验相比,本实验获取的骨髓细胞数量和成熟树突状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多。此外,在细胞培养的第1天至第7天的过程中,光镜下能够观察到具有典型树突状细胞特点的骨髓来源细胞的动态发育过程。2.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培养8天后的骨髓来源细胞能够大量地表达CD11c、CD11b、CD40、CD86、CD80、H-2Db、H-2Kb 以及 MHC Ⅱ这些能够代表树突状细胞成熟的标志物,表明本实验所获得的小鼠骨髓来源细胞中的树突状细胞纯度相对较高,并且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在所有细胞中所占的比例也较大。3.腹腔注射墨汁30分钟以后,小鼠腹腔内的淋巴结和淋巴管能够在肉眼下被直接辨认。H&E染色切片显示,腹腔内的淋巴器官能够显着的吸收墨汁。4.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小鼠的脾脏、胰腺和肠道的冰冻组织切片内均有红色荧光标记的成熟树突状细胞存在。ImageJ软件量化脾脏内树突状细胞数量百分比,结果显示腹腔注射以后在不同时间点上测得的树突状细胞数量百分比之间无显着性差异。结论:通过本实验所使用的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方法能够获得大量成熟的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此外,腹腔注射的成熟树突状细胞在小鼠腹腔内表现出良好的吸收和迁移效率。第二部分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免疫治疗小鼠骨肉瘤的体内试验研究目的:研究腹腔注射途径给予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是否能够在骨肉瘤小鼠模型体内引起有效的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以及该方法是否能够成为一种治疗小鼠骨肉瘤的有效手段。方法:制作C3H小鼠骨肉瘤模型,采用背部皮下注射2x106个LM8骨肉瘤细胞的方法并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的制备以及腹腔注射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的方法如下:通过中波紫外线照射法制备LM8骨肉瘤细胞裂解产物,将肿瘤细胞裂解产物与体外培养的C3H小鼠骨髓细胞共同培养从而获得肿瘤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在实验的第14天、21天和28天分别向治疗组小鼠腹腔内注射一次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1.5ml含有5 x 106个细胞的PBS液),同时向对照组小鼠腹腔内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每组小鼠按照观察时间随机分为7天、21天和35天叁个亚组。在实验的第7天、21天和35天分别处死相应亚组的小鼠,并且记录每只被处死小鼠体内肿瘤的体积以验证肿瘤疫苗治疗骨肉瘤的效果。此外,分别获取健康小鼠、使用未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进行治疗的荷瘤小鼠和使用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进行治疗的荷瘤小鼠的脾脏,使用CD8a阳性T细胞分离试剂盒和LS柱对脾脏内的CD8a阳性T细胞进行分离纯化。随后使用标准的乳酸脱氢酶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对纯化后的叁组CD8阳性T细胞进行细胞毒性检测。最后,制备对照组与治疗组小鼠骨肉瘤的组织切片并进行TUNEL染色,随后对染色图像进行精确的量化分析以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1.通过计算各亚组小鼠肿瘤体积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并绘制肿瘤的生长曲线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治疗组的肿瘤生长受到了明显的抑制(P<0.0001)。2.体外细胞毒性试验发现,肿瘤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治疗组的T细胞所产生的细胞毒性明显强于原始T细胞所产生的细胞毒性。肿瘤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治疗组的T细胞所产生的细胞毒性明显强于未致敏的树突状细胞治疗组的T细胞所产生的细胞毒性。随着T细胞与肿瘤细胞的比例逐渐增大,CD8阳性T细胞所产生的细胞毒活性也逐渐增大。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的结果与体内试验的治疗效果是一致的。3.TUNEL染色结果显示,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能够在治疗组小鼠体内诱导细胞凋亡的出现。根据HistoQuest软件分析的结果显示,在实验的第7天时,两组小鼠的凋亡指数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两组结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50);在实验的第21天时,实验组小鼠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小鼠的凋亡指数,两组结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在实验的第35天时,实验组小鼠的凋亡指数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小鼠的凋亡指数,两组结果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通过腹腔注射途径给予大剂量的治疗性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进行抗肿瘤免疫治疗能够在小鼠体内引起有效的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并有效的抑制小鼠体内骨肉瘤的生长。由于这种治疗方法具有被直接转换到临床骨肉瘤治疗当中的可能,因此该方法在未来有望成为继手术治疗与新辅助化疗之后治疗人类骨肉瘤的又一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4-04)

沈季敏,刘欣[8](2018)在《基于树突状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临床应用方式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于1973年被发现,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从前体细胞产生DC制造了足够数量的抗原呈递细胞的方法,快速用于临床,从而产生了首个基于DC的疫苗接种研究。一般来说,这种形式的免疫治疗需要离体产生的DC负载肿瘤抗原,随后重新注射入患者,以刺激由CD8~+和CD4~+T淋巴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首次报道的关于(本文来源于《临床血液学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赵瑞芳[9](2017)在《基于树突状细胞肿瘤免疫的纳米治疗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最为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APC)。DC能够调节免疫激活和耐受,是决定抗肿瘤免疫结果的关键细胞。利用纳米技术调节抗原和佐剂在DC细胞中共定位、释放曲线和生物分布等是提高抗肿瘤免疫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本论文构建多功能水凝胶和多肽-配体自组装纳米材料输送肿瘤抗原和免疫佐剂至DC中,以唤醒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共同抑制恶性肿瘤的生长。虽然利用支架结构缓释肿瘤抗原的方法能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但激活免疫细胞的效率不高,难以达到肿瘤治疗目的。本研究工作第一部分利用可注射的温敏水凝胶缓释细胞因子、抗原和免疫刺激剂,构建免疫微环境以提高免疫细胞的激活效率,增强抗肿瘤疗效。这种免疫策略不仅能显着抑制肿瘤转移,荷瘤小鼠的存活时间也能得到有效延长。这种构建免疫微环境来原位调节免疫细胞的免疫策略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未成熟的DC向淋巴细胞呈递自身抗原来产生免疫耐受。Toll样受体(TLR)的配体诱导DC成熟,诱导有效的抗肿瘤效应。本研究第二部分工作中,利用静电吸附和亲疏水作用,将肿瘤抗原肽和两种TLR配体组装成纳米颗粒。抗原-TLR配体自组装纳米颗粒能同时激活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使抗原呈递和DC成熟发生在同一DC中。这种纳米颗粒可以诱导高效低毒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抑制肿瘤生长并延长荷瘤小鼠的存活时间。通过激活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抗原-配体自组装纳米颗粒能够有效改善肿瘤治疗效果。本研究的第叁部分工作中,将多种配体同肿瘤抗原进行自组装制备成纳米疫苗,评估不同配体组合时自组装纳米颗粒的免疫刺激能力。多个TLR配体联用能增强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显着抑制黑色素瘤和前列腺癌的生长,部分前列腺癌的肿瘤灶甚至完全消失,预示了这种抗原和配体自主装纳米颗粒在抗肿瘤免疫治疗应用中的巨大潜力。(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7-05-01)

任书荣,王秋波,张艳丽,李茂,刘佳旎[10](2016)在《树突状细胞疫苗联合Imiquimod对小鼠乳腺肿瘤的治疗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局部应用TLR7激动剂Imiquimod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疫苗治疗小鼠肿瘤的影响,寻找增强DC肿瘤疫苗疗效的佐剂。方法培养乳腺肿瘤细胞株EMT-6,反复冻融法制备肿瘤相关抗原,小鼠乳腺区注射EMT-6制备荷瘤动物模型。用含重组小鼠GM-CSF和IL-4的培养液扩增培养Balb/c小鼠来源的BM-DC,负载肿瘤相关抗原(Ag-DC)后进行肿瘤治疗实验。荷瘤小鼠分别采用Imiquimod局部涂抹、Ag-DC皮内注射、Imiquimod联合Ag-DC进行治疗,检测不同处理方法小鼠的肿瘤生长情况。采用上述方案免疫Balb/c小鼠后细胞增殖抑制实验检测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对EMT-6细胞的杀伤效应。流式细胞术检测Imiquimod处理局部皮肤对BM-DC向局部引流淋巴结(DLN)迁移的影响。结果 Imiquimod联合Ag-DC治疗荷瘤小鼠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与单纯Imiquimod、Ag-DC治疗组及NS处理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Imiquimod联合Ag-DC免疫小鼠后脾脏淋巴细胞杀伤肿瘤细胞能力较其它组明显增强。局部涂抹Imiquimod后注射BM-DC,24 h后DLN内BM-DC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结论 TLR7激动剂Imiquimod可增强BM-DC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其机制可能与Imiquimod诱导DLN BM-DC细胞数量增多有关。(本文来源于《免疫学杂志》期刊2016年10期)

肿瘤治疗树突状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胃癌是世界上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肿瘤之一。近年来,尽管传统的治疗方法得到很大改进,但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率仍然较低。免疫治疗作为一种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来特异性清除肿瘤细胞的新方法逐渐被应用到胃癌的治疗中。如何将外源性肿瘤抗原引入细胞免疫途径是抗肿瘤免疫治疗成败的关键。树突状细胞(DC)具有强大的抗原呈递能力,在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领域备受关注。将不同形式的蛋白负载在DC中制成高度特异性、高效性的肿瘤疫苗,为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阐述了胃泌素、热休克蛋白(HSP)、存活蛋白等功能性蛋白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以及DC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免疫关系,为体外培养高度特异性、高效性的DC疫苗提供新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肿瘤治疗树突状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1].赵星,顾杨卓,宋相容.mRNA致敏的树突状细胞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2019

[2].洪建明,占景华,蔡丽生,蔡明勇.树突状细胞负载外源性肿瘤抗原在胃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癌症进展.2019

[3].夏训明.FDA批准Elzonris(tagraxofusp-erzs)治疗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J].广东药科大学学报.2019

[4].时靖,马甜甜,刘华胜.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免疫治疗血液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8

[5].潘炜,蔡鹤龄,吴运.X-盒结合蛋白1和热休克蛋白靶向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对肾癌肿瘤免疫治疗作用的比较研究[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8

[6].田格尔.负载肿瘤干细胞DRibbles的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结肠癌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8

[7].孙冲.腹腔注射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免疫治疗小鼠骨肉瘤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8

[8].沈季敏,刘欣.基于树突状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临床应用方式的研究进展[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8

[9].赵瑞芳.基于树突状细胞肿瘤免疫的纳米治疗方法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7

[10].任书荣,王秋波,张艳丽,李茂,刘佳旎.树突状细胞疫苗联合Imiquimod对小鼠乳腺肿瘤的治疗作用[J].免疫学杂志.2016

标签:;  ;  ;  ;  

肿瘤治疗树突状细胞论文-赵星,顾杨卓,宋相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