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松散煤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松散煤体,自然发火,氡析出,氡运移
松散煤体论文文献综述
文虎,程小蛟,许延辉,马砺,郭军[1](2019)在《松散煤体自然发火过程氡析出及运移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火源精准探测一直是煤火灾害防治方向的世界性难题,而同位素测氡是火源精准探测的主要研究方法。为了解采空区火源位置分布及发火情况,基于煤自然发火实验台研究松散煤体发火过程中氡析出及运移规律。为减小测氡过程对自然发火实验影响,设计局部气体循环系统,控制实验取气量,获得松散煤体自然发火过程中氡活度浓度沿轴线分布规律;通过数据筛选及统计分析,获得同一温度条件下氡活度浓度沿轴线分布规律;根据氡活度浓度分布理论,推导实验台轴线方向氡分布方程;基于同一温度条件下氡活度浓度沿轴线分布规律及氡分布方程,获得松散煤体自然发火过程中氡的运移规律,确定真实反映氡析出与煤温关系的节点位置;通过松散煤体单元划分及氡析出理论分析,推导松散煤体氡析出随发火时间的对应关系;基于实验分析和理论推导,获得氡析出与发火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松散煤堆自然发火过程中,沿轴线方向松散煤体内氡运移主要以渗流为主,当T_(max)<50℃时,渗流影响范围为0<L<175 cm,其中L为与进风口的距离;当T_(max)≥50℃时,渗流影响范围减小为0<L<125 cm,多种运移方式耦合作用范围为125<L<175 cm,可为采空区发火位置判断提供依据;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氡析出随煤温升高呈指数增长,且存在临界温度值,可为松散煤体发火程度判断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徐同震[2](2019)在《松散煤体温度场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的传热特性是研究煤矿火灾的基础参数之一,准确获得松散煤体的温度场变化规律,对预防煤矿火灾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松散煤体是一种多孔介质,其温度场的变化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本文对影响松散煤体温度场变化的各类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煤炭经济》期刊2019年15期)
秦汝祥,刘雅瑞,徐同震,高伟,陈文涛[3](2019)在《松散煤体渗流传热试验装置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松散煤体低温氧化及通风供氧下的渗流传热规律,研发了渗流传热试验装置。试验装置由气体加湿系统、气体加热系统、煤样反应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和安全保护系统组成;本装置可实现自动加湿、控温、自动采集数据及处理数据。为解决装置使用和运行中的安全问题,设计了断电保护、有害气体检测等措施,保障试验装置的安全、可靠。(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左秋玲,李景山,张作华[4](2018)在《综放无煤柱开采下采空区松散煤体漏风强度动态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综放无煤柱开采技术改变了采空区的漏风状况和漏风规律。在实测崔家沟煤矿2108工作面邻近采空区的松散煤体钻孔氧气浓度的基础上,计算出平均漏风强度,并推算了采空区松散煤体在自燃过程中热风压作用下漏风强度的动态变化,为解决采空区松散煤体的自燃性预测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煤炭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周西华,童谣,宋东平,白刚,李昂[5](2018)在《基于响应曲面法的松散煤体导热系数测试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松散煤体导热系数随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基于平行热线法和交叉热线法,通过自制的试验装置测得不同粒径、温度和含水率下松散煤体的导热系数,并拟合导热系数与温度、含水率的变化曲线;引入二次响应曲面法,对粒径、温度和含水率做Box-Behnken试验设计,得出影响因素的重要度排序。结果表明:借助试验装置进行试验,能够准确测算松散煤体导热系数,测量误差在3. 0%以内,并能同时得到热扩散率与比热容;松散煤体导热系数随粒径的增大而减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叁因素对导热系数一次项重要度排序为含水率>粒径>温度,二次项重要度排序为粒径和温度>粒径和含水率>含水率和温度,且粒径和温度间存在交互作用,其余无交互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潘东江[6](2018)在《松散煤体的硅溶胶注浆渗透规律及长期固结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松散煤体分布着大量的毫米-微米-纳米多尺度裂隙和孔隙。煤矿常用的水泥浆不能实现对微孔隙封闭固结,浆材渗透极少,松散煤体可改造性困难。纳米材料注浆改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注入期的渗透规律和注入后的长期固结稳定性是松散煤体改性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综合采用了文献综述、实验室测试分析、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典型松散煤层工程地质调查、原位水泥浆注浆试验对比,表征分析了原煤的孔裂隙结构和硅溶胶注浆相关基本特性,研制了注浆渗透多参数精细实时监测平台,探索了松散煤样试件压制处理方法,揭示了硅溶胶在松散煤体中注浆渗透规律及基本力学机制,研究了硅溶胶凝胶体变形和强度参数长期演化规律,得到了硅溶胶凝胶体力学行为的时变机制,评估了硅溶胶胶煤体的长期固结稳定性。主要结论如下:(1)淮北矿区8煤是典型松散煤体,原煤块度<2 mm的煤粉将近75%,粉化现象严重。原煤总孔隙率随地压呈一阶衰减指数函数关系。渗透率k=6.76 mD,孔隙孔径分布呈“两头多,中间少”规律,属于低渗介质。与其他常用浆材对比,硅溶胶的可注性最好。添加催化剂后,硅溶胶发生缩聚反应,前期胶凝对浆材的可注性和流动性影响较小;后期胶凝使浆材的可注性和流动性发生恶化;浆材可注性的恶化拐点时间早于其流动性恶化拐点时间,现场应该在浆材稠化之前,提前完成注浆作业。粘度时变曲线均较好地与复合函数吻合。催化剂用量与胶凝时间很好地服从指数负相关关系。硅溶胶、催化剂与原煤的静态接触角均小于90°,硅溶胶、催化剂与原煤的亲和力低于水与原煤的亲和力,吸渗潜能比较显着,但现场饱和孔隙水环境将阻碍吸渗作用。(2)研制的注浆渗透多参数精细实时监测平台包括泵储系统、注浆平台、监测系统,可以实时在线采集注浆过程中泵压、进液密度、出液密度、出液电阻以及不同位置流体压力等参数。硅溶胶在松散煤体注浆渗透力学机制主要存在“驱替流-达西流-渗滤流”叁阶段基本特征。煤样块度对达西流阶段、渗滤流阶段泵压时变曲线有显着的影响。块度越大,注浆达西流时长越短,胶体滞留堵塞效应越显着;存在小块度(<2 mm)的煤样,注浆达西流阶段时长近似相等。压制荷载低于20 MPa的试验均明显表现为“驱替流-达西流-渗滤流”叁阶段特征,达西流阶段时长均占整个注浆过程比例最大,且达西流稳压随压制荷载增加而增加;压制荷载20 MPa的试验渗流机制呈现以渗滤流为主。流量增大会造成注浆渗透机制向渗滤流转变,注浆压力快速上升,注浆时间缩减。所以对于高地压低渗透煤体,可以采用缓慢注入的方式,降低渗滤作用的显现烈度,以延长浆材渗透半径。(3)在500天养护期间,硅溶胶凝胶体质量、体积、直径、高度时变曲线均可分为收缩期、稳定期、再缩期叁阶段。本构关系表现为弹塑性,其变形特性分为压密、弹性、塑性、峰后四阶段。压缩强度、割线模量、超声波波速均可划分成上升期、下降期和回升期叁阶段。塑性强度时变曲线符合异速生长律。养护环境对硅溶胶凝胶体力学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由水和物理吸附水上。对存在大块度(5-10 mm)的煤样进行注浆时,不能有效保证硅溶胶胶煤体强度的长期稳定。对不存在大块度(5-10 mm)的煤样进行注浆时,养护200天是硅溶胶胶煤体强度稳定时间起始点。对存在小块度(<2 mm)的煤样注浆时,可以保证硅溶胶胶煤体刚度的长期稳定。上述研究成果可为富水或高湿井巷施工、围岩稳定、安全控制等工程防渗和围岩加固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马砺,魏高明,李珍宝,王伟峰[7](2018)在《松散煤体注CO_2置驱CH_4效应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现场试验"液态CO_2致裂煤体-置驱瓦斯"过程中相变成气态CO_2气体置换与驱替煤体CH_4主要机理及其主导作用。利用自制实验装置,进行了不同实验条件下煤体注CO_2气体置驱瓦斯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注气初期0~50 min,2种气体组分浓度迅速上升,此过程中置换效应明显;50~300 min,气体浓度变化逐渐趋于平稳,主要依据CO_2自身特性优势,将吸附在煤体吸附域中的CH_4气体驱替出来使其沿着煤体孔裂隙渗流扩散,这一过程中驱替效应占主导作用;300 min后处于置换与驱替效应相互作用的低效置驱阶段。(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张春,高鑫浩,姚立洪,程诗禹[8](2017)在《含矸松散煤体自燃过程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岩粉影响松散煤体自燃特性的规律,利用自制试验装置对混入岩粉的松散煤体进行了绝热低温氧化试验。试验共分3大项,第一项为松散煤体的单独氧化试验;第二类为各煤样与岩样3按不同比例进行混合的氧化试验;第叁类为各岩样与煤样3按同一比例进行混合的氧化试验。在试验中,对各混合煤样的氧化升温过程进行了观测,得到了各混合煤样自然升温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煤样内混入岩粉会减缓煤样的总体氧化升温速率,延长煤样的自然发火期;混入岩粉的量及粒径对煤样的氧化特性均存在较大的影响;通常混入岩粉量越大,其对煤样氧化升温过程影响越大,当岩煤比达到1∶1及以上时,煤样基本失去自燃的危险;在一定粒径范围内,松散煤体粒径与岩粉粒径相差较小时,二者相互影响较为剧烈;在理论上,确定出合理的岩粉量及粒径构成以防治遗煤自燃是可行的,但具体施工工艺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苏国用,陈清华,董长帅,吴宇,刘萍[9](2017)在《含内热源非饱和松散煤体热质耦合仿真计算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含内热源非饱和松散煤体内的传热传质的基本规律,考虑了水分的蒸发和在热动力驱动下因速度和温度的变化引起的自然对流与热弥散效应,采用流体分析软件对建立的含内热源松散煤体热质耦合物理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并对试验结果和仿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含内热源的松散煤体内部,以热源为中心温度纵向呈椭圆形分布规律,即纵向温度变化比其在横向的变化要快,此现象随着内热源控制温度的不断增大而变得越来越显着,且所得的试验结果和Fluent模拟结果基本吻合。试验与模拟表明在平均粒径小于6 mm的含内热源的松散煤体中存在明显的自然对流和热弥散效应,松散煤体内部水分的蒸发和迁移对温度的分布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7年12期)
董长帅[10](2017)在《含内热源松散煤体热质耦合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露天自然堆积煤堆的自燃发火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威胁之一,由于露天煤堆面积大,松散煤的堆放形态各异,自燃发火的时间和位置随机因素大,而研究松散煤体内部热质耦合的一些规律对预防上述矿区位置松散煤堆的自燃发火有一定帮助。本文根据含内热源松散煤体物理模型建立松散煤多孔介质内部热质耦合数学模型,运用适体坐标系中的代数法对不规则的梯形物理求解域进行网格划分,将物理求解与网格节点数据转化到矩形计算求解域,通过C#编写网格生成算法和Simple算法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根据求出的数值解分析研究松散煤体内部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松散煤体孔隙中气相在内部热源作用下的流动情况,在热源作用下松散煤体孔隙中非饱和液相水随时间的蒸发,以及气相的自然对流等情况。根据对数学模型数值解的分析,结果表明,含非饱和液相水的松散煤体在内热源作用下,以热源为中心的温度和水蒸气相体积分数纵向呈椭圆形分布规律,即纵向温度变化和水蒸气相体积分数均比其在横向的变化要快,这种现象在内部热源控制温度较低时变化不明显,但会随着内热源控制温度的升高而愈加显着,在内部热源控制温度由50℃到350℃的变化过程中,在热源纵向0.4m和横向0.3m处的最大温度差超过10℃,且在热源附近气相流速的最大值已达到10-3m/s这一量级,热源附近存在明显的自然对流。同时,将数值解与在fluent中得出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基本吻合。通过综合分析松散煤体内部在温度不断升高的热源的作用下,随着液相水的蒸发、气相的质扩散和热弥散等因素的影响,得出在热源附近松散煤体的温度呈椭圆形分布规律,以及椭圆形态随时间和热源温度升高的变化规律,为露天煤堆的高度控制和内部温度的监控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7-06-12)
松散煤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煤的传热特性是研究煤矿火灾的基础参数之一,准确获得松散煤体的温度场变化规律,对预防煤矿火灾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松散煤体是一种多孔介质,其温度场的变化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本文对影响松散煤体温度场变化的各类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松散煤体论文参考文献
[1].文虎,程小蛟,许延辉,马砺,郭军.松散煤体自然发火过程氡析出及运移规律[J].煤炭学报.2019
[2].徐同震.松散煤体温度场影响因素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9
[3].秦汝祥,刘雅瑞,徐同震,高伟,陈文涛.松散煤体渗流传热试验装置研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9
[4].左秋玲,李景山,张作华.综放无煤柱开采下采空区松散煤体漏风强度动态变化的研究[J].煤炭科技.2018
[5].周西华,童谣,宋东平,白刚,李昂.基于响应曲面法的松散煤体导热系数测试与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8
[6].潘东江.松散煤体的硅溶胶注浆渗透规律及长期固结稳定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
[7].马砺,魏高明,李珍宝,王伟峰.松散煤体注CO_2置驱CH_4效应实验研究[J].煤炭技术.2018
[8].张春,高鑫浩,姚立洪,程诗禹.含矸松散煤体自燃过程的试验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7
[9].苏国用,陈清华,董长帅,吴宇,刘萍.含内热源非饱和松散煤体热质耦合仿真计算与试验[J].煤炭科学技术.2017
[10].董长帅.含内热源松散煤体热质耦合数值模拟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