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酸雨区论文-李一凡,王玉杰,王彬,李通

重庆酸雨区论文-李一凡,王玉杰,王彬,李通

导读:本文包含了重庆酸雨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常绿阔叶林,酸雨,矿质氮,氨化与硝化过程

重庆酸雨区论文文献综述

李一凡,王玉杰,王彬,李通[1](2019)在《西南酸雨区重庆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土壤氮矿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重庆缙云山2012—2014年土壤矿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变化规律、输入来源与氮矿化特征,明确土壤氮矿化的驱动因素,以期为深入研究该地区土壤养分循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重庆缙云山选择能代表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常绿阔叶林,设置1块20 m×20 m样地,内部布设5个4 m×4 m样方,于2012—2014年每年4—9月每月月末,采集上、中、下层(0~15,15~30和30~60 cm)土壤样品,同步观测样地内土壤呼吸速率,并收集穿透雨与干流;在实验室内测定土壤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和全氮(TN)含量;并用原位培养法测定土壤氮素矿化速率。【结果】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在年际、月际(除2012年铵态氮含量)及各土层间均差异显着(P<0.05),4—9月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呈递增趋势,上层土壤的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均表现为2013年>2012年>2014年,各土层间铵态氮含量表现为中层>下层>上层,硝态氮含量表现为随土层加深而递减趋势;土壤氨化速率和硝化速率的月际变化为单峰或先升后降再上升的趋势,年际变化均表现为2013年>2014年>2012年;土壤铵态氮含量与硝态氮含量在各土层间极显着(P<0.05)或显着(P<0.01)正相关,但与穿透雨和干流输入量相关性不显着;土壤氨化速率与硝化速率均与土壤呼吸速率极显着(P<0.01)正相关,而与土壤pH值极显着(P<0.01)负相关;土壤呼吸速率大于4μmol·m~(-2)s~(-1)时,土壤氨化速率和硝化速率明显随pH上升而下降,土壤呼吸速率小于4μmol·m~(-2)s~(-1)且土壤pH值为3.70~3.75时,氨化速率与硝化速率开始出现小幅上升,之后下降。【结论】重庆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土壤矿质氮含量具有年际、月际及土层间差异;土壤矿质氮含量受穿透雨和干流氮(包括铵态氮和硝态氮)输入量的影响较小,而与相邻土层氮含量相关更紧密;土壤pH值升高对土壤的氨化和硝化速率有抑制作用,且其抑制作用大小随土壤呼吸速率大小不同而变。(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胡波,王云琦,王玉杰,郭平,刘春霞[2](2013)在《重庆缙云山酸雨区森林土壤酸缓冲机制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酸雨区森林土壤的酸缓冲机制,采集重庆缙云山4种典型林分(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毛竹林和灌木林)不同土层土壤样品,研究森林土壤酸缓冲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同一土壤在不同的pH阶段其酸缓冲能力相差很大,这是由于土壤不同缓冲机制所造成的。当pH>3.0时,土壤中起主要缓冲作用的是土壤有机质、CEC、交换性Al 3+等;当pH<3.0时,土壤的主要缓冲机制为土壤矿物质的风化,土壤pH成为影响缓冲作用的主要因素。②在pH>3.0时,不同土壤酸缓冲能力相差较大,4种林分土壤平均缓冲能力大小为灌木林(25.58mmol/kg)>常绿阔叶林(23.81mmol/kg)>针阔叶混交林(19.43mmol/kg)>毛竹林(17.12mmol/kg),且同一林分表层土壤酸缓冲能力大于下层土壤。③当pH<3.0时,所有土壤的缓冲能力都急剧增强,pH越低,土壤酸缓冲能力越强,在同一pH阶段不同土壤酸缓冲能力相近。④按照对酸害容量划分,4种林分土壤全部属于易受害、稍易受害土壤,酸沉降极易对植物造成伤害,强烈建议对缙云山森林土壤进行改良,提高其土壤pH值和酸缓冲能力,同时,加大对环境的监控,减小酸雨发生频率。(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唐晓芬,王云琦,王玉杰,张会兰,郭平[3](2013)在《重庆酸雨区缙云山典型林分冠层酸雨淋洗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重庆缙云山的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毛竹林、灌木林4种典型林分,观测酸性降水过程中林外雨、穿透雨及干流等林内水分转换分量中的主要离子含量变化,分析林分冠层对雨水化学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降雨中的离子当量浓度大小依次是SO42->Ca2+>NH4+>Mg2+>K+>Na+>NO3-;(2)降雨经过林冠层后pH值降低,干流的酸化程度增加最大;(3)降雨经林冠层后离子浓度明显增加(除灌木林),穿透雨中通量增加最大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分别为SO42-(2.19×1036.47×103eq·hm-2)和Ca2+(1.41×1033.39×103eq·hm-2),离子来源主要为大气沉降和植物分泌物或淋出;(4)同一离子在不同林分的干流和穿透雨中的通量变化不同,反映出不同林分冠层的离子交换性差异。在针阔混交林中,林下降雨净淋溶量大小顺序为SO42->Ca2+>NO3->K+>NH4+>Mg2+>Na+;常绿阔叶林为SO42->Ca2+>K+>NO3->NH4+>Mg2+>Na+;毛竹林为Ca2+>SO42->K+>NO3->NH4+>Na+>Mg2+;灌木林为Ca2+>NO3->K+>Na+>Mg2+>NH4+>SO42-。(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3年05期)

任来阳[4](2013)在《重庆酸雨区受害马尾松树干液流密度特征及其环境因子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受酸沉降严重危害的重庆市江北区铁山坪地区,对受害马尾松的生长状况进行了健康调查,利用热扩散探针法测定了受害马尾松的树干液流密度特征,结合同步测定的土壤含水量、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强度、饱和水汽压差等环境因子,分析了树干液流密度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规律,确定了高温胁迫下受害马尾松出现生理干旱现象的气象条件阈值。得出以下结论:(1)马尾松占林分树种组成的60%,是林冠层的主要构建树种,受酸沉降影响,马尾松平均落叶率高达53.3%,生长状况堪忧,同时酸沉降损害了马尾松的自我更新能力,在林冠层下不存在马尾松自然更新的苗木,不利于以马尾松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2)在2012年7-11月研究期间,土壤含水量较为充足,对马尾松蒸腾需水不构成限制,空气温度、太阳辐射强度、饱和水汽压差的月值均呈“单峰”曲线变化,最大值均出现在8月,分别为28.3℃、813.0W/m2、2.0Kpa,最小值出现在11月,分别为11.0℃、237.6W/m2、0.3kPa,8月份出现了极端高温天气,最高温度达41.9℃;月空气相对湿度呈“V”字型变化,最小值出现在8月,为41.4%,最大值出现在11月,为81.6%;月风速从7月至11月呈减小趋势,最大值为1.9m/s,最小值为1.0m/s,变动幅度不大。(3)晴天和阴天条件下受害马尾松树干液流密度呈“单峰”趋势变化,夜间树干液流密度很小且基本无变化,晴天和阴天时的树干液流密度最大值分别为0.1522mL/(cm2·min)、0.1219mL/(cm2·min);雨天时树干液流密度无明显日变化规律,且液流密度很小,在0.0014mL/(cm2·min)-0.0035mL/(cm2·min)之间变化。研究期间树干液流密度月均值呈递减趋势变化,7月份最大,为0.0479mL/(cm2·min),11月份最小,为0.0095mL/(cm2·min),月最大树干液流密度出现在7月,为0.1703mL/(cm2·min),最小值出现在11月,为0.1243mL/(cm2·min)。(4)在土壤水分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受害马尾松树干液流密度大小主要受气象因素变化的影响。各气象因素在其不同变化范围内对树干液流密度的影响是不同的,利用外包线分析法,分析了树干液流密度对各气象因素变化的响应,并利用线性方程拟合树干液流密度在不同范围内的变化趋势,取得较好的拟合效果,R2多在0.71-0.99之间变化。(5)对各气象因素与树干液流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各气象因素都与树干液流密度呈极显着相关(P<0.01),其中以太阳辐射强度(R2=0.867)、饱和水汽压差(R2=0.807)的相关系数最大,而风速(R2=0.24)的相关系数最小。利用SPSS19.0对树干液流密度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引入太阳辐射强度和饱和水汽压差两个因素,利用这两个因素,分段建立树干液流密度的二元一次方程。在太阳辐射强度(W/m2)、饱和水汽压差(KPa)的[0,1200]、[0,5.0]和[1200,2200]、[0,2.5]变化范围内,它们与树干液流密度的关系拟合效果良好,拟合优度变化在0.73-0.85之间;而在[1200,2400]、[2.5,5.0]范围内的拟合效果很差。(6)从马尾松树干液流密度与各气象要素的相关程度来说,太阳辐射强度对树干液流密度变化影响最大,其次是饱和水汽压差。当饱和水汽压差到达一定数值后会导致马尾松树干液流密度降低,出现生理干旱现象。进一步分析受害马尾松出现生理干旱现象时的临界气象条件,表明在空气饱和水汽压差大于临界值4.0KPa后,树干液流密度随饱和水汽压差的增大而降低,出现生理干旱,与此阈值对应的太阳辐射强度为2020W/m2、空气温度为34.8℃、相对湿度为6%、风速为0.8m/s。(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9)

王轶浩,王彦辉,于澎涛,熊伟,李振华[5](2013)在《重庆酸雨区马尾松林凋落物特征及对干旱胁迫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化导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增多,这将和酸雨等环境胁迫一起影响森林健康。在重庆铁山坪于2010年监测了酸雨区受害马尾松林的凋落物数量和组分特征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响应。结果表明:马尾松林月凋落物量呈"双峰"模式,第1高峰出现在8—9月份伏旱期,第2高峰出现在冬季休眠的12月份;枯死针叶占年凋落物总量的48.42%,凋落物组分比例为针叶>树枝>阔叶>有机碎屑>树皮及球果;除阔叶凋落物外,其它组分凋落物在伏旱期均明显增加,与土壤湿度显着负相关,特别是30—40 cm和40—50 cm土层;此外,马尾松林凋落物量还与表征气象干旱的气象指标显着相关。和健康森林相比,酸雨区受害林木的细根数量变少和分布变浅导致马尾松林针叶的年形成量与凋落量减少,但枝凋落量及其占总凋落量的比例增大;凋落发生对干旱胁迫更加敏感,年凋落物量的时间分布更集中在伏旱期;酸雨和干旱的双重胁迫将进一步恶化研究地区的森林健康状况。(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任来阳,于澎涛,刘霞,王彦辉,李振华[6](2013)在《重庆酸雨区马尾松与木荷的叶凋落物分解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从林地养分循环角度评价林下生长良好的木荷(Schima superba)对受酸沉降严重危害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生长与健康的影响,在属于我国典型酸雨区和土壤酸化及森林受害严重的重庆市铁山坪林场,采用网袋法研究了马尾松与木荷的叶凋落物在不同混合比例时的分解特征。结果发现,由于土壤严重酸化,铁山坪的马尾松、木荷叶凋落物的年分解系数均很低,分别为0.345 0和0.413 2,与福州市国家森林公园(马尾松、木荷叶凋落物的年分解系数分别为0.651 2、0.813 3)相比降低了约一半;它们在铁山坪分解50%时所需时间分别为2.0、1.68 a,分解95%时所需时间分别为8.64、7.26 a;二者分解速率无显着差异,将二者以不同比例混合后也未发现阔叶凋落物促进针叶凋落物分解的作用。因而认为,在土壤已严重酸化的重庆铁山坪或类似地区,由于作为凋落物分解者的土壤动物、微生物的数量减少及种类变化,林下栽植木荷看来难以发挥促进马尾松针叶分解的作用,加之木荷生长过快有加重土壤酸化的不利作用,因此在改善酸沉降危害严重的马尾松林健康状况时,不宜推荐木荷作为林下栽植的阔叶树种。(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王轶浩,王彦辉,李振华,于澎涛,熊伟[7](2012)在《重庆酸雨区受害马尾松林土壤水分与针叶凋落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2009年3月—2011年11月,研究了重庆铁山坪酸雨区马尾松林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及其对针叶凋落的影响,并确定了其相应的土壤水分阈值.结果表明:无论是丰水年、平水年还是少水年,马尾松林土壤水分年内变化均明显分为丰富期(5月前)、下降期(6—7月)、伏旱期(8—9月)和恢复期(10—11月);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先减少后增加,各土层间土壤含水量的差异随年降水量的下降而减小;生长季中马尾松林的月针叶凋落量与0~60cm(尤其是20~50cm)的蓄水量显着相关;土壤田间持水量(或毛管孔隙度)和82%的田间持水量(或80%的毛管孔隙度)是影响针叶凋落的重要土壤水分阈值.酸雨区马尾松林极易遭受缺水胁迫,特别是在伏旱期.其与酸害共同构成了酸雨区森林健康的多重胁迫.(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王轶浩[8](2012)在《重庆酸雨区受害马尾松林的结构与水文功能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酸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还未消除,然而以极端干旱事件频发为代表的全球气候变化对酸雨区的受害森林又带来新的挑战,研究变化环境下的生态水文过程和功能响应已成为21世纪生态环境与水资源管理的热点。为全面深入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酸害森林的健康变化,丰富森林生态水文学的理论内容和专业视角,并为受害森林的生态水文服务功能评价和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支持,本文在重庆铁山坪酸雨区调查了受害马尾松林(林龄40-60年)的结构特征和定位监测了其水文过程,并参考国内健康森林(马尾松林)的结构特征和水文功能文献数据,对比分析了酸害马尾松林的结构特征变化和其生态水文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受害马尾松林的林分结构特征变化明显在所研究的马尾松林中,以马尾松为主构成了主林冠层,且在下木层中几乎没有马尾松分布;研究林分的树种组成较简单(4-9种),其多样性指数(Simposon)较低,变化在0.23-0.69。香樟、木荷、楠木等阔叶树种主要分布在下木层,并开始进入被压木优势度等级,它们与马尾松的种间竞争将日趋激烈。马尾松林的冠层郁闭度较高(0.87),但因大量针叶凋落造成冠层稀疏,不能构成对林下灌木、草本分布的影响。林下灌木层的盖度为63.95%、草本层的盖度为48.62%;草本分布受到灌木层盖度的显着影响。与健康马尾松林相比,受害马尾松林的根系生物量减小和分布变浅(主要在0-40cm),尤其是细根生物量减少和集中分布在表层(0-10cm),并随土深而快速减小。2.受害马尾松林针叶变小变少和枯落物分解变慢与健康马尾松相比,受害马尾松的枯死叶和青黄叶的单叶长(15.10和12.83cm)和单叶重(0.024和0.019g)都较小;枯死针叶的比叶面积要大(35.12cm2/g),说明受害马尾松的针叶变小变薄了。受害马尾松林的叶面积指数年均值为1.25(0.92-1.83),远低于其它地点健康马尾松林的3.76-3.94。它的年内动态变化为从年初开始到4、5月份逐渐减小,然后到9、10月份之前缓慢增大,之后又逐渐减小,这是马尾松针叶生长和凋落节律共同影响的结果。与其它地点马尾松林相比,受害马尾松林的未分解层枯落物的分解速率较慢,年失质率为35.62%;分解半衰期和全衰期(分解至95%时)分别为1.3和2.5年。3.受害马尾松林的土壤水文物理性质变差受害马尾松林的土壤水文物理性质以表层(0-10cm)最好,10-20cm土层居中,20cm以下土层相对较差,其中,非毛管孔隙度和渗透性随土深明显地减小,但健康马尾松林的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随土深的变化比较缓和。受害马尾松林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和同一地点的针阔混交林相差不大,但明显差于阔叶林和好于毛竹林。与其它地点土壤酸化较轻的马尾松林相比,酸害马尾松林的土壤水文物理性质明显变差,表现为各土层的密度较大、渗透性和贮水能力下降、土壤孔隙度(包括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较小。4.受害马尾松林的年凋落量增大但针叶减少和枝条增多且更集中在伏旱期与健康或酸害较轻的马尾松林相比,受害马尾松林的年凋落物量(5.96t/hm2)增大但组成有差别,表现为针叶减少但枝条增多,各组分比例顺序为针叶>树枝>有机碎屑>树皮(球果)>阔叶。受害马尾松林的凋落物量变化对干旱胁迫更敏感,除阔叶凋落物外,其它凋落物组分的数量变化均不同程度受到土壤水分含量影响,尤其是30-40和40-50cm土层的水分含量。受干旱影响,马尾松林的年凋落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主要集中在夏季伏旱时期,但阔叶树种还能维持正常凋落节律(主要发生在4-5月份和11-12月份),说明阔叶树种在该酸雨区的适应性好于马尾松林。5.土壤缺水胁迫导致的受害马尾松林健康退化是因其根系吸水能力下降受害马尾松林的土壤含水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与同一研究地点的其它森林类型(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毛竹林)相比,其土壤含水量因冠层蒸散耗水较少而较高,且与毛竹林比较接近。田间持水量(或毛管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的82%(毛管孔隙度的80%)是影响受害马尾松健康变化的两个重要阈值,低于此阈值时就会发生大量落叶,这主要是受害马尾松林的细根减小和分布变浅导致的吸水能力下降,造成相对土壤干旱,这在濒死马尾松衰亡过程的液流密度与土壤水分的关系中得到佐证。因此,受害马尾松林极易遭受缺水胁迫,特别是伏旱时期,无论少水年、平水年还是丰水年都存在,说明缺水胁迫已成为除酸害外影响森林健康的又一重要因素。6.受害马尾松林因针叶和细根减少而导致蒸腾耗水降低受害马尾松的树干液流密度的个体差异更多受叶面积指数影响,而不是树木相对高度所决定的优势度。正如3号优势木在其叶面积指数较小(0.68)时的月液流密度低于叶面积指数较大(1.46)的4号亚优势木,但其叶面积指数增大后的月液流密度又能超过4号木。受害马尾松林一般表现为大量针叶脱落,林冠叶面积指数降低,这使得其树木蒸腾耗水降低,因此,在同一地点的4种森林类型中,受害马尾松林的土壤含水量最高。受害马尾松林的月蒸腾耗水量变化在10.19-48.89mm之间,平均为27.24mm,其年内动态为先增加后减小,在夏季(7-8月份)达到高峰,月蒸腾量基本维持在40mm左右。树木蒸腾量与土壤水分条件也密切相关,受害马尾松因根系吸水能力下降引起的可利用水分减少也是导致其蒸腾量降低的重要原因。7.受害马尾松林的水文过程与功能特征受害马尾松林林冠稀疏致使其冠层截留容量较低(1.54mm),穿透雨率较高(84.66%)、树干茎流率(0.26%)和产生茎流的临界降雨量(5mm)以及林冠截留率(15.07%)较低。受害马尾松林的枯落物储量为11.06t/hm2;分别测定的未分解层、半分解层、总枯落物层的饱和持水率为195.54、214.48和197.61%,对应的最大持水深为0.71、0.82和1.46mm,均明显低于其它地点的健康马尾松林(15.7-32.20t/hm2,203-277%,3.40-5.12mm),说明受害马尾松林的枯落物水文功能下降。研究期间受害马尾松林的蒸散率减少,为67.38%;但产流率增大,为33.51%。(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2-05-01)

李振华,于澎涛,王彦辉,李志勇,王轶浩[9](2011)在《重庆酸雨区受害马尾松林凋落物特征及其环境因子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重庆酸雨区铁山坪进行定位样地监测,调查受害马尾松纯林2009年生长季(3—11月份)凋落物数量和组成的月变化特征,并与气象和土壤含水量等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生长季凋落物总量为4704.27kg.hm-2,其中,松针和松枝是主要组分,各占调查物总量的53.68%和25.69%,松花、树皮、松果和其他组分各占8.29%,5.12%,1.71%和5.51%;受害林分的凋落高峰较健康林分出现的早;其月凋落总量受当月风速(P<0.05)及前月40cm以上土层含水量的显着影响(P<0.01);凋落量对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响应存在1个月的时间滞后;凋落物中的松针、松枝的凋落量随表层土壤含水量减少而增加,松针响应最敏感,松枝在土壤含水量降到一定程度后才显着增加;松花、松果的凋落分别受风速(P<0.01)和降水的显着影响(P<0.05),而树皮凋落则受气温、降水和蒸发的综合影响(P<0.05)。总体来看,酸雨区受害森林细根减少,特别是深层细根减少,导致抵抗土壤干旱能力下降。(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1年08期)

李志勇,刘桂君,王彦辉,于澎涛,张治军[10](2011)在《石灰石粉施用量对重庆酸雨区马尾松林下木荷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庆是我国酸雨发生最早且其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长期遭受酸雨影响,这里的森林受害明显,经济和环境损失巨大。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Lamb.)和木荷(Schima superbaGardn.etChamp.)都属于重庆的重要乡土树种,马尾松在造林中被广泛使用,木荷是优良的生物防火树种,并因(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1年02期)

重庆酸雨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酸雨区森林土壤的酸缓冲机制,采集重庆缙云山4种典型林分(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毛竹林和灌木林)不同土层土壤样品,研究森林土壤酸缓冲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同一土壤在不同的pH阶段其酸缓冲能力相差很大,这是由于土壤不同缓冲机制所造成的。当pH>3.0时,土壤中起主要缓冲作用的是土壤有机质、CEC、交换性Al 3+等;当pH<3.0时,土壤的主要缓冲机制为土壤矿物质的风化,土壤pH成为影响缓冲作用的主要因素。②在pH>3.0时,不同土壤酸缓冲能力相差较大,4种林分土壤平均缓冲能力大小为灌木林(25.58mmol/kg)>常绿阔叶林(23.81mmol/kg)>针阔叶混交林(19.43mmol/kg)>毛竹林(17.12mmol/kg),且同一林分表层土壤酸缓冲能力大于下层土壤。③当pH<3.0时,所有土壤的缓冲能力都急剧增强,pH越低,土壤酸缓冲能力越强,在同一pH阶段不同土壤酸缓冲能力相近。④按照对酸害容量划分,4种林分土壤全部属于易受害、稍易受害土壤,酸沉降极易对植物造成伤害,强烈建议对缙云山森林土壤进行改良,提高其土壤pH值和酸缓冲能力,同时,加大对环境的监控,减小酸雨发生频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庆酸雨区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一凡,王玉杰,王彬,李通.西南酸雨区重庆缙云山常绿阔叶林土壤氮矿化特征[J].林业科学.2019

[2].胡波,王云琦,王玉杰,郭平,刘春霞.重庆缙云山酸雨区森林土壤酸缓冲机制及影响因素[J].水土保持学报.2013

[3].唐晓芬,王云琦,王玉杰,张会兰,郭平.重庆酸雨区缙云山典型林分冠层酸雨淋洗特征[J].林业科学研究.2013

[4].任来阳.重庆酸雨区受害马尾松树干液流密度特征及其环境因子响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3

[5].王轶浩,王彦辉,于澎涛,熊伟,李振华.重庆酸雨区马尾松林凋落物特征及对干旱胁迫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3

[6].任来阳,于澎涛,刘霞,王彦辉,李振华.重庆酸雨区马尾松与木荷的叶凋落物分解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3

[7].王轶浩,王彦辉,李振华,于澎涛,熊伟.重庆酸雨区受害马尾松林土壤水分与针叶凋落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2

[8].王轶浩.重庆酸雨区受害马尾松林的结构与水文功能特征[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

[9].李振华,于澎涛,王彦辉,李志勇,王轶浩.重庆酸雨区受害马尾松林凋落物特征及其环境因子响应[J].林业科学.2011

[10].李志勇,刘桂君,王彦辉,于澎涛,张治军.石灰石粉施用量对重庆酸雨区马尾松林下木荷生长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11

标签:;  ;  ;  ;  

重庆酸雨区论文-李一凡,王玉杰,王彬,李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