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网络创新能力论文-谢其军,冯楚建,宋伟

区域创新网络创新能力论文-谢其军,冯楚建,宋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创新网络创新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区域创新,合作网络,知识产权,结构洞

区域创新网络创新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谢其军,冯楚建,宋伟[1](2019)在《合作网络、知识产权能力与区域自主创新程度: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区域经济竞争的加剧,创新已经成为区域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力。在此背景下,从区域创新合作网络和知识产权能力的视角,研究影响区域自主创新发展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根据区域之间的创新合作矩阵,计算31个省份的网络特征指标值;然后,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等五个方面构建区域知识产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主成分方法计算各省份的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最后,利用回归分析验证合作网络通过知识产权能力影响区域自主创新的路径以及开放度与制度因素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知识产权能力以及表征合作网络特征的集聚性、结构洞、度数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正向影响区域自主创新程度;知识产权能力在集聚性、结构洞、度数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和中间中心性对区域自主创新的影响中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开放度正向调节知识产权能力与区域自主创新程度之间的关系,制度因素负向调节知识产权能力对自主创新程度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不仅理清了区域创新合作网络、知识产权能力影响区域自主创新的机制,而且为促进区域自主创新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科研管理》期刊2019年11期)

张文宇,于琦,杨风霞,樊海燕[2](2018)在《创新驱动战略下区域制造业绿色创新能力评价——基于30个地区数据的复杂网络建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理论分析和文献回顾,对影响区域制造业绿色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析,构建区域制造业绿色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针对评价体系建立以评价体系指标为节点的复杂网络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复杂网络节点重要性评价及理想点法的思想确定各指标权重。结合实证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全国30个区域的制造业绿色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相较中部、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12个区域制造业绿色创新水平较好。合理的人力资源投入、创新的企业组织形态及较高的成果转化能力是区域制造业绿色创新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工业技术经济》期刊2018年08期)

夏曾玉,林婷,刘霞[3](2018)在《温州集群企业跨区域知识网络对集群创新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知识经济和创新驱动时期,集群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应对经济新常态所带来的挑战.集群企业既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更需要从外部网络搜寻异质性知识资源.文中从跨区域知识网络视角,以温州制造集群企业为样本,探究集群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研究发现企业跨区域知识网络中知识开发网络与知识扩散网络对集群企业创新能力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中扩散网络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更加显着.同时,以环境不确定性作为调节变量,发现环境不确定对创新能力也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对知识开发网络和扩散网络与集群创新能力关系的调节作用并不显着,文章最后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李丹梅[4](2018)在《我国区域创新网络结构及其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突飞猛进与知识经济影响的日益加深,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国与国之间竞争,日益表现为创新能力的竞争。根据发达国家的创新发展经验,破除合作障碍,促进各类创新主体之间跨区域合作,形成创新网络,进而实现创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是提升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这种背景下,了解我国高新技术领域知识创新网络结构的发展状况,并探究创新网络结构对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影响效应,找到科学可行的创新能力提升路径,对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措施,提升网络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鉴于此,本文分别以Web of science(SCI)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的中外专利数据库中2001-2015年高新技术领域合作论文和合作申请专利作为数据源,综合运用社会学、科学计量学以及地理学相关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空间尺度(国际、国家、区域)上分析我国高新技术领域基础知识创新网络和应用知识创新网络的结构及其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引入创新网络结构这一指标,分析国家基础知识创新网络结构、国家应用知识创新网络结构、国际联系、创新环境、创新投入等因素对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应用知识和基础知识创新产出存在差异,在知识产出总量上,专利总产量高于论文产量。在合作程度方面,论文知识的合作率显着高于专利知识。合作类型方面,合作论文产出的主体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其合作类型以高校-高校、高校-科研院所为主;合作专利产出的主体以企业为主,合作类型以企业-企业、企业-科研院所为主。合作论文和合作专利产量在区域、国家、国际叁个层面也存在差异。(2)我国应用知识和基础知识创新网络结构具有趋同性,基础知识创新网络和应用知识创新网络的规模、联系强度在2001-2014年间都处于逐渐增强的趋势,网络结构都是由简单到复杂方向演化。在区域层面,基础知识创新网络和应用知识创新网络都存在东、中、西区域上差异;国家层面,两大知识创新网络的空间结构形态高度相似,网络结构日趋“均衡”。在国际层面,在两大类型网络中,国内参与国际合作的省份主要集中于东部省份,而国际合作对象主要集中欧美等发达国家。(3)我国应用知识和基础知识创新网络结构存在时空差异。在区域、国家以及国际层面上,基础知识创新网络中节点数量、网络规模、联系强度、网络复杂程度都远强于应用型知识创新网络;基础知识创新网络结构更为稳定,且创新主体的合作对象受空间地域限制较低。在区域层面上,东、中、西叁大区域间差距日益扩大,在应用知识创新网络中表现更为明显。国家层面,应用知识创新网络发展起步较晚,网络结构较简单,省份之间联系较为困难,网络的集中程度低于基础知识创新网络;在国际层面,基础知识创新网络和应用知识创新网络之间差距甚大,基础知识创新网络结构更为成熟,应用知识创新网络处于网络发展初期。(4)创新环境、国家基础知识创新网络结构是影响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国家基础知识创新网络结构、国家应用知识创新网络结构、国际联系、创新环境、创新投入等因素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对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其影响程度有高有低,其中创新环境、国家基础知识创新网络结构对网络的创新能力提升的贡献更大。(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4-13)

韩春花,佟泽华[5](2016)在《基于Fussy-GRNN网络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区域创新产出能力、区域创新投入、区域创新环境水平等叁个方面,构建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基于Fussy-GRNN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进而,在分析分布密度(SPREAD)选取原则的基础上,利用该模型进行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基于Fussy-GRNN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具有较强的自学习能力、高度的容错性和鲁棒性等、小样本适应性、训练速度快、模糊处理等特点,证明该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6年14期)

朱方明,钟芮琦[6](2016)在《基于创新网络的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当下问题及提升路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关键点,对创新型国家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创新网络系统理论,构建起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测算得出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创新能力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从观念层面、体制机制层面和实际运作层面入手,分析了当前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制约因素,提出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五大路径。(本文来源于《理论探讨》期刊2016年04期)

马明[7](2016)在《网络基础设施的两面性与区域创新能力非均衡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地理集群为切入点,综合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论述了以交通基础设施与电信基础设施为代表的网络基础设施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内在路径。结论表明,网络基础设施表现出的网络特性具有明显的外部性,这种外部性使得网络基础设施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两面性影响:一方面导致网络基础设施与知识跨区域溢出具有显着相关性,使得网络基础设施对相邻区域的创新能力产生影响,即网络基础设施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另一方面导致网络基础设施对区域知识吸收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即网络基础设施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门限效应。(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7期)

胡志伟[8](2016)在《创新元高度、网络交互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投资驱动的粗放式增长已触碰到国际贸易壁垒、内需不足、环境与资源危机等天花板。为适应与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十叁五”时期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将创新视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并把它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上述背景下,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是各地现阶段的关键战略,这需要优化区域创新网络特征。本文提出的新概念“创新元高度”,为区域创新网络特征范畴增添了新的维度;提出的创新元高度、网络交互度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机理的分析框架以及相应建议,为各地优化网络特征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供了理论新视点与实践新支点。本文基本思路是:先研究创新元高度、网络交互度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机理,再基于相关变量得分对机理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提出相应建议。本文在结构上共分为7章,其中第1章为导论,第2章为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第3章为创新元高度、网络交互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第4章为创新元高度、网络交互度、区域创新能力的测度与分析,第5章为创新元高度、网络交互度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第6章为基于创新元高度、网络交互度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路径,第7章为结论与展望。本文首先对创新元高度、网络交互度、双翼齐飞模型等关键概念进行界定。在概述创新元高度、网络交互度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之后,基于双翼齐飞模型,研究创新元高度、网络交互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1)在创新元高度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机理方面,先分别探讨创新元高度分量----学研高度U、产业高度I、产权活力P、创新倾向R的影响机理,再将上述分机理进行综合,推论创新元高度综量G的影响机理。(2)在网络交互度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机理方面,先分别探讨网络交互度分量----开放度W、竞争度J、耦合度H的影响机理,再将上述分机理进行综合,推论网络交互度综量D的影响机理。(3)关于创新元高度在网络交互度与区域创新能力间的中介效应机理方面,先探讨创新元高度分别在开放度W、耦合度H、竞争度J与区域创新能力间的中介机理,再将上述分机理进行综合,推论创新元高度在网络交互度综量D与区域创新能力间的中介机理。然后,基于时序全局因子分析法,对创新元高度综量g,创新元高度分量u、i、p、r,网络交互度综量d,网络交互度分量w、j、h,区域创新能力等进行测度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创新元高度、网络交互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1)先计量检验创新元高度综量g影响、网络交互度综量d影响、g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无论在全国层面,还是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层面上,创新元高度综量g显着正向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网络交互度综量d显着正向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创新元高度综量g在网络交互度综量d与区域创新能力间起中介作用。并且创新元高度综量g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大幅高于网络交互度综量d的影响。(2)接着,计量检验创新元高度分量学研高度u、产业高度I、产权活力p、创新倾向r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发现在全国层面上,u、i、p、r的影响通过了检验。在东、中、西部地区层面上,u、i的影响在叁地区都通过检验;p的影响在中、西部地区通过检验,r的影响在东、中部地区通过检验。(3)然后,计量检验网络交互度分量开放度w、竞争度j、耦合度h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发现在全国层面上,w、j、h的影响都通过了检验,在东、中、西部地区层面上,w、j的影响在叁地区都通过了检验,h的影响在中西部地区通过了检验。(4)最后,计量检验g中介效应分量w*g、j*g、h*g效应,发现无论在全国层面上,还是在东、中、西部层面上,g在w、j、h与区域创新能力间的中介效应都通过了检验。通过上述研究,基于创新元高度、网络交互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进行相关思考。以提升创新元高度为主线,体现开放、竞争、耦合原则,从而提出:(1)为提升学研高度,可力推“大院名校汇流”。指出嵌入型大院名校具有的吸引子效应,探讨“深苏锡”汇流大院名校的特点,分析汇流双边逆向选择问题的规避,研究汇流中技术前景不确定性的处理,并提出汇流相关制度变迁的系统性策略,并对技术先发与后发地区汇流策略作出区分。(2)为提升产业高度,可创新驱动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版,分析创新驱动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性,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驱动陷阱,给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系统性路径,并对技术先发与后发地区新兴产业战略作出区分。(3)为提升产权活力,可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指出发展民营企业的关键是民营科技企业,揭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对策,并对技术先发与后发地区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对策作出区分。(4)为提升创新元的创新倾向,需要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与提供足够的创新支持,这就需要塑造“创新企业家政府”,它也是其他叁举措的保障。指出创新企业家政府的内涵与特点、分析创新企业家政府的“金叁角”支点,提出创新企业家政府的塑造战略,并对技术先发与后发地区IEG塑造战略作出区分。(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6-05-25)

陈莞,郑淑燕,熊娟[9](2016)在《区域社会资本、网络中心性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一个重视人际关系、社会资本库存较高的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其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区域社会资本息息相关。为更深入分析二者间的作用机理,研究以网络中心性为调节变量,从社会互动、信任体系、区域文化认同叁个维度测度企业区域社会资本,构建区域社会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搜集福建省185家企业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在区域社会网络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互动、信任体系、区域文化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正向影响的显着性分别为显着、显着和不显着;同时,网络中心性在这叁个维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中发挥了显着的正向调节效应。(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刘凤朝,刘靓,马荣康[10](2015)在《区域间技术交易网络、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产出——基于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借鉴社会网络理论中的濡染模型,将网络节点行为变量引入知识生产函数对模型进行扩展,基于扩展后的模型考察我国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区域间技术交易网络、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产出的关系。研究表明:(1)区域间知识溢出模式具有明显的技术领域特征,在电子信息领域,不同区域节点是通过模仿结构相似的竞争者的行为获取外部知识;在生物医药领域,不同区域节点是在互惠网络中获取新知识。(2)在不同技术领域,知识吸收能力对区域间技术交易网络与区域创新产出关系的调节作用存在差异。但是,吸收能力高的区域和吸收能力低的区域,都可以通过嵌入区域间技术交易网络,实现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本文来源于《科学学研究》期刊2015年05期)

区域创新网络创新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基于理论分析和文献回顾,对影响区域制造业绿色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析,构建区域制造业绿色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针对评价体系建立以评价体系指标为节点的复杂网络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复杂网络节点重要性评价及理想点法的思想确定各指标权重。结合实证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全国30个区域的制造业绿色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相较中部、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12个区域制造业绿色创新水平较好。合理的人力资源投入、创新的企业组织形态及较高的成果转化能力是区域制造业绿色创新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创新网络创新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谢其军,冯楚建,宋伟.合作网络、知识产权能力与区域自主创新程度: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科研管理.2019

[2].张文宇,于琦,杨风霞,樊海燕.创新驱动战略下区域制造业绿色创新能力评价——基于30个地区数据的复杂网络建模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8

[3].夏曾玉,林婷,刘霞.温州集群企业跨区域知识网络对集群创新能力的影响[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李丹梅.我国区域创新网络结构及其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5].韩春花,佟泽华.基于Fussy-GRNN网络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

[6].朱方明,钟芮琦.基于创新网络的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当下问题及提升路径构建[J].理论探讨.2016

[7].马明.网络基础设施的两面性与区域创新能力非均衡发展[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8].胡志伟.创新元高度、网络交互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6

[9].陈莞,郑淑燕,熊娟.区域社会资本、网络中心性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10].刘凤朝,刘靓,马荣康.区域间技术交易网络、吸收能力与区域创新产出——基于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领域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5

标签:;  ;  ;  ;  

区域创新网络创新能力论文-谢其军,冯楚建,宋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