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多金属结核中的地外~3He:一种测量结核生长速率的潜在方法

海洋多金属结核中的地外~3He:一种测量结核生长速率的潜在方法

一、Extraterrestrial ~3He in marine polymetallic nodules: a potential method for measuring growth rate of nodules(论文文献综述)

石学法,符亚洲,李兵,黄牧,任向文,刘季花,于淼,李传顺[1](2021)在《我国深海矿产研究:进展与发现(2011—2020)》文中提出深海矿产是地球上尚未被人类充分认识和利用的最大潜在战略矿产资源,近十年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申请到2块多金属结核勘探区、1块富钴结壳勘探区,在西南印度洋中脊申请到1块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研究阐明了我国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勘探区小尺度成矿规律,揭示了其成矿作用过程及古海洋古气候记录,探讨了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制。在西南印度洋、西北印度洋和南大西洋中脊发现了多处热液区,阐述了其成矿作用及控制因素,建立了超慢速扩洋中脊热液循环模型,探讨了拆离断层型热液成矿系统的成矿机制。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划分了4个深海稀土成矿带,在中印度洋海盆、东南太平洋和西太平洋深海盆地发现了大面积富稀土沉积区,初步揭示了深海稀土的富集特征、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和成矿机理。今后在继续加大深海矿产资源调查研究的同时,应聚焦深海关键金属成矿作用研究。

姜明玉,胡艺豪,于心科,曹文瑞,萨仁高娃,常凤鸣[2](2020)在《大洋铁锰结核的微生物成矿过程及其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海铁锰结核作为世界上潜在的巨大金属宝库已成为当今开发海底矿藏的热点,因而深入了解铁锰结核成矿过程成为其开发利用的先决条件。研究发现多金属铁锰结核中的铁锰矿物不仅仅是由单纯的物理作用形成的,同时也包含了海洋生物驱动的生物矿化的过程。本文介绍了运用分子生物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大洋中铁锰的生物成矿过程和成矿特征的研究。深海铁锰结核的生长速率缓慢且其生长演化伴随着微生物群落的活动,因此结核的生长过程同时也记录着不同时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并生成了大量的微生物化石。在铁和锰的生物矿化过程中,细菌可以通过酶促反应氧化Fe(Ⅱ)和Mn(Ⅱ),同时可能伴随生物能量的生成,此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非酶促反应的方式促进Fe和Mn的富集沉淀。这些研究表明生物矿化作用在大洋铁锰结核成矿过程中有巨大贡献,对大洋铁锰结核的生物成因过程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解,从而为今后进一步充实大洋铁锰结核的生物矿化理论及其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侯晓帆[3](2020)在《西太平洋卡罗琳洋脊CM4海山铁锰结壳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文中指出2017年8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号考察船在西太平洋低纬度海区卡罗琳洋脊CM4海山开展了多学科综合调查,发现该海山山体表面分布着大量的铁锰结壳。研究区铁锰结壳样品类型均一,基本呈单层薄状,厚度在1 mm以内。铁锰结壳附着基岩为碳酸盐岩,大多为坚硬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少部分为孔隙较多的造礁珊瑚。本文对该海山9个铁锰结壳及碳酸盐岩基岩样品进行了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利用X射线衍射、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等测试技术,分析了铁锰结壳的矿物组成、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碳酸盐岩基岩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并利用电子探针对铁锰结壳及碳酸盐岩基岩样品进行了微区分析,进一步讨论了铁锰结壳的成因机制,初步评价了卡罗琳洋脊CM4海山铁锰结壳的资源潜力。矿物学分析表明,铁锰结壳主要由Mn-氧化物和Fe-氢氧化物组成。锰矿物相主要为水羟锰矿,部分样品含有钡镁锰矿和水钠锰矿。铁矿物相大都以隐晶质形式存在,能够识别的铁矿物主要有针铁矿和纤铁矿。此外,还含有石英、方解石等其它矿物。根据铁锰结壳层厚度,该海山样品分为两类:(1)铁锰结壳层厚度<0.5 mm;(2)铁锰结壳层厚度1 mm左右。相对于第(1)类样品,第(2)类铁锰结壳层较厚的样品碳酸盐岩基岩中Ca、Mg、Mn、Fe等大部分元素含量较高,Sr、U、B元素含量相对较低。全元素分析表明,该海山铁锰结壳的Mn、Fe、Co、Ni含量与全球各大洋海山区铁锰结壳的元素丰度相当,平均值分别为24.24%、15.14%、0.16%、0.34%。该海山铁锰结壳样品Cu含量很低,平均值仅为0.01%,可能与该海区水体中溶解态Cu含量较低或Cu大部分以有机形式存在有关。与全球各大洋的铁锰结壳对比,该海山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偏低。总稀土含量范围在925~1511μg/g之间,轻稀土含量范围为826~1314μg/g,总体为轻稀土富集。经北美页岩标准化后,稀土配分模式整体呈相对平坦的特征,呈明显的Ce正异常、轻微的Y负异常和Ho正异常。电子探针微区分析表明,一方面,铁锰结壳碳酸盐岩基岩中成矿金属元素含量很低;另一方面,铁锰结壳层从表层到底层(靠近碳酸盐岩基岩部分)Mn、Fe、Co、Ni等元素含量依次降低,并未出现靠近基岩部分金属元素含量较高的情况。因此,碳酸盐岩基岩未直接向铁锰结壳的生长提供成矿金属元素。该海山铁锰结壳的矿物组成、元素比值和元素组合等表明该海山铁锰结壳属于水成成因类型。铁锰结壳及碳酸盐岩基岩的全元素分析和电子探针分析表明,该海山碳酸盐岩基岩并未直接向铁锰结壳的生长提供成矿金属元素,上覆海水是铁锰结壳金属元素的直接来源。在CM4海山附近,并未发现热液活动,因此,铁锰结壳中成矿元素的主要来源是河流、风沙输入的陆源和海山内部水岩反应产生的元素。与全球各大洋海山区铁锰结壳样品相比,该海山铁锰结壳中成矿元素含量与其相当,但铁锰结壳层厚度普遍较薄。目前,由于该海山未开展钻探勘察且采集的铁锰结壳样品较少,因此,现阶段尚不足以定量评价整个海山的矿产资源潜力。

黄和浪[4](2020)在《麦哲伦海山区富钴结壳显微构造及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利用矿相显微镜、电子探针、激光剥蚀等手段,对采自麦哲伦海山区维嘉海山的两块板状结壳(MCSD57和MCSD73)及采薇海山北部海盆的一个钴结核(M3BC1702),进行了微观构造、常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磷酸盐化作用、物质来源及成因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维嘉海山的板状结壳厚度大,具完整而典型的三层构造。下部致密层主要为水平纹层状构造和柱状构造上下交替排列,中部疏松层为树枝状构造和斑杂状构造,上部较致密层有掌状构造、指纹状构造、树枝状构造和斑杂状构造等。(2)结壳元素的富集与其所处构造层具有一定联系。例如板状结壳下部致密层中P、Ca含量高,而Mn、Co、Ni、Mg、Ti等较低;中部疏松层Al、Si及Fe则明显较高。此外,结壳中具较强相关性的元素暗示着它们具有相同物源或以相同的方式进入结壳。(3)研究区富钴结壳的REY富集,Ce含量尤为突出,占比可达ΣREY的60%左右,Eu基本无异常。在板状结壳致密层中,含Ce的ΣREY高于其他壳层,但扣除Ce含量后ΣREY反而更低。(4)磷酸盐化对结壳的改造作用极为明显。研究区板状结壳下部致密层普遍经历了磷酸盐化,导致P、Ca、Ce等元素显着高于其他壳层;磷酸盐化还使Mn、Co、Ni等元素以及除Ce以外的REY贫化,抑制结壳生长。(5)钴结核是兼有富钴结壳和多金属结核两者特点的一种过渡形态。深海海盆获取的钴结核在Co含量、Mn/Fe和ΣREY等元素特征上与海山板状结壳比较接近甚至显示更多水成成因的色彩,但具有四层构造、杂质含量更高、含许多特有的混杂状构造、从未遭受磷酸盐化,以及HREE富集、各壳层Y显着正异常等明显不同于板状结壳的特点。本文研究的板状结壳及钴结核均为水成成因。

曹德凯,任向文,石学法[5](2017)在《太平洋东马里亚纳海盆多金属结核成因及品位控制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选取东马里亚纳海盆与CC区中国多金属结核合同区西区的多金属结核样品,采用ICPOES、ICP-MS以及XRD等测试方法对结核表层进行了地球化学与矿物学分析,并探讨了东马里亚纳海盆结核成因以及其主要成矿元素含量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结核具备水成型结核的主、微量元素特征,并受到成岩作用的影响。结核上下表层各元素含量差异明显,上表层Fe、Co、P等多数主量元素及∑REYs含量均高于下表层,而Mn、Cu、Ni等元素含量在下表层明显增加。根据结核矿物学以及海洋环境特征,并结合前人数据统计分析认为,东马里亚纳海盆结核样品中Mn、Ni、Cu、Co、Fe、Ce的品位主要受控于Mn矿物组成、底层海水溶解氧和表层海水初级生产力,La、Y等稀土元素品位还受到洋中脊热液活动的制约。

段飞达[6](2017)在《西太平洋富钴结壳和多金属结核的生长速率、元素分布特征及磷酸盐氧同位素》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西太平洋海山区的富钴结壳和多金属结核为研究对象,在短时间尺度上,利用U系年代学方法测定了各样品的平均生长速率,探讨了由231PPaex法测得生长速率过快的原因,并分析了各样品中常微量元素间的关系;在长时间尺度上,分析探讨了磷酸盐氧同位素变化的原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U系年代学方法得到富钴结壳CAD10、CBD12-2和CAD25-1的生长速率分别为:2.21±0.14 mm/Ma、2.25±0.17 mm/Ma 和 2.01±0.07 mm/Ma,多金属结核样品40V-C1-BC1601和40VI-C1-BC1612a的生长速率分别为:1.16±0.07 mm/Ma 和 1.31 ±0.07 mm/Ma。(2)231Paex法得到的生长速率明显快于230Thex法,利用一维扩散模型定量地计算出Pa在富钴结壳中的有效扩散系数约为8×10-9cm2/a,说明该过程对富钴结壳中231Paex古信号的影响不可忽略。同时,各样品表层中230Thex/231Paex)A.R的空间分布与上层海洋生物生产力有很大的关系。(3)采用[(Co+Cu+Ni)×10]-Fe-Mn图解法,判定所研究的富钴结壳均为水成成因。其中Mn和Fe是富钴结壳中最主要的成矿元素,Mn的含量在16%~19%之间,Fe的含量在15%~17%之间。Mn与Fe呈显着性负相关,其中与Mn正相关的元素有:Co、Ni、Mg、Pb、As、Se;与Fe正相关的元素有:Cu、Al、Ba、Ag、Sn、Sb。富钴结壳中大部分常微量元素随经纬度的区域变化主要受Mn和Fe的控制;同时发现,富钴结壳中Fe的含量随水深逐渐增加,而Mn的含量随水深逐减小。(4)在富钴结壳未磷酸盐化的壳层中,磷酸盐δ180的低值绝大部分是由有机磷组分水解贡献的,碎屑磷的贡献最少;在磷酸盐化的壳层中,磷酸盐δ180的低值主要是碎屑磷的贡献,有机磷组分水解的贡献很低可以忽略不计。对于富钴结壳中磷酸盐δ180的高值,这部分磷酸盐主要来自于周围水体,并且与平衡值间的偏差可以反映中深层水体中微生物对磷酸盐利用效率的高低。(5)通过富钴结壳生长速率、年代与磷酸盐δ18O变化趋势的对比,发现它们中潜在的变化规律很有可能与地球上存在长时间尺度的气候旋回有关,说明富钴结壳中磷酸盐氧同位素的研究对古海洋、古气候具有重要的意义。

曹德凯[7](2017)在《东太平洋CC区与东马里亚纳海盆多金属结核特征对比及控矿要素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东太平洋CC区和东马里亚纳海盆的多金属结核为研究对象,从结核上下表层,不同区域结核和同一结核内部三个角度进行对比,依托结核表层壳层的地球化学、矿物学等特征,研究在现代海洋环境下,不同结核之间及同一结核表层间的异同点,研究多金属结核形成、元素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在研究中使用X射线衍射(XRD)、等离子质谱(ICP-MS)、等离子光谱仪(ICP-OES)与电子探针(EPMA)等仪器进行研究样品的分析测试;研究内容包括多金属结核表层样品矿物学与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元素相关性分析,以及结核特征差异的控制因素研究。获得成果如下:1.完成多金属结核表层元素含量测试与矿物鉴定,上下表层差异主要体现为Fe、Co、Al、∑REY等元素以及δCe值等表现为上高下低,Mn、Cu、Ni、Zn、Rb等元素以及Mn/Fe表现为下高上低;研究区对比,CC区Mn、Cu、Ni、Mn/Fe值以及稀土元素明显高于东马里亚纳海盆区,而Fe、Co、Al、P、δCe值值以及大多数微量元素相对较低;矿物学方面,鉴定结核主要结晶矿物相为水羟锰矿和1nm锰矿相,并且结核表层中水羟锰矿表现为上高下低,而1nm锰矿含量则与之相反。不同研究区内,东马里亚纳海盆结核中的水羟锰矿含量要高于CC区,而1nm锰矿含量低于CC区。2.多金属结核内部元素Fe、Mn随上下部分形成差异分布,但特征并不明显。Cu、Ni在边界致密区含量相对较高,Co分布均匀。整体来看,结核内部元素的分布具有一定周期性旋回,但未呈现与外表层相同的上下差异规律。3.根据稀土元素Ce异常分别与YSN/HoSN和Nd的比值判定研究对象均为水成型结核,其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仅是由某一种因素造成,。结核内不同的微观结构元素含量差异明显,除受到结构特点影响外,主要受到其中矿物相的控制。4.综合探讨结核品位的控制因素,在南极底流、表层初级生产力等因素的影响下,溶解氧含量以及溶液离子浓度一方面直接控制结核上下表层矿物分布,另一方面也影响矿物在结核中的分布,而矿物的差异又进一步控制着其中元素的分布,所以多金属结核成矿品位受到南极底流、表层初级生产力和环境参数直接和间接两方面控制。

吴长航[8](2009)在《南海北部陆缘大型多金属结核的生长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南海北部陆缘大型多金属结核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结核的显微构造、矿物组成、生长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的深入研究分析及与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域多金属结核的对比,探讨了南海多金属结核生长与古海洋环境事件之间的对应关系,取得以下认识:1.南海北部陆缘大型多金属结核的结构构造与海洋底流活动及结核生长速率存在较好的对应。在底流活跃期,形成的结核壳层疏松,陆源物质含量较高,构造类型以斑杂状、树枝状等为主,生长速度较快;而底流活动减弱时,结核壳层致密,碎屑物质较少,主要为纹层状及柱状构造等,局部出现韵律状构造,生长速率较低。2.测年结果表明,结核的平均生长速率为7.41mm/Ma,远高于其它海域多金属结核的生长速率;在不同阶段结核生长速率波动较大,阶段性、跳跃性的生长特征明显,说明南海的边缘海环境对结核生长有着显着的影响。3.南海北部陆缘大型多金属结核较太平洋、印度洋结核明显富Fe贫Mn。锰相矿物以水羟锰矿为主,属水成成因。结核中Fe、Co、Si等元素含量较高,Cu、Ni含量较低。Mn、Fe间具强负相关关系,稀土元素(REE)含量较高,且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亏损,Ce含量占稀土元素总量(∑REE)的70%以上,Ce正异常,说明结核中稀土元素(REE)主要来自海水。稀土元素与Fe具强正相关关系,与Mn呈负相关,表明Fe相矿物为稀土元素的主要赋存场所。不同结核中的Co、Mn含量及Mn/Fe值随着远离大陆而逐渐升高,Si、Al含量逐渐降低,说明南海北部多金属结核的生长受边缘海环境的控制,输入到南海的陆源物质对结核化学组分具有明显的稀释作用。4.结核生长与古海洋环境变化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结核开始生长的晚上新世(3.29Ma)是北极冰盖扩展,全球气候转冷,洋流活动加强的剧烈动荡期。南海结核与太平洋海域结核晚上新世的主要成矿期时间接近,具有相同的区域成矿背景。同时,上新世又是南海沉积演化史上的低沉积速率期,成矿物质供应充分,具备多金属结核生长发育的有利条件;而结核生长速率发生剧烈变化(0.73-0.69Ma)的时期也是南海古海洋环境发生重大改变的时期。

冯林永[9](2009)在《大洋多金属结核合成锂离子筛与吸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以大洋多金属结核矿物和氢氧化锂为原料制备锂离子筛、合成的离子筛直接从低锂复杂溶液体系中提取锂的技术工艺和基础理论。文中总结了国内外研究大洋多金属结核的成就,诸如形成机理、主要矿物相及利用现状。介绍了世界锂资源开发现状、盐湖卤水提锂工艺技术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明确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利用大洋多金属结核矿物特有的性质制备离子筛,实现直接从低锂复杂溶液体系中提取锂,达到深海固体矿物资源与盐湖卤水化学资源协同开发的目的。为我国资源安全的战略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具有重大意义。论文中实验分为五大块,分别为深海多金属结核中元素赋存状态研究、合成前驱体的研究、结核中元素热力学行为与前驱体合成反应研究、前驱体中锂脱出的研究、离子筛吸附锂的研究。元素赋存状态研究部分:借助矿物显微镜、XRD、SEM、能谱等仪器及化学抽提方法,得到了元素的赋存状态信息。锰、铁、铜、钻、镍等元素主要富集在中间层和外壳层中。(1)锰的存在形式有四种,分别是δ-MnO2、含铁较低的富锰水合物相、含铁量约为10%的锰铁水合物相、含铁在15%以上富铁的锰铁水合物杂相。(2)铁主要以非晶态的针铁矿胶体存在,约30%的铁呈胶体浸染在锰的水合物中,但浸染很不均匀,外壳层多为低铁的富锰水合物相,中间层多为富铁的锰铁水合物杂相。(3)铜、钴、镍或呈类质同象或呈胶体吸附态存在。大部分铜与锰相关,少量与铁及黏土矿物有关,10~20%的铜与锰、铁均无关,呈吸附态存在。钴主要赋存在富铁的锰铁水合物杂相中,少数钴浸染在水针铁矿胶体中而与铁相关。几乎全部的镍赋存在锰的水合物中而与锰有关。(4)多金属结核中元素赋存的特点,使合成的离子筛具有天然掺杂特性。前驱体的合成研究部分:(1)用TG-DTG-DSC检测分析了多金属结核与LiCl·H2O、LiNO3·3H2O、LiOH合成前驱体的过程,合适的锂化合物为LiOH。(2)借助XRD技术和X Pert HighScore软件,从生产工艺角度研究了温度、时间、锂锰摩尔比、升温速率等因素对合成前驱体的影响。获得了合理的焙烧工艺条件:温度600~700℃、焙烧时间6~10 h、升温速率5~10℃/min、锂锰摩尔比0.5~0.8。(3)SEM观察到前驱体表面形貌不规整且呈团聚态,粒度在50~150μm之间。TEM观察到前驱体主体为锂锰尖晶石,晶包大小100-200 nm。XPS检测也表明形成了尖晶石,铁进入尖晶石晶格中。元素热力学行为与合成前驱体反应研究部分:(1)从热力学上说明前驱体中存在MnFe2O4、CoFe2O4、NiFe2O4及CuFe2O4四种复合氧化物。(2)绘制了复合氧化物的ΔfGθ—T图,在0-413℃内复合氧化物的生成顺序依次为CoFe2O4→NiFe2O4→CuFe2O4→MnFe2O4,413-520℃内生成顺序为CoFe2O4→NiFe2O4→MnFe2O4→CuFe2O4,高于520℃后生成顺序为CoFe2O4→MnFe2O4→NiFe2O4→CuFe2O4。(3)前驱体形成的化学反应:在温度低于413℃时主要为结核中元素形成复合氧化物阶段,在413-520℃时氢氧化锂熔融进入复合氧化物晶格中,主要为形成前驱体阶段。前驱体中锂脱出的研究部分:(1)从理论上分析了LiCl-HCl-H2O体系的热力学性质。绘制了298 K下的LiMn2O4-H2O系Eh-pH图,从热力学上说明了前驱体脱锂的可行性。(2)从工艺角度研究了锂锰比、时间、温度、酸浓度、粒度、液固比及搅拌速率等因素对锂脱出率和锰溶损率的影响。获得了合理的脱锂工艺条件:酸洗时间210 min、酸洗温度60℃、酸浓度1.0mol/L、粒度-400目、液固比50:1、锂锰比0.7、搅拌速度350 r/min。在此条件下锂的洗脱率为82.9%,锰的溶损率为5.7%。酸洗后的前驱体经XRD检测仍呈尖晶石结构,但晶格常数变小。(3)在确定的条件下,进行了锂脱出过程动力学研究,确定锂脱出过程符合有固态产物层生成的“区域浸出模型”。锂脱出过程受离子在尖晶石晶格中的扩散控制,反应活化能为40.3 kJ/mol,表观反应级数为0.758。建立了锂脱出率的动力学数学模型:离子筛吸附锂的研究部分:(1)从工艺角度研究了时间、初始锂浓度、pH值、温度、粒度及液固比等因素对吸附锂的影响。得到了合理的吸附锂条件:室温、时间240 min、pH值8.0左右、粒度-300目、液固比100:1。在此条件下锂的吸附量为10.5 mg/g,锰的溶损率小于0.02%。(2)pH滴定曲线表明,酸洗时进入离子筛晶格中的H+,吸附时与Li+发生交换反应。离子筛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15.8 mg/g,动态饱和吸附容量为17.8 mg/g。(3)锂的吸附等温曲线具有与L2型相似的特点,可以用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来描述。Langmuir方程计算的饱和吸附量为11.4 mg/g,与实验值极为相近。吸附过程中吉布斯自由能变化-1.08kJ/mol,吸附过程可以自发进行。(4)离子筛对锂的吸附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属于化学吸附反应过程。在21℃、40℃、50℃时理论吸附量分别为11.2mg/g、13.3 mg/g、14.6 mg/g,与实验值基本一致。吸附锂的活化能为6.92kJ/mol。(5)合成的离子筛具有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能。15次循环吸附锂的总量为90.1 mg/g,35次循环吸附锂的总量可达200 mg/g。(6)在低锂复杂溶液体系中,离子筛对锂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各离子分配系数大小排序为Li+>>Ca2+>Na+> Sr+> Rb+> B2+>K+>Mg2+,表明离子筛适合用于从低锂复杂溶液体系中提取锂。(7)吸附后离子筛经XRD检测仍呈尖晶石结构,说明吸附的锂离子又进入了锰矿物晶格内。SEM观察到离子筛表面形貌仍呈团聚状态。TEM观察到尖晶石晶面间距约4.69A,与XRD图中主峰的晶面间距值一致,验证了XRD检测结果。这是离子筛循环吸附锂的基础。

卜文瑞[10](2008)在《太平洋富钴结壳稀有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指示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稀有气体核素含量和同位素组成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依其He同位素比值与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He同位素比值的相对大小,可将富钴结壳分为低3He/4He型和高3He/4He型两类,麦哲伦海山、马尔库斯-威克海岭、马绍尔群岛海山链和中太平洋海山产出低3He/4He型结壳,莱恩群岛海山链产出高3He/4He型结壳。富钴结壳稀有气体以下地幔来源为主,低3He/4He型与高3He/4He型结壳稀有气体特征的差异是二者产出海山链下地幔源区类型不同的表现。低3He/4He型结壳中的稀有气体主要来自受俯冲再循环大洋地壳影响的HIMU型地幔源区,高3He/4He型结壳中的稀有气体主要来自受捕获大气组分沉积物再循环作用影响的EM型地幔源区。地幔源区类型的差异是引起两类结壳稀有气体组成差异的根本原因。富钴结壳铂族元素(PGE)特征随海山链而变化,PGE各元素之间也有明显的分异,暗示了结壳PGE来源的多样性和富集机制的差异性。地外物质对富钴结壳PGE的贡献有限,富钴结壳PGE主要来自海底幔源岩石的蚀变作用和陆源物质输入。PGE来源印证了富钴结壳稀有气体的地幔来源说。大洋岛屿玄武岩(OIB)低温蚀变作用研究和质量平衡理论计算表明,OIB低温蚀变作用为海水提供了大量金属,OIB是富钴结壳重要的矿源场。地幔在富钴结壳成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Extraterrestrial ~3He in marine polymetallic nodules: a potential method for measuring growth rate of nodul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xtraterrestrial ~3He in marine polymetallic nodules: a potential method for measuring growth rate of nodules(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深海矿产研究:进展与发现(2011—2020)(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
    1.1 大洋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小尺度成矿规律研究及资源评价
    1.2 中国南海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研究
    1.3 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关键金属富集机制
        1.3.1 稀土元素
        1.3.2 贵金属元素
        1.3.3 分散元素
    1.4 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成矿作用
        1.4.1 物质来源
        1.4.2 微生物成矿作用
        1.4.3 富钴结壳年代学
        (1)生物地层年代学:
        (2)宇宙成因核素129I年代学:
        (3)磁性地层年代学:
        1.4.4 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成矿模式
    1.5 结核、结壳的古海洋古气候记录
        1.5.1 古大洋环流
        1.5.2 古气候变化
2 洋中脊热液多金属硫化物
    2.1 调查新发现
    2.2 成矿物质来源
    2.3 成矿流体与热液羽状流
        2.3.1 成矿流体
        2.3.2 热液羽状流
        2.3.3 热液沉积记录
    2.4 硫化物成矿年代学
    2.5 新技术在热液活动研究中的应用
    2.6 热液循环模型和热液成矿系统
        2.6.1 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热液循环模型
        2.6.2 拆离断层型热液成矿系统
3 深海富稀土沉积
    3.1 深海稀土的调查与发现
    3.2 深海稀土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3.3 深海稀土来源和赋存状态
        3.3.1 稀土元素来源
        3.3.2 稀土元素赋存状态
    3.4 深海稀土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控制因素
4 展望
    (1)加强多圈层相互作用对深海金属元素成矿的控制研究。
    (2)聚焦深海关键金属成矿作用和分布规律研究。
    (3)开展深海成矿作用模拟实验研究。
    (4)开展海陆成矿作用对比研究。

(2)大洋铁锰结核的微生物成矿过程及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洋中铁锰结核的分布
2 铁和锰的生物成矿过程
    2.1 结核中的生物成矿特征
    2.2 微生物对Fe的迁移过程及矿化过程
    2.3 微生物对Mn的迁移过程及矿化过程
    2.4 技术手段
3 结论与展望

(3)西太平洋卡罗琳洋脊CM4海山铁锰结壳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铁锰结壳研究概况
        1.2.1 铁锰结壳调查历史
        1.2.2 铁锰结壳研究现状
    1.3 研究工作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
        1.3.3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海山特征
        2.2.1 地形地貌特征
        2.2.2 水文环境特征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样品概况
        3.1.1 样品采集
        3.1.2 样品特征
        3.1.3 样品处理
    3.2 分析方法
        3.2.1 矿物相分析
        3.2.2 元素分析
        3.2.3 微区分析
第4章 铁锰结壳矿物组成
    4.1 矿物学特征
第5章 铁锰结壳地球化学特征
    5.1 铁锰结壳碳酸盐岩基岩化学成分
    5.2 铁锰结壳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
    5.3 铁锰结壳稀土元素特征
    5.4 铁锰结壳及碳酸盐岩基岩微区分析
第6章 铁锰结壳成因机制及物质来源
    6.1 铁锰结壳成因类型
    6.2 铁锰结壳物质来源
第7章 铁锰结壳资源潜力
    7.1 铁锰结壳资源情况
    7.2 铁锰结壳开采技术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麦哲伦海山区富钴结壳显微构造及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富钴结壳研究现状
        1.2.1 富钴结壳的调查现状
        1.2.2 富钴结壳的分布规律
        1.2.3 富钴结壳的基本特征
        1.2.4 富钴结壳的地球化学特征
        1.2.5 富钴结壳的生长时代与速率
    1.3 研究区地质概况
    1.4 研究工作概要
        1.4.1 项目依托
        1.4.2 研究内容
        1.4.3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样品及分析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分析方法
        2.2.1 样品预处理
        2.2.2 显微构造分析
        2.2.3 分层取样及Os同位素测定
        2.2.4 常微量元素分析
        2.2.5 生长速率及年代
第三章 富钴结壳的结构和显微构造特征
    3.1 富钴结壳类型划分
    3.2 富钴结壳结构构造特征
        3.2.1 富钴结壳结构特征
        3.2.2 富钴结壳构造特征
    3.3 样品分层描述
        3.3.1 MCSD57
        3.3.2 MCSD73
        3.3.3 M3BC1702
    3.4 小结
第四章 富钴结壳的地球化学特征
    4.1 元素组成特征
        4.1.1 常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点
        4.1.2 各地区结壳主要成矿元素含量对比
        4.1.3 富钴结壳生长剖面上元素含量变化特征
    4.2 富钴结壳元素相关性
        4.2.1 结壳相关性描述
        4.2.2 结果与讨论
    4.3 富钴结壳成因类型
        4.3.1 不同成因结壳的特点
        4.3.2 富钴结壳成因判定
    4.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4.4.1 稀土元素含量特征
        4.4.2 结果与讨论
    4.5 磷酸盐化作用
        4.5.1 磷酸盐化壳层的化学标志
        4.5.2 磷酸盐化壳层的镜下特征
        4.5.3 富钴结壳磷酸盐化对主要成矿元素及稀土元素的影响
    4.6 富钴结壳的生长速率与生成时代
        4.6.1 富钴结壳生长速率
        4.6.2 MCSD57 的年龄厘定
    4.7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太平洋东马里亚纳海盆多金属结核成因及品位控制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和海洋背景
2 样品与方法
3 结果
    3.1 主、微量元素含量特征
    3.2 多金属结核稀土元素含量特征
    3.3 矿物组成特征
4 讨论
    4.1 多金属结核品位的区域控制因素
    4.2 东马里亚纳海盆多金属结核品位的控制因素
        4.2.1 主要成矿元素品位的控制因素
        4.2.2 稀土元素品位的控制因素
5 结论

(6)西太平洋富钴结壳和多金属结核的生长速率、元素分布特征及磷酸盐氧同位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富钴结壳和多金属结核的对比
        1.1.2 富钴结壳和多金属结核的分布
        1.1.3 富钴结壳和多金属结核的成矿来源及机制
        1.1.4 富钴结壳的磷酸盐化
        1.1.5 富钴结壳和多金属结核的古海洋学研究
    1.2 年代学研究
        1.2.1 铀系放射性测年法
        1.2.2 其它年代学方法
        1.2.3 铀系年代学中的扩散
    1.3 磷酸盐氯同位素
        1.3.1 沉积物中磷的循环
        1.3.2 古温度经验公式
        1.3.3 磷酸盐氧同位素的分馏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样品及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样品描述
    2.3 元素及放射性核素的测量
        2.3.1 分层取样
        2.3.2 样品消解
        2.3.3 U、Th的分离纯化
        2.3.4 电沉积制源
        2.3.5 U、Th、Pa的α能谱分析
        2.3.6 元素的测量
    2.4 磷酸盐氧同位素的测定
        2.4.1 富钴结壳中磷酸盐浸提条件的确定
        2.4.2 磷酸盐氧同位素的测定
第三章 西太平洋富钴结壳和多金属结核中的放射性同位素
    3.1 引言
        3.1.1 理论基础
        3.1.2 计算公式
    3.2 U系年代学研究
        3.2.1 富钻结壳和多金属结核中的U、Th、Pa同位素
        3.2.2 基于~(230)Th_(ex)法的生长速率
        3.2.3 基于~(230)Th_(ex)/~(232)Th法的生长速率
        3.2.4 基于~(231)Pa_(ex)法的生长速率
        3.2.5 不同U系年代学方法之间的比较
    3.3 U同位素的深度分布
    3.4 Pa同位素的深度分布
        3.4.1 富钴结壳中~(231)Pa_(ex)的一维稳态模型
        3.4.2 Pa有效扩散系数的汇总
        3.4.3 ~(231)Pa_(ex)/~(230)Th_(ex))_(A.R.)的应用
    3.5 小结
第四章 西太平洋富钴结壳中的常微量元素
    4.1 引言
    4.2 富钴结壳中常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
        4.2.1 富钴结壳中常微量元素的富集程度
        4.2.2 富钴结壳中常微量元素的深度分布特征
        4.2.3 富钴结壳中常微量元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4.3 富钴结壳的成因判别
    4.4 富钴结壳中常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化
        4.4.1 富钴结壳中常微量元素随经度的变化
        4.4.2 富钴结壳中常微量元素随纬度的变化
        4.4.3 富钴结壳中常微量元素随深度的变化
    4.5 小结
第五章 西太平洋富钴结壳中的磷酸盐氧同位素
    5.1 引言
        5.1.1 研究进展
        5.1.2 富钴结壳中磷酸盐的来源
    5.2 富钴结壳中磷酸盐含量的深度分布
    5.3 富钴结壳中磷酸盐氧同位素的深度变化
    5.4 富钴结壳中磷酸盐氧同位素变化的原因
        5.4.1 磷酸盐氧同位素的低值组
        5.4.2 磷酸盐氧同位素的高值组
        5.4.3 磷酸盐氧同位素与生长速率的关系
        5.4.4 磷酸盐氧同位素的年代学变化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的主要结果
        6.1.1 U、Th和Pa同位素的研究
        6.1.2 常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
        6.1.3 磷酸盐氧同位素的研究
    6.2 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东太平洋CC区与东马里亚纳海盆多金属结核特征对比及控矿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多金属结核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1.2.1 国内外调查历史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研究工作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分析方法
        2.2.1 样品预处理
        2.2.2 主微量及稀土元素测试
        2.2.3 X射线衍射矿物测试
        2.2.4 电子探针分析测试
第三章 太平洋CC区及EMB区多金属结核成矿背景
    3.1 多金属结核成矿地质背景
        3.1.1 基本地质概况
        3.1.2 表层沉积物
    3.2 多金属结核成矿海洋学背景
        3.2.1 海洋化学环境
        3.2.2 太平洋底流
第四章 多金属结核表层地球化学及矿物学特征
    4.1 主量元素特征
        4.1.1 主量元素含量
        4.1.2 元素相关性
    4.2 微量元素特征
    4.3 稀土元素特征
    4.4 矿物学特征
        4.4.1 多金属结核中常见锰矿相特征
        4.4.2 多金属结核中锰矿物含量特征
    4.5 小结
第五章 多金属结核形态特征及电子探针分析
    5.1 多金属结核内部形态特征
    5.2 面扫分析
    5.3 线扫分析
    5.4 点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成因及控制因素分析
    6.1 多金属结核成因
    6.2 成矿品位控制因素分析
        6.2.1 南极底流
        6.2.2 表层初级生产力
        6.2.3 环境参数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及后期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8)南海北部陆缘大型多金属结核的生长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多金属结核调查概述
        1.3.2 研究现状
        1.3.2.1 多金属结核的分类
        1.3.2.2 多金属结核的成因机制
        1.3.2.3 多金属结核的测年方法、生长年龄及生长速率
        1.3.2.4 多金属结核的结构构造特征
        1.3.2.5 多金属结核的化学组成与古海洋环境
        1.3.3 存在问题
        1.3.3.1 多金属结核壳层构造类型的地质意义
        1.3.3.2 多金属结核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环境
        1.3.3.3 多金属结核的生长年代和生长速率
        1.3.3.4 多金属结核的生长与古海洋事件的关系
    1.4 研究方法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2 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南海地理概况
        2.1.2 海底地形地貌
        2.1.2.1 大陆架
        2.1.2.2 大陆坡
        2.1.2.3 深海海盆
    2.2 研究区沉积特征
        2.2.1 海底表层沉积物
        2.2.2 沉积速率
    2.3 研究区海洋物理特征
        2.3.1 水文特征
        2.3.1.1 海水温度
        2.3.1.2 盐度
        2.3.2 海流特征
3 多金属结核的分布、形态、结构构造及矿物组成特征
    3.1 多金属结核分布的一般规律
        3.1.1 多金属结核分布概述
        3.1.2 南海海区多金属结核的分布特征
    3.2 多金属结核的取样位置及形态特征
        3.2.1 多金属结核样品的取样位置
        3.2.2 多金属结核的形态特征
    3.3 多金属结核的结构构造特征
        3.3.1 结构特征
        3.3.2 构造特征
        3.3.2.1 宏观构造特征
        3.3.2.2 显微构造特征
        3.3.2.3 结核显微构造的水动力意义分析
    3.4 矿物成分特征
        3.4.1 样品与测试方法
        3.4.2 X 射线衍射分析结果
        3.4.3 矿物组成
        3.4.3.1 锰相矿物
        3.4.3.2 铁相矿物
        3.4.3.3 碎屑矿物
    3.5 本章小结
4 研究区多金属结核的生长速率与生长年代
    4.1 多金属结核定年方法概述
    4.2 南海北部多金属结核的放射性~(10)BE年代学研究
        4.2.1 样品前处理
        4.2.2 Be 的分离提取及制靶
        4.2.3 ~(10)Be 质谱分析测定
        4.2.4 放射性 ~(10)Be 法定年结果
        4.2.4.1 多金属结核S04-1DG-1 的生长速率及生长年代
        4.2.4.2 多金属结核S04-12DG-1 的生长速率
        4.2.4.3 多金属结核IN1-1 的生长速率及生长年代
        4.2.5 不同海区多金属结核的生长特征对比研究
    4.3 南海北部陆缘多金属结核生长速率的经验公式法测定
        4.3.1 样品与分析方法
        4.3.2 经验公式法测定结果
    4.4 放射性~(10)BE法与经验公式法测定结果的对比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研究区多金属结核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1 样品与方法
        5.1.1 南海北部多金属结核
        5.1.2 其它多金属结核样品
    5.2 分析结果
    5.3 多金属结核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1 多金属结核中元素富集特征
        5.3.2 主量元素及主要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5.3.2.1 主量元素
        5.3.2.2 主要成矿元素
        5.3.3 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5.3.4 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5.3.5 元素间相关关系
    5.4 本章小结
6 多金属结核生长的古海洋环境
    6.1 概述
    6.2 多金属结核初始生长时的古海洋环境
    6.3 多金属结核生长过程中的古海洋环境变化(3.29-0.73MA)
    6.4 多金属结核生长突变期时的古海洋环境(0.73MA-0)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大洋多金属结核合成锂离子筛与吸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1.1 深海多金属结核的研究现状
        1.1.1 多金属结核中矿物质的来源
        1.1.2 多金属结核的形成过程
        1.1.3 多金属结核的矿物物相
        1.1.4 多金属结核的利用现状
    1.2 世界锂资源分布及开发现状
        1.2.1 锂资源的分布
        1.2.2 锂资源的开发现状
    1.3 从盐湖锂资源中提锂技术
        1.3.1 沉淀法
        1.3.2 溶剂萃取法
        1.3.3 碳化法
        1.3.4 许氏法
        1.3.5 离子筛吸附法
    1.4 国内外合成离子筛情况
    1.5 论文的研究背景、选题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背景
        1.5.2 论文选题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法
    2.1 主要化学试剂
    2.2 主要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与工艺流程
        2.3.1 离子筛前驱体的制备
        2.3.2 离子筛前驱体脱锂
        2.3.3 离子筛吸附锂
    2.4 样品的检测方法
第三章 深海多金属结核中元素赋存状态
    3.1 原料来源
    3.2 原料制备流程
    3.3 多金属结核外部特征及内部构造
        3.3.1 外部特征
        3.3.2 内部构造
    3.4 多金属结核的显微构造
    3.5 实验用多金属结核的矿物组成
    3.6 主要元素赋存状态
    3.7 各元素的相关性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离子筛前驱体的合成研究
    4.1 合成前驱体的热分析
        4.1.1 多金属结核的TG-DSC热分析
        4.1.2 多金属结核与LiCl·H_20的热分析
        4.1.3 多金属结核与LiNO_3·3H_2O的热分析
        4.1.4 多金属结核与LiOH的热分析
        4.1.5 不同锂化合物的热分析对比
    4.2 前驱体合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4.2.1 焙烧温度的影响
        4.2.2 焙烧时间的影响
        4.2.3 锂锰摩尔比的影响
        4.2.4 升温速率的影响
    4.3 前驱体的SEM检测
    4.4 前驱体的TEM检测
    4.5 前驱体的XPS检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核中元素热力学行为与合成前驱体反应
    5.1 焙烧过程中二氧化锰和针铁矿的物质平衡图
    5.2 铜在焙烧过程中的行为
        5.2.1 形成CuMn_2O_4的热力学
        5.2.2 形成CuFe_2O_4的热力学
    5.3 钴在焙烧过程中的行为
        5.3.1 钴锰氧化物物质平衡图
        5.3.2 形成CoFe_2O_4的热力学
    5.4 镍在焙烧过程中的行为
        5.4.1 形成NiMn_2O_4的热力学
        5.4.2 形成NiFe_2O_4的热力学
    5.5 铁锰在焙烧过程中的行为
    5.6 复合氧化物的形成过程
    5.7 前驱体的形成反应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前驱体中锂的脱出研究
    6.1 水溶液的性质
        6.1.1 LiCl的溶解度
        6.1.2 溶质LiCl的活度系数
        6.1.3 盐酸溶液的蒸汽压
    6.2 前驱体中锂脱出的热力学
        6.2.1 锂脱出的路径
        6.2.2 前驱体脱锂的Eh-pH图
    6.3 前驱体脱锂的影响因素
        6.3.1 锂锰比的影响
        6.3.2 时间的影响
        6.3.3 温度的影响
        6.3.4 酸浓度的影响
        6.3.5 粒度的影响
        6.3.6 液固比的影响
        6.3.7 搅拌速度的影响
        6.3.8 合理的锂脱出工艺条件
        6.3.9 脱锂前驱体的XRD检测
    6.4 锂脱出的动力学研究
        6.4.1 动力学研究的原理与方法
        6.4.2 动力学研究结果与讨论
        6.4.3 酸洗脱锂数学模型的建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离子筛吸附锂的研究
    7.1 影响吸附的因素
        7.1.1 吸附时间的影响
        7.1.2 初始锂离子浓度的影响
        7.1.3 pH的影响
        7.1.4 温度的影响
        7.1.5 粒度的影响
        7.1.6 液固比的影响
        7.1.7 吸附的合适条件
    7.2 pH滴定曲线
    7.3 吸附等温曲线
    7.4 吸附动力学研究
        7.4.1 吸附动力学分类
        7.4.2 吸附动力学方程
        7.4.3 离子筛吸附锂的动力学
    7.5 吸附后离子筛的检测
        7.5.1 XRD检测
        7.5.2 SEM检测
        7.5.3 TEM检测
    7.6 离子筛饱和吸附容量
        7.6.1 静态饱和吸附容量
        7.6.2 动态饱和吸附容量
    7.7 离子筛对锂的选择性
        7.7.1 锂的分离因数
        7.7.2 从低锂复杂溶液中分离锂
    7.8 离子筛再生与循环吸附
    7.9 离子筛中铜钴镍的行为
        7.9.1 实验原料与过程
        7.9.2 未掺杂离子筛的吸附
        7.9.3 掺杂离子筛的吸附
    7.10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论
    8.1 本论文的总结论
    8.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发表论文及获得成果
附录B 论文查新报告

(10)太平洋富钴结壳稀有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索引
附表索引
引言
    第一节 富钴结壳基本特征及研究意义
        一、富钴结壳基本特征
        二、富钴结壳研究意义
    第二节 富钴结壳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一、富钴结壳研究进展
        二、富钴结壳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第一章 稀有气体地球化学
    第一节 稀有气体基本性质
        一、He
        二、Ne
        三、Ar
        四、Kr
        五、Xe
    第二节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
        一、稀有气体是惰性元素
        二、稀有气体是亲气元素
    第三节 稀有气体物理化学行为
        一、吸附性
        二、溶解性
        三、分馏作用
        四、捕获与注入
        五、扩散作用
        六、同位素分馏
    第四节 典型端元稀有气体地球化学特征
        一、大气稀有气体组成
        二、地幔稀有气体地球化学
第二章 区域成矿背景
    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
        一、研究区构造体制
        二、研究区洋壳形成与演化
        三、海山链起源与演化
        四、研究区海山链特征
    第二节 区域海洋学背景
        一、海山生物生产力及底流活动
        二、底流特征
第三章 富钴结壳矿物组成特征
    第一节 海底铁锰氧化物 X 射线衍射矿物组成研究进展
        一、深海多金属结核矿物学研究史
        二、富钴结壳矿物学研究进展
    第二节 样品与分析方法
        一、样品
        二、X 射线衍射矿物组成分析
    第三节 富钴结壳矿物组成特征
        一、矿物组合鉴定
        二、矿物产出特征
        三、样品矿物组成及其区域变化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富钴结壳元素地球化学
    第一节 样品与方法
    第二节 主要元素地球化学
    第三节 主要成矿金属含量特征
    第四节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第五节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一、REE 含量特征
        二、REE 北美页岩标准化配分曲线特征
    第六节 富钴结壳元素组合与富集机制
        一、富钴结壳元素组合研究进展
        二、富钴结壳元素组合的区域分异
        三、富钴结壳主要成矿金属富集机制
    第七节 小结
第五章 富钴结壳稀有气体地球化学
    第一节 样品与分析方法
        一、样品
        二、稀有气体含量与同位素组成分析
    第二节 富钴结壳稀有气体丰度特征
        一、He、Ne、Ar 丰度特征
        二、Kr、Xe 丰度特征
    第三节 富钴结壳稀有气体同位素比值特征
        一、He、Ne、Ar 同位素比值特征
        二、Kr 同位素比值特征
        三、Xe 同位素比值特征
    第四节 富钴结壳稀有气体的来源
        一、海底铁锰氧化物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的区域不均一性
        二、海底铁锰氧化物稀有气体来源研究现状
        三、地幔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
        四、富钴结壳稀有气体来源
    第五节 下地幔源区类型与富钴结壳稀有气体来源的制约
        一、下地幔端元类型及起源
        二、中西太平洋主要海山链源区地幔端元厘定
        三、He、Ar 同位素组成与下地幔源区类型的耦合
        四、Kr、Xe 同位素组成与下地幔源区类型的耦合
    第六节 富钴结壳稀有气体源区特征及演化
        一、地幔源区同位素组成
        二、地幔脱气作用
        三、放射性成因核素的年代积累
    第七节 小结
第六章 富钴结壳铂族元素区域变化及来源
    第一节 样品与分析方法
        一、样品
        二、PGE 含量分析
    第二节 富钴结壳PGE 地球化学
        一、富钴结壳PGE 含量特征
        二、富钴结壳PGE 含量区域分异
        三、富钴结壳PGE 比值区域分异
    第三节 富钴结壳PGE 来源
        一、地外物质对富钴结壳PGE 的贡献
        二、富钴结壳中PGE 的分异与富集
        三、富钴结壳PGE 来源
    第四节 富钴结壳PGE 富集机制
        一、富钴结壳PGE 富集机制研究进展
        二、富钴结壳PGE 富集机制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海山玄武岩低温蚀变对富钴结壳成矿的贡献
    第一节 样品与方法
        一、样品
        二、分析方法
    第二节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一、主要元素特征
        二、稀土元素特征
        三、微量元素特征
    第三节 岩石成因
        一、岩石成因类型
        二、蚀变作用所引起的玄武岩成分变化
    第四节 蚀变作用质量平衡的理论计算
        一、蚀变作用引起的玄武岩总量变化计算
        二、单位质量新鲜玄武岩的金属及氧化物交代流失量计算
        三、理论计算结果评价
    第五节 大洋岛屿玄武岩低温蚀变作用对富钴结壳成矿的贡献
    第六节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着
个人简历
致谢

四、Extraterrestrial ~3He in marine polymetallic nodules: a potential method for measuring growth rate of nodules(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深海矿产研究:进展与发现(2011—2020)[J]. 石学法,符亚洲,李兵,黄牧,任向文,刘季花,于淼,李传顺.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1(02)
  • [2]大洋铁锰结核的微生物成矿过程及其研究进展[J]. 姜明玉,胡艺豪,于心科,曹文瑞,萨仁高娃,常凤鸣. 海洋科学, 2020(07)
  • [3]西太平洋卡罗琳洋脊CM4海山铁锰结壳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D]. 侯晓帆.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20(01)
  • [4]麦哲伦海山区富钴结壳显微构造及地球化学研究[D]. 黄和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5]太平洋东马里亚纳海盆多金属结核成因及品位控制因素[J]. 曹德凯,任向文,石学法. 海洋学研究, 2017(04)
  • [6]西太平洋富钴结壳和多金属结核的生长速率、元素分布特征及磷酸盐氧同位素[D]. 段飞达. 厦门大学, 2017(07)
  • [7]东太平洋CC区与东马里亚纳海盆多金属结核特征对比及控矿要素研究[D]. 曹德凯.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2017(12)
  • [8]南海北部陆缘大型多金属结核的生长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 吴长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08)
  • [9]大洋多金属结核合成锂离子筛与吸附基础研究[D]. 冯林永. 昆明理工大学, 2009(12)
  • [10]太平洋富钴结壳稀有气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指示意义[D]. 卜文瑞.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8(09)

标签:;  ;  ;  ;  ;  

海洋多金属结核中的地外~3He:一种测量结核生长速率的潜在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