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噬细胞样淋巴瘤细胞论文-孟娟,高元慧,徐海霞,王美清,陈正义

巨噬细胞样淋巴瘤细胞论文-孟娟,高元慧,徐海霞,王美清,陈正义

导读:本文包含了巨噬细胞样淋巴瘤细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复发时间,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免疫组化

巨噬细胞样淋巴瘤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孟娟,高元慧,徐海霞,王美清,陈正义[1](2019)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极化与原发性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复发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分子表面标志物CD68、CD206在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初诊和首次复发的表达变化,分析其变化与临床相关参数的关系,探讨TAM的极化在PGI-DLBCL复发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8例PGI-DLBCL患者初诊和首次复发后淋巴瘤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TAM的分子标志物CD68和CD206的表达变化。根据CD68和CD206初诊至首次复发后表达的变化,将28例患者分为"增强"、"稳定"和"减弱"3种情况,分析其变化与临床病理参数、疾病复发的相关性。结果:CD68和CD206不同程度表达的病例所占比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且CD68和CD206间存在一定相关性(P=0.008)。CD68和CD206表达变化与患者年龄、性别、分期、有无B症状、病理类型、ECOG评分和IPI评分无关,CD206的表达变化与原发部位有关(P<0.05)。CD68(P=0.23)和CD206 (P=0.818)变化与肿瘤复发时间无关。结论:M2-TAM的极化促进了PGI-DLBCL复发,可能成为预测PG-DLBCL复发的相关指标。(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谢瑜,黎承平,武坤,谭琳[2](2018)在《TGF-β1对M2型巨噬细胞诱导淋巴瘤细胞增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M2型巨噬细胞诱导淋巴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TGF-β1处理淋巴瘤细胞Jiyoye,MTT测定细胞增殖。用M2型巨噬细胞培养液上清处理淋巴瘤细胞,同时给予TGF-β1刺激,MTT测定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测定细胞迁移和侵袭,Western blot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蛋白水平。结果 TGF-β1作用后的淋巴瘤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细胞侵袭数目、迁移数目明显降低,细胞中MMP-2、MMP-9、PCNA、Ki-67蛋白水平降低,与未处理的淋巴瘤细胞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M2型巨噬细胞培养液上清处理后的淋巴瘤细胞增殖能力升高,细胞侵袭数目和迁移数目增多,细胞中MMP-2、MMP-9、PCNA、Ki-67蛋白水平升高,与未处理的淋巴瘤细胞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淋巴瘤细胞经M2型巨噬细胞培养液上清和TGF-β1处理后细胞增殖能力、细胞侵袭数目、细胞迁移数目及MMP-2、MMP-9、PCNA、Ki-67蛋白水平较单纯TGF-β1处理的细胞相比明显升高,较单纯M2型巨噬细胞培养液上清处理后的细胞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 TGF-β1可以降低巨噬细胞诱导淋巴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作用机制与MMP-2、MMP-9、PCNA、Ki-67蛋白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欧阳明祈[3](2018)在《PD-1表达水平对非霍金淋巴瘤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巨噬细胞是参与固有免疫的重要细胞,根据不同的微环境信号而表现出极高的可塑性是巨噬细胞重要的生物学特点。肿瘤组织招募外周循环中的单核细胞后,诱导其成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主要表现出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特点和功能特点,是参与肿瘤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也被认为与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发生有着密切关系。而机体参与肿瘤免疫逃逸的另一关键所在是以PD-1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PD-1主要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表面,但在B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DC细胞表面均可表达。PD-1的表达具有抑制T细胞活化和活性的作用。但其在巨噬细胞表面表达所带来的影响尚未能完全理解。通过某些疾病模型,我们发现PD-1阳性的巨噬细胞的抗炎功能出现缺损,从而促进免疫逃逸;PD-1阳性单核细胞的增多,会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分泌IL-10,造成巨噬细胞功能紊乱。PD-1阳性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比例可能随着肿瘤分期的进展而增加,同时巨噬细胞表面PD-1的表达会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基于以上理论,我们试图通过检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病理组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PD-1的共表达情况,并初步探索PD-1表达水平对非霍奇金淋巴瘤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目的:探究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病理组织中TAMs表型与PD-1的共表达情况;初步探索PD-1表达水平对非霍奇金淋巴瘤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极化、细胞因子分泌和吞噬功能的影响。方法:1.收集17例初治PTCL患者的病理组织标本,利用多色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其病理组织中TAMs相关标记(CD68、CD206)和PD-1的表达情况;2.利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PD-1高表达THP-1细胞株(OE组);3.利用M1型细胞因子、M2型细胞因子、淋巴瘤细胞株(Jurkat细胞系、Raji细胞系)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刺激PD-1高表达和PD-1表达野生型的THP-1细胞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M1型(CD68、CD192)和M2型(CD206、CD163)的表达情况;利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中IL-10和IL-12的分泌水平;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SA-FITC荧光表达比例检测巨噬细胞相对吞噬率。结果:1.PTCL患者病理组织中TAMs表型与PD-1共表达情况:(1)送检的PTCL患者肿瘤病理组织中CD68/PD-1双阳性率为0.99%(范围为0.01%~17.51%),阳性个数为21.76个/百万像素(范围为0.25~426.5个/百万像素),CD206/PD-1双阳性率为0.38%(范围为0~23.88%),阳性个数为8.72个/百万像素(范围为0~488.4个/百万像素),T-NHL患者病理组织中巨噬细胞表型(CD68、CD206)与PD-1表达双阳性的异质性极大。(2)Ann Arbor分期与病理组织中CD206/PD-1双阳性率及双阳性个数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27,p=0.038)。但与CD68/PD-1双阳性率无显着相关性(p=0.062),IPI评分与CD206/PD-1双阳性表达情况(p=0.092)及CD68/PD-1双阳性表达情况(p=0.155)均无显着相关性2.利用PD-1高表达THP-1细胞株验证PD-1表达水平对NHL中巨噬细胞功能影响(1)M1型细胞因子刺激后,PD-1高表达THP-1细胞表面M1相关标记均显着低于PD-1表达野生型THP-1细胞株(OE/MOCK组:CD68 23.5%vs 65.67%;CD192 28.1%vs 55.43%;CD68+/CD192+7.8%vs 40.07%,p<0.001);M2型细胞因子刺激后,PD-1高表达THP-1细胞株表面M2相关标记也显着低于PD-1表达野生型细胞株(OE/MOCK:CD206 58.38%vs 80.7%,p<0.001;CD163 7.37%vs 10.4%,p=0.049;CD206+/CD163+4.31%vs8.68%,p=0.003)。在细胞因子刺激下,PD-1高表达THP-1细胞较PD-1表达野生型细胞,其吞噬功能明显下降(M1组:OE/MOCK 13.3%vs 72.5%;M2 组:OE/MOCK 10.4%vs 64.17%;p<0.001)。(2)受到Jurkat或Raji淋巴瘤细胞细胞因子刺激后,PD-1高表达THP-1细胞株表面M1型相关标记均发生均明显低于PD-1表达野生型细胞(OE/MOCK 组:CD68 18.7%vs 62.57%;CD192 22.37%vs 38.03%;CD68+/CD192+ 5.1%vs 25.87%,p<0.001),但 M2型相关标记下降幅度较低或无显着性变化(OE/MOCK:CD206 60.35%vs 75.93%,p<0.001;CD163 8.77%vs 7.19%,p=0.156;CD206+/CD163+ 5.91%vs 5.99%,p=0.924)。此外,PD-1高表达细胞株吞噬功能较PD-1表达野生型减弱(OE/MOCK:6.7%vs 41.1%,p<0.001)。(3)THP-1细胞与Jurkat或Raji淋巴瘤细胞直接接触培养后,PD-1高表达THP-1细胞株表面M1型相关标记均较PD-1表达野生型细胞显着性下降(OE/MOCK 组:CD68 19.83%vs 54.77%,p=0.002;CD 192 55%vs 69.23%,p=0.04;CD68+/CD192+ 12.27%vs40.07%,p<0.001),但 M2 型相关标记下降幅度小或变化不明显(OE/MOCK:CD206 71.73%vs75.93%,p<0.001;CD163 3.03%vs 7.19%,p=0.076;CD206+/CD163+ 2.3%vs 5.99%,p=0.024);OE 组细胞分泌更多的 IL-10(OE/MOCK:144.03pg/mlvs 32.33pg/ml),但其分泌IL-12的能力与MOCK组无显着差异(OE/MOCK:33.96pg/mlvs30.72pg/ml);此外,PD-1高表达THP-1细胞的吞噬功能受到更显着的抑制(OE/MOCK:4.42%vs40.7%,p<0.001)。结论:1.PTCL患者病理组织中TAMs表型与PD-1共表达情况异质性极大,其中CD206/PD-1双阳性率及双阳性细胞个数与Ann Arbor分期显着正相关,提示其潜在的预后分层价值;2.PD-1在巨噬细胞表面高表达会抑制其向M1型巨噬细胞转化,但对其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的能力无明显抑制,在淋巴瘤细胞刺激下,PD-1高表达巨噬细胞分泌IL-12的能力受到明显抑制,但较PD-1表达野生型巨噬细胞分泌更多的IL-10;巨噬细胞表面PD-1高表达会抑制巨噬细胞自身吞噬功能。(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8-06-10)

黄伟民[4](2018)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随着的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DLBCL已经成为了一个可以用化疗治愈的疾病。尽管如此,仍有部分患者复发或耐药,人们期望能进一步提高DLBCL患者的疗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实时定量PCR等诸多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及广泛运用,人们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愈发深入、详尽。各种基于这些新发现的机制的检测、治疗手段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结局。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肿瘤微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肿瘤微环境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组成、功能,促进微血管的生成,改变细胞外基质成分等影响肿瘤的生长及耐药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作为肿瘤微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参与了肿瘤的生成、增殖、转移和耐药等生物学行为。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TAMs与肿瘤患者,包括DLBCL患者严重的临床表现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虽然有极少部分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甚至存在争议,但是TAMs已经证实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参与肿瘤微环境与DLBCL之间的相互作用。临床观察研究同样发现淋巴瘤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数目与患者的预后相关。通过查阅最新文献,作者对TAMs与DLBCL的相互作用机制相关的文献进行了详细的阅读,对其试验方法及结论进行了详尽的甄选。本文将分别从TAMs对细胞外基质进行重塑及促进DLBCL内血管生成、促进DLBCL瘤细胞生长及耐药、诱导免疫抑制微环境及DLBCL瘤细胞对巨噬细胞的影响几个方面结合最新的文献阐述TAMs与DLBCL的多种相互作用机制。TAMs能通过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豆荚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能对细胞外基质成分进行重塑及促进DLBCL内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的发展。其次TAMs能通过HGF/c-Met通路、生成活性氧(ROS)促进淋巴瘤细胞的生长及耐药,导致患者的不良预后。TAMs还能通过表达PD-L1,参与合成IL-27、RCAS1为DLBCL创造一个免疫抑制微环境,促使DLBCL瘤细胞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使机体不能彻底清除肿瘤细胞。DLBCL瘤细胞还能反作用于TAMs。DLBCL瘤细胞能通过表达CD47与巨噬细胞表面的SIRα结合,逃避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凋亡的淋巴瘤细胞还能促使巨噬细胞高表达半乳糖凝集素3,促进巨噬细胞从抗肿瘤的亚型向促进肿瘤生长的亚型转变,起到促进肿瘤生长作用。这篇综述能使读者对TAMs在DLBCL中的作用机制有更全面的理解,为将来探索潜在的预后指标和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8-05-10)

王艳[5](2017)在《淋巴瘤相关巨噬细胞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数量与功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主要包括T和B/NK细胞淋巴瘤,其临床特征不尽相同,生物学性状和临床表现主要由发生基因突变的肿瘤细胞相关因子决定,目前许多研究者指出肿瘤免疫微环境与淋巴瘤的预后有密切联系。肿瘤间质包含多种细胞,包括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等[1]。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含量的高低与淋巴瘤患者生存时间成负相关。含有较高量巨噬细胞(>50/hpf)的患者2年总生存期为22.2%,而含有较少量巨噬细胞(<50/hpf)的病人总生存期为52.8%[2]。淋巴瘤中促进瘤细胞生长的巨噬细胞称为淋巴瘤相关巨噬细胞即(lymphoma-associated macrophage,LAM)。LAM分泌趋化因子17(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17,CCL17)、CCL22、CCL2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等细胞因子,通过因子与瘤细胞的的间接作用及LAM与瘤细胞的直接作用,促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在淋巴瘤患者的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具有向LAM方向转化的潜能,能促进瘤细胞的生长[3]。LAM在骨髓中会不会也能促进肿瘤生长?Cheng[4]等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1(histone deacetylase 11,HDAC11)含去乙酰化酶保守区域,通过结合IL-10基因的启动区域调节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中IL-10转录和表达,降低巨噬细胞的抗原递呈功能,使T细胞“无能”,发挥肿瘤的逃逸。对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chronic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CMPN)的全血进行基因检测发现:患者体内的HDAC11高表达[5]。在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发现:HDAC11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6]。那么NHL中肿瘤细胞的生长会不会与HDAC11有关?其变化跟巨噬细胞有什么样的关系?随着疾病的进展M2中HDAC11表达会有怎样的变化?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阶段NHL患者骨髓中M2含量及分泌的CCL22,了解LAM的数量和临床意义;通过检测M2中HDAC11的表达,探讨HDAC11在NHL发病机制中所起的作用。第一部分 NHL患者骨髓LAM数量及分泌的促肿瘤因子的研究目的:检测NHL患者骨髓中M2(CD14~+CD68~+CD163~+)含量和M2与M1(CD14~+CD64~+CD80~+)比例以及CCL22m RNA相对表达水平,分析M2含量与CCL22m RNA及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了解LAM的数量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5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住院的NHL患者44例,初治与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17例,有效(包括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和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和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27例,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29例、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5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 cell lymphoma,PTCL)5例、小B细胞淋巴瘤(small B cell lymphoma,SBCL)4例、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BL)1例,Ann Arbor分期Ⅰ~Ⅲ期37例,Ⅳ期7例(均为骨髓浸润者),B症状9例,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0~1分30例,≥2分14例,健康对照18例。流式细胞仪(FCM)测骨髓中M2含量及M2与M1比例;实时定量PCR(RT-PCR)测CCL22 m RNA表达。结果:1.初治和疾病进展组NHL患者M2含量[(15.25±1.97)%]高于有效和疾病稳定[(8.11±1.22)%,P=0.04]及健康对照组[(4.53±0.83)%,P=0.0001],有效和疾病稳定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2)。初治和疾病进展组NHL患者M2/M1比例[(1.04±0.12)%]高于有效和疾病稳定组[(0.61±0.06)%,P=0.001]及健康对照组[(0.60±0.07)%,P=0.003]。2.T细胞NHL患者M2含量[(14.33±1.64)%]高于B细胞NHL患者组[(10.32±1.32)%,P=0.25],无统计学差异。3.Ⅳ期NHL患者M2含量[(16.09±1.57)%]高于Ⅰ~Ⅲ期NHL患者[(9.88±1.31)%,P=0.04,有统计学意义。4.有B症状NHL患者M2含量[(15.43±1.52)%]高于不伴有B症状NHL患者[(9.69±1.37)%,P=0.04],有统计学差异。5.IPI评分≥2分组NHL患者M2含量[(14.58±2.34)%]高于0~1分组[(9.13±1.24,P=0.03],有统计学差异。6.患者A(FL IIIA期)化疗前M2含量为25.93%,2疗程标准RCHOP治疗后患者均处于疾病稳定阶段,患者M2含量在第1和2个疗程结束后分别为7.72%和0.78%,明显下降;患者B(DLBCL IIIB期)化疗前M2含量为23.08%,2疗程RCHOP治疗后均处于部分缓解阶段,患者M2含量在第1和2个疗程结束后分别为4.87%和1.54%,明显下降;患者C(DLBCL IIIA期)6疗程RCHOP及2疗程R后处于完全缓解阶段时M2含量分别为2.57%、2.13%,当疾病进展时M2含量为17.78%。7.初治和复发组NHL患者CCL22含量[(7.03±1.45)%]高于有效和疾病稳定组[(3.59±0.70)%,P=0.02]及健康对照组[(2.12±0.76)%,P=0.005],后两组无统计学差异。8.NHL患者骨髓中M2含量与LDH、β2-MG、CCL22均呈正相关(r=0.49,r=0.44,r=0.33;P=0.001,P=0.02,P=0.04)。结论:NHL患者骨髓中LAM数量与疾病疗效及全身状态有关,而与NHL类型无关,随着病情好转,LAM及CCL22下降,LAM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肿瘤的负荷。第二部分 HDAC11在NHL患者M2中蛋白表达水平的研究目的:通过检测NHL患者M2中HDAC11蛋白的表达,探究HDAC11与LAM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5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住院的NHL患者44例,初治与疾病进展17例,有效和疾病稳定27例,健康对照18例。细胞因子刺激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化为M2,应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疗效水平M2中HDAC11的表达水平。结果:NHL患者HDAC11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当疾病进展时,M2中HDAC11表达水平上升。结论:在NHL患者中HDAC11可能是LAM促肿瘤生长的内部因素,随着疾病的进展,其含量上升,推测可能是HDAC11通过降低M1抗原提成作用和提高M2分泌促肿瘤生长因子作用,从而引起免疫耐受,抑制细胞凋亡。(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7-04-01)

谢沐尘,魏永强,魏小磊,杨磊,黄芬[6](2015)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及NK细胞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及NK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拟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M1型和M2型)以及NK细胞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 :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2004年6月~2012年10月接受RCHOP4程以上规范化疗的弥漫大B淋巴瘤病例77例。分别以CD68、CD163、CD57作为M1、M2型和NK细胞标记,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DLBCL肿瘤组织中CD68、CD163、CD57表达,分析其表达与DLBCL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根据高倍镜下CD68、CD163阳性细胞数的百分比,将巨噬细胞分为低表达、中表达、高表达:0%~5%、5%~25%、>25%。随机计数20个视野CD57阳性细胞数,取20个视野细胞数平均值,≥5个细胞数/高倍镜为高表达,<5个/高倍镜为低表达。结果 :77例DLBCL组织标本中,CD68、CD163阳性表达百分比平均值为12.8%(2.4%–50.84%),12.3%(1.0%–39.2%),CD57阳性细胞数为1.7-78个/高倍镜,平均为5个/高倍视野。M1型巨噬细胞高浸润患者临床分期较晚、体能状态差并易累及结外,NK细胞阳性患者IPI评分更高。单因素分析显示,CD68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E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而CD163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NK细胞表达对DLBCL的预后无影响。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D68高表达是DLBCL患者EFS的独立预后因素(HR 0.467,95%CI 0.236-0.922,P=0.028),CD163低表达为其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 2.287,95%CI 1.043-5.013,P=0.039)。结论:M1型巨噬细胞是预后好的因素,而M2型巨噬细胞是预后差的因素,NK细胞的表达对预后无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分会场交流报告(二)》期刊2015-11-14)

康曦,沈建平,陈均法,戴铁颖,项静静[7](2015)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是一种来源于外周血的单核细胞,在多种趋化因子作用下迁移到肿瘤间质中,然后分化而成。TAMs涉及多种实体肿瘤,近年来受到高度重视,与临床治疗相关的分子靶点更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TAMs的大量浸润与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不良预后相关,活化的TAMs能够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促进肿瘤相关血管、淋巴管的生成,促进肿瘤的转移。而对于TAMs现有的分子标记物研究集中在CD68、CD163,哪种标记物可作为确定的临床靶点尚无定论,本文对CD68、CD163的研究及其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预后作用做文献综述,为TAMs的分子靶向治疗及新药物开发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浙江实用医学》期刊2015年04期)

李延莉[8](2015)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作为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多于50%该患者是可能治愈的。即使在利妥昔单抗时代,大约1/3 DLBCL患者最终将死于复发或难治。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作为是对挽救性化疗敏感的复发/难治性DLBCL的标准治疗,但是仅对30%此患者有效。因此,对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的新的治疗方案研究和探索是必须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MPS)主要包括外周循环的单核细胞、组织中游走或固定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作为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机体抗感染、维持自身稳态和免疫监视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而且因其分化或功能异常参与了如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近年来,因和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而备受关注。单核细胞作为一群异质性细胞,在吞噬杀伤、炎症、抗原提呈和免疫调节功能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人类单核细胞根据CD14和CD16表达水平分为叁亚群,即经典型(CD14++CD16-)、中间型(CD14++CD16+)和非经典型(CD14+CD16++)。近些年,越来越多临床证据表明CD16+单核细胞(包括CD14++CD16+单核细胞和CD14+CD16++单核细胞)和某些肿瘤密切相关。此外,不同单核细胞群也参与了肿瘤发生发展,如CD14+HLA-DR-/low单核细胞通过抑制机体抗肿瘤反应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酪氨酸激酶受体Tie-2+单核细胞(tie2-expressingmonocytes,tems)参与肿瘤血管生成,ccr2+炎性单核细胞在促肿瘤侵袭转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巨噬细胞是具有多功能的细胞,其中一些作用是相对立的:他们可以免疫刺激或免疫抑制,并促进或抑制炎症。这种功能的可塑性是受局部的巨噬细胞应答信号调节的。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在不同因子刺激极化下,分为具有抗肿瘤作用的经典激活巨噬细胞(m1型)和促肿瘤功能的选择性激活巨噬细胞(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macrophages,tams),大部分表现出m2样的表型和功能,参与了肿瘤生长、浸润、转移和血管生成,且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功能。由此,近些年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已成为肿瘤靶向治疗感兴趣的重要靶点。然而目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甚少。目的全面分析单核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monocytecount,amc)对dlbcl患者预后预测的意义和价值。dlbcl患者外周血不同单核细胞亚群、相关细胞因子和基因水平检测,dlbcl肿瘤微环境中tams和相关趋化因子检测及各自临床意义和作用机制的初步探讨。方法1.在244例初诊dlbcl、163例复发/难治性dlbcl中分别回顾性分析初诊amc、首次复发amc与dlbcl临床预后的关系,220例随访dlbcl中amc预测复发风险的作用。2.收集32例初诊、29例缓解、21例复发dlbcl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标本,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亚群、cd14+hla-dr-/low单核细胞、ccr2+炎性单核细胞、tie-2+单核细胞的分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asa)方法检测血浆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chemotacticfactor-1,mcp-1)和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浓度,realtimepcr方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cr2、tie-2mrna表达水平。3.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21例dlbcl石蜡组织标本cd68、cd163、mcp-1、ccr2和pstat3表达特点及预后意义探索。结果1.高初诊amc的初诊dlbcl患者较低amc患者有更低的完全缓解率(completeremission,cr)、总体生存率(overallsurvival,os)和无疾病进展生存率(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示高初诊amc是dlbcl一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同时结合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prognosticindex,ipi),amc可为dlbcl提供更多的预后信息,比如中危组按初诊amc高低进一步分层,有约20%患者有更低pfs和os,且单独在接受联合利妥昔单抗的免疫治疗患者中分析也得到相似结果。再者,高首次复发amc对于接受二线治疗或敏感者后行大剂量化疗联合asct的复发/难治性dlbcl是一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高首次复发amc的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与低amc患者相比,具有更低的治疗反应率、pfs和os率。结合复发时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prognosticindexatrelapse,saaipi),首次复发amc可为复发/难治性dlbcl进一步分层,比如中危组复发/难治性dlbcl中约有25%患者有更低生存期,且单独在接受联合利妥昔单抗的补救方案治疗患者中也得到相似结果。最后,高随访amc是dlbcl复发的危险因素,且amc预测灵敏度和特意度分别是54.0%和66.7%。高随访amc的dlbcl较低amc患者有更高的复发率、相对危险度及累计风险率。联合随访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水平,不管ldh水平高低,能够得到同样结果。2.初诊dlbcl患者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比例(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间型单核细胞比例(占cd14+单核细胞)、cd14+hla-dr-/low单核细胞比例(占cd14+单核细胞)、ccr2+单核细胞比例(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tie-2+单核细胞比例(占cd14+单核细胞)均高于健康对照。在dlbcl不同组别中,复发组患者上述细胞群比例分别均高于初诊和缓解组,缓解组低于初诊组。随ipi评分升高,上述细胞比例均呈升高。上述细胞比例在接受标准联合利妥昔单抗方案免疫治疗后,缓解患者缓解时比例低于初诊时,复发患者复发时胞比例高于初诊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初诊dlbcl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单核细胞数据比较发现,升高的单核细胞群可作为dlbcl早期诊断的指标。相关细胞因子arg-1、mcp-1和ang-2血浆浓度分别与cd14+hla-dr-/low单核细胞比例、ccr2+单核细胞比例和tie-2+单核细胞比例呈正相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cr2、tie-2mrna表达水平与相应流式检测结果一致。3.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知dlbcl肿瘤组织中cd68和cd163密度、初诊amc分别和cd68及cd163密度均呈正相关。cd163高表达是dlbcl一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根据cd68和cd163表达高、低,能在ipi评分为低、中危组dlbcl中能筛选出高危患者,cd68高表达和cd163高表达率均随ipi评分的升高而升高。mcp-1阳性表达主要在dlbcl肿瘤细胞胞质,ccr2阳性表达在肿瘤细胞胞质或胞膜,pstat3阳性表达于肿瘤细胞细胞核,且还可观察到ccr2阳性表达于dlbcl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mcp-1和ccr2表达水平,pstat3阳性表达分别和mcp-1及ccr2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mcp-1高表达、ccr2高表达和pstat3阳性表达均是dlbcl一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在不同ipi评分患者中,尤在低、中危组,叁者均可筛选出高危患者而提供更多预后信息。mcp-1高表达、ccr2高表达和pstat3阳性表达率均随疾病危险度升高而升高,且有趣地是,利用roc曲线探讨发现mcp-1或ccr2结合ipi较单独ipi具有更好预后判断能力。结论1.amc指标在初诊、复发/难治性dlbcl中是一独立的预后因素,可筛选出高危患者,且随访过程中的动态检测能为复发监测提供有效的信息。2.外周血中间型单核细胞,可作为dlbcl早期诊断的指标,可能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此外,cd14+hla-dr-/low单核细胞、ccr2+炎性单核细胞及Tie-2+单核细胞可能分别在免疫抑制、促血管生成及肿瘤浸润和转移方面发挥至关重要作用。3.DLBCL肿瘤微环境中TAMs增多是一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且和AMC呈正相关。MCP-1/CCR2轴可能通过STAT3信号通路在肿瘤侵袭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5-04-01)

李颖,李开智,王翠玲[9](2014)在《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中M_2型巨噬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含量与其临床特点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含量与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对84例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NHL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Foxp3和CD163在NHL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Foxp3和CD163阳性细胞绝对数和NHL分期、乳酸脱氢酶水平、是否结外受侵和国际预后指数(IPI)之间的关系。结果:Foxp3和CD163阳性细胞绝对数升高与不同的NHL分期、乳酸脱氢酶水平、是否结外受侵和IPI之间有关。结论:临床上可以通过联合检测NHL患者病理组织中Foxp3和CD163水平监测疾病的发展状况。(本文来源于《陕西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09期)

魏冲,王昊天,姜志超,张薇,曹欣欣[10](2014)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HUT-78淋巴瘤细胞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探究淋巴瘤细胞对单核细胞向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分化的影响以及TAM对淋巴瘤细胞生长的作用。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及免疫磁珠分选获得初治淋巴瘤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利用Transwell嵌套建立单核细胞与淋巴瘤细胞株HUT-78的共培养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TAM细胞CD68、CD163的表达,应用细胞计数法绘制淋巴瘤细胞的生长曲线,ELISA法检测共培养体系中细胞因子IL-10、VEGF的含量。结果表明,单核细胞与淋巴瘤细胞共培养后CD68、CD163、CD68&CD163(+)细胞的比例显着升高(P<0.05),在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升高程度未见显着差异,且二者的单核细胞及其分化而来的巨噬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对淋巴瘤细胞的生长无直接的促进或抑制作用。患者细胞共培养组IL-10、VEGF水平明显低于单核细胞和淋巴瘤细胞单独培养组之和(P<0.05),而在健康志愿者无此现象。结论:淋巴瘤细胞能促进外周血单核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分化,在作用程度上,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未见显着差异。由患者单核细胞转化而来的TAM在共培养体系中的作用类似M1型巨噬细胞,能有效抑制共培养体系中总IL-10和VEGF的分泌。(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巨噬细胞样淋巴瘤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M2型巨噬细胞诱导淋巴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TGF-β1处理淋巴瘤细胞Jiyoye,MTT测定细胞增殖。用M2型巨噬细胞培养液上清处理淋巴瘤细胞,同时给予TGF-β1刺激,MTT测定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测定细胞迁移和侵袭,Western blot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蛋白水平。结果 TGF-β1作用后的淋巴瘤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细胞侵袭数目、迁移数目明显降低,细胞中MMP-2、MMP-9、PCNA、Ki-67蛋白水平降低,与未处理的淋巴瘤细胞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M2型巨噬细胞培养液上清处理后的淋巴瘤细胞增殖能力升高,细胞侵袭数目和迁移数目增多,细胞中MMP-2、MMP-9、PCNA、Ki-67蛋白水平升高,与未处理的淋巴瘤细胞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淋巴瘤细胞经M2型巨噬细胞培养液上清和TGF-β1处理后细胞增殖能力、细胞侵袭数目、细胞迁移数目及MMP-2、MMP-9、PCNA、Ki-67蛋白水平较单纯TGF-β1处理的细胞相比明显升高,较单纯M2型巨噬细胞培养液上清处理后的细胞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 TGF-β1可以降低巨噬细胞诱导淋巴瘤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作用机制与MMP-2、MMP-9、PCNA、Ki-67蛋白表达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巨噬细胞样淋巴瘤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1].孟娟,高元慧,徐海霞,王美清,陈正义.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极化与原发性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复发的相关性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

[2].谢瑜,黎承平,武坤,谭琳.TGF-β1对M2型巨噬细胞诱导淋巴瘤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8

[3].欧阳明祈.PD-1表达水平对非霍金淋巴瘤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

[4].黄伟民.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D].南方医科大学.2018

[5].王艳.淋巴瘤相关巨噬细胞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数量与功能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7

[6].谢沐尘,魏永强,魏小磊,杨磊,黄芬.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及NK细胞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C].第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分会场交流报告(二).2015

[7].康曦,沈建平,陈均法,戴铁颖,项静静.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影响的研究进展[J].浙江实用医学.2015

[8].李延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

[9].李颖,李开智,王翠玲.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中M_2型巨噬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含量与其临床特点的关系[J].陕西医学杂志.2014

[10].魏冲,王昊天,姜志超,张薇,曹欣欣.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HUT-78淋巴瘤细胞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4

标签:;  ;  ;  ;  

巨噬细胞样淋巴瘤细胞论文-孟娟,高元慧,徐海霞,王美清,陈正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