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尼木层孔菌论文-张跃新,胡伟,邓勋

瓦尼木层孔菌论文-张跃新,胡伟,邓勋

导读:本文包含了瓦尼木层孔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瓦尼木层孔菌,菌丝体发酵液粗提物,MTT法,LoVo细胞增殖

瓦尼木层孔菌论文文献综述

张跃新,胡伟,邓勋[1](2015)在《瓦尼木层孔菌发酵液提取物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增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桑黄(Phellinus spp.)是一种珍贵的多年生大型药用真菌,具有独特的抗癌功效,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生物治癌药剂中效率最高的一种药用真菌。该文从区域特种食(药)用真菌的开发利用角度出发,以采自黑龙江完达山的杨树桑黄即瓦尼木层孔菌(Phellinus vaninii)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方法比较了水提和酯提方法菌丝发酵液4个提取物对人结肠癌Lo Vo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计算高效提取物最佳作用浓度和IC50,绘制加药时间与抑制Lo Vo细胞增殖效果的曲线。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法获得的提取物对人结肠癌Lo Vo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差异显着,其中酯提效果好于水提,在1 000μg·m L-1浓度条件下,加药48 h后,正丁醇提取样品对人结肠癌Lo Vo细胞抑制率最高为86.8%,乙酸乙酯提取样品抑制率为87.5%,超声波提取样品对人结肠癌Lo Vo细胞抑制率为58.3%,直接水提效果最差,只有57.8%;桑黄菌丝体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IC50为53.459μg·m L-1,在此浓度下,加药后96 h抑制率达到90%以上,加药120 h抑制率达95%,抑制率也随着加药时间的增加而提高。这为探求瓦尼木层孔菌资源价值的科学评价与有效开发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用菌》期刊2015年04期)

张跃新,胡伟,闫宝松,马凤[2](2015)在《瓦尼木层孔菌不同模式代料栽培对比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瓦尼木层孔菌完达山株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培养基配方及不同出菇模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代用料栽培最佳模式是菱形口、"墙式两端出菇法"。培养料最佳配方:柞树木屑73%、杨树木屑5%、麦麸8%、米糠8%、石膏1%、玉米粉2%、石灰1%、含水量60%~65%,pH6.5。(本文来源于《中国林副特产》期刊2015年03期)

张跃新,胡伟,赵祥君,闫宝松,马凤[3](2015)在《瓦尼木层孔菌WN-3菌丝体和子实体成分测定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完达山瓦尼木层孔菌分离菌株的菌丝体、野生子实体和代用料栽培子实体的主要营养成分、矿物质及主要药用成分进行检测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瓦尼木层孔菌菌丝体、代用料栽培子实体及野生子实体各成分含量存在差异,营养成分及主要药用成分差异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林副特产》期刊2015年02期)

常方园,张跃新[4](2014)在《瓦尼木层孔菌的资源状况及开发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瓦尼木层孔菌(杨黄)是近年发现的桑黄"新秀"。通过阐述瓦尼木层孔菌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药用价值及资源培育状况,分析了该菌物资源研发的基本取向和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林副特产》期刊2014年03期)

于学良,卢艺,杜盼,夏国华,戈延茹[5](2014)在《瓦尼木层孔菌子实体中小分子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瓦尼木层孔菌(Phellinus vaninii)子实体95%乙醇提取物用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后采用常压硅胶柱层析法进行纯化,获得9种结晶化合物。通过数字熔点测定仪测定熔点,电子碰撞质谱法或电喷雾电离质谱法进行质谱分析,采用核磁共振仪测定氢谱和碳谱来分析鉴定这些化合物,得知这些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Ⅰ)、豆甾醇(Ⅱ)、柚皮素(Ⅲ)、樱花亭(Ⅳ)、香豆素(Ⅴ)、东莨菪素(Ⅵ)、丁香酸(Ⅶ)、咖啡酸(Ⅷ)和山柰酚(Ⅸ),除化合物Ⅲ和Ⅳ外,其余7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本文来源于《食用菌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胡伟,张跃新,邓勋,宋小双,尹大川[6](2013)在《瓦尼木层孔菌WN-3分类地位的分子生物学验证及生理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瓦尼木层孔菌WN-3分类地位的分子生物学验证及生理学特性。[方法]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瓦尼木层孔菌WN-3菌株进行分类地位验证,通过生长速率法研究该菌株的生理学特性。[结果]菌株WN-3的ITS序列长度为756 bp,在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中比对,试验菌株与瓦尼木层孔菌的相似率为98%,确定菌株WN-3为瓦尼木层孔菌,GenBank登陆号为HQ845057。瓦尼木层孔菌WN-3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和甘露糖,最佳氮源为麦麸和玉米;菌株在pH6.5条件下生长最好,适宜生长温度为28℃。[结论]该方法研究了瓦尼木层孔菌WN-3分类地位的分子生物学验证及生理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其人工栽培和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32期)

胡伟[7](2013)在《Phellinus属桑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瓦尼木层孔菌培养模式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菌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方法,对Phellinus属16株不同来源的桑黄菌株进行基于ITS序列和RAPD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对瓦尼木层孔菌黑龙江完达山菌株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包括:生物学特性、分类地位的分子生物学验证、菌丝体培养条件和子实体培育模式的优化、主要成分检测分析、菌丝体多糖的提取纯化与单糖组成鉴定,以及菌丝体发酵液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效果等。(1)测定了Phellinus属16个不同来源桑黄菌株的ITS序列,16个菌株的ITS1-5.8S-ITS2序列长度介于590 bp-714 bp之间,其中5.8S序列最为保守,均为160 bp,ITS1长度为220 bp-310 bp,ITS2长度为210 bp~245 bp。同属不同种的桑黄菌株遗传距离较远。同种不同来源10菌株的RAPD分子标记结果表明,10株瓦尼木层孔菌(P. vaninii)遗传多态性丰富,但由于区域相对集中(都在东北的东部山区),RAPD的聚类分析结果与地域分布差异关系不明显,没有表现出地域性的遗传多样性差异。(2)瓦尼木层孔菌黑龙江完达山菌株ITS序列长度为756 bp, GenBank登录号是HQ845057。综合子实体的形态鉴定,确定该菌株为Phellinus vaninii Ljup,隶属担子菌纲、非褶菌目、锈革孔菌科、木层孔菌属。瓦尼木层孔菌分布区域位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低海拔浅山区(北纬45°23'至46°36',东经132°11'至133°56'),发生林分为郁闭度超过55%、平均树龄50年以上的天然山杨桦树针阔混交林。子实体常见于阳坡或半阳坡缓坡地带郁闭度较高、近水源的天然林或林间阴湿草旬之中,以山杨为寄主。(3)瓦尼木层孔菌黑龙江完达山菌株菌丝体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麦麸、最佳无机盐为硫酸镁。营养因素对菌丝体生长(干重)的影响效应顺序是:麦麸>葡萄糖>硫酸镁(固体培养)和葡萄糖>硫酸镁>麦麸(液体培养)。葡萄糖与麦麸和葡萄糖与硫酸镁的互作效应相对较大。在固体培养最佳条件(配方:马铃薯200 g/L琼脂粉20 g/L、葡萄糖30 g/L、麦麸15 g/L、硫酸镁2 g/L、磷酸二氢钾3 g/L;pH值6.5、温度28℃、完全黑暗、适当的二氧化碳浓度)下,所得菌丝体干重可达12.9g/L;在最佳液体培养条件(配方:马铃薯200g/L,葡萄糖30 g/L,麦麸10 g/L,硫酸镁5 g/L,磷酸二氢钾3g/L, VB1100mg/L; 500 mL叁角瓶中装液量280 mL、培养温度为28℃、起始pH值为6.5、摇床转170 r/min、接种4块菌饼)下,振荡培养12d,所得菌丝体干重可达14.5g/L。(4)瓦尼木层孔菌黑龙江完达山菌株子实体代用料栽培最佳出菇模式为:菱形口、“墙式两端二点出菇法”。最佳栽培基质配方:柞树木屑73%、杨树木屑5%、麦麸8%、米糠8%、石膏1%、玉米粉2%、石灰1%、含水量60%-65%,pH6.5。代用料栽培的出菇优化条件包括:塑料菇棚高度不超2 m、宽5 m,地面选择壤土土质,棚内设蓄水沟与棚外相通;棚内散射光300 lx;催蕾期温度以21℃-23℃、相对湿度保持80%为宜;出菇期相对湿度保持在90%左右,温度控制在22℃-25℃。木段栽培最佳模式是柞木段塑料棚保护地出菇模式,木段栽培的出菇优化条件包括:塑料菇棚高度不超1.7 m、宽5 m,催蕾期温度以21℃-23℃、相对湿度保持80%-85%为宜;出菇期相对湿度90%-95%左右、温度控制在22℃-25℃。(5)从瓦尼木层孔菌黑龙江完达山菌株的菌丝体中分离出3种多糖(S1、S2、 S3), S1、S3的主要组成单糖均有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均为葡聚糖形式,但二者多糖结构上存在差异,S1为呋喃型糖,S3为吡喃型糖。(6)对瓦尼木层孔菌黑龙江完达山菌株进行液体深层发酵,观测发酵液的粘度、pH、残糖含量和多糖产量等流变特性,发现其发酵过程中的参数与菌丝干重变化趋势的一致性,即在液体发酵第8d各项指标均达到峰值。利用该菌株菌丝体发酵液的不同提取物,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增殖进行抑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提取物的抑制效果差异显着。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制效果最好,使用浓度1000μg/mL,加药48 h后,抑制率达到87.5%。乙酸乙酯提取物IC50为53.459μg/mL,在此浓度下,’加药后96h的抑制率可达90%,加药120 h的抑制率高达95%。(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3-10-01)

夏国华,戈延茹,戚雪勇,郑召磊,任萌[8](2012)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瓦尼木层孔菌中柚皮素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瓦尼木层孔菌(Phellinus vaninii)中柚皮素含量。瓦尼木层孔菌醇提物水解后采用RP-HPLC对柚皮素的含量进行测定,色谱条件:Hypersil ODS(4.6mm×100mm,3μm)色谱柱,流动相为1%冰醋酸溶液-甲醇(62∶38),柱温为40℃,流速为0.6mL/min,检测波长为288nm。标准曲线为A=4.18×106 X+40109(r=0.9998,n=5),柚皮素进样量在0.0202~2.020μg间线性关系良好,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56%(n=5),回收率为97.8%,重现性实验RSD为1.76%。该法适于瓦尼木层孔菌醇提物中柚皮素的含量测定。(本文来源于《食用菌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巴媛媛,朴美子,孟菡妍[9](2012)在《瓦尼木层孔菌菌丝体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优化瓦尼木层孔菌菌丝体多糖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水料比3个因素为自变量,以瓦尼木层孔菌菌丝体多糖提取率为响应值,使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瓦尼木层孔菌菌丝体多糖提取工艺,并确定瓦尼木层孔菌菌丝体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80.99℃、提取时间2.13 h、水料比32.06∶1(mL/g)。在此条件下,实际提取率为10.49%,与预测值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2年01期)

巴媛媛,王莹,朴美子[10](2011)在《苯酚-硫酸法测定瓦尼木层孔菌菌丝体多糖含量的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瓦尼木层孔菌菌丝体多糖含量的测定进行了探讨,研究了在苯酚-硫酸法中吸收波长、显色温度、显色时间、浓硫酸用量、苯酚用量等因素对显色结果的影响。通过实验发现,最佳显色条件是波长492nm、显色温度100℃、显色时间20min、浓硫酸用量4.5mL、苯酚用量0.4mL,平均加样回收率100.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67%。(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1年05期)

瓦尼木层孔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瓦尼木层孔菌完达山株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培养基配方及不同出菇模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代用料栽培最佳模式是菱形口、"墙式两端出菇法"。培养料最佳配方:柞树木屑73%、杨树木屑5%、麦麸8%、米糠8%、石膏1%、玉米粉2%、石灰1%、含水量60%~65%,pH6.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瓦尼木层孔菌论文参考文献

[1].张跃新,胡伟,邓勋.瓦尼木层孔菌发酵液提取物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食用菌.2015

[2].张跃新,胡伟,闫宝松,马凤.瓦尼木层孔菌不同模式代料栽培对比试验[J].中国林副特产.2015

[3].张跃新,胡伟,赵祥君,闫宝松,马凤.瓦尼木层孔菌WN-3菌丝体和子实体成分测定与分析[J].中国林副特产.2015

[4].常方园,张跃新.瓦尼木层孔菌的资源状况及开发前景[J].中国林副特产.2014

[5].于学良,卢艺,杜盼,夏国华,戈延茹.瓦尼木层孔菌子实体中小分子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J].食用菌学报.2014

[6].胡伟,张跃新,邓勋,宋小双,尹大川.瓦尼木层孔菌WN-3分类地位的分子生物学验证及生理学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

[7].胡伟.Phellinus属桑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瓦尼木层孔菌培养模式优化[D].东北林业大学.2013

[8].夏国华,戈延茹,戚雪勇,郑召磊,任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瓦尼木层孔菌中柚皮素的含量[J].食用菌学报.2012

[9].巴媛媛,朴美子,孟菡妍.瓦尼木层孔菌菌丝体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2

[10].巴媛媛,王莹,朴美子.苯酚-硫酸法测定瓦尼木层孔菌菌丝体多糖含量的条件优化[J].食品工业科技.2011

标签:;  ;  ;  ;  

瓦尼木层孔菌论文-张跃新,胡伟,邓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