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缘关系论文-黎氏文梅,陶爱恩,赵飞亚,夏从龙,李水仙

近缘关系论文-黎氏文梅,陶爱恩,赵飞亚,夏从龙,李水仙

导读:本文包含了近缘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傅里叶红外光谱,化学计量学,青叶胆,近缘种

近缘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黎氏文梅,陶爱恩,赵飞亚,夏从龙,李水仙[1](2019)在《基于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青叶胆及其近缘种亲缘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青叶胆及其同属近缘种的亲缘关系,为青叶胆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青叶胆及近缘种共39份样品的红外光谱信息,对光谱数据进行自动基线校正、自动平滑、纵坐标归一化、二阶求导等预处理,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光谱数据。结果青叶胆及其近缘种红外光谱主要吸收区域为900~400、1 310~900、1 500~1 310、1 800~1 500、2 800~3 000、3 000~3 500cm~(-1)附近。二阶导数图谱在400~1 000 cm~(-1)指纹区吸收峰差异明显,物种之间吸收峰的峰数、峰强、峰形差异较大。对预处理后的红外光谱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以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发现,6种獐牙菜的PCA分析优于PLS-DA分析,系统聚类分析表明青叶胆与圈纹獐牙菜、显脉獐牙菜亲缘关系较近。结论 FTIR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能够快速鉴别不同种类獐牙菜属植物,明确青叶胆及其近缘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为獐牙菜属植物亲缘关系研究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12期)

李会娟[2](2019)在《南五味子药材基原及其近缘物种亲缘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五味子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最初与五味子(习称北五味子)同作“五味子”药用,直至《中国药典》(2010版)将南五味子单独收载。南五味子基原植物为五味子科五味子属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以干燥成熟果实入药,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功效。南五味子药用历史中,一直与北五味子作同一药材,现今情况依然未得到明确改观,仍有混用,并多将南五味子认为是质量较差的北五味子。基原植物华中五味子(S.sphenanthera)与其近缘物种的分类界限也存在较大争议,使用较为混乱。另外,药材产区较多,采收与产地初加工也存在较多差异及不规范之处,为南五味子临床用药准确及质量均一带来了难题。本研究开展了南五味子本草考证、产地资源调查以及五味子属叶绿体基因组研究,通过本草考证将南五味子与五味子药材的本草典籍信息区分开,厘清古代本草中南五味子药用情况;通过南五味子产区资源调查,明确各个药材产区的基原使用情况及产地加工方式;通过五味子属叶绿体基因组研究探讨华中五味子近缘物种的分子系统位置,评价五味子属分类学不同分类系统中对物种的处理方式,解决物种分类问题,确保基原准确。本草考证结果表明:1.古代本草典籍中南五味子的产地处于华中五味子的自然分布区内,并与现代主产区相符。2.历代本草中主流基原为华中五味子,可能金山五味子(S.glaucescens)也作少量药用。3.南五味子在南北朝时期已作药用,并记录在药材“五味子”项下,明时期已明确区分为“南产者”、“北产者”,清代多循此说,将二者分开使用。4.南、北五味子在临床功效中各有侧重,南五味子用于治疗风寒咳嗽,北五味子用于治疗虚劳损伤,为明清医家广泛认可。5.南、北五味子的历代加工方式包括除去枝梗、干燥(晒干、阴干);炮制方法包括炒制、蜜炙、酒炙及醋炙,其中蜜炙使用最多。南五味子产地资源调查结果表明:产区集中在沿四川盆地北缘形成的秦巴山区弧线带状区域,所有产区中陕西省药材产量最大;药材基原存在混乱情况,金山(S.glaucescens)与红花五味子(S.rubriflora)确有混入;干燥方式多样;商品规格等级有或无,无明确标准。五味子属叶绿体基因组研究结果表明: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均为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包含一个大单拷贝区(LSC,large single copy)、一个小单拷贝区(SSC,small single copy)及两个反向重复区(IR,inverted repeat)。长度为 145.4kb-147.6kb,GC含量相近。共注释出113个不相同的基因,包括7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0个tRNA基因和4个rRNA基因,其中有18个内含子基因。重复序列分析显示,五味子属叶绿体基因组平均含有48个SSR,其中包括30个Mono-SSR、6个Di-SSR、1 个 Tri-SSR、5 个 Tetra-SSR、3 个 Penta-SSR 和 2 个 Hexa-SSR。正向重复(F)、回文重复(P)和串联重复(T)序列平均数目分别为(习30、15和28。IR区域边界比较分析发现,五味子属物种的IR区域边界非常稳定,边界基因完全相同,绝大部分物种中IR-SC边界至边界基因的距离也基本一致。五味子科中IR区差异很大,可分为S型(Short type)和L型(Long type)。五味子属物种全部为S型IR区,南五味子属物种包括两种类型,黑老虎(Kadsura coccinea)为S型IR区,其余物种为L型IR区。S型IR区共包含13个基因,L型IR区共包含18个基因。五味子属叶绿体基因的非编码区变异大于编码区,SC区变异大于IR区。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五味子属与南五味子属非单系,建议将重瓣五味子(S.plena)与铁箍散(S.propinqua var.sinensis)归入南五味子属。拓扑树上华中五味子(S.sphenanthera)与金山五味子(S.glaucescens)、兴山五味子(S incarnata)与毛叶五味子(S.pubescens)分辨率不足,其他物种在系统发育树中均能够得到区分。分析以往的五味子属属下分类系统,结果显示支持林祁系统在亚属及组水平的处理方式,但对物种的处理,不支持林祁将五味子属划分成10物种、将华中五味子(S.sphenanthera)及其近缘物种归并为东亚五味子(S.elongeta)的观点。本研究围绕南五味子基原及其近缘物种的亲缘关系开展,从本草考证、资源调查以及叶绿体基因组叁个方面,明确了古代与现代的药用基原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五味子属分类上的遗留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及创新性。目前南五味子的基原问题主要集中在华中五味子(S.sphenanthera)与金山五味子(S.glaucescens)两个物种,二者在古代可能同作药用,现代产区中也有金山五味子(S.glaucescens)混用,同时系统发育研究显示二者的亲缘关系极近,因此,应对华中五味子(S.sphenanthera)与金山五味子(S.glaucescens)进行更深入的分类学、植物化学、药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明确金山五味子(S.glaucescens)能否作为南五味子的基原植物之一。(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6-01)

方茜[3](2019)在《蓝莓(Vaccinium spp.)及其近缘种分子标记开发与亲缘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蓝莓(Blueberry)是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橘属(Vaccinium)植物,蔓越莓(Cranberry)为其近缘种,两者因果实营养丰富而被广泛种植。蓝莓种苗混杂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亟需开发准确且有效的鉴定方法。不同的分子标记技术检测基因组的部位以及每个位点的特异性不同,因此对蓝莓等遗传基础狭窄的果树进行种质鉴定和亲缘关系分析时,需要综合不同的分子标记予以考虑。本研究开发了基于SSR、SSAP和叶绿体DNA的3种不同分子标记,以此来鉴定52份越橘属种质(48份蓝莓和4份蔓越莓)并对其进行亲缘关系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对蓝莓品种‘布里吉塔’叶片转录组序列进行SSR位点搜索和分析,共发现SSR位点22058个,总发生频率为21.32%。SSR重复类型以二核苷酸发生频率最高(77.70%),叁核苷酸次之(21.45%)。从53对SSR引物中共筛选保留15对条带清晰且能稳定扩增的SSR核心引物。使用核心引物对52份越橘属种质进行分析,有效等位基因数最大值为5.883(VcSSR50),最小值为1.642(VcSSR20),平均值为3.227;香农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是0.490~1.870,平均值为1.193;观察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的变化范围分别是0.024~0.931和0.262~0.866,平均值分别为0.603和0.628。根据主坐标分析和聚类树结果推测兔眼蓝莓‘贵蓝’的选育有野生高丛蓝莓(V.corymbosum)血统的参与;蓝莓品种‘莱格西’的遗传背景很可能更多源自于南方蓝莓(V.formosum)。(2)从蓝莓基因组中预测和筛选得到总长为98070 bp的长末端重复序列反转录转座子,占蓝莓基因组全长的3.96%。从中鉴别出33条Ty1/Copia家族成员和60条Ty3/Gypsy家族成员,分别占比1.58%和2.39%。从78对引物中成功筛选出36对SSAP引物,建立了适用于蓝莓及近缘种的SSAP分子标记。SSAP共扩增得到3323个条带,其中3322个多态性条带,每个位点的条带范围介于47到222间,平均条带数为92,引物组合多态性条带比例平均值为99.96%,表明SSAP引物多态性丰富。结果显示蓝莓品种‘蓝丰’和‘蓝光’虽由相同亲本培育而来,但两者基因组成和遗传背景有所差异;兔眼蓝莓‘波尼塔’在基因库组成上更倾向于高丛蓝莓。综合SSR和SSAP的结果推测野生高丛蓝莓参与了兔眼蓝莓的选育。(3)利用叶绿体DNA的4个非编码区(trnL~(UAA)-trnF~(GAA)、trnH~(GUG)-psbA、rpS12-rpL20、trnL-trnF),共检测出28个变异位点和8种cpDNA单倍型,H_d和π分别为0.800和2.69×10~(-3)。南高丛蓝莓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H_d=0.804和π=1.39×10~(-3)),包括7种单倍型;北高丛蓝莓次之(H_d=0.727和π=1.19×10~(-3)),包括5种单倍型;兔眼蓝莓和蔓越莓仅有一种单倍型(H_d=0和π=0),分别为H3和H8。在H1~H8这8个单倍型中,H3最为普遍,它分布于3种不同的蓝莓中(北高丛蓝莓4份,南高丛蓝莓1份,兔眼蓝莓3份);单倍型H1、H2、H4和H6,分布于2类不同蓝莓中;剩余的单倍型H5、H7仅出现在南高丛蓝莓中;H8为蔓越莓所特有。链状的单倍型间关联图表明蓝莓在历史上衍化较为单一保守,并且推断H3是最古老的单倍型。(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9-03-10)

魏潇,章秋平,刘宁,张玉萍,徐铭[4](2019)在《不同来源中国李(Prunus salicina L.)的多样性与近缘种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中国李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更好地明晰不同来源中国李栽培品种的多样性、遗传结构差异以及与同域近缘种的关系,将有利于明确中国李驯化扩散历程以及近缘种在栽培驯化过程中的作用,促进中国李地方品种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新品种的选育。【方法】利用均匀分布于基因组的22对SSR分子标记,采用荧光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对48份种质进行基因分型,其中包括38份不同来源的中国李种质、10份变异类型或近缘种。通过GenAlEx 6.41软件评估22对SSR引物的多态性,对参试种质按不同来源分析遗传多样性;利用NTSYS-pc 2.1软件构建48份材料的树状聚类分析图;并根据贝叶斯模型的Structure 2.2软件分析不同居群间的遗传结构差异。【结果】基于48份供试材料的数据,22对SSR引物等位变异范围为3—21个,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13.54个;总共检测到298个等位变异,其中有51.8%的等位变异属于稀有等位变异。在不同居群间进行比较,根据平均有效等位变异(Ne)、平均Shannon’s多样性指数(I)、观察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可以看出,南方品种群的多样性最高,其次为东北品种群;而杏李的多样性最低,且明显低于华北品种群。通过分子方差分析,认为中国李的多样性有69%的遗传变异来源于居群内,仅有31%的遗传变异来源于居群间。基于遗传分化系数和Nei’s遗传距离的数据比较,认为不同居群间存在显着的遗传分化,同时不同地理来源种质间存在适当的基因交流。树状聚类分析暗示国外育成品种与我国南方品种群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华北品种群与杏李关系密切;东北品种群与乌苏里李关系紧密。群体结构分析可以将栽培中国李种质资源划分为南方小果脆肉品种群、南方大果品种群(包括国外育成品种)、华北品种群和东北品种群。【结论】我国南方地区中国李的多样性最为丰富,按东北品种群、国外品种群、华北品种群顺序依次降低。东北品种群为了提高适应性融入了乌苏里李基因;杏李是从华北品种群中高度驯化后的特化类型,且该类型通过无性繁殖保存了其高度杂合性状态。我国南方江浙地区的大果型种质对国外育成品种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李贺敏,张红瑞,夏至,黄勇[5](2018)在《败酱及其近缘种的分子鉴定及亲缘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构建败酱Patrinia scabiosifolia与近缘种之间系统发育关系,准确鉴别败酱及其近缘种,对其核基因ITS片段和叶绿体基因psbA-trnH序列扩增和测序,计算物种种内、种间Kimura 2-parameter,(K2P)遗传距离,并采用最近距离、相似性搜索和构建Neighbor-joining,(NJ)系统聚类树3种方法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ITS和psbAtrnH分子系统树支持败酱不同居群样本聚为一单系分支,支持率分别为65%和68%;其中,败酱与攀倒甑(P. villosa)构成一单系分支,ITS和psbA-trnH数据的支持率分别为51%和99%。败酱及其近缘种种间ITS和psbA-trnH序列的遗传距离为0. 008 31~0. 072 92和0. 005 86~0. 039 18,均远大于败酱种内遗传距离0~0. 003 31和0。由此可知,中药材败酱与攀倒甑亲缘关系最近,ITS和psbA-trnH序列可以准确鉴别败酱及其近缘种。(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秦声远,崔相艳,赵耀,邹玉璟,陈凯[6](2018)在《普通油茶野生居群遗传分化的地理格局及近缘种系统发育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其栽培面积和年产油量均居我国木本油料作物首位。油茶籽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含量高达80%以上,被誉为"东方橄榄油",是一种优质健康的食用植物油。大力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作物生产,可以提高我国食用植物油特别是优质健康食用植物油的供给,有助于贫困山区的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普通油茶野生近缘种是宝贵的遗传资源,但是普通油茶野生居群遗传分化的地理格局及近缘种系统发育关系仍不清楚,限制了普通油茶野生近缘种遗传资源的有效挖掘与利用。本研究基于生态位模型预测了野生普通油茶的潜在分布,对普通油茶野生居群进行了调查;开发了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多倍体微卫星基因分型技术,对六倍体普通油茶进行了准确基因分型;基于35对微卫星分子标记,分析了17个普通油茶野生居群及65份主要栽培普通油茶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对野生普通油茶籽脂肪酸组成等关键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基于比较转录组分析,筛选了450个直系同源基因,对山茶属油茶组、短柱茶组、红山茶组和茶组的22个物种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分析了普通油茶及其野生近缘种的地理分布格局与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发现,普通油茶野生居群间存在明显的遗传结构。庐山、越城岭猫儿山野生居群与其他野生居群间有明显的遗传分化。我国东部与西部的野生居群间存在明显遗传分化。野生居群间遗传多样性相近,没有呈现从南向北的下降趋势。主要栽培普通油茶品种的遗传背景与东部的野生居群相似,推测可能主要选育自东部的野生居群。野生油茶籽的含油量与纬度呈显着负相关,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维生素E和茶皂素含量与纬度呈显着正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油茶组物种聚成单独的分支(包括狭叶油茶、小果油茶、普通油茶、越南油茶、高州油茶和茶梅),可以独立成组,部分短柱茶组物种可以归并入油茶组(包括窄叶短柱茶、落瓣短柱茶、短柱茶);其余短柱茶组物种不能聚成单独的分支,不能独立成组,部分物种(冬红短柱茶、小果短柱茶)与红山茶组物种聚在一起。普通油茶近缘种物种多样性较高的区域是南岭山脉、苗岭山脉、武陵山脉、武夷山脉等区域,这也是野生普通油茶潜在的高适生区,可能是普通油茶及其野生近缘种潜在的种间杂交带,可能蕴含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为普通油茶野生近缘种的有效挖掘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期刊2018-10-10)

王菊[7](2018)在《基于荧光原位杂交的沙地云杉及近缘种亲缘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云杉属树种是中国和世界植物资源中重要的森林树种,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关于该属树种的核型模式、系统分类和起源进化关系等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生物学与林学意义。本研究以7种云杉天然林的种子为材料,在常规染色体制片法的基础上,对云杉中期染色体制备技术进行优化并建立了完善的制片体系;采用同源序列法克隆了18S rDNA和25S rDNA基因片段,经序列测定分析后确定其为双色荧光原位杂交的探针,对7种云杉的中期染色体进行基因定位。为各云杉同源染色体识别、近缘种亲缘关系分析和系统发育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优化去壁低渗火焰干燥制片法,筛选出最理想的预处理条件是0.1%秋水仙素(含1%二甲基亚枫)在23℃转速为115 rpm的摇床里暗处理6.5 h;酶解条件是根尖在(2%纤维素酶+1%果胶酶溶液)酶混合溶液中37℃解离70-75 min,得到了分散程度高、形态完好的中期染色体制片,提高了制片效率和质量。2.以沙地云杉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法扩增了18S rDNA和25S rDNA基因片段,测序后确定它们的序列分别为1472bp和364bp。经BLAST分析两个克隆序列与GenBank中公布的云杉属部分植物基因的序列同源性达99%,证实了其作为FISH探针的适用性。3.18S rDNA和25S rDNA在沙地云杉和白杄染色体上定位到8个信号位点,确定了这两种云杉的4对同源染色体,在其它5种云杉染色体上定位到6个信号位点,确定了各自的3对同源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的识别和染色体核型分析提供了依据。4.依据7种云杉rDNA-FISH信号的结果,由孟德尔遗传定律初步判断:沙地云杉和白杄聚为一支,亲缘关系近;其它5种云杉聚为一支。(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吕天舒,刘广帅,窦华山,王立东,周生扬[8](2017)在《探讨狼及其近缘驯化种家犬两者食性改变与进化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蒙古草原狼Canis lupus是一种体型中等的狼,体貌较之北美灰狼,体毛呈棕黄色,腹部略白,而北美灰狼北部呈灰黑色,腹部呈灰白色,体型比北美灰狼瘦小很凶猛的一种动物。主要以黄羊、鹅喉羚、马鹿、野兔、旱獭等为食,在饥饿或其他情况下也会捕食家畜。受家养驯化影响,狼和其近缘种家犬在食物组成和生存环境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食物的改变对家犬消化道微生态的影响更加容易检测出来。然而,在人们(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0-27)

伊如汉[9](2017)在《基于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的沙地云杉及近缘种亲缘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技术,以白杄基因组DNA作探针DNA红皮云杉基因组DNA作封阻DNA和红皮云杉基因组DNA作探针DNA白杆基因组DNA作封阻DNA,对沙地云杉中期染色体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分析叁种云杉基因组间的亲缘关系,并进行核型分析,同时对试验技术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上午9:00~10:00取的根尖出现中期染色体细胞数目比下午2:00~3:00的多,可能与细胞分裂旺盛有关;根尖用0.1%秋水仙素和1%二甲基亚枫混合液置于摇床23℃、115rpm的暗条件下处理6.5h,分裂中期细胞较多,形态良好;用现配2%纤维素酶和1%果胶酶混合液在37℃条件下进行酶解70min,染色体分散效果较好;探针DNA及封阻DNA制备中高压灭菌3min时的基因组DNA片段长度集中在200~500bp之间,是云杉属植物原位杂交所需的探针DNA和封阻DNA最佳片段大小。2.白杆基因组DNA在沙地云杉14条染色体上有杂交信号,分别为1、2、3、4、5、6、7、8、9、10、13、14、19和20号染色体;红皮云杉基因组DNA在沙地云杉12条染色体上有杂交信号,为3、4、7、8、11、12、13、14、15、16、23和24号染色体;两者杂交信号图型有明显差异;白杆较强的信号位点主要位于着丝粒区或长,短臂部位;红皮云杉较强信号位于长臂和少数短臂上。白杆核型公式为2n=24=22m(6sat)+2sm;沙地云杉核型公式为2n=24=22m(6sat)+2sm;红皮云杉核型公式为2n=24=20m(4sat)+4sm。此叁种云杉的染色体类型多数是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核型均1A型;白杆与沙地云杉的核型公式为一致,这说明沙地云杉与白杆的亲缘关系比红皮云杉更近;基于白杆及红皮云杉基因组DNA的GISH信号分布对沙地云杉的中期染色体进行了分析,显示红皮云杉的杂交信号强度及分布程度明显低于白杆,这再次说明沙地云杉与白杆的亲缘关系较近。以上研究结果为裸子植物分子细胞遗传学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姚雪琴,李光庆,谢祝捷,刘春晴,龚静[10](2016)在《长叁角区域花椰菜遗传多样性及与其近缘种亲缘关系的SRAP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研究长叁角区域主要花椰菜资源的遗传变异及与其近缘种的亲缘关系,为花椰菜种质资源利用和杂交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对区域内的36份花椰菜及其近缘种材料进行了亲缘关系的SRAP分析。结果表明:20对SRAP引物共产生稳定清晰的扩增条带105条,其中多态性条带52条,多态性带的比例为49.52%,36份花椰菜及其近缘品种资源遗传相似系数为0.553—0.990,26份花椰菜之间的相似系数为0.693—0.990,花椰菜及其近缘种间的相似系数高、变幅小、遗传基础比较狭窄。聚类分析表明:花椰菜和宝塔花菜亲缘关系最近,青花菜次之,芥蓝最远,熟性是影响长叁角区域花椰菜品种资源类群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近缘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南五味子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最初与五味子(习称北五味子)同作“五味子”药用,直至《中国药典》(2010版)将南五味子单独收载。南五味子基原植物为五味子科五味子属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以干燥成熟果实入药,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功效。南五味子药用历史中,一直与北五味子作同一药材,现今情况依然未得到明确改观,仍有混用,并多将南五味子认为是质量较差的北五味子。基原植物华中五味子(S.sphenanthera)与其近缘物种的分类界限也存在较大争议,使用较为混乱。另外,药材产区较多,采收与产地初加工也存在较多差异及不规范之处,为南五味子临床用药准确及质量均一带来了难题。本研究开展了南五味子本草考证、产地资源调查以及五味子属叶绿体基因组研究,通过本草考证将南五味子与五味子药材的本草典籍信息区分开,厘清古代本草中南五味子药用情况;通过南五味子产区资源调查,明确各个药材产区的基原使用情况及产地加工方式;通过五味子属叶绿体基因组研究探讨华中五味子近缘物种的分子系统位置,评价五味子属分类学不同分类系统中对物种的处理方式,解决物种分类问题,确保基原准确。本草考证结果表明:1.古代本草典籍中南五味子的产地处于华中五味子的自然分布区内,并与现代主产区相符。2.历代本草中主流基原为华中五味子,可能金山五味子(S.glaucescens)也作少量药用。3.南五味子在南北朝时期已作药用,并记录在药材“五味子”项下,明时期已明确区分为“南产者”、“北产者”,清代多循此说,将二者分开使用。4.南、北五味子在临床功效中各有侧重,南五味子用于治疗风寒咳嗽,北五味子用于治疗虚劳损伤,为明清医家广泛认可。5.南、北五味子的历代加工方式包括除去枝梗、干燥(晒干、阴干);炮制方法包括炒制、蜜炙、酒炙及醋炙,其中蜜炙使用最多。南五味子产地资源调查结果表明:产区集中在沿四川盆地北缘形成的秦巴山区弧线带状区域,所有产区中陕西省药材产量最大;药材基原存在混乱情况,金山(S.glaucescens)与红花五味子(S.rubriflora)确有混入;干燥方式多样;商品规格等级有或无,无明确标准。五味子属叶绿体基因组研究结果表明: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均为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包含一个大单拷贝区(LSC,large single copy)、一个小单拷贝区(SSC,small single copy)及两个反向重复区(IR,inverted repeat)。长度为 145.4kb-147.6kb,GC含量相近。共注释出113个不相同的基因,包括7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0个tRNA基因和4个rRNA基因,其中有18个内含子基因。重复序列分析显示,五味子属叶绿体基因组平均含有48个SSR,其中包括30个Mono-SSR、6个Di-SSR、1 个 Tri-SSR、5 个 Tetra-SSR、3 个 Penta-SSR 和 2 个 Hexa-SSR。正向重复(F)、回文重复(P)和串联重复(T)序列平均数目分别为(习30、15和28。IR区域边界比较分析发现,五味子属物种的IR区域边界非常稳定,边界基因完全相同,绝大部分物种中IR-SC边界至边界基因的距离也基本一致。五味子科中IR区差异很大,可分为S型(Short type)和L型(Long type)。五味子属物种全部为S型IR区,南五味子属物种包括两种类型,黑老虎(Kadsura coccinea)为S型IR区,其余物种为L型IR区。S型IR区共包含13个基因,L型IR区共包含18个基因。五味子属叶绿体基因的非编码区变异大于编码区,SC区变异大于IR区。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五味子属与南五味子属非单系,建议将重瓣五味子(S.plena)与铁箍散(S.propinqua var.sinensis)归入南五味子属。拓扑树上华中五味子(S.sphenanthera)与金山五味子(S.glaucescens)、兴山五味子(S incarnata)与毛叶五味子(S.pubescens)分辨率不足,其他物种在系统发育树中均能够得到区分。分析以往的五味子属属下分类系统,结果显示支持林祁系统在亚属及组水平的处理方式,但对物种的处理,不支持林祁将五味子属划分成10物种、将华中五味子(S.sphenanthera)及其近缘物种归并为东亚五味子(S.elongeta)的观点。本研究围绕南五味子基原及其近缘物种的亲缘关系开展,从本草考证、资源调查以及叶绿体基因组叁个方面,明确了古代与现代的药用基原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五味子属分类上的遗留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及创新性。目前南五味子的基原问题主要集中在华中五味子(S.sphenanthera)与金山五味子(S.glaucescens)两个物种,二者在古代可能同作药用,现代产区中也有金山五味子(S.glaucescens)混用,同时系统发育研究显示二者的亲缘关系极近,因此,应对华中五味子(S.sphenanthera)与金山五味子(S.glaucescens)进行更深入的分类学、植物化学、药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明确金山五味子(S.glaucescens)能否作为南五味子的基原植物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缘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黎氏文梅,陶爱恩,赵飞亚,夏从龙,李水仙.基于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青叶胆及其近缘种亲缘关系研究[J].中草药.2019

[2].李会娟.南五味子药材基原及其近缘物种亲缘关系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3].方茜.蓝莓(Vacciniumspp.)及其近缘种分子标记开发与亲缘关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9

[4].魏潇,章秋平,刘宁,张玉萍,徐铭.不同来源中国李(PrunussalicinaL.)的多样性与近缘种关系[J].中国农业科学.2019

[5].李贺敏,张红瑞,夏至,黄勇.败酱及其近缘种的分子鉴定及亲缘关系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8

[6].秦声远,崔相艳,赵耀,邹玉璟,陈凯.普通油茶野生居群遗传分化的地理格局及近缘种系统发育关系[C].中国植物学会八十五周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93-2018).2018

[7].王菊.基于荧光原位杂交的沙地云杉及近缘种亲缘关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

[8].吕天舒,刘广帅,窦华山,王立东,周生扬.探讨狼及其近缘驯化种家犬两者食性改变与进化之间的关系[C].第十叁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9].伊如汉.基于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的沙地云杉及近缘种亲缘关系[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

[10].姚雪琴,李光庆,谢祝捷,刘春晴,龚静.长叁角区域花椰菜遗传多样性及与其近缘种亲缘关系的SRAP分析[J].上海农业学报.2016

标签:;  ;  ;  ;  

近缘关系论文-黎氏文梅,陶爱恩,赵飞亚,夏从龙,李水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