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环境论文-戎岩,李玉虎

墓葬环境论文-戎岩,李玉虎

导读:本文包含了墓葬环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壁画墓葬,微环境,温湿度,电导率

墓葬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戎岩,李玉虎[1](2019)在《模拟壁画墓葬中的微环境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墓葬壁画经考古发掘后,墓室内原有的稳定环境被打破,在微环境不断变化的作用下产生各种不同的病害。为探究微环境变化规律,在陕西师范大学模拟壁画墓室内对空气温湿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及土壤电导率等进行长期监测。结果表明,外部环境的改变对墓室内部微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距墓底高度越高,其土壤温度、含水率变化幅度越大,越易产生酥粉等病害。利用离子色谱仪、X射线衍射仪(XRD)等仪器对土壤易溶盐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各种阴、阳离子含量与土壤埋深深度呈正相关关系;土壤表面析出盐分主要以硫酸钠和硫酸钙为主,在微环境的不断变化下,易产生酥碱等病害。对壁画墓葬微环境进行系统研究,为有效调控墓室微环境提出合理的对策,以期为原址保护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冯敏[2](2016)在《高规格高水平推进墓葬保护及区域环境整治工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冯敏)10月28日下午,市长李延强率市文新广局、文物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到合浦县调研合浦汉墓群金鸡岭重点保护区、禁山四方岭密集区墓葬保护及区域环境整治工程进展情况。他在调研时强调,各级各相关部门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高规格高水平地推进墓葬保(本文来源于《北海日报》期刊2016-10-30)

李艳,刘俊杰[3](2015)在《基于6LoWPAN的野外古墓葬外部环境监测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监测野外古墓的外部环境,采用了6Lo WPAN协议实现节点与边界路由器、上位机、服务器和手机客户端之间数据与命令的传输。各节点能通过边界路由器发送数据到上位机,上位机能指示发生异常震动时的具体方位,闪烁异常震动区域,调整传感器灵敏度。节点有效监测范围达15 m,能向服务器更新当前数据,可通过Yeelink手机客户端或自建微信公众号onet6获取各节点资源。因此能代替有线式的监测系统实现对野外古墓葬外部环境的监测。(本文来源于《电子器件》期刊2015年06期)

赵瑞廷,王武钰,王亚蓉,徐长青[4](2014)在《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埋藏环境及棺内人骨结晶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西靖安东周墓葬被国家文物局列为2007年重点考古项目。这座埋葬了47具棺木的大墓位于靖安县水口乡水口村李家自然村,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墓葬棺木最多、结构最为奇特的一坑多棺墓葬。墓葬中发掘清理出丝织品、漆器、竹木器、玉石器、瓷器、金器等珍贵文物六百五十多件。47具木棺中28具保存较好,(本文来源于《北京文博文丛》期刊2014年02期)

柏小剑[5](2014)在《潮湿墓葬环境出土丝织品的植物染料鉴定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丝绸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丝绸的染织工艺中蕴含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同时承载着弘扬中华文化、丰富中华文明内涵的重任。但是丝织品在历经上千年的埋藏过程中,极易受到墓葬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潮湿墓葬环境中,很容易造成染料的变化或丢失,这为丝织品上染料的鉴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植物染料的鉴定是研究古代植物染料染色工艺的基础,同时也是进行珍贵丝织品文物保护修复的前提条件。虽然国内外在染料鉴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目前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我国有为数众多的潮湿环境中出土的丝织品,因染料鉴定难度大,导致染料的信息无法获得,造成了考古学上的重大损失。因此,植物染料的鉴定工作显得十分重要。针对潮湿墓葬环境出土的丝织品,本文将质谱指纹分析法引入到该类织物的染料的鉴定中。借助于高分辨质谱,对丝织品上染料剥离后的溶液进行分析,获取该复杂体系的全谱信息。由于不同的植物染料其在丝绸上的上染成分不同,除染料的主要色素外,还有其他的成分存在,植物染料的上染成分的信息具有指纹一样的独一无二的特征,不同植物染料之间上染成分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因此,将样品中获得的染料信息与模拟样品的成分信息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的结果,对织物上的植物染料进行初步筛选。在指纹分析法的初步筛选的基础上,结合多级质谱分析,确认染料信息中特征成分的结构,以进一步准确的鉴定织物上的染料。本文将质谱指纹分析法应用到六安战国墓出土荒帷、法库叶茂台辽墓出土绢、无锡明墓出土缎、山东沂南清墓棺液的染料鉴定中,揭示了当时植物染料染色工艺的发展状况。六安战国墓出土荒帷整体发黑,是典型的潮湿环境出土染料信息损失严重的样品。质谱指纹分析法在该样品中检测到了 5种与茜草中成分分子式相同的物质,同时经过二级质谱分析C14H8O4为茜草素。质谱指纹分析法的初步筛选结果结合二级质谱结构分析,准确得出六安战国荒帷上的植物染料为茜草,以此推测其原始色彩极有可能为绛色,与其出土时的颜色大相径庭。辽宁省法库叶茂台辽墓出土绢的保存状况较差,织物现在的外观为橙色。质谱指纹分析法在绢中检测到了苏木和原小檗碱类生物碱的信息,得出绢织物为苏木和原小檗碱类染料套染染成,虽然在检测中未发现苏木的主要色素成分同时也是其特征成分——氧化巴西木素,但苏木中的其他上染成分同时可以证明其原始染料为苏木。江苏无锡明墓出土的缎织物虽浸泡在水中,织物颜色为浅棕色,但还是可以依稀确认织物的初始颜色。本文利用质谱指纹谱检测出该样品中含有黄酮类成分山柰酚等,推测该样品上的染料为黄酮类植物染料,但因其他染料信息的缺失,还无法确认其具体的染料种类。在墓葬中,尤其是潮湿的墓葬环境中,水对纺织品纤维表面染料的丢失影响极大,本文根据染料流失的可能途径,对墓葬中纺织品周围的棺液进行分析。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是山东的一座清代墓葬,该墓葬处于饱水状态,且密闭性较好。本文从该墓葬的棺液中初步筛选到与姜黄中的主要色素(姜黄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的分子式相同的物质。对密闭的潮湿环境中丝织品周围的棺液进行分析,为研究植物染料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将质谱指纹分析法引入到丝织品上植物染料的鉴定中,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潮湿环境中出土的不同保存状况的丝织品上,尤其是六安荒帏这类保存状况极差的丝织品染料的成功鉴定,说明了质谱指纹分析法适用于潮湿环境出土丝织品的染料鉴定。本文除了从纺织品实物上检测染料的信息,更从潮湿墓葬中染料可能转移的途径中获取染料的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4-04-01)

郝利荣[6](2013)在《汉代石椁画像与民间宗教信仰研究——从汉代墓葬建筑的“象生环境”和“死而不亡”的理想境界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汉代,墓葬中的绝大多数汉画均与墓葬有关,有些明器是服从于墓葬而存在的,如墓前雕塑、帛画、漆画、画像砖石等等均与汉人的墓葬主题有关。本人在《论汉画像石中"祭案"与"庖厨"的意义》一文中曾经提过:这个时期,人们在死前就为自己造墓的做法已经蔚然成风[1]。汉代的石椁画像尤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主题,以绘画雕刻的形式为死者刻上丰盛的宴席食物、乐舞娱乐和神仙境界,再刻上各种保护神,守护死者来世中的"幸福家园"。人们认为理想的来世看来不过是生活本身的镜像,更倾向于永久的幸福可以在死后来实现——在死后和来世中升仙。所以研究、(本文来源于《文物世界》期刊2013年05期)

曹军骥,杨军昌,胡塔峰,Lee,Shuncheng,王新明[7](2013)在《西汉张安世墓葬M1墓室内的大气环境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了解待发掘封闭墓葬内的大气环境,可为考古发掘和文物保存环境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西汉张安世墓园中的M1墓葬是一座未被盗扰的墓室,本研究在墓室开启前,有针对性地监测了墓室内的微气候参数和大气污染物。结果显示,相对于外界大气,密闭的墓室内低温、高湿、缺氧,且酸性气态污染物浓度较低。因此,在考古发掘及后续保存文物时,应针对不同文物材料采取密闭容器、保湿、避光等措施,避免由于环境骤变导致文物的风化损坏。本研究建立的待发掘墓葬大气环境测试体系及基础数据,可为相关考古和文保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期刊2013年02期)

周传航[8](2012)在《我国公墓墓葬发展和公墓土壤环境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殡葬行业是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特殊领域,随着我国城市公墓的不断增多,公墓环境已经成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公墓发展水平较差且不均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公墓墓葬发展及地区性差异和公墓土壤环境及影响因素进行细致研究,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收集、数据分析,探索了与公墓墓葬发展地区性差异关系紧密的因素,初步分析了各省市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与公墓墓葬发展现状的关系,其中人口密度和墓葬发展指数二者相关系数在0.8以上;归纳总结了我国公墓环境的建设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根据所选取样本中重金属污染指数的定量化分析,对影响污染指数的因素进行重点研究,其中墓穴密度、距地高度与重金属污染指数有一定的正相关性。结合研究结论,为公墓总体规划和生态化建设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城市公墓的科学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2-06-18)

冯楠,王蕙贞,宋迪生[9](2010)在《环境因素对露天石质文物的危害——以集安市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石质文物是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是无价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世界上能保存至今的古建筑或较完整的遗迹几乎都是石质建筑。目前多数石质文物,特别是露天石质文物,暴露在自然界环境中,随着岁月流逝不断受到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近代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酸雨使石质文物受到更严重的侵蚀,许多石质文物的文(本文来源于《边疆考古研究》期刊2010年00期)

马志正,范晋芳,钱秀杰,张亚群[10](2009)在《徐老墓葬揭示历山庙群的环境谜底》一文中研究指出徐老先生墓室中存有深厚的淤泥说明当时,气候环境比较温暖湿润,植被生长良好,宋末、元初山西黄土残塬区是一个气候较适宜的生活环境.(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S1期)

墓葬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 冯敏)10月28日下午,市长李延强率市文新广局、文物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到合浦县调研合浦汉墓群金鸡岭重点保护区、禁山四方岭密集区墓葬保护及区域环境整治工程进展情况。他在调研时强调,各级各相关部门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高规格高水平地推进墓葬保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墓葬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1].戎岩,李玉虎.模拟壁画墓葬中的微环境分析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9

[2].冯敏.高规格高水平推进墓葬保护及区域环境整治工程[N].北海日报.2016

[3].李艳,刘俊杰.基于6LoWPAN的野外古墓葬外部环境监测系统[J].电子器件.2015

[4].赵瑞廷,王武钰,王亚蓉,徐长青.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埋藏环境及棺内人骨结晶物研究[J].北京文博文丛.2014

[5].柏小剑.潮湿墓葬环境出土丝织品的植物染料鉴定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6].郝利荣.汉代石椁画像与民间宗教信仰研究——从汉代墓葬建筑的“象生环境”和“死而不亡”的理想境界谈起[J].文物世界.2013

[7].曹军骥,杨军昌,胡塔峰,Lee,Shuncheng,王新明.西汉张安世墓葬M1墓室内的大气环境调查[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3

[8].周传航.我国公墓墓葬发展和公墓土壤环境的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9].冯楠,王蕙贞,宋迪生.环境因素对露天石质文物的危害——以集安市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为例[J].边疆考古研究.2010

[10].马志正,范晋芳,钱秀杰,张亚群.徐老墓葬揭示历山庙群的环境谜底[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标签:;  ;  ;  ;  

墓葬环境论文-戎岩,李玉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