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融合网络论文-刘双江

下一代融合网络论文-刘双江

导读:本文包含了下一代融合网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理信息,数据中心,融合网络

下一代融合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刘双江[1](2017)在《基于融合网络架构建设下一代地理信息数据中心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下一代地理信息数据中心须适应新时期地理信息数据的特性,解决传统数据中心的诸多不足。该文结合福建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新数据中心的建设,就下一代地理信息数据中心网络架构的技术选择及建设要点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海峡科学》期刊2017年09期)

张鹏[2](2013)在《思科“融合网络”战略 定调下一代核心网络》一文中研究指出SDN作为下一代网络的必然趋势,也被思科纳入其NCS的技术特性之一。过去十几年间,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发展使得整个社会中人与人的沟通更加顺畅、交互更加灵活;如今,互联网正在试图改变人们工作与生活的方式,以创造更多的商业模式与营收领域。来自Machina Research的调查显示,未来十年,互联网中预计将会出现数万亿的全新的"互联事件",电信运营商(本文来源于《通信世界》期刊2013年32期)

张朝辉[3](2013)在《基于IMS的下一代融合网络安全接入方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IMS(IPMultiMedia Subsystem,IP多媒体子系统)的下一代融合网络,由于链路的开放性,和提供业务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以及涉及信息的敏感性,用户的接入安全和访问控制也变得日益重要。为此,本论文主要对下一代融合网络的接入安全进行研究,并根据其具体特性,提出了一种身份认证和鉴权方案,通过提供WPKI(Wireless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无线公钥基础设施)和IBE(Identity-Based Encryption,基于身份的加密)两种身份标识,对通信的各方进行身份认证和会话密钥协商,保证通信的安全性。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基于IMS的下一代融合网络的特性,分析了下一代融合网络中的接入安全的重要性以及主要的安全问题;2)研究下一代融合网络中的IMS系统和技术,并对现有的固网、无线和移动网络的接入技术进行分析,指出他们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无法适应于环境更加复杂和多样的下一代融合网络;3)分析了基于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无线应用协议)2.0的WPKI和IBE身份管理技术,并详细说明了在下一代融合网络中的关于认证的身份标识的密钥托管机制。4)根据融合网络的需求,提出了基于IMS的下一代融合网络的身份认证和接入方案,通过对通信中的各方进行身份认证和鉴权,并协商会话密钥,保证通信的安全性。最后,通过对接入方案的安全性分析,说明本文提出的接入域的身份认证和鉴权方案,在下一代融合网络中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接入方案,对下一代融合网络的接入安全和推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3-01-01)

林朝辉[4](2010)在《向下一代基于IMS固定移动融合网络演进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对下一代网络产生的背景需求、基本涵义以及网络特性进行充分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向下一代网络的演进策略及基于IMS的固定移动融合网络组织架构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通信学会通信建设工程技术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期刊2010-06-01)

谷晨[5](2010)在《下一代无线融合网络中移动性管理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将是一个无处不在的、支持多种接入技术的、提供多样化业务的、具有智能特性的全IP融合网络。由于不同无线技术所使用的空中接口标准及相关的协议实现方式上具有差异性和不可兼容性,需要一套通用的、开放的技术实现异构网络之间的协同工作、互融互通。本文针对下一代无线融合网络中的移动性管理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本文将采用一种理论和实验并进的研究方法。首先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提出新的模型、设计思路以及具体的算法,然后通过仿真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仿真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全文首先对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阐述,对现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与演进进行总结,研究现有异构融合网络中的移动性解决方案,跟踪国内外相关标准化组织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向,分析了该领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本文针对基于松散耦合模式的异构融合网络中的网络层移动性管理技术进行了探讨。研究了网络层移动性管理方案的主流切换技术--移动IP系列标准及其改进方案,对不同切换机制对性能的改进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此外,借鉴引入底层触发事件的优化机制,对传统的快速切换进行了改进。仿真结果表明,优化的快切机制对基于TCP协议的业务和基于UDP协议的业务都可以获得性能上的改进。借鉴快速切换机制,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分层移动IP架构的,基于切换场景区分策略的自适应网络层切换方案。基于分层移动IPv6设计了改进的网络架构,在网络侧引入了新的功能实体,并研究了多模终端的切换管理机制,定义了各模块以及子模块的功能以及对外接口。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切换场景区分机制(HSC:Handover Scenario Classification),将传统的边缘覆盖场景和重迭覆盖场景进一步细化为四类典型的切换场景,定义了每一类的判别方法和应用场景,研究了不同场景下优化的移动性解决方案。最后,在切换场景区分机制的基础上,结合IEEE 802.21协议,针对下一代无线融合网络设计了优化的网络层移动性解决方案。仿真实验结果显示,提出的移动性解决方案能够明显改善切换过程中的丢包率,并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灵活选择不同的优化策略,从而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减少额外的信令开销。此外,本文提出了一种通用的基于多目标优化模型的网络多接入选择解决方案。首先在综合研究各层协议栈的性能指标以及指标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设计了网络的评价机制。提取跨层参数,对其进行系统的分类,统一定义了参数的使用规则。引入多目标优化理论,通过网络的评价机制来描述决策向量,针对下一代无线融合网络设计了优化目标函数,将网络的多接入选择问题转化为典型的多目标优化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合理高效的接入选择算法,综合了层次分析法、熵值法、非劣群体排序遗传算法以及直接搜索方法,提高接入选择的效率和准确性。最后,本文基于核心网融合采用的IMS体系架构,设计了具有认知特性的下一代无线融合网络的网络架构,在分层的网络架构中引入了关键实体以及认知过程,对认知过程的行为模型进行了研究和细化,实现了认知移动终端的功能模块设计。本文研究了认知异构网络中的认知接入控制问题,结合传统异构融合网络的网络多接入选择技术和接纳控制技术,实现了在接入控制过程中综合考虑终端的服务体验及网络性能,通过动态的调整实现自优化功能。本文还研究了认知切换机制,对网络完成了基于六边形覆盖模型的建模以及基于圆形覆盖模型的建模,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移动分类辅助策略(MCAS:Motion Classification Assisted Strategy),仿真分析验证了在实际应用中,基于移动分类辅助策略的认知切换机制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调整相应的参数,灵活控制切换的信令开销与性能优化之间的平衡,从而实现认知特性。(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0-04-23)

尚民[6](2009)在《IMS引领下一代融合网络》一文中研究指出3G时代来临,全业务运营已经启动,由全业务实施带来的业务拓展和网络融合正在悄然进行。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副院长赵慧玲表示,在3G时代,融合和全业务对现有网络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网络各个层面要实现全IP化,业务平台也将采用互通和开放模式。(本文来源于《通信产业报》期刊2009-01-19)

军苗[7](2008)在《“2008全球NGN高峰论坛”和“下一代融合网络和创新应用展览”在京举办》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下一代网络的方向,进一步促进中国NGN产业的发展,2008年4月8日,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在北京举办了"2008全球NGN高峰论坛"和"下一代融合网络和创新应用展览"。(本文来源于《邮电设计技术》期刊2008年04期)

陈浩,马展为,陈璐琳,程方[8](2008)在《基于IMS的下一代融合网络运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分析IP多媒体子系统(IMS)架构及融合应用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运营商引入IMS所面临的软交换平滑演进、会话启动协议(SIP)兼容性、用户接入及数据库融合、网络运维等五类问题,分析了当前主流的IMS解决方案,并从运营角度探讨了IMS技术下的业务融合策略,运营商在了解IMS特有的商业模式的前提下,应针对不同的目标用户引入IMS,并按阶段有计划的推进。(本文来源于《电信快报》期刊2008年01期)

[9](2004)在《IMS:下一代融合网络的核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业务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下一代融合网络已成为通信市场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表现为终端用户对操作简单、业务个性化、便携移动及有线与无缝融合通信方式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有线与无线网络及业务的无缝融合也为运营商保持并提高其市场份额提供了巨大机会。 (本文来源于《网络世界》期刊2004/12/08)

[10](2004)在《朗讯:构建下一代融合网络的核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业务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下一代融合网络已成为通信市场的发展趋势。这一方面表现为终端用户对操作简单、业务个性化、便携移动及有线与无线无缝融合通信方式的迫切要求;另一方面,有线与无线网络及业务的无缝融合也为运营商保持并提高其市场份额提供了巨大机会。(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子报》期刊2004/10/26)

下一代融合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SDN作为下一代网络的必然趋势,也被思科纳入其NCS的技术特性之一。过去十几年间,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发展使得整个社会中人与人的沟通更加顺畅、交互更加灵活;如今,互联网正在试图改变人们工作与生活的方式,以创造更多的商业模式与营收领域。来自Machina Research的调查显示,未来十年,互联网中预计将会出现数万亿的全新的"互联事件",电信运营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一代融合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1].刘双江.基于融合网络架构建设下一代地理信息数据中心的探索[J].海峡科学.2017

[2].张鹏.思科“融合网络”战略定调下一代核心网络[J].通信世界.2013

[3].张朝辉.基于IMS的下一代融合网络安全接入方案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4].林朝辉.向下一代基于IMS固定移动融合网络演进的探讨[C].中国通信学会通信建设工程技术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2010

[5].谷晨.下一代无线融合网络中移动性管理技术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

[6].尚民.IMS引领下一代融合网络[N].通信产业报.2009

[7].军苗.“2008全球NGN高峰论坛”和“下一代融合网络和创新应用展览”在京举办[J].邮电设计技术.2008

[8].陈浩,马展为,陈璐琳,程方.基于IMS的下一代融合网络运营研究[J].电信快报.2008

[9]..IMS:下一代融合网络的核心[N].网络世界.2004

[10]..朗讯:构建下一代融合网络的核心[N].中国电子报.2004

标签:;  ;  ;  

下一代融合网络论文-刘双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