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生物活性论文-闫亚峰,宋忠兴,刘妍如,唐志书,段金廒

红花生物活性论文-闫亚峰,宋忠兴,刘妍如,唐志书,段金廒

导读:本文包含了红花生物活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红花,质量标志物(Q-marker),生物活性,等级评价

红花生物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闫亚峰,宋忠兴,刘妍如,唐志书,段金廒[1](2019)在《基于“生物活性-质量标志物”关联的红花等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关联分析红花质量标志物(Q-marker)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抗凝血及抗氧化结果,建立一种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红花饮片等级评价方法。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测定红花Q-marker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以凝血酶时间(TT)反映红花的抗凝血活性,以清除羟自由基及DPPH自由基的能力反映红花体外抗氧化活性,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将含量指标和生物活性指标进行关联分析,最终建立用于红花饮片等级评价的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建立的Logistic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等级预测能力(训练集及测试集样本的P值均大于0.999),将19批红花分为了优、良、中、差4个等级。结论基于含量测定及生物活性建立的Logistic模型可以用来评价红花饮片质量优劣,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19期)

梁萌萌,李石飞,王凯红,张立伟[2](2018)在《红花注射液制备过程关键环节中间体生物活性及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红花注射液各生产工艺环节对红花注射液品质的影响,该研究以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体外抑制血小板聚集率为指标,评价了红花注射液生产过程中的提取、浓缩、2次醇沉、水沉、2次灭菌等关键环节中间体的生物活性,并运用HPLC测定了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红花注射液的制备工艺流程进展,各中间体的体外抑制血小板聚集率逐渐降低,延长APTT活性变化趋势为先降低然后又升高。此外,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的含量逐渐降低,对羟基肉桂酸的含量升高,并且产生了新的化学成分对羟基苯甲醛。以上结果说明在红花注射液生产制备关键环节中,灭菌环节对红花注射液的生物活性和HSYA的含量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8年24期)

王凯红[3](2018)在《红花注射液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花注射液是由红花经水煎煮醇沉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单方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抗氧化、降脂、抗炎等作用,临床主要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冠心病、心肌梗塞等疾病。目前针对红花注射液的临床研究和药理研究报道较多,但基于红花注射液的活性成分的研究报道较少,并主要集中于对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含量与生物活性的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其药效物质基础,本研究评价了红花注射液体外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及抗氧化等活性,并以这些生物活性指标为依据,采用活性导向分离方法,对红花注射液的抗凝血活性部位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本文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体外延长人正常血浆APTT、PT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为评价指标,分别评价了7个企业生产的红花注射液的体外生物活性;采用清除1,1-二苯基-2-苦肼基(DPPH?)体外筛选模型,研究了红花注射液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利用福林酚法和AlCl_3比色法测定了红花注射液的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生产企业的红花注射液对APTT具有明显的延长作用(P>0.05),并呈量效相关性,但对PT作用不显着(P<0.05),即红花注射液对内源性凝血途径有显着影响,对外源性凝血途径无明显作用;红花注射液对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以及对DPPH?具有显着的清除作用,并呈量效相关性。2.采用大孔树脂D101层析柱对红花注射液进行了粗分离,并获得4个组分;采用体外生物活性筛选方法评价了各组分的体外生物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四个化学成分群均具有体外延长APTT、PT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延长APTT、PT作用强弱排序均为Fr_4>Fr_3>Fr_2>Fr_1;此外,Fr_3组分具有较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和抗氧化活性,且总多酚含量高。3.通过凝胶柱层析与制备液相对Fr_4进行了反复分离纯化,并分离得到叁个化合物。利用UPLC-MS和核磁共振~1H NMR、~(13)C NMR以及标准品比对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叁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醛、对羟基肉桂酸和(8Z)-癸烯-4,6-二炔-1-O-β-D-葡萄糖苷。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对羟基肉桂酸延长APTT活性最强,对羟基苯甲醛次之。4.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红花注射液主要化学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羟基肉桂酸和对羟基苯甲醛的含量。利用Pearson’s法比较分析了红花注射液体外抗凝血、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氧化活性与其总黄酮、总多酚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分析了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与体外抗凝血活性之间的量效关系。相关性分析表明:整体来看总黄酮含量与APTT延长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总多酚含量与DPPH?清除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与APTT之间无明显量效关系。结论:红花注射液体外延长APTT活性的化学物质基础可能为红花注射液中的黄酮醇及黄酮醇苷类成分;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化学物质基础可能为多酚类物质。(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李中尧[4](2016)在《红花酢浆草的生物活性分析及其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花酢浆草(Corymbosa DC)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植物,其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据报道红花酢浆草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菌活性,但是对于红花酢浆草药理方面的研究还不全面,用药模式还处于传统用药模式;对于其化学成分的分析目前也处于初步阶段。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珍贵的红花酢浆草资源,本文对于红花酢浆草的生物活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对其根茎部分的化学成分也进行了研究分析。其主要结果如下:生物活性分析红花酢浆草根茎、叶子、花叁个部分经乙醇提取后,用适量水溶解各部分提取浸膏,并分别依次用石油醚(PE)、氯仿、乙酸乙酯(EA)、正丁醇萃取,旋干后得15个待分析测试样品。分别对这15个样品进行了抗氧化活性测试、抑菌活性测试以及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在抗氧化活性测试中,测试了各样品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经分析,红花酢浆草根茎、叶子、花叁个部分均具有良好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且各部分中乙酸乙酯相、氯仿相的活性较好,水相和正丁醇相的活性较弱;红花酢浆草根茎部分对于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强于红花酢浆草叶子和花两个部分。本文选用牛津杯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分别对红花酢浆草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行分析测定。对于所测试的5个菌种(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普通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红花酢浆草具有显着的抑菌作用。同时也发现各部分不同溶剂提取物中,乙酸乙酯相和氯仿相的抑菌作用较好,水相的抑菌活性较弱。采用MTT法对红花酢浆草提取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花酢浆草对于肿瘤细胞的生长无抑制作用;因此,红花酢浆草的细胞毒性弱,可能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化学成分分析通过活性分析,确认红花酢浆草根茎部分具有良好的生理活性,因而本文主要对其根茎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红花酢浆草根茎经萃取分相后,其石油醚相通过GC-MS分析得出其中含有13个主要的挥发性组分。采用ODS柱色谱、硅胶柱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薄层层析等分离手段分别对红花酢浆草根茎石油醚相、氯仿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进行分离纯化和其化学结构的鉴定。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并对各个化合物进行波谱分析,确定其对应的化学结构。已鉴定出7个化合物结构,花生五烯酸、棕榈酸、儿茶素、表儿茶素、α-菠甾醇、1-正庚基-1-环己烯,这些化合物均首次从红花酢浆草中分离得到。(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学院》期刊2016-06-01)

冯五文,李瑞煜,董芹,章从恩,李光全[5](2016)在《红花注射液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的建立与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基于生物活性测定的红花注射液质量评价方法,探究红花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物质基础。方法:建立挑丝法测定不同批次的红花注射液对凝血酶的抑制作用;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批次红花注射液中总黄酮;采用相关分析考察抗凝血酶效价与总黄酮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部分不良反应批次的红花注射液抗凝血酶活性比正常批次强;抗凝血酶活性与总黄酮含量有显着相关。结论:所建立的基于抗凝血酶活性的红花注射液质量评价方法重复性好,灵敏简便,可作为现行红花注射液质量控制标准的补充方法;红花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与总黄酮含量有关,总黄酮含量过高为部分红花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中药与临床》期刊2016年03期)

何蕾[6](2016)在《红花提取物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花属(Carthamus L.)隶属菊科,分布于中亚地区、广见于西南亚及地中海地区。红花属包含18-20个种,我国有2种。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广泛分布于我国包括西北新疆及中原河南在内等多个地区。红花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叁十厘米左右,花开时为黄色,后渐变至暗红色。目前,国内外对红花的化学成分研究较多,至今已经分离得到包括查尔酮、黄酮苷、生物碱及聚炔类等多种类型的化合物超过104种。红花也常被食用,民间有丹参红花粥,黑豆红花饮、红花酒、红花鲶鱼等佳肴。本实验采用柱层析色谱(如大孔树脂柱、硅胶柱、MCI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等)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采用光谱以及理化性质等手段鉴定了10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经波谱解析鉴定为Cath amutoside A,另外9个为已知化合物,分别为:二氢红花菜豆酸-4'-O-β-D-葡萄糖苷甲酯(2)、二氢红花菜豆酸甲酯(3)、Blumenol A(4)、2,6-dimethoxy-1-O-β-D-glucopy ranoside(5)、3,4,5-叁甲氧基苯酚(6)、3,4,5-叁甲氧基苯乙醇(7)、4-羟基-3,5-二甲氧基苯丙酸(8)、对羟基苯甲酸(9)、β-谷甾醇(10)。其中,化合物Blumenol A(4)、3,4,5-叁甲氧基苯酚(6)、3,4,5-叁甲氧基苯乙醇(7)、4-羟基-3,5-二甲氧基苯丙酸(8)为首次从红花中分离得到。红花有多种药理活性作用。本研究对红花各个洗脱组分都进行了活性追踪的心肌细胞保护活性实验。利用大鼠胚胎心肌细胞株H9c2的MTT法进行实验,结果显示,红花水提物经10%和30%大孔树脂乙醇洗脱部分有较好的活性。继续追踪发现,红花水提物经30%大孔树脂乙醇洗脱的部分,再经40%ODS反相柱洗脱的部分,继续经葡聚糖LH-20凝胶色谱洗脱后的第六个流份有最强的活性,其作用超过了阳性对照丹参提取物的心肌保护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也对分离得到的10个化合物进行了A549人肺癌细胞毒活性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所有的化合物均未对A549人肺癌细胞显示出明显的细胞毒活性作用。本论文对红花的化学成分、及其心肌保护和抗肿瘤细胞毒活性进行了研究,为红花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实验数据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6-04-18)

袁茂叶[7](2015)在《红花中亚精胺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花是菊科红花属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干燥管状花,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降血压和降血脂等功效,在我国已有2500年的药用历史。目前,从红花中己分离得到250多个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类、聚炔类、烷基二醇类、有机酸类、甾体类、亚精胺类等。亚精胺类化合物即具有H2N(CH2)3NH(CH2)4NH2结构单元的多胺类化合物,显示出了广泛的生物活性,但对此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的研究多见于某一个单体化合物,未见系统研究不同构型的亚精胺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差异,赵刚等人曾报道亚精胺类化合物N1, N5-(Z)-N10-(E)-tri-p-coumaroylspermidine对5-羟色胺(5-HT)再摄取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因此,本文旨在分离红花中4个不同构型的香豆酰基取代的亚精胺类化合物,研究4个亚精胺类化合物对5-HT再摄取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不同构型的亚精胺类化合物对5-HT再摄取的抑制作用的差异。此外,对亚精胺类化合物的分离以及生物活性的研究已见多篇文献报道,但对亚精胺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研究却未见文献报道,因此本文首次建立了可同时测定4个亚精胺类化合物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为以后亚精胺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研究提供了基础。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亚精胺类化合物分离纯化:首先采用中低压柱色谱对红花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极性分段;利用HPLC-Q- Exactive-MS技术快速寻找亚精胺类化合物所在部位;然后,采用Sephadex-LH 20柱分离、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目标化合物;最后,通过ESI-MS数据、HPLC-Q-Exactive-MS结果、以及1H-NMR数据与文献对照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最终分离得到4种亚精胺类化合物和一种芳香类化合物以及一种黄酮苷类化合物,分别为N1,N5,N 10-(Z)-tri-p-coumaroylspermidine (1), N1,N5-(Z)-N10-(E)-tri-p-coumaroylspermidine (2), N1(E)-N5-(Z)-N10-(E)-tri-p-coumaroylspermidine (3), N1,N5,N10-(E)-tri-p-coumaroyl-spermidine (4),紫丁香苷(5)以及山奈酚3-O-芸香糖苷(6)。2.亚精胺类化合物光致异构现象:文献报道反式结构的亚精胺类化合物存在光致异构现象,因此,本文采用HPLC法,观察了各亚精胺类化合物在日光或者254nm紫外光照射下的光致异构现象。结果发现发现各亚精胺类化合物单体在光照条件下可转化为其余叁种异构体,并最终以一定比例的混合物的形式存在。光照条件相同时,不同构型的化合物最终可达到同一个平衡状态,光照条件不同时,光致异构化后达到的平衡状态亦不同,即各亚精胺类化合物光致异构化后最终达到的平衡状态因光照条件的不同而不同。此外,在避光条件下各亚精胺类化合物则均较稳定,未有异构现象发生。3.亚精胺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采用经典的大鼠脑突触体[3H]-5-HT再摄取抑制实验方法,初步研究了4个不同构型的亚精胺类化合物对大鼠脑突触体[3H]-5-HT再摄取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4个亚精胺类化合物对[3H]-5-HT再摄取皆有抑制作用,但在同一浓度水平下,不同构型的亚精胺类化合物对[3H]-5-HT再摄取的抑制效果不同,全顺式结构的亚精胺类化合物1抑制作用最弱,亚精胺类化合物2和3抑制作用较好。此外,本文利用体外实验方法,利用半自动凝血分析仪,研究了化合物对凝血酶原时间(PT)的影响,结果发现各化合物均无延长PT时间的作用。4.亚精胺类化合物含量测定研究:本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亚精胺类化合物1,2,3,4的含量为考察指标建立了4个亚精胺类化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含量分析方法,该方法可同时测定4个亚精胺类化合物的含量,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靠。(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5-06-01)

赵剑锋[8](2014)在《红花注射液生物活性成分及质量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花注射液由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经水煮醇沉等工艺加工而成,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脉管炎、闭塞性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显着。目前对红花注射液的研究多集中于药理、毒理及临床方向,活性成分研究主要针对羟基红花黄色素A,其它物质基础研究薄弱。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总黄酮与红花黄色素类为红花注射液中主要活性成分,其它成分未见活性研究报道,因此有必要对相应活性成分进一步深入研究。结合前期研究结果,采用多种分离分析方法(聚酰胺、Sephadex LH-20、ODS、HPLC和LC-MSn等)并结合相关的药理模型,对红花注射液中黄酮等化学成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初步阐明了其中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成分。醌式查尔酮类成分活性好,但含量较低、稳定性较差、不易分离,我们建立了该类成分的指纹图谱,以便更好地控制红花注射液的产品质量,并对其中4个特征色谱峰进行了指认。依据体外抗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活性结果,建立了同时测定红花注射液中3种活性成分含量的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对红花注射液进行了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经核磁、质谱等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分别为:野黄芩苷(1)、山柰酚-3-O-β-芸香糖苷(2)、羟基红花黄色素A (3)、芦丁(4)、香豆酸(5)、腺苷(6)、紫丁香苷(7)、(3E)-4-(4'-羟基苯基)丁-3-烯-2-酮(8)、(8Z)-癸烯-4,6-二炔-1-O-葡萄糖苷(9)、对羟基苯甲醛(10)、(2E,8E)-十四烯-4,6-二炔-1,12,14-叁羟基-1-O-葡萄糖苷(11)、山柰酚-3-O-β-槐糖苷(12)、尿苷(13)、二氢红花菜豆酸(14)、肉桂酸(15)和山柰酚(16)。化合物1,2,7,9,11,12均为首次从红花注射液中分到。2.体外家兔抗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除了化合物5外,其它化合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尤其是化合物2,3,9,12均与红花注射液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测定结果相近。3.基于红花注射液现行质量标准,我们通过对红花注射液进行前处理,采用HPLC-UV法分离,将红花注射液色谱图导入到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色谱指纹图谱评价系统》软件(2010年版)中,进行色谱峰匹配,建立了红花注射液中醌式查尔酮类成分指纹图谱,图谱中显示13个共有峰,通过液质联用在线分析,确定了4个化合物的结构并进行了裂解途径的推测。同一厂家的9批红花注射液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各批次红花注射液中醌式查尔酮类成分无论是种类还是含量均没有显着差异,这表明红花注射液生产工艺相对稳定。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可以初步了解红花注射液中醌式查尔酮类成分组成情况,可以作为检测红花注射液质量的一种方法。4.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结果表明,(8Z)-癸烯-4,6-二炔-1-O-葡萄糖苷(9)与紫丁香苷(7)活性较好,而且含量高。在现有质量标准中,仅对羟基红花黄色素A单一指标进行含量测定,在此基础上,采用HPLC-UV建立了同时测定红花注射液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紫丁香苷以及(8Z)-癸烯-4,6-二炔-1-O-葡萄糖苷3种活性成分含量方法,并对9批成品进行了含量测定,发现3种活性成分含量没有显着性差异。该方法简单方便、科学合理,可为红花注射液质量标准的进一步提高与完善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期刊2014-06-01)

陈晨,刘倩,张媛,秦媛媛,贺庆[9](2013)在《红花注射液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多种活血化瘀类药物的药效学模型中筛选红花注射液生物活性测定的方法。方法:用4个不同厂家的红花注射液,根据功能主治相关的5种药效学实验方法(包括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实验、小鼠急性脑缺血缺氧实验、小鼠体内血栓实验、小鼠断头存活实验、家兔体外抗血小板聚集实验),筛选1~2种设计合理、操作简便、指标明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的方法作为其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结果:小鼠体内血栓和家兔体外抗血小板聚集实验符合要求。结论:小鼠体内血栓实验和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为红花注射液生物活性测定的方法。(本文来源于《药物分析杂志》期刊2013年01期)

陈晨[10](2011)在《红花注射液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课题以红花注射液为研究对象,确定其生物活性测定的方法,优化试验条件,明确红花注射液的主要活性成分及毒性物质,确定限值剂量及质量判定标准,并研究其主要活性成分的作用机理。方法:(1)用四个不同厂家的红花注射液,根据功能主治相关的5种药效学试验方法,筛选1~2种适宜的方法作为其生物活性测定方法。(2)对选定的试验方法进行正交试验优化条件,确定红花注射液在此条件下的限值剂量和质量标准,并对不同厂家多批次红花注射液进行生物活性测定,验证其限值剂量和质量标准。(3)通过选用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和总黄酮含量不同且合格的红花注射液,采用选定的方法,测定红花注射液的生物活性,确定其活性成分。(4)尾静脉注射钾离子(K~+)、HSYA含量不同的红花注射液0.5ml,观察48小时内小鼠是否有死亡,判定引起毒性反应的物质。(5)采用腹腔注射垂体后叶(Pit)造成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的方法,测定左心室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变化以及观察TTC染色心肌病理组织片,研究其作用机制。结果:(1)小鼠体内血栓和家兔体外抗血小板聚集试验基本符合红花注射液生物活性测定方法要求。(2)小鼠体内血栓试验优化的试验条件为:小鼠腹腔注射红花注射液连续3天,以浓度为3.34g生药/kg的红花注射液作为其生物活性试验的限值剂量,末次红花注射液注射30min后尾静脉注射血栓诱导剂(浓度配比为胶原蛋白0.6mg/ml-肾上腺素0.02mg/ml),当形成血栓后红花注射液保护率≥50%,且经卡方检验与模型组有显着性差异,以此作为判定产品合格的标准。家兔体外抗血小板聚集试验优化的试验条件是:取家兔富血小板血浆(PRP)200μl,红花注射液浓度为5.01g生药/kg作为其生物活性试验的限值剂量,加入50μl浓度为50μg/ml的ADP,当家兔血小板聚集抑制率≥25%,且经T检验与阴性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以此指标作为产品合格的标准,当二者均符合规定者判定为合格,对12批次红花注射液进行生物活性测定,83.3%通过此标准。(3)当总黄酮含量基本一致时,随着HSYA含量降低,抗小鼠体内血栓形成的保护率和家兔体外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也随之降低;当HSYA含量基本一致时,随着总黄酮含量下降,保护率和抑制率也随之降低;当红花注射液中HSYA和总黄酮的含量均低时,其保护率和抑制率也均低。(4)通过尾静脉注射红花注射液,观察48小时内小鼠死亡数发现,当K~+<1600μg/ml时,各厂家红花注射液HSYA和K~+变化时,小鼠均无死亡;当K~+>1600μg/ml时,HSYA在0.03mg/ml-0.82mg/ml范围内的红花注射液,小鼠均有死亡,工艺中加入除去K~+步骤后,小鼠均无死亡。(5)红花黄色素可导致SOD活性增加,MDA含量降低,呈剂量关系,且与模型组有显着性差异;经TTC染色,红花黄色素组梗死区面积少于模型组,且呈剂量关系。结论:建立红花注射液生物活性测定方法为小鼠体内血栓形成试验和家兔体外抗血小板凝聚试验。明确两种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的限值剂量:小鼠体内血栓形成试验为3.34g生药/kg;家兔体外抗血小板聚集试验的为5.01g生药/kg。确定红花注射液生物活性测定标准。明确红花注射液主要活性物质为羟基红花黄色素A和总黄酮,主要毒性物质是K~+。初步确定红花注射液主要活性成分作用机制与抗氧化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期刊2011-07-01)

红花生物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讨红花注射液各生产工艺环节对红花注射液品质的影响,该研究以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体外抑制血小板聚集率为指标,评价了红花注射液生产过程中的提取、浓缩、2次醇沉、水沉、2次灭菌等关键环节中间体的生物活性,并运用HPLC测定了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红花注射液的制备工艺流程进展,各中间体的体外抑制血小板聚集率逐渐降低,延长APTT活性变化趋势为先降低然后又升高。此外,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的含量逐渐降低,对羟基肉桂酸的含量升高,并且产生了新的化学成分对羟基苯甲醛。以上结果说明在红花注射液生产制备关键环节中,灭菌环节对红花注射液的生物活性和HSYA的含量影响较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花生物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1].闫亚峰,宋忠兴,刘妍如,唐志书,段金廒.基于“生物活性-质量标志物”关联的红花等级评价研究[J].中草药.2019

[2].梁萌萌,李石飞,王凯红,张立伟.红花注射液制备过程关键环节中间体生物活性及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变化规律[J].中国中药杂志.2018

[3].王凯红.红花注射液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8

[4].李中尧.红花酢浆草的生物活性分析及其化学成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6

[5].冯五文,李瑞煜,董芹,章从恩,李光全.红花注射液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的建立与质量评价[J].中药与临床.2016

[6].何蕾.红花提取物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6

[7].袁茂叶.红花中亚精胺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5

[8].赵剑锋.红花注射液生物活性成分及质量标准研究[D].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2014

[9].陈晨,刘倩,张媛,秦媛媛,贺庆.红花注射液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的筛选[J].药物分析杂志.2013

[10].陈晨.红花注射液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的研究[D].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2011

标签:;  ;  ;  ;  

红花生物活性论文-闫亚峰,宋忠兴,刘妍如,唐志书,段金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