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动物群落论文-李瑞娇,齐喜荣,王益昌,张军燕,任敬

浮游动物群落论文-李瑞娇,齐喜荣,王益昌,张军燕,任敬

导读:本文包含了浮游动物群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河陕西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

浮游动物群落论文文献综述

李瑞娇,齐喜荣,王益昌,张军燕,任敬[1](2019)在《黄河陕西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动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黄河陕西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更好地进行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于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在该河段设定了7个研究断面,对其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4次调查,同时对15项水环境指标和同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监测和调查。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动物20种,其中原生动物4种,轮虫10种,枝角类3种,桡足类3种,夏季浮游动物种类数最多,为16种,冬季最少,仅有5种;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25~3 800个/L和0.00001~1.24 mg/L,春夏较大、秋冬较小,空间上整体呈现上游低、下游高的分布趋势;浮游动物优势种为小旋口虫(Spirostomum minus)、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和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均值为0.65~0.83,Margalef指数为1.08~2.49,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39~0.60;7个断面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影响浮游动物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pH值和重金属铬(Cr)。(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郭刘超,吴苏舒,樊旭,胡晓东,吴沛沛[2](2019)在《高邮湖各生态功能区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水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和水质现状,于2016年1月、4月、7月、10月对高邮湖后生浮游动物进行定量调查,测定各项水质理化参数,并基于全湖和各生态功能分区,采用水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后生浮游动物优势种群组成、B/T指数对高邮湖营养状况进行多指标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此次调查高邮湖后生浮游动物有17科、27属、47种;其中轮虫7科、14属、28种,占总种类的59.6%;枝角类5科、7属、10种,占总种类的21.3%;桡足类5科、6属、9种,占总种类的19.1%,小型后生浮游动物(轮虫)的生物密度和种类所占比例较高,而大型后生浮游动物(甲壳动物)占比较低。后生浮游动物年均密度为1 434.7个/L,年均生物量为3.2070 mg/L。高邮湖水质总氮、总磷均为超标项目,全湖和各生态功能区的水质指标与后生浮游动物评价结果相吻合,表明高邮湖已经为富营养型湖泊,处于轻度富营养化阶段。(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王硕,杨涛,李小平,陈佳[3](2019)在《渭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于2017年10月和2018年6月对渭河流域内12个采样点的浮游动物种类、物种密度、生物量和水温、电导率、溶解氧浓度和pH等水质指标进行调查,并利用生物多样性指数法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共鉴定出57种浮游动物(原生动物11种、轮虫33种、枝角类7种、桡足类6种)。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枯水期浮游动物密度变化范围在0.72—7.84 ind./L,平均密度为(2.79±2.11) ind./L;浮游动物生物量为0.38—6.15 mg/L,平均生物量为(2.31±2.64) mg/L; CCA分析表明,水温、溶解氧、海拔和电导率与渭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有明显的相关性;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分别为1.07、0.69。丰水期浮游动物密度变化范围在0—179.02 ind./L,平均密度为(16.66±49.18) ind./L;浮游动物生物量0—2448.12 mg/L,平均生物量为(243.96±673.78) mg/L;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分别为0.78、1.15。依据浮游动物种类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为渭河水系北道、林家村为中度污染,魏家堡为重度污染,咸阳、临潼、华县为轻度污染;泾河水系杨家坪、雨落坪、张家山为中度污染;北洛河水系刘家河、交口河、状头为中度污染。(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陆丹,张静,耿昭克,王司阳,贾洁[4](2019)在《黄河干流玛多段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黄河源后生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于2016年8月、10月和2017年5月、8月、10月分别对黄河干流玛多段5个站点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①共监测到后生浮游动物62种,其中轮虫45种、枝角类10种、桡足类7种。②后生浮游动物种类和密度呈现出不同的季节变化趋势,种类数在10月最大,8月次之,5月最小;密度组成在8月最大,10月次之,5月最小。③根据后生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利用指示生物法进行河流水质评价,目前玛多段水体清洁、水质状况优良。④后生浮游动物优势种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CCA结果显示,玛多段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分布主要受水体pH值、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以及温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9年11期)

张坤[5](2019)在《长江安徽段通江湖泊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安徽段两岸湖泊众多,均为浅水性湖泊,水生生物物种丰富,与长江保持连通状态,形成江水入湖或者湖水进江的湖泊模式。在安徽段,主要有龙感湖、黄大湖、泊湖、武昌湖、升金湖、菜子湖、破罡湖、白荡湖等湖泊,统称为通江湖泊,总面积约为1498.97km2。由于长期受到季风和长江的影响,这些湖泊形成了独特的水位波动模式:涨水期—丰水期—退水期—枯水期。长期湖泊渔业围网养殖、增加的极端气候,使得这些通江湖泊的生态系统不仅遭受来自人类活动的干扰还要受到极端气候的威胁,因此,通江湖泊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维持机制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热点问题。浮游动物是水体生态系统独特的生命形式之一,尤其是浮游甲壳动物和轮虫,不仅因为其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的生殖方式,还因为其在食物链中充当的连接初级生产者和高级消费者的角色。浮游动物对环境变化敏感性,在形态上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水体健康评价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可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本研究以长江安徽段龙感湖、黄大湖、泊湖、武昌湖和升金湖5个典型通江湖泊的浮游动物为研究对象,阐明浮游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功能群结构,分析通江湖泊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和空间分布格局,识别驱动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关键因子,进一步探讨洪水和围网养殖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揭示通江湖泊水生生态系统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长江安徽段5个通江湖泊中,共鉴定浮游动物68种,其中轮虫40种,枝角类17种,桡足类11种。浮游动物的优势种类主要是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 leuckarti)、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cochlearis)、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及剑水蚤幼体(Cyclopidaenauplius)。5个通江湖泊的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为398.6 ind./L,其中枝角类占7.0%,桡足类占9.0%,而轮虫相对密度占83%。5个通江湖泊的浮游动物年平均生物量为2.58±1.74 mg/L,其中桡足类的年平均生物量最大,为1.01±0.61mg/L。在5个通江湖泊中,枝角类的年平均密度最小值为5.21±4.08 ind./L,出现在武昌湖,其最大值(54.32±57.69 ind./L)出现在龙感湖。桡足类的年平均密度最大值(59.74±31.86 ind./L)也出现在龙感湖,而最小平均密度(6.31±4.57 ind./L)则出现在升金湖。轮虫的平均密度是枝角类和桡足类的2倍以上,年平均密度最大值为772.39±385.80 ind./L,出现在龙感湖,而其最小值(34.67±27.47ind./L)出现在升金湖。轮虫的相对丰度在各季节均超过50%,夏季相对较低,为55.41%。轮虫最大密度(1139.2 ind./L)出现在秋季,在夏季达到最小值(89.36 ind./L)。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相对丰度最大值均出现在夏季,分别为24.71%和19.87%。枝角类的平均密度在春季为最大值(57.7 ind./L),之后逐渐减小,在冬季达到最小值(0.34 ind./L)。桡足类的平均密度从春季到夏季逐渐增加,秋季到达最大值(39.85 ind./L),冬季下降到最小值(8.72ind./L)。此外,在通江湖泊中,不同季节轮虫的平均密度均显着高于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平均密度(P<0.05)。(2)在通江湖泊中,浮游动物β多样性在春季达到最大值(25.81),而在冬季为最小值(14.98),夏季和秋季分别为19.09和19.59。显示,在四个季节中,不同的通江湖泊浮游动物差异不明显,但在冬季各个通江湖泊的浮游动物相似性较高。(3)根据浮游动物的营养层次和滤水类型等特征,长江安徽段通江湖泊把鉴定出的22科68种浮游动物共划分轮虫滤食者(RF)、轮虫捕食者(RP)、浮游型滤食者(PF)、浮游型捕食者(PP)、底栖型滤食者(BF)等5个功能群。在通江湖泊浮游动物功能群的组成中,滤食性的轮虫种类最多,捕食性的轮虫种类最少。浮游动物功能群中的种类数随着季节的变化逐渐降低,春季种类最多,冬季最少。RF功能群的种类数明显高于其他功能群的种类数,春季有,夏季和秋季变化不大,分别为,冬季最少有分别为31种、30种、29种和12种。在不同的通江湖泊中,浮游动物功能群的种类数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浮游动物PF功能群的种类数在泊湖为最大值(12种),而在龙感湖为最小值(9种);PP功能群的种类数在龙感湖达到最大值(9种),而最小值出现在升金湖(2种);BF功能群的种类数在武昌湖和龙感湖均达到较高值,为7种;RF功能群的种类数最大值(31种)出现在龙感湖,最小值(18种)在升金湖中。(4)本研究中,在极端水位波动下,华阳河湖群的水环境因子发生了显着变化。叶绿素a、总氮和总磷显着高于常规水位波动的年份(P<0.05)。在极端水位波动的年份,共检测到浮游甲壳动物23种、轮虫39种,均高于常规水位波动年份。但常规水位年份的浮游甲壳动物和轮虫的生物量与密度均显着高于极端水位波动年份(P<0.05)。相较于常规水位波动年份,极端水位波动年份的浮游动物除受温度(WT)和水深(WD)的影响外,总磷(TP)(P<0.01)和pH(P<0.05)也显着影响通江湖泊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5)在渔业养殖湖泊中,无围网养殖的武昌湖的浮游动物种类数为41种,少于龙感湖、黄大湖和泊湖等有围网养殖湖泊的53种。武昌湖浮游动物的常见和优势种类是短尾秀体溞(D.brachyurum)、台湾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taihokuensis)、螺形龟甲轮虫(K.cochlearis)、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和剑水蚤幼体(Cyclopidae nauplius),而在围网区内外则是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裂足轮虫(Schizocerca diversicornis)、针簇多肢轮虫(P.trigla)和剑水蚤幼体(Cyclopidae nauplius)。武昌湖密度和生物量显着低于围网区内外(P<0.05)。浮游动物密度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武昌湖的采样点聚集于同一个分支,而泊湖围网内外的采样点则相对分散。连通性更好的龙感湖和黄大湖的围网外采样点则多数聚集到一起。此外,在不同捕食压力下,通江湖泊的浮游动物体长无显着变化(P=0.881),最大平均体长为0.73±0.18 mm,出现在围网内的采样点中。在无围网的武昌湖,大型枝角类盔形溞(Daphnia galeata)的密度显着少于围网区内外(P<0.05),围网外抱卵雌体达到1.4%,略高于围网内,围网内盔形溞幼体和未成熟雌体则高于围网外,这可能与鱼类的捕食压力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11-01)

代培,王银平,匡箴,蔺丹清,杨彦平[6](2019)在《长江安庆新洲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长江安庆新洲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于2017年2月、4月、8月和11月对该水域进行了浮游动物及水环境因子调查采样。新洲水域共采集鉴定浮游动物32属46种,其中原生动物9属12种,轮虫9属13种,枝角类9属12种,桡足类5属9种;优势种共11种,其中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为4个季度共有优势种,淡水麻铃虫(Leprotintinnus fluviatile)和球状许水蚤(Schmackeria forbest)为夏季特有优势种。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值分别为192.53 ind.·L-1和0.15 mg·L-1,群落结构以小型浮游动物为主。浮游动物现存量季节差异明显,原生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而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均为春、秋季较高,夏季最低。同时,浮游动物空间分布格局也存在较大差异,干流和南汊水域浮游动物物种数最多,北汊最少,密度和生物量则表现为干流和北汊水域高于南汊,中汊水域最低。典型对应分析表明,总氮、高锰酸钾盐指数、温度和浊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P<0.05),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与其余3个季节差异显着,且与温度和浊度呈正相关,与总氮和高锰酸钾盐指数等呈负相关。(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杨秋菊,彭婷婷,秦滔,李宜芳,梁正其[7](2019)在《印江县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印江县主要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8年7—8月在印江县主要水域进行采样分析。结果显示,在印江县共采集到浮游动物4门22属34种,轮虫类、桡足类、原生动物和枝角类物种数占浮游动物物种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7.06%、38.24%、8.82%和5.88%。优势种类为4门6属10种,其中桡足类5种,轮虫类3种,原生动物1种,枝角类1种。印江县主要水域的浮游动物密度变幅为24.12~363.89 ind./L;生物量变幅为0.2071~1.4118 mg/L;群落丰富度指数(Dm)变幅为3.27~5.44;香农指数(H')变幅为0.69~3.69;均匀度指数(J')变幅为0.35~0.88。从多样性指数分析来看,水体介于β-中污染带到轻污染带之间。通过综合分析,印江县水域整体上说为β-中污染或贫营养水平。(本文来源于《水产养殖》期刊2019年10期)

谢福武,梁计林,邢孔敏,刘红晨[8](2019)在《夏季海南东、南沿岸珊瑚礁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8年8月对海南东、南海域展开断面调查研究,共获取了18个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群分布和群落结构变化,旨在了解不同区域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结果表明:海南东、南沿岸共鉴定浮游动物43属62种,浮游幼体23类,分为河口类群、暖水沿岸类群和暖水广布类群共叁个生态类群,浮游动物种群组成以桡足类占优势,优势种以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肥胖箭虫(Sagittaenflata)、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dioica)、长尾类幼体(Macruralarva)、鱼卵(Fisheggs)、双生水母(Diphyeschamissonis)等种类组成。浮游动物个体丰度、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等参数均存在区域性差异,整体呈现为叁亚>琼海>文昌,湿重生物量则为琼海>叁亚>文昌。总体而言,叁亚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整体优于文昌和琼海地区,浮游动物种类丰富度与多样性整体呈较高水平。(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程宏,徐炳旭,刘溢馨,马祖友,石志洲[9](2019)在《宁德市东部海域浮游动物群落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浮游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海洋食物链的主要环节。为科学保护和评价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文章基于2016年春、秋季宁德市东部海域的相关调查结果,采用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以及去趋势对应分析法和冗余分析法,分析浮游动物群落及其与温度、pH值、溶解氧、无机氮、无机磷和化学需氧量6个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春、秋季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12类67种,季节和站位差异不大,均以水母类、桡足类和浮游幼虫为主;共出现优势种18种,春、秋季分别以桡足类和水母类为主,相同优势种仅有2种;3种指数分布无明显季节差异,但秋季指数总体较高;春、秋季浮游动物种类分别与各水环境因子呈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其中温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种类的最主要水环境因子。(本文来源于《海洋开发与管理》期刊2019年08期)

贺雨涛,刘光兴,房静,陈洪举[10](2019)在《2008年夏季南黄海浮游动物群落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南黄海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及其变化,利用2008年8月在南黄海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多样性和优势种类,并对浮游动物的群落进行了划分。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72种、浮游幼虫27类,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为1054.9 ind/m~3,丰度的平面分布呈现出由沿岸水域向中部水域升高的趋势,生物多样性的分布趋势与之相反。根据浮游动物组成的相似程度,将研究海区浮游动物划分为3个群落:南黄海沿岸群落、南黄海中部群落和长江口沿岸群落,并对各群落进行了种类组成、丰度、生物多样性和优势种类的分析。本研究的群落划分结果与之前的研究基本一致,但近半个世纪以来,南黄海浮游动物群落地理分布的南界向北有所推移。(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浮游动物群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和水质现状,于2016年1月、4月、7月、10月对高邮湖后生浮游动物进行定量调查,测定各项水质理化参数,并基于全湖和各生态功能分区,采用水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后生浮游动物优势种群组成、B/T指数对高邮湖营养状况进行多指标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此次调查高邮湖后生浮游动物有17科、27属、47种;其中轮虫7科、14属、28种,占总种类的59.6%;枝角类5科、7属、10种,占总种类的21.3%;桡足类5科、6属、9种,占总种类的19.1%,小型后生浮游动物(轮虫)的生物密度和种类所占比例较高,而大型后生浮游动物(甲壳动物)占比较低。后生浮游动物年均密度为1 434.7个/L,年均生物量为3.2070 mg/L。高邮湖水质总氮、总磷均为超标项目,全湖和各生态功能区的水质指标与后生浮游动物评价结果相吻合,表明高邮湖已经为富营养型湖泊,处于轻度富营养化阶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浮游动物群落论文参考文献

[1].李瑞娇,齐喜荣,王益昌,张军燕,任敬.黄河陕西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动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水生态学杂志.2019

[2].郭刘超,吴苏舒,樊旭,胡晓东,吴沛沛.高邮湖各生态功能区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水质评价[J].水生态学杂志.2019

[3].王硕,杨涛,李小平,陈佳.渭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评价[J].水生生物学报.2019

[4].陆丹,张静,耿昭克,王司阳,贾洁.黄河干流玛多段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研究[J].人民黄河.2019

[5].张坤.长江安徽段通江湖泊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D].安徽大学.2019

[6].代培,王银平,匡箴,蔺丹清,杨彦平.长江安庆新洲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9

[7].杨秋菊,彭婷婷,秦滔,李宜芳,梁正其.印江县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初步研究[J].水产养殖.2019

[8].谢福武,梁计林,邢孔敏,刘红晨.夏季海南东、南沿岸珊瑚礁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J].海洋科学.2019

[9].程宏,徐炳旭,刘溢馨,马祖友,石志洲.宁德市东部海域浮游动物群落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9

[10].贺雨涛,刘光兴,房静,陈洪举.2008年夏季南黄海浮游动物群落特征[J].海洋环境科学.2019

标签:;  ;  ;  ;  

浮游动物群落论文-李瑞娇,齐喜荣,王益昌,张军燕,任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