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木溃疡病论文-王庆灵,崔建州,赵嘉平

树木溃疡病论文-王庆灵,崔建州,赵嘉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树木溃疡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树木溃疡病,引物M13,分子标记,rDNA内转录间隔区

树木溃疡病论文文献综述

王庆灵,崔建州,赵嘉平[1](2013)在《M13分子标记快速区分树木溃疡病原真菌的种类》一文中研究指出树木溃疡病菌具有寄主多样性、危害症状复杂且分布广泛的特点,快速简便地区分真菌类别是杨树溃疡病研究及防治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对树木溃疡病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发现以M13为引物的PCR扩增可以在不同的种类之间产生稳定分化的带型。因此,本研究分离了43株18种树木溃疡病相关真菌,并且对这些菌株进行rDNA-ITS序列测定及M13-PCR。结果显示,M13带型差异与真菌的特定种类相对应。因此,认为M13分子标记可以准确快速地鉴定、区分树木溃疡病菌。(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冯小慧[2](2012)在《树木溃疡病菌多重PCR-基因芯片检测技术构建及在生态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杨树溃疡病病原种类多样,寄主广泛。无性型多样,种间形态特征有重迭;有性型不常发现,且病原的检测常受到地理、寄主、分类知识的限制,由此需要发展非依赖分离培养方法的病原鉴定和林间诊断技术。通过对多种核酸模板和具遗传标记功能的多个靶标核酸序列(基因)的扩增、测序和比对,多重PCR扩增技术及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可以直接用于环境样本的分析。多重PCR同时平行通量扩增多个模板或位点,芯片具有同时平行通量检测多种病原菌的潜力,二者的联合可完成快速高通量并行的检测多个物种,目前对多种溃疡病病原的研究中还没有应用多重PCR-基因芯片(ArrayTube)技术。本研究目的虽是建立树木溃疡病快速高通量鉴定的多重PCR-基因芯片技术平台,但该技术同时能够适应于以生物种群分析和鉴定为基础的其他林业微生物研究与开发应用中,能有效地解决和准确的鉴定鉴别及分析林业微生物中遇到的快速判定难题,研究结果也为树木病害相关的病原生态学,病害流行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研究通过病原菌种类及其发生溃疡病的严重性,核酸标记信息丰富性等分析,选择以葡萄座球腔菌为主要检测对象,包括Valsa、Leucostoma和Entoleuca属的16个种,并通过BioEdit软件,建立了相关溃疡病病原真菌的靶标核酸序列数据库,分析了种属间靶标序列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和延伸因子(ElongationFactor-1α,EF-1α)差异性,共设计出26对探针(ITS:12条;EF-1α:14条),完成定制ArrayTube芯片。在芯片有效性评估中,首先,搜集12种供试菌株,包括子囊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Valsa sordida,Ascochyta sp.,Botryosphaeria rhodina,Leucostoma sp.,Valsa ambiens,Entoleuca mammata,Leptographiumterebrantis;卵菌Phytophthora cactorum;担子菌Agaricus bisporus;接合菌Cunninghamellabertholletiae。将菌株进行活化培养,提取DNA,选择不同引物(生物素标记)进行单一ITS和EF-1α的PCR和多重PCR扩增;其次,设置不同靶标种属及靶标序列不同浓度对芯片的专化性和灵敏度进行验证;最后,将有效化评估后的多重PCR-ArrayTube芯片技术应用于环境样本中,即以北京12个区县调查点的杨树为对象(24个样本包括12个感病,12个健康),直接提取环境样本总DNA多重PCR扩增之后进行芯片杂交,并以克隆为辅助手段进行芯片检测结果的偏差性验证。研究还就有关病原菌种群多样性伴随的内生菌区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溃疡病病原菌的研究,经过优化,选择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和EF1-728F/EF1-986R,退火温度为55.6℃,各引物终浓度为0.2μM,建立的多重PCR扩增ITS和EF-1α体系,可以成功地扩增出室内供试菌株和环境样本真菌的目的条带。并通过测序比对鉴定出多种来自培养和环境病害组织中的溃疡病病菌,多重PCR能够检测到1ng的基因组DNA。芯片有效性评价上,除E.mammata外杂交11个种,靶标菌株B.dothidea,V.sordida,B.rhodina(L.peudotheobromae)能够杂交上所建立的芯片上特异性(专化性)探针,其余未杂交上靶标探针;除Ascochyta sp.,其余对照菌株L.terebrantis,P.cactorum,A.bisporus,C.bertholletiae杂交结果呈阴性;通过不同浓度(1ng,0.1ng,0.01ng)的多重PCR产物模板研究,表明芯片灵敏度可检出0.1ng的靶标核酸含量。通过对来自北京不同区县的24个样本芯片检测测试表明,芯片能有效直接检测出感病和健康样本中的B.dothidea、V.sordida,与样本的克隆测序得到的结果基本吻合。结合芯片检测环境样本,对采集到的杨树组织环境样本进行了分离纯化、形态鉴定和序列分析后,得到了子囊菌和担子菌;其中Botryosphaeria spp.,Valsa spp.为优势菌,此外还有菌群Coniothyrium spp.、Fusarium spp.、Peyronellaea spp.、Hyalodendriella spp.、Alternaria spp.、Lecanicillium lecanii、Leucostoma niveum、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Schizophyllum commune、Funalia trogii,其中有些菌作为内生菌存在,这为多重PCR-基因芯片的开发以及在病原菌与内生菌关系,病原菌与寄主互作关系以及森林病原菌微生物生态学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2-05-01)

张庆涛,梁军,张星耀[3](2010)在《树木溃疡病病原真菌系统分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真菌常引起木本植物的枯稍或溃疡病害,由于该属真菌内的种非常繁多,所以该属真菌的分类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最初该属真菌曾被分为十八个无性属,之后其中的绝大多数又被划分到色二孢属Diplodia(分生孢子多数卵形,有颜色,厚壁),或者壳梭孢属Fusicoccum(分生孢子多数纺锤形,透明,薄壁)。然而,仍然还有许多种的无性型孢子形态特征介于色二孢属(Diplodia)和壳梭孢属(Fusicoccum)之间,也还有一些记录在葡萄座腔菌科(Botryosphaeriaceae)之外的种,但其无性型明显具有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的特征。最近的一些研究也曾讨论过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真菌与另外一些种的关系,如分生孢子具有隔,有色的种;小穴壳菌属(Dothiorella)无性型或者壳梭孢属(Fusicoccum)无性型的同等无性型座腔壳砖隔孢属(Dichmera)。在世界各地也都有一些新种被发现。本文对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的分类做了一个回顾。(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中国森林保护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0-09-27)

薛云飞[4](2010)在《树木溃疡病病原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代谢产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树木溃疡病主要由病原真菌引起,其中Botryosphaeria属是最为重要的病原菌之一。世界各地屡有该属真菌导致树木溃疡病害的报道。其危害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枝干、果实等。我国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了对树木溃疡病的研究,并在培养中发现该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能产生诱使寄主树木发生病害的代谢物质。本文对Botryosphaeria属真菌在致病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粗毒素萃取后生测试验表明,丙沉中所含成分比丙浮具较强的致病力。方差分析显示,丙浮、丙沉、CK接种北京杨、毛白杨的感病指数差异显着,LSD和Duncan测验均值大小排序为:丙沉>丙浮>CK。毒素透析后生测试验表明,IN液体接种北京杨、毛白杨的感病指数明显高于OUT的接种处理,方差分析二者与CK接种北京杨、毛白杨后的感病面积差异显着,LSD和Duncan测验均值大小排序为:IN>OUT>CK,随着时间的变化IN和OUT处理后的感病面积呈上升趋势,并在15d时IN和OUT的感病指数均达到最大值。其中OUT的致病成分为分子量小于3500的有毒物质。通过HPLC示差面积归一法鉴定透析袋内液体成分,主要成分出现时间为4 min左右,分子量为5000的多糖类化合物。经过Benidict和Seliwanoff试验,初步认为该代谢物成分内含有分子量为5000具致病能力的酮糖类化合物。从试验中得到溶解性较小的白色透明晶体,可以溶于丙酮有机分析纯溶液,部分溶解于乙醇溶液,在水中的溶解性较小,在NaCl水溶液中呈现较淡的茶红色。从物理和化学的一般性质以及相关文献的整理,判断该晶体应为鹿蹄草素或类鹿蹄草素化合物。(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0-05-01)

魏淑花,张星耀,叶建仁,梁军[5](2009)在《树木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不同菌株致病力分化与产毒强弱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溃疡病菌致病力分化与其产毒强弱间的关系,以来源于不同地区、不同寄主上的13个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菌株及其毒素原液(培养滤液)对北京杨Populus×beijingensis的30cm长枝条的致病程度及毒害程度为评价指标,对供试13个溃疡病菌菌株致病力分化、产毒强弱以及致病力分化与产毒强弱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13个溃疡病菌菌株致病力分化和其产毒强弱差异均极显着,达到0.01显着水平。聚类分析将13个菌株分成强、中、弱等3种不同的致病类群和强、中、弱等3种不同的产毒类群。不同溃疡病菌菌株产毒强弱与其致病力强弱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54。(本文来源于《浙江林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王金利,贺伟,秦国夫,陶万强,赵俊[6](2007)在《树木溃疡病重要病原葡萄座腔菌属、种及其无性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在我国的多种树木上采集了56个溃疡病标本,采用形态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ISSR技术)研究病原菌。通过徒手切片和石腊切片观察,供试病原菌有性型为Botryosphaeria dothidea;无性型特征与国外所报道的七叶树壳梭孢(Fusicoccum aesculi)一致。根据ISSR技术得到的系统树显示,供试菌株与国外提供的F.aesculi(有性阶段为B.dothidea)菌株以100%相似性聚为一类。因此,实验采集的树木溃疡病菌是B.dothidea,其无性型不是Dothiorella gregaria,而是F.aesculi,故应使用F.aesculi作为B.dothidea的无性型名称。此外,通过国内的B.do-thidea和国外已发表的B.ribis的特征对照,发现二者确实不同:B.ribis的分生孢子宽度大于8.0μm,L/D值的平均值小于2.6;而本实验测量的B.dothidea的分生孢子宽度在6.2~7.6μm之间,L/D值的平均值在2.9~3.6之间;ISSR所得系统树也显示二者属于不同的种。所以B.dothidea和B.ribis是两个不同的种,而不是同物异名。(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07年01期)

陈海燕,田呈明,梁军,张星耀[7](2006)在《引起树木溃疡病病原菌Botryosphaeria属及相关无性态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引起的树木溃疡病的病原菌B otryosphaeria属及其相关无性态的分类演化、形态特征和寄主种类、分布及危害进行了归纳,并提出其在分类上存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张星耀,赵嘉平,梁军,吕全[8](2006)在《树木溃疡病菌主要类群系统地位及茶藨子葡萄座腔菌的种内一致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利用微卫星引物[(GT)n、(CGA)n、(CCA)n、(GAA)n、(CAA)n、(GA)n]和小卫星引物M13进行的葡萄座腔菌属、盾壳霉属和疡壳孢属真菌的随机扩增微卫星多态性PCR(RAMs_PCR)遗传多样性结果:42个参试菌株被分为4个RAMs分类群;其中22个葡萄座腔菌属菌株和6个小穴壳菌属菌株分布于这4个类群中;RAMs分类群Ⅰ,Ⅱ,IV仅仅由葡萄座腔菌属和小穴壳菌属菌株构成,部分茶子葡萄座腔菌,4个贝伦格葡萄座腔菌和所有的盾壳霉属和疡壳孢属菌株构成了RAMs分类群Ⅲ。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形态学确定的茶藨子葡萄座腔菌种内具有遗传不一致性,形态学上一致的28个茶子葡萄座腔菌菌株识别为4个不同的表观群;造成苹果轮纹病菌和苹果干腐病菌的贝伦格葡萄座腔菌菌株与部分茶子葡萄座腔菌在分子水平上非常相似;研究结果亦显示盾壳霉属与疡壳孢属真菌有着较近的系统关系。(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06年11期)

图雅[9](2005)在《树木溃疡病的多样性及典型菌株核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树木溃疡病是一类危害严重的枝干病害,病原种类多,寄主范围广,症状复杂。研究期间采集了北京、江苏、内蒙、山东、河南、广东江门、山西等地区的树木溃疡类病害标本,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鉴定及多样性分析;首次对引起杨树水疱型溃疡病原菌菌株 A、B、C 进行了染色体 DNA 分离和制备,研究清其最佳产生条件,并对叁菌株的染色体 DNA 的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对采自北京、江苏、内蒙、山东、河南、广东江门、山西地区的杨树及无性系、桉树等 20 个树种的溃疡病标本进行组织分离,得到了 130 个病原真菌菌株,并对其标本及培养子实体结构显微观察,鉴定出 Dothiorella、Fusicoccum、Cytospora、Fusarium、Pestolotia、Phomopsis 和 Dothichiza7 属真菌,在国内首次发现 Fusicoccum侵染桉树,在枝干部形成溃疡斑,桉树是 Fusicoccum 的新寄主,研究了该病菌的生物、生理学特性。2.对采自陕西、辽宁的典型水疱型杨树溃疡病叁菌株(A、B、C)的染色体 DNA 的分离和制备最佳条件的筛选表明,用培养 4~5d 的菌丝体,在 35℃的水温下,pH6.0,0.6mol/L 硫酸镁配制成含 2%溶壁酶酶解处理 6~8h,染色体 DNA 产率最高、质量最好。3.树木溃疡病菌株 A、B、C 的电泳核型初步研究发现,菌株 A、B 至少含有大小相同的两条染色体,一条染色体分子量为1125kb,另一条染色体分子量大于2200kb。(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05-05-01)

吴小芹,何月秋,刘忠华[10](2001)在《葡萄座腔菌属所致树木溃疡病发生与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葡萄座腔菌属 (Botryosphaeriaspp .)真菌能引起多种林木及果树溃疡病 ,在国内外分布十分广泛。通过对近 50年来关于该属菌所致树木溃疡病的有关文献进行统计归纳和分析研究 ,概述了该属菌所致树木溃疡病的发生与为害状况、引起溃疡病的病原真菌及其寄主种类 ;分析讨论了树木溃疡病的发生规律以及多年来在防治该病上所开展的研究工作 ;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01年01期)

树木溃疡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杨树溃疡病病原种类多样,寄主广泛。无性型多样,种间形态特征有重迭;有性型不常发现,且病原的检测常受到地理、寄主、分类知识的限制,由此需要发展非依赖分离培养方法的病原鉴定和林间诊断技术。通过对多种核酸模板和具遗传标记功能的多个靶标核酸序列(基因)的扩增、测序和比对,多重PCR扩增技术及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可以直接用于环境样本的分析。多重PCR同时平行通量扩增多个模板或位点,芯片具有同时平行通量检测多种病原菌的潜力,二者的联合可完成快速高通量并行的检测多个物种,目前对多种溃疡病病原的研究中还没有应用多重PCR-基因芯片(ArrayTube)技术。本研究目的虽是建立树木溃疡病快速高通量鉴定的多重PCR-基因芯片技术平台,但该技术同时能够适应于以生物种群分析和鉴定为基础的其他林业微生物研究与开发应用中,能有效地解决和准确的鉴定鉴别及分析林业微生物中遇到的快速判定难题,研究结果也为树木病害相关的病原生态学,病害流行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研究通过病原菌种类及其发生溃疡病的严重性,核酸标记信息丰富性等分析,选择以葡萄座球腔菌为主要检测对象,包括Valsa、Leucostoma和Entoleuca属的16个种,并通过BioEdit软件,建立了相关溃疡病病原真菌的靶标核酸序列数据库,分析了种属间靶标序列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和延伸因子(ElongationFactor-1α,EF-1α)差异性,共设计出26对探针(ITS:12条;EF-1α:14条),完成定制ArrayTube芯片。在芯片有效性评估中,首先,搜集12种供试菌株,包括子囊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Valsa sordida,Ascochyta sp.,Botryosphaeria rhodina,Leucostoma sp.,Valsa ambiens,Entoleuca mammata,Leptographiumterebrantis;卵菌Phytophthora cactorum;担子菌Agaricus bisporus;接合菌Cunninghamellabertholletiae。将菌株进行活化培养,提取DNA,选择不同引物(生物素标记)进行单一ITS和EF-1α的PCR和多重PCR扩增;其次,设置不同靶标种属及靶标序列不同浓度对芯片的专化性和灵敏度进行验证;最后,将有效化评估后的多重PCR-ArrayTube芯片技术应用于环境样本中,即以北京12个区县调查点的杨树为对象(24个样本包括12个感病,12个健康),直接提取环境样本总DNA多重PCR扩增之后进行芯片杂交,并以克隆为辅助手段进行芯片检测结果的偏差性验证。研究还就有关病原菌种群多样性伴随的内生菌区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溃疡病病原菌的研究,经过优化,选择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和EF1-728F/EF1-986R,退火温度为55.6℃,各引物终浓度为0.2μM,建立的多重PCR扩增ITS和EF-1α体系,可以成功地扩增出室内供试菌株和环境样本真菌的目的条带。并通过测序比对鉴定出多种来自培养和环境病害组织中的溃疡病病菌,多重PCR能够检测到1ng的基因组DNA。芯片有效性评价上,除E.mammata外杂交11个种,靶标菌株B.dothidea,V.sordida,B.rhodina(L.peudotheobromae)能够杂交上所建立的芯片上特异性(专化性)探针,其余未杂交上靶标探针;除Ascochyta sp.,其余对照菌株L.terebrantis,P.cactorum,A.bisporus,C.bertholletiae杂交结果呈阴性;通过不同浓度(1ng,0.1ng,0.01ng)的多重PCR产物模板研究,表明芯片灵敏度可检出0.1ng的靶标核酸含量。通过对来自北京不同区县的24个样本芯片检测测试表明,芯片能有效直接检测出感病和健康样本中的B.dothidea、V.sordida,与样本的克隆测序得到的结果基本吻合。结合芯片检测环境样本,对采集到的杨树组织环境样本进行了分离纯化、形态鉴定和序列分析后,得到了子囊菌和担子菌;其中Botryosphaeria spp.,Valsa spp.为优势菌,此外还有菌群Coniothyrium spp.、Fusarium spp.、Peyronellaea spp.、Hyalodendriella spp.、Alternaria spp.、Lecanicillium lecanii、Leucostoma niveum、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Schizophyllum commune、Funalia trogii,其中有些菌作为内生菌存在,这为多重PCR-基因芯片的开发以及在病原菌与内生菌关系,病原菌与寄主互作关系以及森林病原菌微生物生态学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树木溃疡病论文参考文献

[1].王庆灵,崔建州,赵嘉平.M13分子标记快速区分树木溃疡病原真菌的种类[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

[2].冯小慧.树木溃疡病菌多重PCR-基因芯片检测技术构建及在生态中的应用[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

[3].张庆涛,梁军,张星耀.树木溃疡病病原真菌系统分类研究进展[C].第叁届中国森林保护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10

[4].薛云飞.树木溃疡病病原菌Botryosphaeriadothidea代谢产物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

[5].魏淑花,张星耀,叶建仁,梁军.树木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dothidea不同菌株致病力分化与产毒强弱的关系[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

[6].王金利,贺伟,秦国夫,陶万强,赵俊.树木溃疡病重要病原葡萄座腔菌属、种及其无性型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7

[7].陈海燕,田呈明,梁军,张星耀.引起树木溃疡病病原菌Botryosphaeria属及相关无性态分类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

[8].张星耀,赵嘉平,梁军,吕全.树木溃疡病菌主要类群系统地位及茶藨子葡萄座腔菌的种内一致性[J].林业科学.2006

[9].图雅.树木溃疡病的多样性及典型菌株核型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

[10].吴小芹,何月秋,刘忠华.葡萄座腔菌属所致树木溃疡病发生与研究进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

标签:;  ;  ;  ;  

树木溃疡病论文-王庆灵,崔建州,赵嘉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