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子山地区论文-李向东,郇雅棋

桌子山地区论文-李向东,郇雅棋

导读:本文包含了桌子山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等深流沉积,风海流,石灰岩,碳,氧同位素

桌子山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李向东,郇雅棋[1](2019)在《桌子山地区奥陶系克里摩里组下段等深暖流沉积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晚奥陶世为深水等深流极为发育时期,而等深流对于油气系统中储层的形态特征及烃源岩的分布均具有重要影响。以内蒙古桌子山地区中奥陶统克里摩里组下段为研究对象,在前期等深流沉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薄层石灰岩碳、氧同位素测试结果,对克里摩里组下段沉积时期的等深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克里摩里组薄层石灰岩沉积时期的海水盐度正常,石灰岩与海水之间的氧同位素交换达到平衡,成岩作用对氧同位素的影响甚微。氧同位素测试数据计算古水温为22.2~30.7℃,平均为26.4℃。根据沉积时期深部水体温度较高和盐度正常的特点,推测研究区克里摩里组下段可能为风海流引起的等深暖流沉积,属于海洋表层环流沉积体系。等深暖流沉积的发现预示着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下古生界可能发育自生自储式等深流沉积型油气藏,并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本文来源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2019年04期)

李向东,阙易,郇雅棋[2](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桌子山地区石峡谷剖面中奥陶统克里摩里组下段等深流深水水道沉积》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桌子山地区中奥陶统克里摩里组下段以深灰色薄—中层石灰岩夹灰黑色极薄层泥岩为特征,石灰岩单层略显透镜状且基本未受后期成岩作用改造,其中石峡谷剖面垂向上特征变化明显,是研究该组沉积过程的理想剖面。本次研究在详细的野外观察基础上,依据岩石特征和沉积构造进一步确认克里摩里组深水斜坡沉积背景和等深流沉积,同时详细研究了薄—中层石灰岩的充填特征和形态特征,探讨其水动力特征和沉积机制。结果表明:(1)在粉晶石灰岩和灰泥石灰岩中,晶粒呈散点状分布,粉晶之间为灰泥充填,同时岩层内部具有不均一性,粗粉晶、细粉晶和灰泥呈相间分布;(2)石灰岩主要发育和单层内粒度(方解石晶粒)变化有关的沉积构造,包括具有双向递变特征的粒序层、条带状构造和水平层—均匀层—水平层序列;(3)石灰岩层中透镜体发育,包括薄层中的小型连续透镜体、中层(一般小于30 cm)中的长透镜体以及由多个石灰岩层组成的透镜体,后者侧向上尖灭于页岩或地形高处,其内部单个岩层可呈对称性尖灭;(4)剖面上发育单层石灰岩厚度向上变薄的垂向序列以及由该序列组成的石灰岩迭置层。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认为:克里摩里组下段薄—中层石灰岩沉积于深水底流发育环境,其水动力具有低速、弱—强—弱周期变化和空间上受限的特征,应为等深流水道沉积,其沉积机制可分为3个阶段,即等深流作用前的清水钙质沉积、等深流作用期间对沉积物的改造和等深流作用后的浑水泥质沉积。(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向东,阙易,郇雅棋[3](2018)在《桌子山地区中奥陶统克里摩里组深水等深流沉积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等深流沉积是深水环境中牵引流沉积的重要类型之一。虽然研究程度相对较高,但主要以深海测量和大洋钻探为平台对现代海洋中的等深流进行研究,特别是大洋钻探339航次的执行,将等深流沉积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等深岩丘结构剖析),而对地层记录中的等深流沉积研究却非常薄弱,从而也制约了对等深流沉积的研究,特别是等深流沉积模式的建立。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部桌子山地区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克里摩里组广泛发育等深流沉积,此次在详细的野外观察基础上,对内蒙古乌海市海南区石峡谷剖面进行沉积学研究,该剖面克里摩里组从下到上可分为叁段:下段以薄-中层迭置石灰岩为特征、中段以石灰岩-泥岩岩组与泥岩互层为特征,上段以条纹状泥岩为特征。叁段沉积分别代表了深水环境下等深流水道沉积、天然堤沉积和深水盆地平原区极弱等深流沉积,在垂向上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等深流水下水道-天然堤沉积体系。(本文来源于《高校地质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吴素娟,张永生,邢恩袁[4](2016)在《桌子山地区奥陶系乌拉力克组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的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桌子山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保留了相对完整的奥陶统地层。本文通过对该地区中—上奥陶统乌拉力克组16件碎屑岩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对碎屑岩的源区特征和构造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拉力克组碎屑岩主要为成熟度较低的岩屑砂屑岩,SiO_2为62.74%~85.47%,K_2O/Na_2O比值为2.2~12.9,tFe_2O_3+MgO值为2.6%~7.21%。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曲线呈现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和Eu、Ce负异常特征。砂岩风化蚀变指数(CIA)为66~75,反映温暖、湿润条件下中等的化学风化程度。Zr/Sc和Th/Sc比值共同表明乌拉力克组的碎屑组成不具备"沉积再旋回"的特征。砂岩物源区组成判别图研究表明,乌拉力克组碎屑岩的物源区主要出露长英质沉积岩。砂岩形成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及特征指数分析表明,乌拉力克组主要形成于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相关沉积盆地,具有多物源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王振涛,周洪瑞,王训练,景秀春,张永生[5](2016)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部奥陶纪盆地原型:来自贺兰山和桌子山地区奥陶系的沉积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贺兰山—桌子山地区奥陶纪盆地原型一直存在争议。因此,作为连接盆地与造山带的纽带,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奥陶系的沉积响应特点理应引起重视。贺兰山—桌子山地区奥陶系沉积组合普遍存在二元结构,即下部以发育台地相碳酸盐岩为特征,上部发育一套复理石沉积,代表了盆地原型从伸展向敛合发展的不同阶段。本文选取贺兰山—桌子山盆地东、西缘奥陶系两个代表性的剖面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当时的古地理背景和区域构造演化特征,通过野外露头的详细描述和岩石薄片矿物组分的鉴定,揭示了桌子山地区奥陶纪沉积环境的演变序列和贺兰山地区樱桃沟组的事件沉积特征。借助本文部分作者在桌子山地区同步采样获取的牙形石化石的最新成果,确定了桌子山地区奥陶系二元沉积组合界线处的精确时限为牙形石生物带Pygodus anserinus结束的位置,时间上为晚奥陶世桑比期最早期,接近中、上奥陶统界线的年龄(458.4±0.9 Ma,ICG 2014),这与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纪构造转换面(或是盆山转换面)的时限一致。通过对比研究认为樱桃沟组与其下伏地层构成的被动大陆边缘—复理石沉积序列结构实为前陆盆地序列,代表了贺兰山地区于中奥陶世已进入前陆盆地发育阶段,樱桃沟组复理石沉积序列中多套滑塌角砾岩夹层的存在和显微研究表明阿拉善陆块(?)逐渐靠近华北陆块过程中可能从阿拉善陆块(?)东缘(被动大陆边缘)垮塌的产物。而桌子山剖面奥陶系相同的二元沉积结构,同样对应了Sinclair前陆盆地地层模型的前两个阶段,暗示当时前陆盆地业已影响到了桌子山地区。综合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奥陶纪构造体制由伸展转换为敛合的时限可能代表了阿拉善陆块与华北板块发生了初始碰撞。(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6年04期)

郇雅棋[6](2016)在《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内蒙古桌子山地区中、上奥陶统沉积特征及油气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桌了山地区,地处中国东、西部两大构造区域的南北构造带北段的重要构造位置,北西侧为阿拉善地块、东部为鄂尔多斯地块,南邻秦-祁造山褶皱带,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岩相古地理研究是油气勘探工作的基础。本文以鄂尔多斯西缘中、上奥陶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测和观察剖面的分析,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并结合多种分析手段,深入分析了各岩石类型特征及成因,并且分析了其沉积环境。鄂尔多斯西缘奥陶系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沉积组合,一种沉积相为一套碳酸盐岩沉积,古地理分异不太明显;另一种为半深水—深水相沉积组合。桌子山地区中奥陶统克里摩里组从下到上可分为叁段,下段为浅灰色-深灰色薄层泥晶-粉晶石灰岩夹极薄层灰黑色泥岩,石灰岩边界不平整,呈瘤状、串珠状;中段为深灰色中-薄层石灰岩夹极薄层灰黑色泥岩组合与灰黑色泥岩互层;上段为灰黑色条纹状灰质泥岩,顶部以深灰色块状砾屑石灰岩与乌拉力克组分界。该组位于碳酸盐岩台地向深水盆地转换部位,特别是克里摩里组下段的薄层石灰岩是沉积环境转化的开始阶段。乌拉力克组沉积面貌总体上以黑色页岩为主,底部发育一层砾屑石灰岩。拉什仲组主要由砂质、粉砂质浊积岩与页岩的不等厚互层沉积组成。桌子山地区在寒武纪末短暂的沉积间断后,在早奥陶世-中奥陶世早期基本上为-套碳酸盐沉积。中奥陶世晚期-晚奥陶世早期,由于研究区构造活动剧烈,因构造运动而发生迅速坳陷,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区发育为贺兰裂陷盆地的东侧斜坡,沉积分异明显,相变明显加快。同时区域上构造活动的加强,为深水重力流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的促发机制和坡度条件,克里摩里组下段薄层泥晶—粉晶石灰岩夹极薄层灰黑色泥岩受等深流作用改造形成瘤状石灰岩;东侧古陆构造运动急剧抬升,大量碎屑物质源源不断地通过海底峡谷搬运至盆地边缘,形成了晚奥陶世早期独具特征的陆源碎屑海底扇沉积体系。乌拉力克组形成一套水下滑塌-碎屑流沉积,拉什仲组发育深水浊流水道-天然堤沉积。早奥陶世以台地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中晚奥陶世则以巨厚的陆源碎屑岩特别是浊积岩居主要地位,组成一个完整的生储盖层,有着巨大的油气潜质。(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6-03-25)

卓鱼周[7](2015)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桌子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事件的确定及其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桌子山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该地区为鄂尔多斯盆地构造隆升研究较为薄弱的地方。桌子山地区中-新生代出露地层较全,岩性以砂岩为主。该区自中-新生代以来不同时期受不同构造运动的影响较为强烈。区内断层、褶皱构造发育,且构造线呈近南北向展布。逆冲构造为该区最大的构造特点,且逆冲构造多为断层所破坏。根据区内地层接触关系、地震剖面结构、构造变形特征等可以看出区内部分地层之间出现平行不整合甚至角度不整合,地层不同程度的遭受到剥蚀。从桌子山地区的裂变径迹数据可以得出,该区自叁迭纪以来主要经历了以下叁个时期的快速隆升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55Ma-110Ma)、晚白垩世晚期-古近纪早期(85Ma-45Ma)和新近纪以来(20Ma-OMa)。桌子山东麓断裂东西两侧的样品新近纪以来的隆升速率有一定差异,表明桌子山东麓地区可能存在差异隆升过程。磷灰石裂变径迹热演化史模拟可知桌子山地区中-新生代的隆升剥蚀量可达3000余米。该区地层的隆升剥蚀对应于一定的构造事件。桌子山地区自晚叁迭世以来便受构造活动的强烈影响。晚叁迭世受印支运动的影响,桌子山地区逐步结束了内陆坳陷环境,局部地区开始遭受剥蚀。早-中侏罗世桌子山地区处于弱拉张环境,接受一定范围的沉积。晚侏罗世,桌子山地区开始强烈隆升,并且主要断裂基本形成。侏罗纪隆升剥蚀量可达700m左右。早白垩世隆升速率减小,到了晚白垩世直至古近纪早期,该区强烈隆升,且构造变形作用进一步加强,褶皱、断裂构造基本形成,面貌已接近现今,白垩纪隆升剥蚀量达到1100m左右。新生代以来桌子山地区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而进一步抬升,特别是自上新世以来该区发生了快速隆升,剥蚀量可达1300m左右。桌子山地区中-新生代以来受周围多个块体的联合影响,这些块体的综合作用铸就了该区复杂的应力环境,这是该区构造现象复杂的根源。桌子山地区不同时期的隆升与区域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受控于一定的深部地球动力学环境。(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5-06-30)

赵俊,何幼斌,肖彬,王宁,苑伯超[8](2014)在《桌子山地区中奥陶统乌拉力克组砾屑灰岩沉积特征及深水沉积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桌子山地区中奥陶统乌拉力克组砾屑灰岩为研究对象,根据砾屑灰岩的发育规模、颗粒大小、磨圆、砾屑的主要成分等方面的差异,将砾屑灰岩分为小型砾屑灰岩、小型角砾化砾屑灰岩和大型角砾化砾屑灰岩3种类型,对其沉积特征及深水沉积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桌子山地区中奥陶统乌拉力克组小型砾屑灰岩、小型角砾化砾屑灰岩和大型角砾化砾屑灰岩这3种类型的形成均与碎屑流有关,所反映的碎屑流能量大小也有所差异;桌子山地区中奥陶统乌拉力克组砾屑灰岩沉积模式中,碳酸盐台地为砾屑灰岩提供物质来源,上斜坡一般不发生沉积,下斜坡处发育大型角砾化灰岩,盆地边缘处则沉积小型角砾化砾屑灰岩,深水盆地发育小型砾屑灰岩。(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期刊2014年10期)

肖彬,何幼斌,罗进雄,苑伯超[9](2012)在《内蒙古桌子山地区中奥陶统拉什仲组沉积特征及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桌子山地区中奥陶统拉什仲组主要为灰绿色页岩、灰绿色杂砂岩与灰绿色粉砂岩互层,主要特征为:(1)岩石类型主要包括页岩、杂砂岩、粉砂岩及砂质砾岩等。其中,杂砂岩以细砂级为主,成分较为复杂,以石英和岩屑为主,次为长石,常含盆内生物屑。杂砂岩分选及磨圆中等—差,均以泥质杂基充填,泥质杂基因成岩作用而大多数被(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0-18)

马少华,杨锐,马挨荣,随春明,李光[10](2012)在《西桌子山地区岩溶地下水储存与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桌子山地区岩溶形态主要为裂隙及溶隙,岩溶含水岩组主要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岩溶水主要受近南北向推覆构造的控制,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为富水地段。根据控水构造将研究区内岩溶水划分为岗德尔山、桌子山南段、桌子山北段及千里山四个子系统。根据水动力场、水化学及同位素场特征分析了各子系统补径排条件,其主要受降雨补给,其次为沟谷第四系潜流补给、东部白垩系地下水及上覆碎屑岩裂隙水的补给。岩溶水主径流方向由东向西,通过山前地带,最终排入黄河。通过对动态长观资料的分析确定了本区岩溶水动态类型。采用补给量法计算了岩溶水的天然资源量为0.23×108m3/a,可开采资源量为4.02×104m3/d,并论证了其保证程度。(本文来源于《西部资源》期刊2012年04期)

桌子山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桌子山地区中奥陶统克里摩里组下段以深灰色薄—中层石灰岩夹灰黑色极薄层泥岩为特征,石灰岩单层略显透镜状且基本未受后期成岩作用改造,其中石峡谷剖面垂向上特征变化明显,是研究该组沉积过程的理想剖面。本次研究在详细的野外观察基础上,依据岩石特征和沉积构造进一步确认克里摩里组深水斜坡沉积背景和等深流沉积,同时详细研究了薄—中层石灰岩的充填特征和形态特征,探讨其水动力特征和沉积机制。结果表明:(1)在粉晶石灰岩和灰泥石灰岩中,晶粒呈散点状分布,粉晶之间为灰泥充填,同时岩层内部具有不均一性,粗粉晶、细粉晶和灰泥呈相间分布;(2)石灰岩主要发育和单层内粒度(方解石晶粒)变化有关的沉积构造,包括具有双向递变特征的粒序层、条带状构造和水平层—均匀层—水平层序列;(3)石灰岩层中透镜体发育,包括薄层中的小型连续透镜体、中层(一般小于30 cm)中的长透镜体以及由多个石灰岩层组成的透镜体,后者侧向上尖灭于页岩或地形高处,其内部单个岩层可呈对称性尖灭;(4)剖面上发育单层石灰岩厚度向上变薄的垂向序列以及由该序列组成的石灰岩迭置层。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认为:克里摩里组下段薄—中层石灰岩沉积于深水底流发育环境,其水动力具有低速、弱—强—弱周期变化和空间上受限的特征,应为等深流水道沉积,其沉积机制可分为3个阶段,即等深流作用前的清水钙质沉积、等深流作用期间对沉积物的改造和等深流作用后的浑水泥质沉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桌子山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李向东,郇雅棋.桌子山地区奥陶系克里摩里组下段等深暖流沉积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9

[2].李向东,阙易,郇雅棋.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桌子山地区石峡谷剖面中奥陶统克里摩里组下段等深流深水水道沉积[J].古地理学报.2019

[3].李向东,阙易,郇雅棋.桌子山地区中奥陶统克里摩里组深水等深流沉积模式[J].高校地质学报.2018

[4].吴素娟,张永生,邢恩袁.桌子山地区奥陶系乌拉力克组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的制约[J].地质学报.2016

[5].王振涛,周洪瑞,王训练,景秀春,张永生.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部奥陶纪盆地原型:来自贺兰山和桌子山地区奥陶系的沉积响应[J].地质论评.2016

[6].郇雅棋.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内蒙古桌子山地区中、上奥陶统沉积特征及油气意义[D].昆明理工大学.2016

[7].卓鱼周.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桌子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事件的确定及其构造意义[D].西北大学.2015

[8].赵俊,何幼斌,肖彬,王宁,苑伯超.桌子山地区中奥陶统乌拉力克组砾屑灰岩沉积特征及深水沉积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

[9].肖彬,何幼斌,罗进雄,苑伯超.内蒙古桌子山地区中奥陶统拉什仲组沉积特征及演化[C].第十二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

[10].马少华,杨锐,马挨荣,随春明,李光.西桌子山地区岩溶地下水储存与分布特征[J].西部资源.2012

标签:;  ;  ;  ;  ;  

桌子山地区论文-李向东,郇雅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