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籍英译论文-杜雪琴,黄丽琴

中国典籍英译论文-杜雪琴,黄丽琴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典籍英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典籍英译,中国话语,文树德,《黄帝内经·,素问》

中国典籍英译论文文献综述

杜雪琴,黄丽琴[1](2019)在《中国话语视角的中医典籍英译策略探究——以文树德《黄帝内经·素问》英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医典籍作为中华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与文化维度上体现了中国话语特色。以文树德《黄帝内经·素问》英译本为例,从中国话语的视角,在语言层面以及文化层面探讨中医典籍翻译策略,分析典籍英译中的中国话语传达。(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20期)

常青[2](2019)在《中国哲学典籍英译与话语体系建构——以安乐哲、郝大维《中庸》翻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安乐哲、郝大维《中庸》翻译,对中国哲学典籍英译与翻译话语体系的建构进行反思。第一、阐明安乐哲和郝大维对《中庸》的哲学解读;第二、具体阐述安、郝对《中庸》的哲学翻译;第叁、在翻译实例的基础上,探索典籍翻的话语体系建构;第四、提出关于典籍翻译的话语体系建构的思考。(本文来源于《鞍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吴晓砾[3](2019)在《中国典籍英译对教育国际化促进作用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对外开放是当今时代的需要,中国教育国际化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古老神秘的东方文化是中国教育走向国际化的现实基础,但是语言障碍是影响教育国际化进程推进的重要因素。中国古典文化典籍英译工作的全面推进,将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将为中国国际化教育提供基础性教辅材料,将推动古典文化典籍英译相关的中外学术交流,将推动中外教育合作项目的进一步开展,将提升人民群众的民族情怀。因此,中国古典文化典籍英译工作的推进,将会对中国教育国际化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9期)

严晓江[4](2019)在《典籍英译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典籍英译旨在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观以及中国文明的精神。译者应树立"文化翻译观",合理使用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归化策略在典籍英译初期更容易被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异化策略有助于彰显中西文化差异,在当今时代更应被推崇;由于读者对象不同以及典籍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其复译工作十分必要;在典籍英译实践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典籍英译理论建设,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形成翻译理论形态的多元化。(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曹霞,任晓霏[5](2019)在《论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典籍文化负载词的异化翻译——以《离骚》的叁种英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典籍的语言系统中,文化负载词最能体现典籍所蕴含的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本文以霍克斯、杨宪益、许渊冲英译版本的《离骚》中不同的君王称谓为例,以Lawrence Venuti的异化翻译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译者对《离骚》中文化负载词的不同翻译策略,探究中国典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规范。从文化传播角度来说,霍克斯的翻译策略更能有效地传播《离骚》中的文化负载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本文来源于《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期刊2019年04期)

钱清华[6](2019)在《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语境本体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中国哲学典籍特征对英译语境的影响开展分析,本文明确了我国哲学类名着的发展特征和语境,并以叁个方面为切入点对语境本体性环境下的英译哲学名着的方法对策开展分析,旨在为同行业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建议,有助于我国英译典籍的蓬勃发展。(本文来源于《科教导刊(中旬刊)》期刊2019年06期)

丁立福[7](2019)在《论中国典籍译介之“门槛”——以《淮南子》英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0年,美国学者约翰·梅杰领衔翻译出版了国外第一个英语全译本The Huainanzi;同年,中国学者翟江月携手牟爱鹏也合译出版了国内第一个英语全译本Huai Nan Zi。两译本之差距在于各自副文本层面的诸多不同。由此推之,国内策划出版典籍译本确需采他者所长,尽可能地提供种类较为齐全、内容较为适当、篇幅较为适度的副文本,从而为预期读者构建阅读中国典籍所缺少但也是必须具备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以有效提升译介效果,进一步弘扬中国文化。(本文来源于《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贾岩,贾琳[8](2019)在《中国典籍英译的偏向与本质回归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对典籍英译研究的深入,因跨学科以及边缘学科的兴起,导致对翻译本体认识的淡化,似乎总在外界打转,一致纠缠于表层问题,偏离了核心。本文先对典籍英译研究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其本质以及英译机制谈一下个人的观点与认识。(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21期)

武书敬[9](2019)在《接受美学视域下中国文化典籍《孟子》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多蕴含在中国文化典籍中,而对于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一直以来都是以原作者为中心,忽视了读者的可接受度,翻译效果不佳。基于接受美学理论,注重读者的"期待视野",把读者的接受作为翻译的起点和目标,首先对《孟子》英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对接受美学与翻译的契合点以及接受美学视域下《孟子》的英译之道进行了论述,为中国文化典籍英译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闫畅,王银泉[10](2019)在《中国农业典籍英译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2009—2018)》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下典籍翻译热潮中,中国农业典籍英译尚未受到足够重视。文章依据相近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对中国农业典籍英译近十年间的现状进行检索,对相关翻译问题和策略进行总结,提出要进一步做好农业典籍翻译与对外传播,应该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推进跨文化跨学科混合翻译模式,重视文化对等、突出"文化翻译观",探索有效译介模式等翻译和传播策略,以进一步彰显中国农耕文明和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中国典籍英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析安乐哲、郝大维《中庸》翻译,对中国哲学典籍英译与翻译话语体系的建构进行反思。第一、阐明安乐哲和郝大维对《中庸》的哲学解读;第二、具体阐述安、郝对《中庸》的哲学翻译;第叁、在翻译实例的基础上,探索典籍翻的话语体系建构;第四、提出关于典籍翻译的话语体系建构的思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典籍英译论文参考文献

[1].杜雪琴,黄丽琴.中国话语视角的中医典籍英译策略探究——以文树德《黄帝内经·素问》英译为例[J].现代交际.2019

[2].常青.中国哲学典籍英译与话语体系建构——以安乐哲、郝大维《中庸》翻译为例[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

[3].吴晓砾.中国典籍英译对教育国际化促进作用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

[4].严晓江.典籍英译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传承[J].语文学刊.2019

[5].曹霞,任晓霏.论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典籍文化负载词的异化翻译——以《离骚》的叁种英译为例[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9

[6].钱清华.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语境本体性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

[7].丁立福.论中国典籍译介之“门槛”——以《淮南子》英译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19

[8].贾岩,贾琳.中国典籍英译的偏向与本质回归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

[9].武书敬.接受美学视域下中国文化典籍《孟子》英译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

[10].闫畅,王银泉.中国农业典籍英译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2009—2018)[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标签:;  ;  ;  ;  ;  

中国典籍英译论文-杜雪琴,黄丽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