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配伺服通气论文-李韶今,黎燕群,张敏

匹配伺服通气论文-李韶今,黎燕群,张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匹配伺服通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陈-施氏呼吸,心力衰竭,匹配伺服通气,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匹配伺服通气论文文献综述

李韶今,黎燕群,张敏[1](2011)在《匹配压力支持伺服通气对伴陈-施氏呼吸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匹配压力支持伺服通气(ASV)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陈-施氏呼吸(CSR)的疗效区别及机制。方法:选择存在睡眠期CSR的稳定期CHF患者16例,比较治疗前和分别经ASV和CPAP治疗时睡眠呼吸质量相关参数及心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CPAP及ASV治疗1个月时受试者的夜间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混合性呼吸暂停指数、阻塞性呼吸暂停指数、低通气指数(HI)及睡眠期间脉氧饱和度低于90%的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SpO2<90%百分比)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均为P<0.01),并且ASV治疗1月时受试者中枢性呼吸暂停指数、夜间最低SpO2(miniSpO2)和平均SpO2(meanSpO2)和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水平(NT-proBNP,pg/mL)亦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均为P<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治疗前显着提高(P<0.01)。而CPAP治疗1月时受试者的中枢性呼吸暂停指数、miniSpO2、meanSpO2、NT-proBNP和LVEF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均为P>0.05)。结论:ASV治疗可显着改善CHF患者CSR的AHI,并且可改善心功能。(本文来源于《赣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姚苏梅,张希龙[2](2008)在《匹配伺服通气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残余嗜睡疗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匹配伺服通气(ASV)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后残余嗜睡的影响。方法:选择经正规使用自动调压CPAP(auto-CPAP,APAP)治疗1个月后存在残余嗜睡的42例中、重度OSAS患者作为实验组,均排除其他嗜睡相关疾病,进行ASV治疗1周。另选取APAP治疗1个月后存在残余嗜睡并继续使用APAP治疗1周的2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实验组APAP治疗时和ASV治疗时以及对照组在相同时间段睡眠期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指数(CSAI)、微觉醒指数(MAI)以及最低脉氧饱和度等多导睡眠监测参数,使用Epworth嗜睡量表(ESS)进行白日嗜睡程度的评估,并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可能与嗜睡相关的血浆TNF-α水平。结果:实验组在ASV治疗时与APAP治疗时比较,多导睡眠监测参数、ESS以及血浆TNF-α水平均显著改善(P<0.01)。其中ASV治疗后的ESS由ASV治疗前的较高水平(9.81±0.59)分下降至正常范围(3.98±1.26)分。而对照组中仅平均脉氧饱和度略有升高(P<0.05)。结论:ASV治疗可以明显改善OSAS患者的残余嗜睡,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的CSAI和血浆TNF-α水平有关。(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张希龙,殷凯生,江时森,李新立,贾恩志[3](2006)在《氧疗和匹配伺服通气对伴陈-施氏呼吸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氧疗和匹配伺服通气对纠正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睡眠期陈-施氏呼吸的疗效及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3-10/2005-05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和呼吸科睡眠疾病中心就诊中发现合并睡眠期陈-施氏呼吸的稳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4例,首先接受夜间氧疗2周,夜间持续经鼻腔鼻导管吸氧,氧流量均为2L/min。所有患者允许白天以同样氧流量行鼻导管吸氧。氧疗停止后间隔2周,采用AutosetCS型自适应伺服呼吸机治疗2周,每晚8~10h。分别于治疗前1d、氧疗2周和匹配伺服通气治疗2周时检测和比较睡眠呼吸及睡眠结构和质量相关参数,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距离以及血浆内皮素-1水平。结果:纳入患者1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睡眠期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于氧疗期间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在匹配伺服通气治疗期间进一步降低,显着低于治疗前(P<0.01)和氧疗2周时(P<0.05)。②最低脉氧饱和度于氧疗期间较治疗前升高(P<0.05),但在匹配伺服通气治疗期间进一步增高,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和氧疗2周时(P<0.05)。③微觉醒指数于治疗前最高,氧疗期间明显降低,在匹配伺服通气治疗2周时降至最低,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和氧疗2周时(P<0.01)。④与治疗前和氧疗期间相比,匹配伺服通气治疗期间的Ⅰ+Ⅱ期睡眠比率显着降低,而Ⅲ+Ⅳ期睡眠比率显着增高。无论是Ⅰ+Ⅱ期,还是Ⅲ+Ⅳ期睡眠的比率与治疗前和氧疗期间并无显着差异(P>0.05)。⑤左心室射血分数于匹配伺服通气治疗2周时显着高于治疗前和氧疗2周时(P<0.05)。⑥6min步行距离于治疗前最低,匹配伺服通气治疗2周时升至最高,治疗前、氧疗2周、和匹配伺服通气治疗2周时均差异非常显着(均为P<0.01)。⑦血浆内皮素-1浓度于氧疗前后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但在匹配伺服通气治疗2周时较治疗前和氧疗2周时均显着降低(P<0.05)。结论:匹配伺服通气通过纠正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睡眠期陈-施氏呼吸和提高睡眠质量,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其预后,具有明显优于氧疗的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康复》期刊2006年24期)

张希龙,殷凯生,江时森,李新立,贾恩志[4](2006)在《匹配压力支持伺服通气对充血性心力衰竭陈-施氏呼吸患者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匹配压力支持伺服通气(APSSV)对纠正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睡眠期陈-施氏呼吸(CSR)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合并睡眠期CSR的稳定期CHF患者14例,先后分别采用睡眠期氧疗和APSSV疗法,比较两种疗法治疗前后的睡眠呼吸及睡眠结构和质量相关参数,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和6min步行距离,以及血浆内皮素-1水平等。结果睡眠期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于氧疗期间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但在APSSV治疗期间进一步降低(6·5±0·8),显着低于治疗前(34·5±6·1)(P<0·01)和氧疗两周时(27·8±8·2)(P<0·05)。最低脉氧饱和度于氧疗期间高于治疗前(P<0·05),但在APSSV治疗期间进一步增高(92·1%±4·9%),明显高于治疗前(84·3%±2·6%)(P<0·01)和氧疗2周时(88·6%±3·7%)(P<0·05)。微觉醒指数于治疗前最高,氧疗期间明显降低,在APSSV治疗2周时降至最低(18·2±6·1),显着低于治疗前(30·4±8·1)(P<0·05)和氧疗2周时(25·6±5·7)(P<0·01)。与治疗前和氧疗期间相比,APSSV治疗期间的Ⅰ+Ⅱ期睡眠比率显着降低,而Ⅲ+Ⅳ期睡眠比率显着增高。无论是Ⅰ+Ⅱ期,还是Ⅲ+Ⅳ期睡眠的比率在治疗前与氧疗期间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于APSSV治疗2周时(37·2%±4·1%)显着高于治疗前(30·2%±4·6%)和氧疗2周时(33·2%±5·1%)(P<0·05)。6min步行距离于治疗前最低,APSSV治疗2周时升至最高,治疗前(226·2m±28·1m)、氧疗2周(289·3m±25·7m)与APSSV治疗2周时(340·7m±27·3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血浆ET-1浓度氧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PSSV治疗2周时较治疗前和氧疗2周时均显着降低(P<0·05)。结论APSSV通过纠正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睡眠期陈-施氏呼吸和提高睡眠质量,对于改善CHF及其预后可能具有明显优于氧疗的重要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杂志》期刊2006年23期)

匹配伺服通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匹配伺服通气(ASV)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后残余嗜睡的影响。方法:选择经正规使用自动调压CPAP(auto-CPAP,APAP)治疗1个月后存在残余嗜睡的42例中、重度OSAS患者作为实验组,均排除其他嗜睡相关疾病,进行ASV治疗1周。另选取APAP治疗1个月后存在残余嗜睡并继续使用APAP治疗1周的2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实验组APAP治疗时和ASV治疗时以及对照组在相同时间段睡眠期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指数(CSAI)、微觉醒指数(MAI)以及最低脉氧饱和度等多导睡眠监测参数,使用Epworth嗜睡量表(ESS)进行白日嗜睡程度的评估,并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可能与嗜睡相关的血浆TNF-α水平。结果:实验组在ASV治疗时与APAP治疗时比较,多导睡眠监测参数、ESS以及血浆TNF-α水平均显著改善(P<0.01)。其中ASV治疗后的ESS由ASV治疗前的较高水平(9.81±0.59)分下降至正常范围(3.98±1.26)分。而对照组中仅平均脉氧饱和度略有升高(P<0.05)。结论:ASV治疗可以明显改善OSAS患者的残余嗜睡,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的CSAI和血浆TNF-α水平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匹配伺服通气论文参考文献

[1].李韶今,黎燕群,张敏.匹配压力支持伺服通气对伴陈-施氏呼吸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1

[2].姚苏梅,张希龙.匹配伺服通气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残余嗜睡疗效的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3].张希龙,殷凯生,江时森,李新立,贾恩志.氧疗和匹配伺服通气对伴陈-施氏呼吸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比较[J].中国临床康复.2006

[4].张希龙,殷凯生,江时森,李新立,贾恩志.匹配压力支持伺服通气对充血性心力衰竭陈-施氏呼吸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2006

标签:;  ;  ;  ;  

匹配伺服通气论文-李韶今,黎燕群,张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