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复兴东路过江隧道工程施工技术综述

上海复兴东路过江隧道工程施工技术综述

一、上海复兴东路越江隧道工程施工技术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郑立夫[1](2021)在《城市轨道交通联络通道冻结壁厚度优选方法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人工地层冻结法最早起源于矿山立井施工,因其兼具“止水和加固”的特点,可有效解决注浆等常规手段不易克服的工程难题;作为立井施工穿越富水软弱地层的主要工法,一直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矿山建设领域。此后,这项特殊的地层加固技术被进一步引入到隧道掘进等土木工程领域,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施工效果。近30年,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在城市轨道交通等地下工程建设领域也遇到了与矿山建设领域类似的、甚至更为严重的工程问题,人工地层冻结法现已成为某些特定市政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必然技术选择。与此同时,一系列新的技术难题与工程挑战也衍生出来。其中,水平冻结法施工冻结壁厚度的优化选定问题正是亟待解决的众多难题之一。本文以珠机城际轨道交通项目金融岛车站至3号工作井区间联络通道的冻结法施工为工程背景,对水平冻结壁厚度的优化选定以及厚度设计方案与地表冻胀和融沉变形之间的响应关系等展开了深入研究。基于此,进一步地提出并构建了一套适用于与本文研究对象同类型工程冻结壁厚度确定的完整设计流程。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创新性成果如下:(1)鉴于传统冻结壁设计理论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深埋黏土地层直墙拱形冻结壁的实际受力特点,通过将黏土地层剪切破坏理论首次引入并应用于联络通道冻结壁的初选厚度设计,基于对冻结壁真实支护压力的合理计算,提出了一种有别于现行传统方法的、更适用于深埋黏土地层直墙拱形冻结壁厚度初选的优化方法。相较现行初选方法,本文方法可实现对冻结壁初选厚度的快速确定,且所得结果更为合理、优化。相关结论及成果已经实际工程验证,可为后续冻结壁厚度方案的比选及设计厚度的最终优选奠定良好基础。(2)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对富水地层联络通道冻结壁在真实施工环境中的力学响应及变形稳定性等进行数值计算研究。通过比较相同厚度冻结壁模型分别在单独应力场和流固耦合应力场作用下的力学响应情况,探明了“水的存在”对冻结壁整体力学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在对富水地层联络通道冻结壁进行受力分析和厚度设计时,“水的作用”不可忽略。基于此,通过对不同厚度冻结壁模型在相同施工环境下的力学响应、变形规律和破坏趋势等进行对比研究,实现了对前序环节所得冻结壁初选厚度方案的强度验算,并进而以其为基准开展进一步的厚度比选研究,必要时可对既得初选厚度进行修正。(3)针对现有冻胀和融沉变形预测方法大多难以兼顾预测准确性和工程实用性的问题,通过将室内试验方法与数值计算方法相结合,创立了一种可实现对冻结法施工全过程地表冻胀融沉变形进行有效模拟和预测的实用方法。基于此,进一步地研究并揭示了冻结壁厚度、土体冻结温度和冻融土特性等因素与地表冻胀融沉变形规律之间的响应关系,为人工地层冻结法施工地表冻胀和融沉变形的验算及控制,提供了有效评价途径及必要参考依据。(4)基于我国现行联络通道冻结壁厚度设计流程的一般思路和基本框架,通过进一步考虑埋置土层性质、冻结壁所处富水环境以及冻结法施工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等因素,拓展性地提出并构建了一套可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联络通道冻结壁厚度确定的完整设计流程。相较传统设计流程,由本文流程所得设计结果不再是某一仅满足承载力需要的冻结壁厚度设计值,而是一个既符合结构强度要求又满足环境变形要求的冻结壁厚度取值区间;工程技术人员可在此区间内,进一步根据现场施工的实际情况及具体需要,对最终的冻结壁设计厚度进行优选。经工程实例验证,依此所得冻结壁厚度设计方案更为合理、优化,可兼顾施工的安全性与经济性。上述研究成果已在珠机城际轨道交通项目金融岛车站至3号工作井区间4号联络通道的冻结法设计与施工中进行了成功应用。由现场监测以及巡查结果可知,总体施工顺利且效果良好。所得相关结论及成果,可为我国现有城市轨道交通联络通道冻结壁厚度的设计理论提供必要补充,亦可为日后同类型工程的冻结法设计与施工提供有益参考,有望进行推广应用。

由广明,刘念[2](2020)在《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标准化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在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的设计中,不同地区、不同设计院,通常采用各自的标准和技术指标,导致盾构机、钢模、同步施工设备不能通用,从而需重新采购盾构机、钢模等施工设备,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为了减少浪费,提高经济效益,开展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标准化设计的研究非常必要。鉴于此,基于国内外有关超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案例的统计数据,从管片环宽、厚度、连接方式、楔形量及内部结构等方面,对该种隧道标准化设计进行了分析。

杨子松[3](2019)在《大直径双层公路隧道内部结构预制拼装施工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上海周家嘴路大直径双层公路越江隧道为例,介绍了其内部结构预制拼装施工的工艺流程、连接节点处理等技术。大直径双层公路隧道内部结构采用预制拼装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亦为类似工程提供了经验借鉴。

周晶晶[4](2019)在《城市越江隧道交通事故特征统计分析研究》文中指出城市越江通道作为沿江沿河城市的重要交通设施,对江河两岸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上海这座城市而言,交通需求量逐年激增、交通事故率高、快速发展地进行城市建设是目前上海越江隧道主要并存的三大特征。越江隧道交通流构成多样、隧道线性设计复杂、发生事故的概率大,并且一旦发生事故或紧急情况,道路疏散困难,严重程度高,影响范围大。本论文对城市越江隧道发生的事故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提炼特征规律,为越江隧道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提供建议。研究首先选取上海市10条越江隧道的交通事故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做预处理后,对其事故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分析了上海越江隧道事故的时空分布、伤亡程度和事故类型。接着,根据越江隧道交通事故严重程度是一个有序多分类变量的特征,分为“轻微事故、一般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四种类型,构建有序Logit模型,以越江隧道事故严重程度为因变量,基于车-路(隧道)-环境特征,选取潜在的14个潜在影响因子,对影响越江隧道事故严重程度的因素进行深入地挖掘和分析。结果表明:货车、3辆及以上肇事车辆、凌晨、周末、限速、隧道长度和坡度与越江隧道事故严重程度具有显着的影响;私家小汽车、出租车、客车、车道数、季节和最小平曲线半径对于越江隧道的事故严重程度影响不显着。通过探究上海越江隧道事故发生的规律,对影响事故严重程度的变量进行深入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为上海越江隧道的建设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也为其它越江隧道的整治管理提供参考。

杨子松[5](2019)在《单层公路隧道路面结构与盾构掘进同步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单层及双层两种越江公路隧道的典型路面结构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了以口字形构件为基础的单层公路隧道路面结构与盾构掘进同步施工的思路。并从口字形构件结构拼装、同步施工阶段划分、与隧道同步施工关键工艺等方面,对单层隧道路面结构与盾构掘进同步施工的技术难点进行解析,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吕海敏[6](2019)在《城市地铁系统沉涝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与防灾对策》文中认为本研究针对城市地铁系统在地面沉降与洪涝灾害(后文中简称为沉涝灾害)联合作用下的风险问题,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判法、地理信息系统(GIS)工具、暴雨内涝管理模型(SWMM)等手段展开研究。研究工作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定性到定量的逐步细化的分析方法。研究过程中重点探索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科学与工程问题:地铁系统灾害风险源的识别与风险评估方法;模糊层次分析法中的模糊判断矩阵的一致性与评估指标模糊数的确定问题;地面沉降诱发的城市地铁系统易损性问题;不同暴雨强度与沉降环境下的地铁系统灾害风险评估问题;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营与防灾对策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工作取得如下的创新性成果:(1)提出了新的专家意见调查方法与模糊AHP中模糊数的确定方法针对传统专家调查法的不足,提出“19度标”专家调查与系统分析法;即各评估指标对于目标风险的影响程度通过19来量化的方法。通过统计各指标的得分情况和每个得分被选择的次数,用对应的模糊数来反映评估指标的重要程度。该方法分别用来确定区间模糊AHP、三角模糊AHP以及梯形模糊AHP中的对应模糊数。将提出的专家系统分析法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来构造对应模糊判断矩阵,作为应用实例对地铁系统建设期风险以及影响安全风险的因素进行识别。(2)评估确定了地面沉降诱发的地铁系统沉降风险等级通过分析区域地面沉降风险来获取地铁系统沿线的沉降风险,从而反映地铁系统的沉降风险。在主观层面,基于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将专家系统分析法运用到梯形模糊AHP中,来确定评估指标的梯形模糊权重;在客观层面,针对现有集对分析法的不足,提出区间中值集对分析法。采用区间中值集对分析法和现有集对分析法,分析评估指标实际值与等级标准值之间的差异对研究区地面沉降脆弱性等级进行评估。采用梯形模糊AHP和集对分析法,运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对上海市区域地面沉降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基于区域地面沉降风险,运用GIS工具提取出地铁系统沿线的沉降风险等级。(3)评估确定了地铁系统沉涝灾害风险等级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地铁系统沉涝灾害风险等级。主观上,将专家系统分析法应用到区间FAHP,评估指标的权重通过区间模糊数来反映,建立地铁系统洪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客观上,采用投影寻踪法确定评估指标的客观权重,即通过客观权重修正主管权重,从而确定评估样本的模糊聚类中心矩阵和模糊聚类隶属度矩阵,进而对样本进行分级。以上海市地铁系统的风险评估为例,在区域洪灾风险等级的基础上,确定地铁系统沿线的风险等级来反映地铁系统的洪灾风险,从而构建了洪灾对上海市地铁系统的风险评估体系。评估结果显示,中心城区的地铁系统处于洪灾高风险区。(4)进行了地铁系统沉涝灾害的情景模拟预测运用SWMM与GIS之间的数据转换技术,提出地表水流扩散算法,用来模拟不同暴雨情景和不同沉降环境下的地表积水深度。提出了地铁系统车站出入口是否进水的概化计算公式,用来判断不同暴雨情景下车站是否会发生雨水倒灌。以上述(2),(3)中获得的上海市中心城区地铁系统沉降高风险和洪灾高风险所在区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暴雨情景和不同沉降条件下的定量计算的情景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极端暴雨情景下,内涝积水多发生在地面沉降严重的区域,中心城区沿黄浦江边区域以及长宁区和杨浦区部分区域容易发生积水现象;对车站进水情况的分析结果表明,地铁系统11号线龙耀路站、杨树浦路站、10号线新江湾城站和殷高东路站有可能出现车站进水现象。(5)提出了上海市地铁系统等重大基础设施防灾对策的规划建议根据对上海市地面沉降诱发的城市基础设施风险评估分析结果,建议将嘉定汽车城、宝山钢铁厂和浦东机场等重要基础设施所在区域纳入现有地面沉降分区中更高一级的防治区。地铁系统的防灾措施按照沉涝灾害风险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防治I级、II级、III级、IV级和V级。中心城区地铁系统线路位于沉涝防治I级。进一步地,将中心城区地铁系统车站的防汛排涝措施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防洪排涝I-I级、I-II级、I-III级、I-IV级和I-V级。沿黄浦江边的龙耀路站、杨树浦路站等建议采用I-I级防汛排涝措施。

史玉金[7](2018)在《上海地区地面沉降新特征及对重大市政设施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具有厚度为150-350m的第四纪沉积物,包含五个主要承压含水层和11个100m以浅的工程地质层。长期的地下水采灌和工程建设活动诱发的地面沉降是上海市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引起了城市轨道交通、高架道路、跨江大桥等重大基础工程设施不均匀变形,严重威胁到城市生命线安全。本文基于作者长期工作中参与现场监测获得的数据,结合原位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手段,探讨了上海地面沉降的时空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以上海市轨道交通、高架道路和跨江大桥等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区域地面沉降对重大基础工程设施运营安全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1)获得了上海市地面沉降时空分布新特征:地面沉降整体减缓但不均匀沉降显着、深部土体膨胀而浅层不均匀压缩。1999年前后,承压含水层水位经历了从下降到上升的过程,除第四含水层外,其他承压含水层的变形与水位的升降一致,第四承压含水层1999年后持续压缩,2009年后开始膨胀,地面沉降整体减缓。随着深层土体从压缩转为膨胀,上海市全市地面沉降控制在6mm范围以内。受岩土工程活动的影响,浅部土层持续压缩,中心城区不均匀沉降比较严重。基坑工程诱发的不均匀沉降中,开挖卸荷影响13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土层,减压降水最大影响范围超过10倍开挖深度。(2)在综合分析轨道交通结构纵向弯曲变形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采用曲率半径和相对变曲双指标评估其安全运营状态。由于地面沉降的累积效应,导致不同时期修建的轨道交通出现全线沉降、局部隆起、部分隆起和全线隆起现象,累积沉降或隆起量与建成时间紧密相关。随着深部土体膨胀、地面沉降整体减缓特征出现,沉降累积量逐渐减小,轨道交通整体上浮,但上浮量较小。由于浅层持续不均匀压缩,轨道交通结构局部纵向完全变形明显。采用曲率半径或相对变曲中任一单一指标来评估可能会误判其严重程度,因此建议采用两个指标综合分析。(3)获得了不同地质分区和不同基础形式下城市道路随地层变形的规律。受区域地面沉降的影响,上海中环线在地面沉降期间全线下沉,部分高架道路在深部土体膨胀特征出现后隆起。中环线的变形与其基础形式和所处的地质环境密切相关。地面道路的沉降与邻近地面沉降接近。高架道路的变形发展趋势与高架桩端以下土体的压缩和膨胀趋势一致。由于桩端的刺入,高架的沉降量略大于桩端以下土体的压缩量。高架的隆起主要受深部地层变形的影响,地面道路的沉降受深部地层变形和工程建设活动的综合影响。(4)在获得跨江大桥长期沉降特性的基础上,阐明了区域地下水采灌引起跨江大桥长期差异沉降的原因。深部地层压缩期间,大桥桥墩沉降呈线性增加,浦西桥墩沉降明显大于浦东桥墩,最大差异沉降达到225mm。地面沉降新特征出现后,大桥桥墩的沉降相对较小,但仍呈现出浦西桥墩沉降大于浦东桥墩沉降的特点。深部地下水的区域性差异采灌诱发的深部地层不均匀变形是导致大桥桥墩出现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

陈家康[8](2017)在《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泥水指标与切口压力现场控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下隧道工程日益增多,泥水盾构以其独有的优势而被广泛应用,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泥水盾构正逐步朝着大断面、浅覆土、长距离的方向发展。而在大断面泥水盾构隧道施工中,对开挖面的稳定控制是保证工程安全和质量的关键。对超大型泥水盾构隧道来说,隧道开挖面泥水质量和切口压力是影响开挖面稳定的关键。实际施工中,泥水质量较差时,将无法形成致密的泥膜,导致泥水压力无法有效的作用于开挖面,造成较大压力波动,对开挖面稳定不利。当切口压力设定值较大时,不仅会诱发产生地表隆起,且易造成盾构刀盘的较大磨损,而泥水压力设定值太低又会造成地表沉降过大,甚至会导致开挖面坍塌,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因此研究泥水指标和切口压力的现场控制方法具有重要工程价值。本文针对超大直径泥水盾构开挖面泥水指标和切口压力现场控制问题研究需要,依托正在新建的上海北横通道工程,结合现场的实测数据与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实际施工过程中泥水指标的控制以及切口压力的设定方法,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和总结实际施工过程中不同施工区段的工程特点,结合北横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不同施工区段时泥水指标控制方法及相应措施,并建立了一套泥水粘度和进泥比重这两大指标的现场控制体系,为后续切口压力的研究奠定基础。(2)研究复合地层中超大直径泥水盾构在不同应力平衡点下的地表变形情况,结合北横现场实测数据,采用有限元和理论计算模型,对传统的切口压力计算方法进行优化,提出了一种考虑盾构大直径和泥水梯度效应联合作用下的复合土层中基于最佳应力平衡计算点位的开挖面切口压力确定方法。(3)采用有限元计算模型,研究隧道不同埋深、不同地层条件对开挖面极限切口压力的影响。提出基于应力比(开挖面的切口压力与开挖面中心处的土层水平静止土压力之比)为指标,不同工况所对应的最小极限切口压力值,并探讨砂土和黏土中其最小极限切口压力的差异性。(4)采用小应变硬化土体模型,考虑同步注浆等效性,建立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研究开挖面切口压力和主要地层参数对地表变形的影响,基于敏感性分析理论,揭示不同隧道埋深时,上述各参数对地表变形的影响,总结对地表变形敏感程度较高的参数,提出切口压力对开挖面前方地表变形影响最大的点在开挖面前方(H+D/2)处,故应严格控制切口压力以减小对前方土体的扰动。(5)结合前文研究结果和北横现场监测数据分析,就现有切口压力的现场设定方法进行了系统化总结并形成了一套切口压力现场控制体系,对指导现场施工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王善高,史世波,舒恒,高凡丁,李东升[9](2016)在《单管双层特长盾构隧道内部结构预制施工技术——以南京纬三路过江盾构隧道工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为解决单管双层特长盾构隧道施工距离长、施工空间有限和工期紧张等问题,结合南京市纬三路过江通道工程,研究双层盾构隧道内部结构构件的预制施工技术,采用结构构件预制与现浇相结合的梁-板-柱结构体系,合理组织施工步序,探索单管双层特长盾构隧道预制内部构件的施工方案。工程实践表明,现浇内部结构立柱及柱基础,预制上层车道板、烟道隔墙板、排烟通道板和逃生通道板,能够满足双层特长盾构隧道施工进度的要求,可大幅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建设工期,节省工程投资。

马璎琦[10](2016)在《城市越江隧道安全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越江隧道是国内外沿江发展的城市的重要交通设施。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越江隧道主要存在交通需求量持续增长、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建设处快速发展期三大特征。城市越江隧道线性组合复杂,一旦发生事故,疏散困难,容易造成较大伤亡,因此有必要对城市越江隧道进行事故分析和安全评价,为后期越江隧道建设和运营管理提供建议。本研究以上海越江隧道为例,对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的事故数据做预处理后,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分析了上海越江隧道事故的时空分布、伤亡程度和事故类型。再运用有序Logit模型对事故数据就18个潜在影响因素和事故严重程度进行回归分析,深入挖掘对事故严重性有影响的内在因素。基于对事故发生机理的研究,运用驾驶模拟器建立12条上海越江隧道的高仿真场景,并进行有效的驾驶模拟试验。根据获取的输出数据和已有研究,从跟驰风险、侧向风险、驾驶负担三个角度选取八个指标建立越江隧道安全指标TSI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问卷法确定指标权重,经过一致化和去量纲化处理后建立TSI数学模型。对于模型的验证,中观层面的回归分析确定了隧道安全指数TSI和事故率AR的数学关系,微观层面的斯皮尔曼秩检验也显示出显着的相关性。本研究揭示了上海越江隧道事故发生的规律,也挖掘出了对事故严重程度有影响的变量极其影响程度,为上海越江隧道管理提供建议,为其他隧道管理提供参考,为后续将驾驶模拟技术引入到交通安全评价中做好了铺垫。另外,本研究充分验证了建立的基于驾驶模拟器输出指标的安全评价方法不仅可以预测越江隧道的事故率,还可以识别事故高发路段,为越江隧道后续建设和隧道安全评价提供简便可行、成本可控、无安全隐患的新方法,为其他交通设施的安全评价提供新思路。

二、上海复兴东路越江隧道工程施工技术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复兴东路越江隧道工程施工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轨道交通联络通道冻结壁厚度优选方法及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3 本文章节构成
2 文献综述与研究内容
    2.1 人工地层冻结法概述
        2.1.1 人工地层冻结法的基本原理
        2.1.2 人工地层冻结法的特点及适用情况
        2.1.3 人工地层冻结法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2.1.4 人工地层冻结法在土木工程领域的应用
    2.2 冻结壁厚度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2.2.1 矿山立井竖直冻结壁设计方法
        2.2.2 城市轨道交通水平冻结壁设计方法
    2.3 冻结法施工地表冻胀和融沉变形研究现状
        2.3.1 土体冻胀变形机理研究
        2.3.2 土体融沉变形机理研究
        2.3.3 冻胀和融沉变形预测研究
    2.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2.5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5.1 研究内容
        2.5.2 技术路线
3 依托工程背景
    3.1 工程概况
    3.2 工程地质条件
        3.2.1 地层岩性特征
        3.2.2 不良地质情况
        3.2.3 特殊岩土分布
    3.3 水文地质条件
        3.3.1 地表水
        3.3.2 地下水
        3.3.3 补给条件
    3.4 周边环境及气候
    3.5 冻结加固方案
        3.5.1 冻结壁设计
        3.5.2 冻结孔布置
        3.5.3 测温孔布置
        3.5.4 泄压孔布置
        3.5.5 其他施工设计参数
    3.6 施工效果评价
    3.7 本章小结
4 黏土地层联络通道冻结壁厚度初选方法研究
    4.1 前言
    4.2 黏土地层剪切破坏理论概述
        4.2.1 深埋直墙拱形隧道破裂区理论模型
        4.2.2 深埋直墙拱形隧道支护压力理论解
        4.2.3 理论差异分析
        4.2.4 适用性说明
    4.3 基于黏土地层剪切破坏理论直墙拱形冻结壁厚度初选
        4.3.1 冻结壁支护压力确定
        4.3.2 冻结壁结构内力分析
        4.3.3 冻结壁设计厚度初选
    4.4 模型计算及合理性验证
        4.4.1 工程实例计算
        4.4.2 围岩破坏模式验证
        4.4.3 冻结壁支护压力验证
        4.4.4 冻结壁初选方案验证
    4.5 比较与分析
        4.5.1 与传统设计方法计算结果比较
        4.5.2 不同地层黏聚力计算结果比较
        4.5.3 不同埋置深度计算结果比较
    4.6 本章小结
5 富水地层联络通道冻结壁力学响应及厚度比选方法研究
    5.1 前言
    5.2 基于流固耦合理论冻结壁力学响应数值模拟研究
        5.2.1 数值计算模型构建
        5.2.2 边界及初始条件生成
        5.2.3 材料模型及参数选取
        5.2.4 模拟流程说明
        5.2.5 计算结果分析
    5.3 富水地层联络通道冻结壁厚度比选方法研究
        5.3.1 冻结壁力学响应分析
        5.3.2 冻结壁变形规律分析
        5.3.3 冻结壁破坏趋势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冻结法施工全过程地表冻胀融沉变形预测方法研究
    6.1 前言
    6.2 原状土及人工冻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6.2.1 试验目的及内容
        6.2.2 试样采集及制备
        6.2.3 试验方法及结果
    6.3 基于室内试验与数值计算的地表冻胀融沉变形预测方法
        6.3.1 数值模型构建
        6.3.2 模型参数确定
        6.3.3 计算流程说明
        6.3.4 预测结果验证
    6.4 地表冻胀融沉变形影响因素研究
        6.4.1 冻结壁厚度的影响
        6.4.2 土体冻结温度的影响
        6.4.3 冻融土特性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城市轨道交通联络通道冻结壁厚度设计流程研究
    7.1 前言
    7.2 直墙拱形冻结壁厚度确定的完整设计流程构建
        7.2.1 地层压力计算
        7.2.2 支护压力确定
        7.2.3 设计控制层选取
        7.2.4 冻结壁平均温度
        7.2.5 原状土及冻土材料参数
        7.2.6 冻结壁厚度初选
        7.2.7 初选厚度验算与方案比选
        7.2.8 地表冻胀融沉变形预测与验算
        7.2.9 冻结壁厚度的优化选定
    7.3 工程实例应用与现场监测研究
        7.3.1 工程概况
        7.3.2 地层分布
        7.3.3 冻结壁厚度优选
        7.3.4 监测内容与方案
        7.3.5 监测结果与分析
        7.3.6 总体施工效果评价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标准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管片环宽标准化设计
2 管片厚度标准化设计
3 管片连接方式标准化设计
4 盾构管片楔形量标准化设计
5 内部结构标准设计
6 结语

(3)大直径双层公路隧道内部结构预制拼装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施工流程
3 内部结构施工关键技术
    3.1 施工设备研制
    3.2 基座预留插筋定位、安装
    3.3 立柱安装及灌浆套筒连接
    3.4 车道板安装与梁-柱节点施工
4 结语

(4)城市越江隧道交通事故特征统计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隧道交通安全研究现状
        1.2.2 事故严重程度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市越江隧道特点分析
    2.1 城市越江隧道概念及类型
    2.2 城市越江隧道特点
        2.2.1 交通流复杂
        2.2.2 道路条件
        2.2.3 交通参与者
    2.3 隧道研究分析
        2.3.1 研究对象与内容
        2.3.2 研究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越江隧道交通数据采集及事故特征分析
    3.1 上海越江隧道现状发展分析
        3.1.1 发展历程
        3.1.2 总体情况
    3.2 交通环境特征分析
        3.2.1 人为因素分析
        3.2.2 自然条件与交通设施分析
    3.3 研究设计及数据采集
        3.3.1 越江隧道线型参数信息采集
        3.3.2 越江隧道事故数据获取
        3.3.3 数据预处理
    3.4 越江隧道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3.4.1 交通事故形态分析
        3.4.2 交通事故车型分布
        3.4.3 交通事故等级分析
        3.4.4 交通事故时间分布
        3.4.5 交通事故空间分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越江隧道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4.1 理论模型概述
        4.1.1 二项Logit模型
        4.1.2 多项Logit模型
        4.1.3 有序Logit模型
    4.2 变量定义
    4.3 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4.4 城市越江隧道设计及运营建议
    4.5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研究成果
    研究创新点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单层公路隧道路面结构与盾构掘进同步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艺介绍
2 口字形构件结构
3 同步施工阶段划分
4 隧道同步施工关键工艺
    4.1 主要工序的施工时机
    4.2 隧道运输布置
    4.3 特殊节点施工安排
    4.4 安全管理
5 结语

(6)城市地铁系统沉涝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与防灾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沿海城市沉涝灾害
        1.1.2 地铁系统发展概况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数据来源
    1.5 技术路线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地铁系统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2.1 引言
    2.2 地铁系统灾害及风险综述
        2.2.1 建设期常见灾害
        2.2.2 运营期常见灾害
        2.2.3 地铁系统灾害特点
        2.2.4 地铁系统风险分析
        2.2.5 分析总结
    2.3 地铁系统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2.3.1 定性评估方法
        2.3.2 定量预测方法
        2.3.3 综合评判法
        2.3.4 分析总结
    2.4 地面沉降对地铁系统沉降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2.4.1 地面沉降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2.4.2 地面沉降对地铁系统的影响
        2.4.3 分析总结
    2.5 地铁系统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2.5.1 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2.5.2 地铁系统洪水灾害风险评估
        2.5.3 分析总结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铁系统灾害风险源识别与评估
    3.1 引言
    3.2 专家咨询系统
        3.2.1 传统问卷调查法
        3.2.2 “1~9 度标”专家系统分析法
    3.3 评估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3.3.1 传统层次分析法(AHP)
        3.3.2 基于三角模糊AHP确定指标权重
    3.4 案例分析
        3.4.1 工程背景
        3.4.2 风险因子识别
        3.4.3 基于专家系统确定模糊判断矩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面沉降对地铁系统沉降风险评估
    4.1 引言
    4.2 基于梯形模糊AHP确定指标权重
        4.2.1 梯形模糊数的概念
        4.2.2 梯形模糊AHP
    4.3 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区域地面沉降风险评估
        4.3.1 集对分析法的原理
        4.3.2 集对分析模型
        4.3.3 区间中值集对分析模型
    4.4 实例应用
        4.4.1 风险因子识别
        4.4.2 梯形模糊AHP确定指标权重
        4.4.3 SPA确定脆弱性等级
        4.4.4 综合风险
        4.4.5 分析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铁系统沉涝灾害风险评估
    5.1 引言
    5.2 基于区间FAHP确定主观权重
        5.2.1 区间模糊数及区间模糊矩阵的定义
        5.2.2 区间FAHP求权重
    5.3 基于投影寻踪法确定客观权重
        5.3.1 差分进化算法
        5.3.2 投影寻踪模型
    5.4 组合权重模糊聚类洪灾风险评估
        5.4.1 组合权重计算方法
        5.4.2 模糊聚类模型
    5.5 实例分析
        5.5.1 构建评估体系
        5.5.2 确定评估指标权重
        5.5.3 组合权重风险分析
        5.5.4 沉涝灾害风险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铁系统沉涝灾害风险情景模拟预测
    6.1 引言
    6.2 基于SWMM与 GIS沉涝灾害分析
        6.2.1 SWMM模型原理
        6.2.2 SWMM模型与GIS集成
        6.2.3 SWMM与 GIS沉涝模拟
    6.3 积水扩散模型
        6.3.1 积水扩散算法
        6.3.2 算法的优点
    6.4 实例研究
        6.4.1 划分汇水子面积
        6.4.2 SWMM计算地表径流
        6.4.3 不同暴雨情景积水分析
        6.4.4 不同沉降环境积水分析
        6.4.5 分析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上海地铁系统安全运营防灾规划对策
    7.1 引言
    7.2 地铁系统沉降防治对策建议
        7.2.1 区域地面沉降防治区划
        7.2.2 地铁系统沿线沉降防治建议
    7.3 地面沉降对防汛工程的影响
        7.3.1 防汛工程沉降特征
        7.3.2 地面沉降对防汛墙的影响
    7.4 地铁系统洪灾防控对策建议
        7.4.1 上海市防洪排涝对策规划
        7.4.2 地铁系统防洪建议
        7.4.3 地铁系统站点防洪排涝对策建议
        7.4.4 地铁系统车站排水措施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8.1.1 地铁系统风险源识别与方法研究
        8.1.2 地面沉降对地铁系统沉降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8.1.3 地铁系统洪灾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8.1.4 地铁系统沉涝灾害情景模拟预测研究
        8.1.5 上海地铁系统安全运营防灾对策建议
    8.2 主要创新点
    8.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附录A 济南地铁建设综合风险调查问卷
附录B 集对分析法计算指标联系度
附录C 地面沉降风险调查问卷
附录D 高风险区地铁系统沉降量
附录E 地铁系统洪灾风险调查问卷
附录F 区间模糊AHP判断矩阵
附录G 积水扩散伪代码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7)上海地区地面沉降新特征及对重大市政设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地面沉降研究概况
        1.2.2 地面沉降对工程结构影响
        1.2.3 研究现状小结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上海市地面沉降的最新发展特征与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地质环境
        2.2.1 工程地质
        2.2.2 水文地质
    2.3 地面沉降发展特征与分布规律
    2.4 地层变形的特征与规律
    2.5 深部地下水抽灌引发地层变形的规律
    2.6 深基坑减压降水引发地层变形的规律
        2.6.1 现场试验工程概况
        2.6.2 测量数据变化规律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地面沉降对轨道交通安全影响
    3.1 引言
    3.2 上海市轨道交通变形现状及原因分析
        3.2.1 轨道交通变形现状
        3.2.2 轨道交通变形原因分析
    3.3 区域地面沉降对轨道交通1-4号线安全影响
        3.3.1 地铁1-4号线基本情况
        3.3.2 地面沉降引起的隧道长期纵向变形特性
        3.3.3 地面沉降对地铁隧道弯曲变形的影响
    3.4 深基坑减压降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对轨道交通安全影响
        3.4.1 某基坑工程施工对轨道交通8号线变形的影响
        3.4.2 地面沉降与轨道交通变形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地面沉降对高架道路安全影响
    4.1 引言
    4.2 上海市高架道路变形现状
    4.3 区域地面沉降对中环线变形影响
        4.3.1 中环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及基础设计
        4.3.2 高架沉降监测分析
        4.3.3 区域地面沉降对高架道路变形影响原因和机理分析
    4.4 深基坑减压降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对高架道路安全影响
        4.4.1 某基坑工程施工对3号线高架变形影响
        4.4.2 长江西路越江隧道浦西工作井深基坑工程对高架变形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地面沉降对跨江大桥安全影响
    5.1 引言
    5.2 上海市跨江大桥现状
        5.2.1 跨黄浦江大桥
        5.2.2 跨长江大桥
    5.3 上海市跨江大桥变形现状
        5.3.1 南浦大桥
        5.3.2 杨浦大桥
        5.3.3 卢浦大桥
    5.4 区域地面沉降对南浦大桥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5.4.1 地质条件
        5.4.2 基础型式
        5.4.3 地下水开采与回灌
        5.4.4 讨论与分析
    5.5 区域地面沉降对南浦大桥变形影响机理分析
        5.5.1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5.5.2 地下水开采及水位时空分布
        5.5.3 区域地面沉降特征
        5.5.4 桥址土层分层沉降
        5.5.5 讨论与分析
    5.6 深基坑降排承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对南浦大桥安全影响
        5.6.1 地铁南浦大桥站基坑施工对大桥变形的影响
        5.6.2 董家渡隧道修复工程对大桥变形的影响
        5.6.3 讨论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8)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泥水指标与切口压力现场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泥水平衡盾构
        1.2.1 泥水平衡盾构及其工作原理
        1.2.2 泥水平衡盾构主要施工参数介绍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超大直径泥水盾构工法发展现状
        1.3.2 泥水盾构开挖面泥膜成膜机理与泥浆应用研究现状
        1.3.3 切口压力的作用和开挖面稳定性研究
    1.4 上海北横通道新建工程Ⅱ标盾构段工程概况
        1.4.1 工程概况
        1.4.2 工程地质条件
        1.4.3 工程施工难点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技术路线
    1.7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泥水指标现场控制
    2.1 泥水的作用及其指标
        2.1.1 泥水的作用
        2.1.2 泥水指标
    2.2 国内外大断面泥水盾构泥水指标调研与总结
        2.2.1 盾构始发段泥水指标现场控制
        2.2.2 盾构到达段泥水指标现场控制
        2.2.3 正常掘进段泥水指标现场控制
        2.2.4 穿越敏感环境段泥水指标现场控制
        2.2.5 穿越不利地层段泥水指标现场控制
    2.3 北横试推进段现场泥水数据对比验证分析
        2.3.1 粘度分析
        2.3.2 比重分析
        2.3.3 进泥流量和排泥流量分析
    2.4 泥水指标现场控制体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切口压力设定方法研究
    3.1 超大直径泥水盾构切口压力设定方法概述
    3.2 超大直径泥水盾构切口压力设定方法研究
        3.2.1 传统的切口压力设定方法
        3.2.2 基于最佳平衡点位的切口压力设定方法数值模拟研究
        3.2.3 北横试推进段现场实测数据对比验证分析
    3.3 最小极限切口压力的确定
        3.3.1 研究思路和工况介绍
        3.3.2 结果分析
        3.3.3 极限切口压力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参数敏感性分析与切口压力现场控制
    4.1 计算模型介绍与验证
        4.1.1 计算模型基本介绍
        4.1.2 小应变硬化土模型参数设定
        4.1.3 切口压力设定方法
        4.1.4 同步注浆设定方法
        4.1.5 模型验证
    4.2 切口压力与土层参数对地表变形的影响
        4.2.1 黏聚力的影响
        4.2.2 内摩擦角的影响
        4.2.3 土层压缩模量的影响
        4.2.4 开挖面切口压力的影响
    4.3 参数敏感性分析
        4.3.1 隧道顶埋深1D
        4.3.2 隧道顶埋深1.5D
        4.3.3 隧道顶埋深2D
        4.3.4 敏感度结果讨论
    4.4 切口压力现场控制体系
        4.4.1 超大断面泥水盾构切口压力现场控制调研
        4.4.2 北横试推进段现场切口压力控制
        4.4.3 切口压力现场控制体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单管双层特长盾构隧道内部结构预制施工技术——以南京纬三路过江盾构隧道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概况
2 隧道内部结构施工的关键技术问题
3 内部结构设计及施工方案比选
    3. 1 内部结构原设计及施工方案
    3. 2 隧道内部结构设计及施工方案优化
    3. 3 方案对比
4 预制内部结构施工关键技术
    4. 1 预制内部结构施工流程
    4. 2 预制口子件安装及两侧混凝土回填
    4. 3 植筋施工
    4. 4 立柱基础施工
    4. 5 预制车道板施工
    4. 6 纵梁后浇区施工
    4. 7 预制逃生通道板施工
    4. 8 预制钢龙骨隔墙板
5 结论与建议

(10)城市越江隧道安全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隧道相关研究
        1.2.2 道路安全评价方法
        1.2.3 驾驶模拟器的应用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上海越江隧道总体情况分析
    2.1 发展现状
        2.1.1 发展历程
        2.1.2 总体情况
    2.2 环境特征分析
    2.3 事故分析
        2.3.1 时间规律分析
        2.3.2 空间规律分析
        2.3.3 损伤程度分析
        2.3.4 交通事故类型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3.1 有序LOGIT模型的基本理论
    3.2 有序LOGIT回归分析
    3.3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驾驶模拟仿真实验
    4.1 实验设计
        4.1.1 实验设备确定
        4.1.2 仿真场景建模
    4.2 驾驶模拟仿真实验
    4.3 数据采集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驾驶模拟器的安全评价方法
    5.1 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5.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1.2 跟驰风险R_f
        5.1.3 侧向风险R_l
        5.1.4 驾驶负担W
    5.2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5.2.1 评价方法概述
        5.2.2 层次分析法简析
        5.2.3 问卷调查构造判断矩阵
        5.2.4 计算相对权重向量W
        5.2.5 一致性检验
        5.2.6 TSI模型初步建立
    5.3 TSI模型建立
        5.3.1 指标类型统一
        5.3.2 无量纲化
    5.4 本章小结
6 模型验证
    6.1 微观层面验证
    6.2 中观层面验证
    6.3 评价标准和方法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与结论
    7.2 上海越江隧道安全管理对策
    7.3 论文创新点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上海复兴东路越江隧道工程施工技术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轨道交通联络通道冻结壁厚度优选方法及工程应用研究[D]. 郑立夫.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2]超大直径盾构隧道标准化设计研究[J]. 由广明,刘念.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0(08)
  • [3]大直径双层公路隧道内部结构预制拼装施工技术[J]. 杨子松. 建筑施工, 2019(10)
  • [4]城市越江隧道交通事故特征统计分析研究[D]. 周晶晶. 长安大学, 2019(12)
  • [5]单层公路隧道路面结构与盾构掘进同步施工技术研究[J]. 杨子松. 建筑施工, 2019(07)
  • [6]城市地铁系统沉涝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与防灾对策[D]. 吕海敏.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7]上海地区地面沉降新特征及对重大市政设施影响研究[D]. 史玉金. 上海交通大学, 2018
  • [8]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泥水指标与切口压力现场控制研究[D]. 陈家康.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7(03)
  • [9]单管双层特长盾构隧道内部结构预制施工技术——以南京纬三路过江盾构隧道工程为例[J]. 王善高,史世波,舒恒,高凡丁,李东升. 隧道建设, 2016(04)
  • [10]城市越江隧道安全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D]. 马璎琦.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标签:;  ;  ;  

上海复兴东路过江隧道工程施工技术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