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与方法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与方法

四川宜宾兴文县久庆初中唐竣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中部分在我县正式启动已好几年了。初中历史学科在课程改革中变化较大,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上我有以下一些新的体会:

一、要更新教学理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思想指导行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我们要把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新课改下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为本,从学生出发的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单元,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不写,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谈谈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看法的练习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类似例子有许多,历史教师必须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第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讨、研究等认知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等。

二、要更新教学方法,着力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研究性学习历史的教学方法

(一)初中新课改历史教学中,要加大培养学生进行历史创新思维的教法。我们强调创新思维精神,并不是说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相比,是处于次要的地位,实际上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为此,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入手。另外,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下面我将从“角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提及对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方法,供大家参考:

(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之一:“角度创新”

历史教师先对长期流行的结论(一般为历史教科书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称之为“角度创新”。例如在讲到对拿破仑、秦始皇的评价时,历史教师可先分析教科书上的评价,然后列举近年来关于对拿破仑、秦始皇评价的一种与教科书上的评价相对立的新观点。为什么对拿破仑、秦始皇的评价会有如此大差异呢?历史教师应该同学生共同分析原因,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观察历史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方法之二:“理论创新”

一般来说,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有三个:即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理出来的,这个理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方法称之为“理论创新”,它有利于加强学生勇于质疑精神的培养。

(二)初中新课改历史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法。在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是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会收集、辨析和使用信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注重这一教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1)注重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扮演着主要角色,以讲台为中心,教师是权威,教师讲的话就是真理。长此以往,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而运用对话法,讲台变成了师生交流的平台,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在对话中启发学生的智慧,使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可以使学生养成从历史事实出发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和素质。通过互相质疑、答辩、对话,使学生形成运用史料支持自己观点的能力,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能形成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注重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法,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课程标准》前言指出:“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明确提出培养“人文素养”是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历史教学中,可以有机地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通过对相关的历史问题进行讨论,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如通过讨论儒家文化中的“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会善待生命、善待他人的情怀;通过讨论儒家文化“忠恕之道”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体会对他人的宽容,对个体生命的尊重;通过讨论唐诗、宋词,使学生体会中国的诗词的美;通过讨论、欣赏达芬奇、塞尚、凡高的绘画,体会色彩美、线条美,乃至个性的张扬。以上这些讨论,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又如,通过讨论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的进程和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讨论战争,培养学生对战争、和平、发展等人类社会重大主题和人类命运的关注。

总之,通过讨论,可以强调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情怀,有助于学生养成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养。

(3)注重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开放型思路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比如:确定一个课题,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进行学习,效果很好。在辩论中,不同的思维碰撞、交锋、融合,创新意识就会被激活,大脑的潜能就会被更好地开发出来。在准备辩论材料的过程中学生要采用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如查阅报刊、典籍,参观历史博物馆,运用计算机网络查找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等。通过对信息的采集、辨别、选择和使用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整理能力、辨别能力。在过程中,辩论双方针锋相对,不为定论所束缚,运用批判的理性的思考,运用有效信息,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从而锻炼学生全方位,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青春的活力和竞争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辩论中养成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形成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还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竞争意识以及在竞争中必要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

总之,历史教师在历史新课改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不断探究适合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模式,着力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研究性学习历史教学方法,这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标签:;  ;  ;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与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