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的生物学及其养殖技术(一)

河豚的生物学及其养殖技术(一)

一、暗纹东方鲀生物学及其养殖技术(一)(论文文献综述)

刘涛[1](2021)在《梭鱼饲料中豆粕蛋白替代鱼粉蛋白适宜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陈红雕[2](2020)在《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种群动态变化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生与生态因子紧密相关,且具有一定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咸淡水养殖是一个特殊生境,在咸淡水养殖环境中,这种规律和相关性如何形成,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广州市沿海咸淡水养殖池塘草鱼寄生虫为研究对象,开展草鱼寄生虫的种群动态变化以及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研究,分析养殖鱼类寄生虫病的发生与养殖环境的关联程度,揭示寄生虫病发生的生态学机制,为养殖鱼类寄生虫病害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于2019年4月至2019年11月连续每周对养殖池塘开展采样调查与分析,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咸淡水养殖池塘草鱼寄生虫主要有车轮虫、三代虫、锚头鳋和指环虫,且具有明显的月度动态变化规律;不同种类寄生虫的感染高峰期不一样,其中三代虫、锚头鳋和车轮虫的感染高峰期分别为4-5月、5-6月和9-11月,指环虫全年感染丰度低,没有感染高峰期。2.咸淡水草鱼养殖池塘生态因子动态变化规律如下:4月p H值(8.5)、透明度(24 cm)较高,随养殖时间的增长而逐渐降低;4月化学需氧量在15 mg/L左右,11月上升至23 mg/L;溶氧在5-6月较高,7-10月较低;氨氮和亚硝酸盐波动较大;盐度在枯水期(1-5月和11-12月)较高(5‰),丰水期(6-10月)较低(2‰),池塘盐度变化主要受伶仃洋盐度和降雨量影响。各项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如下:盐度1‰-6‰、水温20.34-32.45℃、透明度13.11-24.00 cm、溶氧1.13-6.23 mg/L、氨氮0.41-4.02 mg/L、分子氨0-0.43 mg/L、亚硝酸盐0.17-1.86 mg/L、化学需氧量8.67-23.54 mg/L、p H值7.20-8.49。浮游植物共发现65属137种,主要优势种有细浮鞘丝藻、微小微囊藻、伪鱼腥藻、蛋白核小球藻和四尾栅藻,在10-11月发现少量海水藻类角毛藻;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范围为20.69-65.14 mg/L,均值为38.04±10.71 mg/L。浮游动物共发现32属56种,主要优势种有褐砂壳虫、中华拟铃虫、绿急游虫、广布多肢轮虫和短型裸腹溞;浮游动物生物量变化范围为8.06-55.88 mg/L,均值为22.82±13.29 mg/L。3.咸淡水池塘草鱼主要寄生虫与生态因子相关分析结果如下:三代虫感染率(感染强度)与溶氧(P<0.01)、透明度(P<0.05)和原生动物生物量(P<0.05)呈正相关;与饲料投喂量(P<0.01)、水温(P<0.01)、化学需氧量(P<0.05)、浮游植物密度及生物量(P<0.01)、蓝藻门密度(P<0.05)和绿藻门生物量(P<0.01)呈负相关。锚头鳋感染率(感染强度)与溶氧(P<0.05)、浮游植物香农指数(P<0.01)、浮游植物均匀度指数(P<0.01)和隐藻门密度(P<0.05)呈正相关;与分子氨(P<0.01)、氨氮(P<0.01)、浮游动物香农指数(P<0.05)、浮游动物均匀度指数(P<0.05)和硅藻门生物量(P<0.05)呈负相关。车轮虫感染率(感染强度)与饲料投喂量(P<0.01)、化学需氧量(P<0.01)和浮游植物均匀度指数(P<0.05)呈正相关;与浮游植物(P<0.01)、蓝藻门(P<0.01)、绿藻门(P<0.01)、甲藻门(P<0.01)密度和生物量也呈正相关;与溶氧(P<0.01)、p H(P<0.01)、浮游动物密度及生物量(P<0.01)、浮游动物丰富度指数(P<0.01)、隐藻门生物量(P<0.01)、原生动物密度和生物量(P<0.01)呈负相关。综上所述,在咸淡水养殖池塘中,草鱼三代虫、车轮虫和锚头鳋感染强度(感染率)与各生态因子紧密相关,其中饲料投喂量和绿藻门生物量是影响其感染强度(感染率)的关键生态因子。

朱成坤[3](2020)在《罗氏沼虾饲料生物添加剂的开发》文中认为弧菌疾病被认为是目前虾类养殖的关键限制因素之一,弧菌病导致养殖虾产量大大降低,损失量约占世界水产养殖总损失量的25%,这给商业养殖者造成十分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由于抗生素药品滥用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安稳以及国家无抗养殖政策的推广,饲料生物添加剂的开发成为了热点。益生菌因其具有改变肠道菌群的平衡,抑制病原细菌的生长,促进良好消化,降低过敏原的作用以及增强免疫功能已作为饲料生物添加剂被广泛开发。研究表明,复合添加通常能够达到作用互补或增强的效果,同时内源益生菌较外源益生菌对宿主虾体的作用更加温和,适应性更好。本研究从南美白对虾以及罗氏沼虾的肠道中共分离得到26株乳酸菌菌株以及12株芽孢杆菌菌株,其中对乳酸菌菌株进行了抑菌性和粘附性的测定,对芽孢杆菌进行相关水解酶酶活的测定。实验结果显示,6-24同时表现出较高的抑菌活性和粘附性,B9表现出良好的产酶能力,其中蛋白酶活性较为突出。对上述两株菌株进行16S r DNA分子鉴定以及生理生化鉴定,鉴定结果显示这两株菌株分别是坚忍肠球菌6-24(Enterococcus durans 6-24)以及枯草芽孢杆菌B9(Bacillus subtilis B9)。后续通过冷冻干燥将6-24与B9制成微生态菌粉,两株菌均以1×107 cfu·kg-1添加到饲料并进行为期4周的投喂实验后,本研究测定了罗氏沼虾的总血球细胞,酚氧化酶原系统(pro PO),抗氧化系统以及溶菌酶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罗氏沼虾投喂含有6-24和B9的饲料后,血淋巴中总血球细胞数量(total haemocyte count)显着提高(p<0.05),酚氧化酶(phenol oxidase)、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以及溶菌酶(lysozyme)的活性同时也有所提高(p<0.05),其中总血球细胞数量上升96.54%,酚氧化酶上升48.24%,超氧化歧化酶上升4.42%,溶菌酶上升198.00%。罗氏沼虾肠道消化酶的影响实验显示,添加混合益生菌的实验组虾肠道消化酶(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提高(p<0.05),其中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分别上升48.63%和44.9%蛋白酶活力更是上升84.80%。研究还发现,饲喂坚忍肠球菌6-24和枯草芽孢杆菌B9后,罗氏沼虾肠道中可培养弧菌数量下降59.76%(p<0.05)。最后,罗氏沼虾的生长状况测定结果表明,6-24和B9虽然能够改善罗氏沼虾的生长状况但是效果并不显着(p>0.05),研究结果表明,坚忍肠球菌6-24与枯草芽孢杆菌B9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罗氏沼虾的肠道环境和免疫水平,具有虾饲用益生菌开发的潜力。溶菌酶目前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是生物体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物质。同时溶菌酶具有无毒,耐热性高等特点,因此它作为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饲料生物添加剂被广泛地应用在养殖业当中,来改善养殖动物的生长性能和免疫状态。另外,大部分研究表明许多无脊椎动物的免疫参数存在性别差异,雌性个体的免疫参数会高于雄性个体的免疫参数。本研究探究了溶菌酶制剂对不同性别的罗氏沼虾相关系数的影响,往饲料添加270000 U·kg-1溶菌酶并对罗氏沼虾进行为期4周的投喂实验。生长性能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雌性群体的增重率提高了66.24%(p<0.05),比生长率提高了50.03%(p<0.05),饲料转化率降低了40.13%(p<0.05),但是雄性群体相对于对照组有所提升生长状况但是效果并不显着(p>0.05)。研究还发现喂养了蛋清溶菌酶后雌性与雄性群体的免疫参数均有显着改善(p<0.05)。其中雌性群体的总血球细胞数量上升了82.57%,酚氧化酶活力上升90.75%,溶菌酶活力上升216.77%;雄性群体的总血球细胞数量76.92%,酚氧化酶活力上升90.56%,溶菌酶活力上升126.33%,TF比CF提高了与对照组相比,TM和TF的PO活性分别增加了90.56%和90.75%,有趣的是,我们发现饲喂蛋清溶菌酶后,雄性种群的SOD活性水平倾向于与雌性种群的SOD活性水平一致,据推测,溶菌酶可以促进男性个体中的SOD表达。最后,罗氏沼虾肠道消化酶的影响实验显示蛋清溶菌酶能够显着改善罗氏沼虾肠道脂肪酶的活性(p<0.05),雌性群体和雄性群体分别提高了111.26%和600.98%。结果表明,蛋清溶菌酶可在体内对罗氏沼虾产生免疫刺激反应,进而改善免疫水平,生长状态和肠道环境。

林煜,樊海平,陈斌,薛凌展,钟全福,张坤,吴斌[4](2019)在《大刺鳅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研究》文中提出从有腹腔积液、肠道发炎、肛门红肿、体表溃烂等症状的大刺鳅的肝、肾等组织分离纯化得到优势菌株MaG170114NA。该菌株人工感染健康大刺鳅试验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并产生死亡现象。从人工感染鱼体分离纯化得到菌株MaG170808NA,再次人工感染健康大刺鳅后显示具有比MaG170114NA更强的致病力,证实分离菌株为大刺鳅致病菌。对分离进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鉴定分离菌株为维氏气单胞菌。用药敏纸片扩散法测定分离菌株MaG170114NA对药物敏感性,分离菌株对头孢他啶、庆大霉素、红霉素等8种药物高度敏感;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及复方新诺明4种药物中度敏感;对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多粘菌素B等12种表现耐药。

樊海平,邱曼丽,钟全福,薛凌展,秦志清[5](2018)在《养殖与野生大刺鳅不同生长阶段肌肉脂肪酸组成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比较人工养殖大刺鳅与野生大刺鳅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差异,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法对养殖和野生大刺鳅幼鱼、鱼种、成鱼肌肉脂肪酸组成及其相对含量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养殖和野生大刺鳅肌肉中共检出24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均最高,平均含量分别达到(65.63±1.88)%和(59.03±2.11)%,特别是含有丰富的C18:2、二十二碳六烯酸、二十碳五烯酸和花生四烯酸等多不饱和脂肪酸;ΣUFA/ΣSFA比值从幼鱼到成鱼阶段显上升趋势,且养殖大刺鳅(2.45±0.21)高于野生大刺鳅(1.98±0.15);养殖大刺鳅成鱼阶段的P/S比值达到1.0,超过一般的淡水鱼类。综合分析表明,养殖大刺鳅肌肉品质在脂肪酸组成及均衡性方面略优于野生大刺鳅,但差异不显着。

秦晓[6](2015)在《养殖暗纹东方鲀风味物质鉴定分析》文中指出食品风味对于食品产品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食品风味是消费者对食品好坏衡量的最直接的判断标准。水产品风味非常特别,对于风味的研究,已经可以通过提取风味物质,结合现代分析仪器进行鉴定分析。据报道,可食用的低毒或者无毒的养殖河豚主要有8种,在中国,暗纹东方鲀最为人们所熟知。暗纹东方鲀鱼肉具有独特的风味,而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暗纹东方鲀被认为更适合做鱼汤,味道鲜美。食用暗纹东方鲀在中国沿海地区特别盛行,尤其是江苏的南部,在过年等一些比较盛大的场合,一定会吃由鱼肉和鱼肝烹饪的暗纹东方鲀鱼汤。至今为止,对暗纹东方鲀的风味研究还较少,其关键性风味化合物还不明确,对于暗纹东方鲀鱼肝的风味至今也没有人进行过研究。鱼类挥发性气味化合物提取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水减压蒸馏、固相微萃取、溶剂提取等。本研究主要通过比较同时蒸馏萃取(SDE)和固相微萃取整体捕集(MMSE)两种提取方法,选出更优的萃取方法,并结合GC-MS以及GC-O对暗纹东方鲀鱼肉、鱼肝以及鱼汤的关键性气味进行鉴定,再对其主要含氮滋味物质进行检测和鉴定。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通过比较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和固相萃取整体捕集(MMSE)对暗纹东方鲀鱼肝的挥发性气味物质的萃取效果,共鉴定出88种挥发性气味化合物,醛类化合物13种,含氮含硫化合物14种,酮类化合物5种,醇类化合物7种,芳香类化合物13种,烷烃类化合物33种,酯类化合物2种,酸类化合物1种。采用SDE法鉴定出了较多种类和较高含量的烃类、醛类和芳香类,而MMSE法鉴定出较多种类和较高含量的醛类、含硫含氮类。通过MMSE法并结合GC-MS法分别测得蒸肉、煮肉、蒸肝、煎肝和煎肝鱼汤中有46、59、43、54和37种挥发性气味物质,共106种挥发性物质。暗纹东方鲀的鱼肉、鱼肝以及煎肝鱼汤中共有的气味活性物质(OAV≥1)有三甲胺、癸醛、1-辛烯-3-醇、3-甲基丁醛、己醛、苯甲醛、辛醛、壬醛、2-乙基呋喃,共9种化合物。其中,三甲胺、癸醛、二甲基三硫化物对暗纹东方鲀鱼肉整体风味轮廓具有重要贡献;2-甲基萘、三甲胺和2-乙基呋喃,对暗纹东方鲀鱼肝总体风味轮廓具有重要贡献;三甲胺、癸醛和壬醛,对煎肝鱼汤总体风味轮廓具有重要贡献。2.采用GC-MS-O的直接强度法在暗纹东方鲀蒸肉、煮肉、蒸肝、煎肝和煎肝鱼汤中分别鉴定分析出22、19、27、37和41种嗅感物质,共68种嗅感物质。结合挥发性气味活性物质,得到暗纹东方鲀蒸肉中关键性挥发性物质有:三甲胺、癸醛、壬醛、1-辛烯-3-醇、己醛、2-乙基呋喃、二甲基二硫、2-十一酮;煮肉:三甲胺、2-乙基呋喃、1-辛烯-3-醇、2-正戊基呋喃、二甲基二硫、苯甲醛、3-辛酮;蒸肝:2-乙基呋喃、三甲胺、1-戊烯-3-酮、二甲基三硫、异戊酸、二甲基二硫、庚醛、1,4-二氯苯;煎肝:2-甲基萘、三甲胺、壬醛、2-乙基呋喃、二甲基三硫、2-正戊基呋喃、庚醛、苯甲醛;煎肝鱼汤;三甲胺、壬醛、己醛、1-戊烯-3-酮、庚醛、苯甲醛。3.暗纹东方鲀中的非挥发性的含氮呈味物质,有游离氨基酸(FAA)、ATP及其关联产物、氧化三甲胺、甜菜碱等。在加热前后,对于鲜味氨基酸,蒸肉(7.39)>生肉(5.29)>煮肉(2.75),煎肝(21.78)>蒸肝(15.79)>生肝(8.03)。暗纹东方鲀鱼肝中的鲜味游离氨基酸含量较肉更为丰富;煎炸可以明显促进鲜味游离氨基酸解离,使其含量增加。通过核苷酸TAV值计算发现,仅鱼肉的TAV>1,蒸肉(21.60)>生肉(10.11)>煮肉(7.04),煎肝(0.41)>蒸肝(0.37)>生肝(0.01)。甜菜碱和氧化三甲胺对暗纹东方鲀总体风味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以暗纹东方鲀煎肝鱼汤的EUC为例,其EUC为0.37g MSG/100g,表明每100g生肉的鲜味强度等价于0.37g味精所产生的鲜味,且味精当量的TAV值为0.03g/m L,也就是说生肉味精当量的TAV值为12,从而解释了暗纹东方鲀具有鲜味的原因。

邹杰[7](2014)在《暗纹东方鲀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生长性状微卫星标记筛选》文中研究指明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属鲀形目、鲀科、东方鲀属,近海暖温水性底层鱼类,有海淡水生殖洄游习性,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海、黄海和渤海区域,是一种经济和营养价值很高的水产品。然而近些年来,由于暗纹东方鲀原先的生活、生态环境逐渐恶化、长江水文条件逐年改变以及人为的过度捕捞等原因,导致了野生暗纹东方鲀资源枯竭现象日益严重,间接导致养殖产量锐减、经济效益下降。因此,暗纹东方鲀的遗传改良、种质保护等工作迫在眉睫。本论文研究主要采用微卫星技术对上海、广州、江苏三个养殖区域的暗纹东方鲀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并且对与生长性状相关的微卫星标记进行筛选,不仅了解目前养殖的暗纹东方鲀种质资源情况,而且对今后的良种培育、遗传改良、种质提升、产量增高等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本文首先阐述了鱼类遗传育种的技术及其当前的发展动态,分析了现代生物技术在鱼类育种中的应用概况,探讨了鱼类遗传育种的发展趋势,旨在为鱼类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并明确了建立先进的鱼类育种技术体系和育种研究创新平台、提高鱼类遗传育种的效果和苗种质量对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归纳研究,对暗纹东方鲀的基础生物学、繁殖生物学、人工养殖技术、生态、毒素等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通过概述能够清楚的看到暗纹东方鲀的研究现状,结合研究技术和成果,可以更好的探究今后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有利于填补暗纹东方鲀的研究空白和深化科研研究价值。为了给养殖暗纹东方鲀分子辅助育种和遗传改良提供理论的基础,本研究基于微卫星标记分析技术,采用21对微卫星引物对广州(GZ)、江苏(JS)和上海(SH)三个养殖群体的暗纹东方鲀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可以成功扩增出具有一定多态性片段的微卫星位点共有19个。19个位点分析共得到125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范围从3到11,平均值是6.58,有效等位基因范围从1.7到7.8,平均值是4.5,平均观测杂合度范围从0.1556到1.0000,平均期望杂合度范围从0.3993到0.875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从0.3533到0.8577。三群体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由小到大依次为GZ、SH、JS群体。三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分别为0.0481、0.0617、0.0755,平均值为0.0808,可见发生遗传分化程度较小。GZ和JS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近(0.2039),GZ和SH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远(0.3508)。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GZ群体和JS群体聚为一类,SH为一类。分析表明结果不仅基本符合三个养殖群体的养殖环境,也反映出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并具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另外,本文为了筛选与暗纹东方鲀生长相关的微卫星分子标记,采用SSR结合BSA技术对于同龄孵化群体的同池养殖暗纹东方鲀生长性状相关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利用85对微卫星引物对暗纹东方鲀生长快、慢两个基因池进行分析,共筛选到14对微卫星具有差异片段。然后分析这14个差异微卫星位点在两个基因池的暗纹东方鲀个体的差异条带,结果表明:位点TOP03、TOG01、fms15、fms75的生长慢组特有条带的出现率分别达到:63.33%、53.33%、33.33%和43.33%,相关系数(r)分别为:-0.553、-0.346、-0.333和-0.423,与生长性状呈现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fms89生长快组特有条带的出现率为33.33%,相关系数(r)为:0.388,与生长性状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而验证实验结果只有位点fms15、fms75与生长性状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1和-0.384。经克隆测序得到了fms15的差异片段的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与红鳍东方鲀同源性达到了98%,差别在于序列中有三个碱基发生置换(G-C、C-G、G-A)。说明该微卫星位点对于暗纹东方鲀生长性状有显着效应,可用于人工选育具有优良生长性状的分子标记,为开展暗纹东方鲀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有价值的遗传标记。

李丽鹃,龚全,权可艳,任旺,李锐,谢光美,吴国忠[8](2013)在《壳聚糖对黄颡鱼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探讨了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壳聚糖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25、50和100 mg/kg的壳聚糖配成4种试验饲料,在水温(22.0±2.0)℃下,分别饲喂平均体重约为7.5 g的黄颡鱼42 d。结果表明,添加25 mg/kg壳聚糖的试验组,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血清酸性磷酸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溶菌酶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饵料系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组同对照间差异不显着(P>0.05)。因此,在黄颡鱼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壳聚糖(25 mg/kg)能显着改善其生长性能和增强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黄桂云[9](2012)在《多鳞四指马鲅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及幼鱼消化道组织学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具有较高开发价值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多鳞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rhadinum)为研究对象,首先测定了成鱼的肌肉营养成分,并采用形态解剖学和组织显微、超微技术对多鳞四指马鲅幼鱼的消化系统进行系统研究,为人工养殖和人工繁育提供依据,丰富多鳞四指马鲅的基础消化生理知识,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多鳞四指马鲅这一优异的品种资源提供一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多鳞四指马鲅肌肉营养成分的测定和品质评价采用常规的生化分析方法测定8尾多鳞四指马鲅肌肉的主要营养成分,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多鳞四指马鲅肌肉中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7.15%、18.68%、3.09%、1.20%。多鳞四指马鲅肌肉中含有包括色氨酸在内的18种常见氨基酸,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EAA)总量是32.67%(干样),占氨基酸总量的40.58%,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标准。多鳞四指马鲅的第一、二限制性氨基酸依次为色氨酸和缬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4.08,4种鲜味氨基酸(DAA)总量为29.74%(干样),占氨基酸总量的36.95%。脂肪酸中EPA与DHA质量分数分别为3.19%和11.01%(干样),高于其它几种经济鱼类,P/S(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值为0.4287,符合人的日粮中以保健为目的的P/S(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值的推荐量;矿物元素含量丰富合理,尤其是微量元素中锌和铁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经济鱼类,表明多鳞四指马鲅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海水鱼。2.多鳞四指马鲅幼鱼消化道的解剖学和组织学观察对多鳞四指马鲅幼鱼消化道的形态解剖和组织显微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多鳞四指马鲅幼鱼的消化道从前到后依次是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口裂宽大,上下颌、犁骨和腭骨上均有绒毛状臼齿。食道的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上皮内含有粘液细胞。胃Y型,分为贲门部、盲囊部及幽门部,胃的粘膜上皮是单层柱状细胞,其间无杯状细胞,贲门部和盲囊部均有胃腺,而幽门部未发现。肠由前肠、中肠和后肠构成,Z字形,肠道系数为0.583,肠道的粘膜上皮是单层柱状细胞,上皮细胞游离面的微绒毛密集排列形成纹状缘,粘膜上皮中含有大量杯状细胞,粘膜层中并未发现肠腺的存在。由前肠到后肠粘膜皱褶的厚度和宽度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而肌肉层厚度则是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幽门盲囊菜花状,其组织学结构类似于肠道结构,但粘膜上皮中无杯状细胞。3.多鳞四指马鲅幼鱼消化道粘膜上皮的扫描电镜观察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多鳞四指马鲅幼鱼消化道粘膜上皮的结构,结果显示:胃部粘膜上皮有很多的沟回,细胞之间界限明显,有胃小凹,细胞的表面呈现圆形或椭圆形,凹凸不平,无微绒毛。肠粘膜上皮有明显的微绒毛和分泌孔,前肠和中肠的微绒毛密集簇拥,而后肠长而稀疏;前、中肠分泌孔较多,而后肠的明显变少。4.多鳞四指马鲅幼鱼消化道粘膜的透射电镜观察胃部有上皮细胞和胃腺细胞,肠有上皮细胞、杯状细胞和淋巴细胞,幽门盲囊有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前、中、后肠的微绒毛形态明显不同,前肠的微绒毛整齐紧密,中肠的微绒毛分段,后肠的的微绒毛则比较稀疏。肠各段分泌颗粒的分泌形式不同,前肠和中肠的分泌颗粒成团存在,而后肠的分泌颗粒均匀的分布在细胞的边缘。幽门盲囊的微绒毛类似前肠。

蔡海瑶[10](2011)在《虹鳟卵巢发育及相关系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营养价值高,为冷水性经济鱼类。对虹鳟卵巢发育和相关系数的研究可为虹鳟繁育生产提供基础性数据。本文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研究了433月龄虹鳟卵巢和已成熟虹鳟卵巢的周年变化,并将卵巢发育分期,划分卵母细胞时相。同时记录卵巢重、肝脏重、空体重、卵粒大小等数据,研究其肥满度、怀卵量、肝体指数、成熟系数等相关系数与卵巢发育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 433月龄虹鳟卵巢的发育可分为六个时期,卵母细胞也相应的分为六个时相。4月龄,卵巢处于第Ⅰ期,以第Ⅰ时相卵母细胞为主,细胞核占细胞大部分;813月龄,卵巢处于第Ⅱ期,第Ⅱ时相卵母细胞质嗜碱性,滤泡细胞、外周环和丝状环出现;1526月龄,卵巢处于第Ⅲ期,肉眼可见卵粒,第Ⅲ时相卵母细胞滤泡膜为双层,出现皮质泡、卵黄颗粒和放射带;2830月龄,卵巢处于第Ⅳ期,第Ⅳ时相卵母细胞逐渐被卵黄颗粒充满;31月龄,卵巢处于第Ⅴ期,第Ⅴ时相卵母细胞脱离滤泡膜,进入腹腔;3133月龄,卵巢处于第Ⅵ期,第Ⅵ时相卵母细胞为退化的第Ⅳ时相卵母细胞,产后卵巢的组织结构逐步由第Ⅵ期恢复到第Ⅱ期。2.虹鳟终身只出现一次第Ⅰ期卵巢,已成熟虹鳟卵巢在年周期的发育中出现第Ⅱ期第Ⅵ期。卵母细胞依然可分为六个时相。已成熟虹鳟各个时相的卵母细胞直径都较初次性成熟时的略大,并且各个时期的卵巢中大多可见卵母细胞残骸。3.已成熟虹鳟产卵时间集中在10月至翌年1月,产卵高峰为12月。虹鳟繁殖周期为一年,产卵类型为一次性产卵。在虹鳟老龄化前,随着年龄的增长,虹鳟的绝对怀卵量、卵径均有所上升。4.虹鳟卵母细胞进入大生长期之前,肝体指数增加不明显或有所下降,肥满度略有上升。进入大生长期后,成熟系数迅速增加,肝脏的重量明显减少,肝体指数下降。体重也略有下降或者增长减缓,肥满度下降。产卵过后,成熟系数迅速下降。

二、暗纹东方鲀生物学及其养殖技术(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暗纹东方鲀生物学及其养殖技术(一)(论文提纲范文)

(2)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种群动态变化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咸淡水养殖池塘
    1.3 草鱼常见寄生虫及其生活史
        1.3.1 纤毛类寄生虫及其生活史
        1.3.2 单殖吸虫及其生活史
        1.3.3 甲壳动物及其生活史
        1.3.4 绦虫及其生活史
    1.4 寄生虫种群的动态变化
    1.5 生态因子对寄生虫的影响
        1.5.1 理化因子对寄生虫的影响
        1.5.2 生物因子对寄生虫的影响
        1.5.3 人为因子对寄生虫的影响
    1.6 鱼类寄生虫病的生态防控
    1.7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种群动态变化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池塘
        2.2.2 鱼体寄生虫检查方法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三代虫的动态变化
        2.3.2 指环虫的动态变化
        2.3.3 锚头鳋的动态变化
        2.3.4 车轮虫的动态变化
    2.4 讨论
        2.4.1 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种群动态变化规律
        2.4.2 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病与鱼体健康的关系
        2.4.3 养殖管理对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与理化因子及FQ的关系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池塘
        3.2.2 水样采集
        3.2.3 理化指标测定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咸淡水草鱼池塘理化因子动态变化
        3.3.2 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与FQ及理化因子的相关分析
        3.3.3 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与FQ及理化因子约束性排序分析
    3.4 讨论
        3.4.1 咸淡水草鱼池塘理化特性
        3.4.2 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与FQ和理化因子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与浮游生物的关系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池塘
        4.2.2 浮游生物采样
        4.2.3 浮游生物鉴定和计数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咸淡水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组成
        4.3.2 咸淡水池塘浮游植物群落动态变化
        4.3.3 咸淡水池塘浮游动物群落组成
        4.3.4 咸淡水池塘浮游动物动态变化
        4.3.5 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与浮游生物的相关分析
        4.3.6 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与浮游生物约束性排序分析
    4.4 讨论
        4.4.1 咸淡水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4.4.2 咸淡水池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4.4.3 咸淡水池塘浮游生物与寄生虫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附录2 咸淡水草鱼养殖池塘常见浮游生物图谱
致谢

(3)罗氏沼虾饲料生物添加剂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罗氏沼虾养殖困境
    1.2 常见的饲料生物添加剂
        1.2.1 功能性寡糖和多糖
        1.2.2 维生素
        1.2.3 酶制剂
    1.3 益生菌的基础理论研究
        1.3.1 益生菌的定义
        1.3.2 益生菌的种类
        1.3.3 益生菌的益生机理
    1.4 溶菌酶的基础理论研究
        1.4.1 溶菌酶的种类
        1.4.2 溶菌酶的抑菌机理
        1.4.3 溶菌酶的抗病毒机理
    1.5 益生菌与溶菌酶作为饲料添加剂的研究现状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虾源肠道益生菌的筛选与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培养基和溶液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虾肠道菌株的分离
        2.3.2 乳酸菌抑菌实验
        2.3.3 乳酸菌粘附性实验
        2.3.4 芽孢杆菌水解酶定性实验
        2.3.5 芽孢杆菌水解酶定量实验
        2.3.6 候选益生菌鉴定
        2.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虾肠道微生物的分离情况
        2.4.2 乳酸菌的抑菌效果
        2.4.3 乳酸菌的粘附性
        2.4.4 芽孢杆菌的筛选结果
        2.4.5 候选益生菌鉴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6-24、B9对罗氏沼虾相关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菌株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4 主要溶液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菌剂的制备
        3.3.2 实验饲料的制备
        3.3.3 饲养管理与实验设计
        3.3.4 罗氏沼虾免疫参数分析
        3.3.5 肠道消化酶测定
        3.3.6 罗氏沼虾肠道可培养弧菌的计数
        3.3.7 罗氏沼虾生长性能测定
        3.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6 -24、B9对罗氏沼虾的免疫参数影响
        3.4.2 6 -24、B9对罗氏沼虾肠道消化酶活力分析
        3.4.3 6 -24、B9对养罗氏沼虾肠道可培养弧菌弧菌数量的影响
        3.4.4 6 -24、B9对罗氏沼虾生长状况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蛋清溶菌酶制剂对罗氏沼虾相关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主要溶液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饲料的制备
        4.3.2 饲养管理与实验设计
        4.3.3 罗氏沼虾生长性能测定
        4.3.4 罗氏沼虾抱卵率测定
        4.3.5 罗氏沼虾免疫参数分析
        4.3.6 肠道消化酶测定
        4.3.7 罗氏沼虾肠道可培养弧菌的计数
        4.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实验饲料配方的选定
        4.4.2 蛋清溶菌酶对罗氏沼虾生长状况测定
        4.4.3 蛋清溶菌酶对罗氏沼虾的免疫参数的影响
        4.4.4 蛋清溶菌酶对罗氏沼虾肠道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本论文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大刺鳅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与保存
    1.3 回归感染试验
    1.4 菌株分类与鉴定
        1.4.1 形态特征观察
        1.4.2 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1.4.3 16S rDNA鉴定
    1.5 药物敏感性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与培养
    2.2 回归感染
    2.3 病原菌的分类与鉴定
        2.3.1 细菌的形态学特征
        2.3.2 生理生化特性
        2.3.3 16S rDNA序列分析
    2.4 药物敏感性
3 结论
4 讨论

(5)养殖与野生大刺鳅不同生长阶段肌肉脂肪酸组成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样品处理
    1.3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养殖和野生大刺鳅不同生长阶段肌肉脂肪酸种类
    2.2 养殖和野生大刺鳅不同生长阶段肌肉脂肪酸相对含量比较
3 讨论
    3.1 养殖和野生大刺鳅不同生长阶段肌肉脂肪酸种类
    3.2 养殖和野生大刺鳅不同生长阶段肌肉脂肪酸的相对含量
    3.3 养殖和野生大刺鳅肌肉中多 (高度) 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品质
4 结论

(6)养殖暗纹东方鲀风味物质鉴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河豚鱼概况
        1.1.1 河豚鱼的特征及分布
        1.1.2 河豚鱼加工概况及发展趋势
        1.1.3 暗纹东方鲀研究开发现状
    1.2 水产品风味成分研究
    1.3 水产品挥发性成分的提取与分析
        1.3.1 水产品挥发性物质的提取
        1.3.2 水产品挥发性物质的分析
    1.4 水产品非挥发性成分的检测
        1.4.1 含氮类呈味化合物
        1.4.2 非含氮类呈味化合物
    1.5 影响水产品风味的主要因素
        1.5.1 养殖条件
        1.5.2 饲料营养
        1.5.3 不同加热方式
    1.6 立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熟制养殖暗纹东方鲀挥发性成分的鉴定与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4 样品处理
        2.1.5 同时蒸馏萃取(SDE)
        2.1.6 固相萃取整体捕集技术(MMSE)
        2.1.7 GC-MS分析
        2.1.8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两种方法提取暗纹东方鲀鱼肝中的挥发性成分
        2.2.2 熟制养殖暗纹东方鲀挥发性成分的鉴定与分析
        2.2.3 熟制养殖暗纹东方鲀气味活性成分的筛选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熟制养殖暗纹东方鲀关键性气味物质的鉴定与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1.4 样品处理
        3.1.5 感官员的选择与培训
        3.1.6 固相萃取整体捕集技术(MMSE)
        3.1.7 GC-MS与GC-MS-O分析
        3.1.8 GC-O鉴定嗅感物质
        3.1.9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熟制养殖暗纹东方鲀嗅感物质的鉴定与分析
        3.2.2 熟制养殖暗纹东方鲀关键气味物质的确定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养殖暗纹东方鲀主要含氮滋味物质的鉴定与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样品处理
        4.1.4 主要仪器设备
        4.1.5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4.1.6 核苷酸及其关联产物的测定
        4.1.7 甜菜碱含量的测定
        4.1.8 氧化三甲胺含量的测定
        4.1.9 鲜味协同效应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游离氨基酸分析
        4.2.2 核苷酸及其关联产物的分析
        4.2.3 氧化三甲胺以及甜菜碱的分析
        4.2.4 鲜味协同效应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暗纹东方鲀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生长性状微卫星标记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鱼类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进展
        1 选择育种
        2 杂交育种
        3 转基因技术
        4 多倍体
        5 单性化育种
        6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7 展望
    第二节 暗纹东方鲀相关研究进展
        1 基础生物学
        1.1 形态
        1.2 年龄和生长
        1.3 行为学
        1.4 生理生化
        1.5 食性和营养
        2 繁殖生物学
        3 人工养殖技
        3.1 人工繁殖
        3.2 养成技术
        3.2.1 养殖方式
        3.2.2 混养和套养
        3.2.3 日常管理
        3.2.4 疾病
        4 生态学
        4.1 温度
        4.2 光照
        4.3 盐度
        5 毒素研究
        5.1 毒素检测
        5.2 控毒研究
        6 分子生物学
        6.1 线粒体基因
        6.2 生长激素基因
        6.3 其他基因
        7 遗传学
        8 加工流通
        9 问题和展望
    第三节 研究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三个暗纹东方鲀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1.3 PCR 反应及电泳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微卫星 PCR 扩增结果
        2.2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2.3 群体 Hardy-Weinberg 平衡分析
        2.4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利用 SSR-BSA 技术筛选暗纹东方鲀生长性状相关微卫星标记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及检测
        1.2.2 BSA 基因池的建立及其 PCR 扩增
        1.2.3 筛选差异条带及个体 PCR 扩增
        1.2.4 生长性状差异条带分析
        1.2.5 验证生长性状差异位点
        1.2.6 差异等位基因片段切胶测序
    2 结果
        2.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2.2 BSA 基因池的差异条带筛选
        2.3 统计个体中带型的差异等位基因片段
        2.4 差异等位基因片段的 SPSS 相关性分析
        2.5 验证生长显着差异的微卫星位点
        2.6 差异等位基因片段切胶测序
    3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发表及参与的论文
致谢

(8)壳聚糖对黄颡鱼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鱼分组及饲养
    1.3 试验方法
        1.3.1 生长性能的测定
        1.3.2 免疫机能的测定
    1.4 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试验
        2.1.1体重
        2.1.2 增重率
        2.1.3 特定生长率
        2.1.4 饵料系数
    2.2 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试验
        2.2.1 血清酸性磷酸酶活性
        2.2.2 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
        2.2.3 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2.2.4 血清溶菌酶活性
3 讨论与小结
    3.1 壳聚糖对黄颡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壳聚糖对黄颡鱼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影响

(9)多鳞四指马鲅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及幼鱼消化道组织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多鳞四指马鲅简介
        1.1. 分类地位和分布
        1.2. 外部形态特征
        1.2.1. 多鳞四指马鲅外部形态特征
        1.2.2. 多鳞四指马鲅与同属的四指马鲅外部特征比较
        1.3. 多鳞四指马鲅的生活习性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2.鱼类肌肉营养的研究概况
        2.1. 鱼类肌肉营养的研究内容
        2.2. 鱼类肌肉营养价值的研究进展
    3.鱼类消化系统组织学的研究概况
        3.1. 鱼类消化系统组织学的研究内容
        3.1.1. 口咽腔
        3.1.2. 食道
        3.1.3. 胃
        3.1.4. 幽门盲囊
        3.1.5. 肠
        3.2. 鱼类消化系统组织学的研究概况
    4.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多鳞四指马鲅肌肉营养成分和品质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方法
        1.3. 营养品质评价方法
        1.4. 数据处理
    2.结果和分析
        2.1. 常规营养成分含量的比较
        2.2. 氨基酸组成分析
        2.2.1. 必需氨基酸组成的评价
        2.2.2. 鲜味氨基酸的组成评价
        2.2.3. 氨基酸的支/芳值分析
        2.3. 脂肪酸组成
        2.4. 矿物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
    3.结论
第三章 多鳞四指马鲅幼鱼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2.1. 消化道形态解剖学观察
        2.2. 消化道指数测定
        2.3. 消化道组织学观察
        2.3.1. 食道组织学观察
        2.3.2. 胃组织学观察
        2.3.3. 幽门盲囊组织学观察
        2.3.4. 肠组织学观察
    3.讨论
        3.1. 消化道形态和食性的关系
        3.2. 消化道组织结构及其功能
    4.结语
第四章 多鳞四指马鲅幼鱼消化道粘膜上皮的扫描电镜观察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2.1. 胃粘膜上皮扫描电镜观察
        2.2. 幽门盲囊粘膜上皮扫描电镜观察
        2.3. 肠粘膜上皮扫描电镜观察
    3.讨论
第五章 多鳞四指马鲅幼鱼消化道的透射电镜观察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2.1. 胃粘膜的超微结构
        2.2. 肠粘膜的超微结构
        2.3. 幽门盲囊的超微结构
    3.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参加课题和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致谢

(10)虹鳟卵巢发育及相关系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硬骨鱼类卵巢发育的研究进展
        1.1.1 鱼类卵巢的发育
        1.1.2 鱼类卵母细胞的发育
    1.2 鱼类卵巢发育的影响因素
        1.2.1 内源性因素
        1.2.2 外源性因素
    1.3 虹鳟的概况
        1.3.1 分类地位与外形
        1.3.2 虹鳟的生活习性和繁殖习性
        1.3.3 虹鳟经济价值及养殖情况
        1.3.4 虹鳟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二章 前言
    2.1 目的和意义
    2.2 范围和内容
第三章 虹鳟在初次性成熟过程中卵巢发育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
        3.1.2 试验鱼
        3.1.3 试验药品及仪器
        3.1.4 测定方法
        3.1.5 图像采集及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卵巢外形及分期
        3.2.2 卵巢显微结构和卵母细胞时相
    3.3 讨论与结论
        3.3.1 虹鳟初次性成熟的卵巢发育特点
        3.3.2 卵黄物质的积累
第四章 虹鳟卵巢发育周年变化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
        4.1.2 试验鱼
        4.1.3 试验药品及仪器
        4.1.4 测定方法
        4.1.5 图像采集及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解剖学外形
        4.2.2 系统显微镜下组织学观察
    4.3 讨论与结论
        4.3.1 已成熟虹鳟卵巢周年发育特点
        4.3.2 虹鳟的产卵时间和繁殖周期
第五章 虹鳟卵巢发育的相关系数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
        5.1.2 试验鱼
        5.1.3 试验药品及仪器
        5.1.4 测定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成熟系数和肝体指数
        5.2.2 肥满度
        5.2.3 怀卵量和卵粒直径
    5.3 讨论与结论
        5.3.1 肝体指数、肥满度与成熟系数
        5.3.2 产卵类型
        5.3.3 怀卵量和卵粒大小变化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四、暗纹东方鲀生物学及其养殖技术(一)(论文参考文献)

  • [1]梭鱼饲料中豆粕蛋白替代鱼粉蛋白适宜量的研究[D]. 刘涛. 浙江海洋大学, 2021
  • [2]咸淡水池塘草鱼寄生虫种群动态变化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D]. 陈红雕.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3]罗氏沼虾饲料生物添加剂的开发[D]. 朱成坤.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大刺鳅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研究[J]. 林煜,樊海平,陈斌,薛凌展,钟全福,张坤,吴斌. 农学学报, 2019(11)
  • [5]养殖与野生大刺鳅不同生长阶段肌肉脂肪酸组成的比较研究[J]. 樊海平,邱曼丽,钟全福,薛凌展,秦志清. 中国农学通报, 2018(29)
  • [6]养殖暗纹东方鲀风味物质鉴定分析[D]. 秦晓. 上海海洋大学, 2015(02)
  • [7]暗纹东方鲀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生长性状微卫星标记筛选[D]. 邹杰. 上海海洋大学, 2014(03)
  • [8]壳聚糖对黄颡鱼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影响[J]. 李丽鹃,龚全,权可艳,任旺,李锐,谢光美,吴国忠. 西南农业学报, 2013(06)
  • [9]多鳞四指马鲅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及幼鱼消化道组织学的研究[D]. 黄桂云. 上海海洋大学, 2012(03)
  • [10]虹鳟卵巢发育及相关系数研究[D]. 蔡海瑶. 甘肃农业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河豚的生物学及其养殖技术(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