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振器论文-方翠,郭天太,陈红江,匙庆磊,孔明

拾振器论文-方翠,郭天太,陈红江,匙庆磊,孔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拾振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计量,伺服式拾振器,自校准,恒压校准

拾振器论文文献综述

方翠,郭天太,陈红江,匙庆磊,孔明[1](2019)在《基于恒压激励的伺服式拾振器自校准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带自校准线圈的拾振器的现场自校准问题,进行恒压校准方法的研究。方法:在分析伺服式拾振器原理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推导了基于恒压校准的伺服式拾振器自校准装置的原理,设计并搭建了基于恒压校准的伺服式拾振器自校准装置,并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基于恒压校准的伺服式拾振器自校准装置的测量不确定度小于2%。结论:此方法可以实现941型、891型等伺服式拾振器的自校准。(本文来源于《中国计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赵天吉[2](2017)在《水下质点振速拾振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下声场中,声压和质点振速是两个表征声场特征的重要物理量,其中声压量值的获取通常是采用声压传感器;而质点振速量值的获取,目前广泛采用的是矢量传感器。随着矢量传感器在水声工程各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其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论文在对经典的压差式和同振式矢量传感器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水下声场质点振速拾取方法,即根据声场中的声波从水介质传播并进入到弹性体后,在弹性体内部建立的新的声场中内部质点振速和外部水介质振速之间的关系,通过将振动传感器置于弹性体内部来拾取水介质中的质点振速信息方法。依此原理设计的水下质点振速拾振器,从根本上解决了同振式矢量传感器在设计和应用过程中,由于中性浮力密度配比要求以及柔性悬挂问题带来的传感器尺度限制和工作频带影响,并且在保证高灵敏度的前提下,具有更宽的工作频带、更小的外形尺寸和更简便的应用方式。论文从水下质点振速拾振器的声学特性分析入手,通过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研究,给出了拾振器获取水中质点振速信息的原理和依据;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工程应用中经常遇到的前置放大器结构、水密电缆结构、声压通道结构以及安装支架结构等对拾振器声学性能的影响问题,利用仿真方法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水下质点振速拾振器一体化仿真设计的方法。针对拾振器应用平台带来的振动干扰问题,论文给出了拾振器与应用平台之间的减振结构的设计方法,实现了水下质点振速拾振器在工程应用中的抗干扰能力。首先,论文在建立的水下弹性球(柱)体的声场模型基础上,推导了其内部质点振速与水介质中质点振速的关系表达式,并依此关系式计算得到了弹性球(柱)体内部的质点振速响应随着材料参数和几何参数变化的规律曲线,由此给出了拾振器设计过程中材料参数选择的若干原则;针对弹性体的共振模态对拾振器上限工作频率的影响问题,论文进一步利用有限元软件仿真分析了弹性球(柱)体的几何参数变化对其共振模态频率的影响,给出了拾振器设计过程中几何参数选择的若干原则;同时,论文对依此原理设计制作的原理样机的灵敏度参数,在驻波管中进行了测试。其次,论文在对拾振器的附加结构和连接结构对其声学特性的影响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仿真优化结果,给出了拾振器实用样机的材料参数和几何参数的优化原则,并对依此设计制作的拾振器实用样机的性能参数在驻波管中进行了测试。最后,为了提高水下质点振速拾振器的抗干扰能力,论文结合矢量传感器在工程应用中受到的各种各样的振动干扰问题,设计了基于橡胶减振器的单级和双级减振系统,并在理论上分析和总结了单级和双级减振系统各自传递特性的优点和缺点。在此基础上,利用经典的包装箱模型,论文模拟并分析了矢量传感器及基阵在作业时受到的冲击状态,并给出了在设计双级减振系统过程中,各部分结构参数选择的若干原则。此外,论文利用有限元软件仿真分析了减振系统的中间连接支架的共振模态对系统传递特性的影响。为减振系统的结构设计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同时,论文在消声水池中开展了振动干扰实验,验证了减振系统对振动信号的抑制效果以及有限元仿真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对拾振器样机的灵敏度以及指向性进行了测试,验证了减振系统对于拾振器声学性能参数的改善作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7-03-01)

李从庆,徐以福,原秦喜,孙鸿[3](2017)在《PDS型地震仪拾振器幅频特性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PDS型地震仪是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研制生产的轻便数字地震仪,用于开展人工地震测深宽角度折/反射探测工作。目前,由于地震仪拾振器传递函数的缺失,导致无法从采集的人工地震波形数据中获取精确的地球动力学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人工地震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并开展科学研究的工作。基于超低频振动台测试,利用测定地震仪拾振器幅频特性和Matlab数值拟合,提出一种拾振器传递函数辨识方法,并给出传递函数的数学表达式。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可以实现拾振器传递函数的辨识,且可达到幅频特性绝对误差<0.5 d B的辨识精度。(本文来源于《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李维涛,于海庆,高海珍[4](2015)在《城市交通道路新型长行程拾振器能量收集装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道路交通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而随之出现的振动能量大部分被道路本身所吸收,从而被毫无价值地消耗掉。现应用城市道路交通振动能量收集和再利用的相关技术,建立一种振动能量收集装置,将环境中的振动机械能转化为可利用电能,从而为低功耗器件供电,对于拓展新的能源渠道、解决城市电力紧张状况等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机电信息》期刊2015年30期)

孙增寿,秦磊,张耀[5](2015)在《拾振器安装位置对频率法测量平行钢绞线斜拉索索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斜拉索基频测量是频率法测量索力的基础和关键,对平行钢绞线索,HDPE套管在端部和索之间存在一定空隙,往往使套管不能和索共同振动,给频率法测量斜拉索索力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文峰桥斜拉索索力测量为背景,采用有限元分析和现场试验,对拾振器安装位置对斜拉索基频测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拾振器安装位置对平行钢绞线斜拉索振动频率的测量存在较大影响。当拾振器安装位置距拉索锚固点较近时,拉索基频测量数据离散程度大;当拾振器安装在距拉索锚固点2.0m左右位置时,拉索基频测量数据趋于稳定,且测量精度满足工程设计和规范要求。(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5年06期)

匙庆磊,杨巧玉,安欣,吴志新[6](2013)在《以地震波作为激励信号校准拾振器灵敏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各种测振仪器的校准问题,以地震波作为校准激励信号,对振动比较法校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校准的影响因素,对地震波复现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振动计量开放实验室的水平向低频标准振动台上,利用选取的几组地震波实际进行了地震波复现实验,计算了地震波复现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相关系数在0.95以上,较好的实现了地震波复现。最后利用几组不同的地震波作为激励对拾振器灵敏度进行了校准,并和激光绝对法校准结果进行了对比,两种方法获得的灵敏度结果一致性较好。该方法对未来地震仪器的校准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途径。(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3年13期)

王旻沁,华云松[7](2010)在《基于单片机的振动时效拾振器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对振动时效机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8051单片机的振动时效拾振器系统,该装置采用单片机控制,程序用C语言编写,使其具有控制数据采集、将数据从单片机传输到计算机等功能;计算机界面使用LabVIEW,实现扫频曲线绘制等功能。(本文来源于《仪表技术》期刊2010年12期)

龙盎,李民[8](2007)在《891型拾振器在水电工程振动监测中的应用及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了891型拾振器的组成、原理、类型及特点,介绍了目前891型拾振器在水电工程中应用实例。分析了现有应用的不足之处,指出了891型拾振器在水电工程振动监测中的应用及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学术版)》期刊2007年05期)

方华斌,董璐,刘景全,陈迪,蔡炳初[9](2006)在《微拾振器压电悬臂梁结构的设计与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压电悬臂梁结构的微拾振器,利用有限元法计算了结构的固有频率和电压输出,以设计适合具体应用环境的器件结构。采用MEMS技术制备了器件原型并进行了试验测试。研究表明,所制备的器件在加速度为9.8 m/s2的低频谐振激励下电压输出达200 mV以上。考虑到压电薄膜的制备和湿法刻蚀硅造成的不均匀性,可以认为,测试结果和模拟结果基本相符,为设计、制备高性能的器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微细加工技术》期刊2006年05期)

方华斌,刘景全,董璐,陈迪,蔡炳初[10](2006)在《MEMS微拾振器制备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制作了悬臂梁式压电微拾振器,该技术主要包括:sol-gel法制备PZT压电膜、干法刻蚀、湿法化学刻蚀、UV-LIGA等工艺。研制的拾振器悬臂梁结构尺寸为:长2000μm,宽600μm,硅膜厚度12μm,PZT压电膜厚1.5μm,Ni质量块长600μm、高500μm。测试表明其固有频率为610Hz,适合低频振动源环境的应用。在1gn加速度谐振激励下,电压输出达562mV。(本文来源于《电子元件与材料》期刊2006年07期)

拾振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水下声场中,声压和质点振速是两个表征声场特征的重要物理量,其中声压量值的获取通常是采用声压传感器;而质点振速量值的获取,目前广泛采用的是矢量传感器。随着矢量传感器在水声工程各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其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论文在对经典的压差式和同振式矢量传感器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水下声场质点振速拾取方法,即根据声场中的声波从水介质传播并进入到弹性体后,在弹性体内部建立的新的声场中内部质点振速和外部水介质振速之间的关系,通过将振动传感器置于弹性体内部来拾取水介质中的质点振速信息方法。依此原理设计的水下质点振速拾振器,从根本上解决了同振式矢量传感器在设计和应用过程中,由于中性浮力密度配比要求以及柔性悬挂问题带来的传感器尺度限制和工作频带影响,并且在保证高灵敏度的前提下,具有更宽的工作频带、更小的外形尺寸和更简便的应用方式。论文从水下质点振速拾振器的声学特性分析入手,通过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研究,给出了拾振器获取水中质点振速信息的原理和依据;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工程应用中经常遇到的前置放大器结构、水密电缆结构、声压通道结构以及安装支架结构等对拾振器声学性能的影响问题,利用仿真方法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水下质点振速拾振器一体化仿真设计的方法。针对拾振器应用平台带来的振动干扰问题,论文给出了拾振器与应用平台之间的减振结构的设计方法,实现了水下质点振速拾振器在工程应用中的抗干扰能力。首先,论文在建立的水下弹性球(柱)体的声场模型基础上,推导了其内部质点振速与水介质中质点振速的关系表达式,并依此关系式计算得到了弹性球(柱)体内部的质点振速响应随着材料参数和几何参数变化的规律曲线,由此给出了拾振器设计过程中材料参数选择的若干原则;针对弹性体的共振模态对拾振器上限工作频率的影响问题,论文进一步利用有限元软件仿真分析了弹性球(柱)体的几何参数变化对其共振模态频率的影响,给出了拾振器设计过程中几何参数选择的若干原则;同时,论文对依此原理设计制作的原理样机的灵敏度参数,在驻波管中进行了测试。其次,论文在对拾振器的附加结构和连接结构对其声学特性的影响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仿真优化结果,给出了拾振器实用样机的材料参数和几何参数的优化原则,并对依此设计制作的拾振器实用样机的性能参数在驻波管中进行了测试。最后,为了提高水下质点振速拾振器的抗干扰能力,论文结合矢量传感器在工程应用中受到的各种各样的振动干扰问题,设计了基于橡胶减振器的单级和双级减振系统,并在理论上分析和总结了单级和双级减振系统各自传递特性的优点和缺点。在此基础上,利用经典的包装箱模型,论文模拟并分析了矢量传感器及基阵在作业时受到的冲击状态,并给出了在设计双级减振系统过程中,各部分结构参数选择的若干原则。此外,论文利用有限元软件仿真分析了减振系统的中间连接支架的共振模态对系统传递特性的影响。为减振系统的结构设计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同时,论文在消声水池中开展了振动干扰实验,验证了减振系统对振动信号的抑制效果以及有限元仿真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对拾振器样机的灵敏度以及指向性进行了测试,验证了减振系统对于拾振器声学性能参数的改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拾振器论文参考文献

[1].方翠,郭天太,陈红江,匙庆磊,孔明.基于恒压激励的伺服式拾振器自校准技术研究[J].中国计量大学学报.2019

[2].赵天吉.水下质点振速拾振器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

[3].李从庆,徐以福,原秦喜,孙鸿.PDS型地震仪拾振器幅频特性测试[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7

[4].李维涛,于海庆,高海珍.城市交通道路新型长行程拾振器能量收集装置研究[J].机电信息.2015

[5].孙增寿,秦磊,张耀.拾振器安装位置对频率法测量平行钢绞线斜拉索索力的影响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5

[6].匙庆磊,杨巧玉,安欣,吴志新.以地震波作为激励信号校准拾振器灵敏度[J].振动与冲击.2013

[7].王旻沁,华云松.基于单片机的振动时效拾振器的设计[J].仪表技术.2010

[8].龙盎,李民.891型拾振器在水电工程振动监测中的应用及前景[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7

[9].方华斌,董璐,刘景全,陈迪,蔡炳初.微拾振器压电悬臂梁结构的设计与测试[J].微细加工技术.2006

[10].方华斌,刘景全,董璐,陈迪,蔡炳初.MEMS微拾振器制备工艺研究[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6

标签:;  ;  ;  ;  

拾振器论文-方翠,郭天太,陈红江,匙庆磊,孔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