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区域论文-张蕊,赵辉,赵福梅,任珉,刘婷

活性区域论文-张蕊,赵辉,赵福梅,任珉,刘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活性区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冠心病,载脂蛋白E类,多态性,单核苷酸,转录启动子

活性区域论文文献综述

张蕊,赵辉,赵福梅,任珉,刘婷[1](2019)在《载脂蛋白E启动子区域-427T/C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对转录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E)启动子区域-427T/C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CHD)发病的关系及其对APOE转录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9月在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627例,分为CHD组415例,非CHD组212例。入院后检测总胆固醇(TC)、叁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尿酸(UA)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APOE浓度;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427T/C位点基因多态性,比较2组内TC+CC型和TT型患者血脂及载脂蛋白水平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载体p GL2构建携带APOE-427TT野生型重组质粒(TT组)、APOE/-427CC变异纯合型重组质粒(CC组),通过阳离子脂质体法将TT组、CC组、p GL2-Basic空载体质粒(对照组)分别和pRL-CMV内参质粒共转染至293T细胞内,检测3组细胞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荧光强度,以反映APOE的转录活性。结果 (1)与非CHD组相比,CHD组的年龄、男性比例、吸烟比例、有糖尿病史、TG、Lp(a)、HCY、UA均出现升高,APOAI、HDL-C水平则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χ~2=1.698,P>0.05),CHD组C等位基因频率较非CHD组增高(19.8%vs. 12.4%,χ~2=8.959,P<0.05)。(2)CHD组中TC+CC型患者APOB高于TT组,APOA/B低于TT组(P<0.05),非CHD组2种基因型间血脂及载脂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吸烟(OR=2.065,95%CI:1.369~3.115)、糖尿病(OR=3.355,95%CI:1.935~5.815)、UA升高(OR=1.008,95%CI:1.005~1.010)、携带APOE-427 C等位基因(OR=1.876,95%CI:1.185~2.969)是CHD发生的危险因素。(3)体外实验结果显示,CC组APOE转录活性明显低于TT组(P<0.05)。结论 APOE-427 C等位基因携带者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该位点通过影响APOE的转录活性及合成水平,进而影响血浆脂蛋白浓度及冠心病的发病。(本文来源于《天津医药》期刊2019年08期)

张晓红,姜博,张文武,陈立明,郭泓利[2](2019)在《京津冀区域市政污水厂活性污泥种群结构的多样性及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影响着污水生物处理的高效性及稳定性,是有效保证污水处理效果的关键。【目的】研究活性污泥中细菌的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并分析相应菌群的主要功能,旨在更好地发挥细菌的净化作用、保持污水处理过程的稳定及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方法】以京津冀区域内典型市政污水厂活性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及实时定量PCR技术,对5个污水厂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种群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解析,研究不同工艺参数下活性污泥中优势种群及脱氮菌群丰度的差异。【结果】5个污水厂活性污泥种群结构具有一定差异,其中Hengshui (HS)厂污泥的群落结构受温度的影响最大,而Shahe (SH)、Daoxianghu (DXH)、Nangong(NG)厂活性污泥群落结构则受总氮、总磷与氨氮的共同影响,氨氮对SH厂活性污泥种群结构影响最大。DXH、NG和HS厂污泥中优势菌均为Anaerolineaceae,而SH和Hejian (HJ)厂的优势菌则为Saprospiraceae与Lactobacillus。活性污泥中反硝化菌丰度最高的为HJ厂,丰度最低的为HS厂,反硝化功能基因nirS比nirK分布更为广泛。【结论】对于不同污水厂,影响其活性污泥群落结构组成的环境因素也是不同的,并且特殊的进水水质也会对污泥菌群组成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林玥,郝嘉琪,王维钰,冯永忠[3](2019)在《不同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区域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和养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免耕(NT)、秸秆覆盖(SM)、地膜覆盖(PM)和起垄覆膜(RPM)4种保护性耕作措施为研究对象,以传统耕作(CT)为对照,通过测定根际土与非根际土的微生物量、酶活性及养分质量分数,研究不同耕作措施对不同微域土壤碳氮质量分数及微生物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均呈现根际>非根际的规律,且与对照相比,各保护性耕作处理均有提高。RPM和SM处理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碳质量分数分别提高51.78%和24.62%,微生物量氮的富集率则分别达到48.13%、46.04%;NT、SM、RPM处理的蔗糖酶活性较CT处理分别提高了113.35%、113.10%、74.75%(P<0.05);(2)4种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均有提高,其中RPM和SM与CT相比差异显着,效果更加明显,并且有效降低了土壤pH。根际土壤的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机碳质量分数均高于非根际土壤,各处理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富集,其中全氮和硝态氮的富集率以RPM处理最高,分别为16.9%和45.06%。(3)根际土壤的养分质量分数、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程度高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中微生物量与酶活性之间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性,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这2种酶均与养分间显着相关,而脲酶则无显着相关。综上,在黄土高原区域内,秸秆还田和起垄覆膜更有利于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和提高土壤生物学特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修斌,杨彬,许耀照,李翊华,祖廷勋[4](2019)在《控释氮肥对荒漠化区域温室黄瓜叶片生理活性与产量品质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控释氮肥对河西走廊荒漠区温室黄瓜叶片生理活性与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氮肥337. 5 kg·hm~(-2)处理,黄瓜叶片在结瓜初期、中期和末期的叶片的最大量子产额(Fv/Fm)和叶片PSⅡ潜在活性(Fv/Fo)值均最高,Fv/Fm分别为0. 72、0. 84、0. 75,Fv/Fo分别为2. 67、4. 21、3. 36;同时该处理的黄瓜在株高、茎粗、叶片数、单株结瓜数、单株产量和产量等性状表现上也最优,其值分别为191 cm、0. 81 cm、31. 2片、10. 6个、2. 43 kg和88. 0 t·hm~(-2),其果实中Vc、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也最高,分别为162 mg·g~(-1)FW、16. 4 mg·g~(-1)、378 mg·g~(-1)FW和4. 03 mg·g~(-1)FW,硝酸盐含量为94. 4μg·g~(-1)FW,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本文来源于《土壤与作物》期刊2019年01期)

郑晓宁,王瑞宁,王亚琪,郭敏,巩元芳[5](2018)在《北极狐TYRP1基因启动子活性及转录调控区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调控北极狐毛色基因TYRP1启动子核心区域及转录因子,为探究该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狐狸毛皮品质分子育种和彩色毛皮新材料的创制提供思路。通过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了北极狐TYRP1基因启动子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北极狐TYRP1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域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进行预测;以北极狐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北极狐TYRP1基因不同长度的启动子缺失片段克隆至pGL3-Basic载体,将重组质粒瞬时转染到A375和293T细胞,利用双荧光素酶基因检测仪进行活性验证。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9个含有不同长度启动子片段的重组质粒,经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发现北极狐TYRP1基因-699/+35区域为核心启动子区域,-699/-93区域存在着TYRP1基因正调控元件。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发现该区域存在4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利用重迭延伸PCR技术成功构建了4个突变载体,经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发现4个突变载体活性均显着下降(P<0.05),表明这4个转录因子是北极狐TYRP1基因转录调控的正调控元件。本研究确定了北极狐TYRP1基因启动子核心区域-699/+35,Sp1(-656/-646)、CREB(-598/-589)、Sp1(-539/-530)和Sp1(-163/-154)为北极狐TYRP1基因转录的正调控元件。(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白潇,张世熔,钟钦梅,李婷,徐光荣[6](2018)在《中国东部区域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活性有机碳是反映土壤有机碳响应环境条件变化的敏感指标。为了解大尺度区域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选取中国东部区域72个土壤样本,分析其溶解性有机碳(DOC)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分布特征并探讨了自然因素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对二者的影响,为土壤碳循环、改进土地利用管理和解释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中,暗棕壤[(94.56±12.17)mg·kg~(-1)]和黄棕壤[(90.81±19.49)mg·kg~(-1)]的DOC质量分数显着高于红壤[(73.76±13.620)mg·kg~(-1),P<0.05],棕壤WSOC质量分数[(63.83±20.49)mg·kg~(-1)]显着高于红壤[(50.54±4.50)mg·kg~(-1),P<0.05];不同温度带下,中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土壤DOC含量分别为中亚热带的1.25、1.13和1.24倍(P<0.05),中温带、暖温带和北亚热带WSOC含量分别比中亚热带高出20.18%、16.33%和24.12%(P<0.05);不同湿度带中,半湿润区土壤DOC和WSOC含量分别是湿润区的1.12倍和1.21倍(P<0.05)。不同地貌类型下,平坝区土壤DOC质量分数[(87.13±14.31)mg·kg~(-1)]显着高于丘陵区[(78.61±14.90)mg·kg~(-1),P<0.05],且其最低值[(75.78±14.47)mg·kg~(-1)]位于海拔高度150~200 m区域内;土壤WSOC含量在不同地貌类型下无显着差异(P>0.05)。不同成土母质中,黄土母质发育的土壤DOC质量分数[(95.70±21.07)mg·kg~(-1)]显着高于花岗岩发育的土壤[(76.99±13.67)mg·kg~(-1),P<0.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林地土壤DOC含量为水田土壤的1.21倍(P<0.05)。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是土壤DOC空间变异的主控因子;而土壤WSOC的变异仅受年平均气温的影响。综上,在该尺度下,气候会显着影响土壤DOC和WSOC的含量分布。(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郑晓宁,王亚琪,王瑞宁,郭敏,巩元芳[7](2018)在《北极狐PMEL基因启动子活性及转录调控区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黑素小体蛋白基因(premelanosome protein gene,PMEL)可以直接启动黑素小体内纤维的形成,促进黑素小体合成,是调控动物毛色的主要候选基因之一。目前关于北极狐(Vulpes lagopus)毛色差异表达基因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筛选调控北极狐毛色的PMEL基因的启动子核心区域及转录因子。研究通过基因组测序技术,获得了北极狐PMEL基因启动子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核心启动子区域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进行预测;以北极狐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出该基因不同长度的启动子缺失片段,并连接至p GL3-Basic载体,将重组质粒瞬时转染到A375和293T细胞,利用基因检测仪进行活性验证。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8个含有不同长度启动子片段的重组质粒,经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发现北极狐PMEL基因的-1 162/+8区域为核心启动子区域;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发现在北极狐PMEL基因的-1 162/-655区域存在5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分别为Sp1(-966/-952)、Sp1(-912/-900)、Sp1(-750/-736)、NF-1(-712/-699)和NF-1(-682/-673);利用重迭延伸PCR技术成功构建了5个突变载体,经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发现该5个突变载体活性均显着下降(P<0.05),表明这5个转录因子是北极狐PMEL基因转录调控的正调控元件。本研究为探究该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北极狐毛皮品质分子育种和彩色毛皮材料的创制提供了思路。(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于少帅,林彩丽,王圣洁,张文鑫,田国忠[8](2018)在《植原体tuf基因与其上游部分基因结构和相关基因启动子保守区域特征及活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原体寄主种类多,危害范围广,开展其遗传多样性、关键基因调控等方面研究有助于提高该病害综合防治水平。通过长片段PCR引物扩增我国PaWB-sdyz、PaWB-fjfz和LY-fjya1植原体株系tuf基因及其上游6个基因的片段,进行植原体基因启动子保守区域序列特征和多位点序列分析。利用启动子探针载体p SUPV4检测植原体tuf基因上游序列的启动子活性。扩增获得PaWB-sdyz、PaWB-fjfz、LY-fjya1株系tuf基因上游12,745–12,748 bp序列,比较分析发现Pa WB-sdyz、Pa WB-fjfz、LY-fjya1、OY-M、AYWB、PAa、SLY、AT植原体株系tuf与其上游6个基因的结构顺序皆为5’-rpl L-rpo B-rpo C-rps12-rps7-fus A-tuf-3’。推测出可能的植原体启动子保守区域模式序列:T_(90)T_(100)G_(92)T_(75)G_(67)A_(85)(-35区);T_(90)A_(96)T_(92)A_(98)T_(73)T_(90)(-10区)。基于8个植原体株系的rpl L-tuf核苷酸序列编码基因、非编码序列、氨基酸序列的多位点序列分析可将不同植原体株系以较高的支持率清晰地区分,不同植原体株系rpl L-tuf核苷酸非编码区变异水平更高。16SrI组植原体tuf基因上游序列存在3种变异类型,其代表株系PaWB-fjfz、LY-fjya1tuf基因上游130 bp片段和CWB-hnsy1 tuf基因上游129 bp片段皆具有启动子活性。(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8年07期)

刘大勇[9](2018)在《氮杂蒄类化合物分子几何结构、反应活性区域和紫外光谱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是利用DFT原理、在B3LYP/6-31G*计算水平上对叁氮杂蔻及其衍生物的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共分五部分:第一章对有机光电材料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分析了前人研究的成果,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主题。第二章围绕着研究主题,进行了研究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回顾。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最终选定以叁氮杂苞及其衍生物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具体的研究,制定了可行性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案。第叁至五章分别以叁氮杂蔻及其衍生物(第叁章)、叁氮杂醌及其衍生物(第四章)、π-扩展连叁吡啶及其衍生物(第五章)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几何结构、前线分子轨道分析、分子静电势、原子电荷分布、简缩福井函数,NICS、紫外-可见光谱特性等相关的分析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叁氮杂蔻及其衍生物利用结构优化的相关计算和前线分子轨道理论,对设计的叁氮杂蔻环化合物几何结构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显示,以叁氮杂蔻及其衍生物的五个化合物为研究对象,同一化合物中非对称性的叁环比较,ESP数值上C>A>B。母体上的取代基的吸电子性越强,分子静电势数值越低。对于叁氮杂蔻上碳原子的电荷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出,相对于NPA电荷和Mulliken电荷而言,ADCH电荷布居最合理,可以由电荷初步判断叁氮杂蔻及其衍生物活性位点的位置。五种叁氮杂蔻及其衍生物化合物分子的ABC叁种环中叁环的NICS(0)值B<A<C。五种化合物的A环都是在距离环中心0.8A处具有最小值;除了化合物2,其他四种化合物的环B在距离环中心0.8A处都具有最小值;化合物1和3的环C在距离环中心1.6A处都具有最小值,化合物2,4和5的环C在距离环中心1.4A处都具有最小值。叁氮杂蔻及其衍生物1-5紫外吸收光谱分析得出,最强吸收峰按照化合物2(262.41nm),化合物1(312.91nm),化合物3(345.49nm),化合物4(367.77nm),化合物5(385.57 nm)的顺序依次红移。2.叁氮杂酿及其衍生物计算结果表明,结构优化时引入的取代基给醌式结构带来的影响比较小。寇醌及其衍生物的HOMC/LUMO轨道受羰基氧影响较大,取代基贡献都相对较小五种蔻醌化合物的HOMO、LUMO能级间隔均小于3.0 eV,能级顺序为3<5<4<1<2。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取代基对叁氮杂醌类衍生物的静电势分布影响不同,五种化合物的最小和最大静电势数值如下所述:化合物1(-31.99-45.52)kcal/mol,化合物 2(-34.57-40.27)kcal/mol,化合物 3(-39.43-34.51)kcal/mol,化合物 4(-27.91-60.21)kcal/mol,化合物5(-33.57-42.86)kcal/mol。对同一化合物中的叁环进行比较,整体芳香性大小顺序为:4>1>2>5>3每个化合物中环A的环中心的芳香性最强,而且叁环的NICS(0)值A<C<B通过芳香性扫描发现,叁氮杂醌衍生物1-5的A环都是在距离环中心上下0.8 A处具有NISC最小值,C环都是在距离环中心上下1.0 A处具有NISC最小值用同一种溶剂乙醚,设计的叁氮杂醌及其衍生物1-5分子在可见光范围均有较宽而强的吸收。最强吸收峰按照化合物1(345.40nm)、化合物2(360.06nm)、化合物3(378.39nm)、化合物4(345.88nm)、化合物5(416.50nm)的顺序依次红移。取代基吸电了能力越强,紫外吸收波长越红移;溶剂的极性越强,吸光能力越弱3.π-扩展连叁吡啶类衍生物化合物2和化合物3中引入了氯基和丁基,叁种化合物整体叁联吡啶骨架都处在同一平面。化合物1的HOMO-LUMO能隙的理论计算值预测是3.79 eV。化合物3的HOMO-LUMO能隙的理论计算值预测是3.81 eV。化合物2的HOMO-LUMO能隙的理论计算值预测是3.38 eV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取代基对π-扩展连叁吡啶类衍生物的静电势分布影响不同,叁种化合物的最小和最大静电势数值如下所述:化合物1(-74.72-22.20)kcal/mol,化合物2(-70.75-26.85)kcal/mol,化合物3(-74.20-20.37)kcal/mol。化合物整体的电子密度增加时,静电势极大值降低,负静电势的所占面积增加。π-扩展连叁吡啶类化合物1的六个环比较,ESP极大值在数值上2>5>4>1>6>3,化合物3的六个六元环的ESP极大值在数值上2>5>4>1>6>3,C原子中C14、C18、C19、C23和C24上的负电荷较多,在C14、C19和C24上方具有静电势极小值,原子电荷和静电势分析得出C14、C18、C19、C23和C24最容易受到亲电试剂的进攻通过比较CFF数值来判断π-扩展叁联吡啶衍生物亲电反应的活性位点。研究结果表明,π-扩展叁联吡啶衍生物原子上的CFF的f-数值越大,亲电活性越大,叁种π-扩展叁联吡啶衍生物最易受亲电试剂进攻的是C23原子研究发现,叁种π-扩展叁联吡啶衍生物都为平面结构,在体系距离环中心上下0.8A处整体芳香性最强,整体芳香性大小顺序为:3>1>2。六种环的环中心的NICS(0)值比较分析结果如下,化合物1和化合物2的NICS(0)在数值上4<3<1<6<5<2,环4的芳香性最强;化合物3的NICS(0)在数值上3<4<1<6<2<5,环3的芳香性最强;π-扩展连叁吡啶类化合物1-3分子在较强吸收峰按照化合物1(336.27nm)、化合物3(342.26nm)、化合物2(351.41nm)的顺序依次红移。本研究计算的部分结果和实验值比较接近。第六章归纳了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创新点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最后,期望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能帮助我们从理论上构建深入分析实验结果、并对新化合物的性质提供一个合理预测方法的研究平台。(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叶尔阿斯里[10](2018)在《分子伴侣Spy疏水性区域对其活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伴侣蛋白普遍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其主要功能之一是防止新生以及组装过程中的肽链错误折迭,形成无活性的结构。Spy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分子伴侣蛋白,其分子伴侣活性已得到证实。研究者发现Spy分子叁维结构的凹面疏水性区域对Spy与底物蛋白的结合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课题将通过分子实验,将Spy疏水性氨基酸突变成为亲水性氨基酸残基,并通过体内活性实验检测突变后的Spy对底物蛋白Im7的保护能力变化。在此基础上,挑选活性较低的Spy突变体,进行蛋白纯化并在体外检测其分子伴侣活性是否也发生改变,以明确分子伴侣Spy疏水性残基对分子伴侣活性是否有影响以及哪些疏水性氨基酸残基的影响最大。突变体的获得为后续深入研究Spy机制提供有力的工具,最终推动Spy与底物蛋白的作用机制研究。(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8-05-17)

活性区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影响着污水生物处理的高效性及稳定性,是有效保证污水处理效果的关键。【目的】研究活性污泥中细菌的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并分析相应菌群的主要功能,旨在更好地发挥细菌的净化作用、保持污水处理过程的稳定及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方法】以京津冀区域内典型市政污水厂活性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及实时定量PCR技术,对5个污水厂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种群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解析,研究不同工艺参数下活性污泥中优势种群及脱氮菌群丰度的差异。【结果】5个污水厂活性污泥种群结构具有一定差异,其中Hengshui (HS)厂污泥的群落结构受温度的影响最大,而Shahe (SH)、Daoxianghu (DXH)、Nangong(NG)厂活性污泥群落结构则受总氮、总磷与氨氮的共同影响,氨氮对SH厂活性污泥种群结构影响最大。DXH、NG和HS厂污泥中优势菌均为Anaerolineaceae,而SH和Hejian (HJ)厂的优势菌则为Saprospiraceae与Lactobacillus。活性污泥中反硝化菌丰度最高的为HJ厂,丰度最低的为HS厂,反硝化功能基因nirS比nirK分布更为广泛。【结论】对于不同污水厂,影响其活性污泥群落结构组成的环境因素也是不同的,并且特殊的进水水质也会对污泥菌群组成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活性区域论文参考文献

[1].张蕊,赵辉,赵福梅,任珉,刘婷.载脂蛋白E启动子区域-427T/C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对转录活性的影响[J].天津医药.2019

[2].张晓红,姜博,张文武,陈立明,郭泓利.京津冀区域市政污水厂活性污泥种群结构的多样性及差异[J].微生物学通报.2019

[3].林玥,郝嘉琪,王维钰,冯永忠.不同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区域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和养分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9

[4].陈修斌,杨彬,许耀照,李翊华,祖廷勋.控释氮肥对荒漠化区域温室黄瓜叶片生理活性与产量品质影响[J].土壤与作物.2019

[5].郑晓宁,王瑞宁,王亚琪,郭敏,巩元芳.北极狐TYRP1基因启动子活性及转录调控区域分析[J].中国兽医学报.2018

[6].白潇,张世熔,钟钦梅,李婷,徐光荣.中国东部区域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环境学报.2018

[7].郑晓宁,王亚琪,王瑞宁,郭敏,巩元芳.北极狐PMEL基因启动子活性及转录调控区域研究[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8

[8].于少帅,林彩丽,王圣洁,张文鑫,田国忠.植原体tuf基因与其上游部分基因结构和相关基因启动子保守区域特征及活性分析[J].生物多样性.2018

[9].刘大勇.氮杂蒄类化合物分子几何结构、反应活性区域和紫外光谱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10].叶尔阿斯里.分子伴侣Spy疏水性区域对其活性的影响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8

标签:;  ;  ;  ;  ;  

活性区域论文-张蕊,赵辉,赵福梅,任珉,刘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