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长”的教学片段与分析

“量长”的教学片段与分析

一、“量长度”教学片断及评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萍萍[1](2018)在《基于任务设计的发展初中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课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有关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按照关注层面的不同,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关注数学学科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中观层面关注具体学科分支(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微观层面关注具体一堂课的创造性思维教学。已有文献显示,研究者围绕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得到的研究结果大多具有学科一般性,而针对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关注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研究。研究者指出培养高层次数学能力需要相应的教学任务和相应的教学策略(Stein,2001;鲍建生,周超,2009)。基于这一观点,本研究立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中观层面,即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三个数学分支,分别探讨如下三个问题:(1)初中生数学创造性思维有哪些行为表现?(2)为发展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有哪些有效的任务设计策略?(3)为发展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有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其中,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后两个问题的基础。本研究立足于中观层面,综合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展开质性研究。首先以数学宏观层面为切入点,结合不同数学分支特征,形成中观层面初步的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接着以此行为分析框架为基础,初步形成中观层面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和教学策略框架,再根据中观层面的三个框架进行微观层面的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有两个作用,一方面展示怎样应用中观层面三个框架于具体一节课的教学;另一方面,在研究过程中反过来修正和完善中观层面的三个框架。由于本研究具有特殊的发展目标(发展创造性思维),设计课例从研究角度和教学角度同时展开,根据中观层面的三个框架,通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结合一线教师的意见,在一节课中选择若干创造性教学干预点进行创造性任务的设计和整节课的设计,依据框架实施教学。在课例研究过程中,修正和丰富三个框架,得出研究结果。通过“数与代数”的两个课例(《算24点》和《字母表示数》)、“图形与几何”的两个课例(《圆周角》和《一分为二》)、“统计与概率”的一个课例(《方差》)研究,得到三个数学分支以思维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致性为主要特征维度的进一步细化完善的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见7.1节),三个数学分支以背景、结构和认知为主要任务设计维度且兼顾创造性思维四个维度发展侧重的进一步细化完善的创造性任务设计框架(见7.2节),以及三个数学分支以氛围营造和方法引导为主要教学维度且兼顾创造性思维四个维度发展侧重的进一步细化完善的创造性任务教学框架(见7.3节)。上述研究结果是在数学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首轮课例研究下得到的,可进一步修正完善。

宋庆云[2](2017)在《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尺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阅读教学是否能够取得成效关键在于对于文本的解读是否透彻。文本解读看似简单,但真正深入语文课堂便会发现,文本解读仍然是困扰教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如若能够对如何进行文本解读的尺度进行透彻的分析,那么将会给语文阅读教学工作以及教师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因而笔者希望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高中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尺度问题,从“浅读与深挖”、“多元与一元”以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分析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提高文本解读的能力。

沈威[3](2016)在《三角函数教材的解读与重构》文中指出三角学是在解决天文学、物理学实际问题过程中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对数学与自然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学阶段主要包括三角函数、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等内容,三角函数蕴含着深刻的数学思想,研究三角函数的教材对教材编写和三角函数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均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参考,以初中锐角三角函数、高中三角函数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三角函数概念的产生与发展.本研究以质性研究方法为主.通过消化吸收已有的数学史知识、数学教学理论知识、数学学习心理知识、数学方法论知识等,结合数学教学的课堂观察与研课,对教材内容作出解读,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研究成果主要有:●初中部分三个版本教材为形成锐角三角函数概念都创设了问题情境,北师版教材从梯子陡坡程度、苏科版教材从台阶的坡度、人教版教材从绿化荒山的角度创设问题情境,这些问题并没有真正揭示出锐角三角形相似比的不变性这一深刻的数学思想,事实上,将之作为相似三角形的问题情境更合适.如何通过相似三角形引导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的相似不变量是问题的关键.●高中部分三个版本教材在任意角、弧度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等内容的编写风格不同.北师版教材直接给出相关知识.在弧度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设计上均以单位圆为载体,教材希望以单位圆为载体给出上述知识,但是知识间的关系不清晰.同时,有些内容的编写出现疏漏.没有体现三角函数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也没能体现出三角函数蕴含的数学思想.苏科版教材通过问题情境引发概念的生成,并以引言中的相关问题统领知识间的关系,知识之间的关系清晰.但在编写方面也存在一些瑕疵,例如,在静态直角三角形中标记动态的角的旋转符号等.三角函数缘何产生以及它真正的科学价值没有在教材中体现出来.表现出的主要是这些知识之间的数学关系,但是有些关系比较牵强.人教版教材在三角函数章引言上给出了宇宙天体运行图,但是在各节中却没有运用这些有价值的天文学背景为三角函数相关知识的形成提供基础.人教版教材在与读者互动方面设计较好,但是各节的问题之间缺乏联系,且有些是无效问题.三角函数揭示的天文学或物理学中旋转运动与直线运动间的关系等很少在教材中体现.本文以真实且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问题情境——摆线统领任意角、弧度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这一问题情境既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又满足学生的数学现实.以启发性问题引领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同时关注从数学内部建构数学知识等,引导学生在解决真实的物理问题过程中建构三角函数知识,并揭示三角函数形成的根源及其应用价值.

林雪芬[4](2015)在《淡妆浓抹总相宜——“什么是面积”同课异构教学评析》文中研究指明踏着初冬的暖阳,带着对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思考和探索,我来到晋江,有幸参加了华东六省一市第十六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留下的感受只有震撼与惊叹。最令我回味的是两节同课异构课"什么是面积",曾毓梅老师和谢玉娓老师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剖析教材与学

鲁德民[5](2010)在《语文课堂教学结构问题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在聚焦课堂以使语文课堂教学更为有效的探索中,运用课堂教学板块来审视语文课堂教学结构逐渐进入更多语文教育研究者的视野。本文以语文课堂教学板块为研究对象,藉此分析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等问题,这将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起到重要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对其进行改进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论分四部分,第一章从课堂教学板块的概念及意义、课堂教学板块的要素与类型、教学板块的设计、教学板块的组织和板块结构常用模式五个方面来阐述语文课堂教学板块的基本理论;第二章从板块意识问题、板块的有效性问题、板块之间的逻辑性问题以及板块之间的链接过渡技巧问题四个方面来分析语文课堂教学的板块设计及结构问题;第三章分析语文优秀课例的课堂教学结构;第四章从五个方面阐述运用课堂教学板块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策略。本文认为,我国语文课堂教学板块存在板块意识问题、板块的有效性问题、板块之间的逻辑性问题以及板块之间的链接过渡技巧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课堂教学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分析了一些优秀课例的课堂教学结构后,分别从及时反思适时调整课堂教学结构、从教学板块的视角审视课堂教学结构、研究借鉴语文优秀课例的课堂教学结构、获取反馈信息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和运用流程图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等五个方面提出了运用语文课堂教学板块来改进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策略。语文课堂教学板块有别于课堂教学模式,它主要是用于分析课堂教学结构的一个抓手,研究者可运用这一抓手去对某一堂语文课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看其课堂教学结构是否清晰、合理、科学;教师本人也可运用此抓手来分析自己的课堂教学结构。

南飞,陶亦萍,危雄,马青山[6](2006)在《异曲同工 各展其妙——《小数的性质》同课研究的教学片断与评析》文中研究指明《小数的性质》是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枯燥,很容易被老师们忽视,一带而过。其实,对于这样简单、枯燥的教学内容,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如何联系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何使

刘全祥,秦和平[7](2005)在《预设与生成 顺应与提升——《铅笔有多长》教学片断与评析》文中研究指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0页。片断(学生测量了部分物体的长度后)师:你们现在还想知道什么物体的长度?生(脱口而出):老师,您能告诉我们您的腰围是多少吗?

杭祖兴[8](2002)在《“量长度”教学片断及评析》文中提出在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数学》第二册“量长度”时,教师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操

二、“量长度”教学片断及评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量长度”教学片断及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任务设计的发展初中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课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创造性思维是人的发展赋予教育的必然使命
        1.1.2 发展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教育的本质属性
        1.1.3 发展数学创造性思维需要落实于课堂教学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概念界定
        1.4.1 数学创造性思维
        1.4.2 教学任务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创造力领域的相关研究
        2.1.1 创造力研究的基本理念
        2.1.2 创造力的聚合理论
        2.1.3 创造性思维研究
        2.1.4 创造力教学研究
        2.1.5 创造性思维评价研究
        2.1.6 小结
    2.2 数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研究
        2.2.1 思维、数学思维与数学创造性思维
        2.2.2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多角度理解
        2.2.3 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因素研究
        2.2.4 数学创造性思维教学研究
        2.2.5 数学创造性思维评价研究
        2.2.6 初中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点研究
        2.2.7 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过程
        3.2.1 总体研究阶段
        3.2.2 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的初步构建
        3.2.3 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及教学策略框架的初步构建
        3.2.4 课例研究的过程
    3.3 研究工具
        3.3.1 学生测试卷和访谈工具
        3.3.2 教师的问卷和访谈工具
        3.3.3 课堂观察记录表
    3.4 数据收集
第4章 “数与代数”课例研究
    4.1 “数与代数”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1.1 “数与运算”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1.2 “代数”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2 本章研究思路
        4.2.1 研究思路
        4.2.2 初步构建的“数与代数”创造性思维分析框架
        4.2.3 初步的“数与代数”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和教学策略框架
        4.2.4 课例的选择
    4.3 课例一:《算24 点》
        4.3.1 设计前的调研
        4.3.2 第一次教学设计及教学简析
        4.3.3 第二次教学设计及教学分析
        4.3.4 课例小结
    4.4 课例二:《字母表示数》
        4.4.1 设计前的调研
        4.4.2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4.4.3 第一课时教学分析及反馈
        4.4.4 第二课时教学情况简述
        4.4.5 课例小结
    4.5 “数与代数”课例研究小结
        4.5.1 修正的“数与代数”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
        4.5.2 修正的“数与代数”创造性任务教学策略框架
        4.5.3 修正的“数与代数”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
第5章 “图形与几何”课例分析
    5.1 “图形与几何”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5.2 本章研究思路
        5.2.1 研究思路
        5.2.2 初步构建的“图形与几何”创造性思维分析框架
        5.2.3 初步的“图形与几何”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和教学策略框架
        5.2.4 课例的选择
    5.3 课例(一):《圆周角》
        5.3.1 设计前的调研
        5.3.2 教学设计
        5.3.3 教学分析
        5.3.4 课后访谈及调查分析
        5.3.5 课例小结
    5.4 课例(二):《一分为二》
        5.4.1 设计前的调研
        5.4.2 教学设计
        5.4.3 教学分析及反馈
        5.4.4 课例小结
    5.5 “图形与几何”课例研究小结
        5.5.1 修正的“图形与几何”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
        5.5.2 修正的“图形与几何”创造性任务教学策略框架
        5.5.3 修正的“图形与几何”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
第6章 “统计与概率”课例分析
    6.1 “统计与概率”学习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6.2 本章研究思路
        6.2.1 研究思路
        6.2.2 初步构建的“统计与概率”创造性思维分析框架
        6.2.3 初步的“统计与概率”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和教学策略框架
        6.2.4 课例的选择
    6.3 课例:《方差》
        6.3.1 设计前的调研
        6.3.2 教学设计
        6.3.3 教学分析及反馈
        6.3.4 课例小结
    6.4 “统计与概率”课例小结
        6.4.1 修正的“统计与概率”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
        6.4.2 修正的“统计与概率”创造性任务教学策略框架
        6.4.3 修正的“统计与概率”创造性思维行为分析框架
第7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7.1 初中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行为表现框架
        7.1.1 基于课例的研究结果
        7.1.2 行为分析框架的共性提炼
    7.2 初中生数学创造性任务设计策略框架
    7.3 初中生数学创造性任务教学策略框架
    7.4 研究的反思
        7.4.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7.4.2 本研究的不足
        7.4.3 后继研究展望
参考资料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
    附录1 第一阶段参与设计与讨论的部分课例简表
    附录2 培养中小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调查问卷
    附录3 《圆周角》前测卷
    附录4 《圆周角》后测卷
    附录5 《算24 点》课后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6 课堂观察记录表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2)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尺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对象和范围确定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五、文献综述
第一章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理论概述
    第一节 语文文本解读的概念界定
        一、文本的概念
        二、文本解读的概念
        三、文本解读尺度的概念
    第二节 语文文本解读几组关系的理解
        一、文本与编者
        二、文本与读者
        三、编者与读者
        四、教师与学生
    第三节 高中阅读教学把握文本解读尺度的意义
        一、促进教材的有效利用
        二、提升教师的解读素养
        三、发展学生的解读能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现状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现状
        一、文本解读偏肤浅或深挖,缺乏适度性
        二、文本解读偏多元性或一元性,缺乏准确性
        三、文本解读偏工具性或人文性,缺乏统一性
    第二节 造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对文本解读的失误
        二、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失误
        三、教材本身具有的局限性
        四、教育体制的无形束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应遵循的尺度及实践
    第一节 把握恰当的文本解读尺度
        一、把握好文本细读与教学实际需要的度
        二、把握好文本解读多元化与一元化的度
        三、把握好文本解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度
    第二节 树立正确的文本解读观念
        一、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尊重编者的编排意图
        三、尊重文本的客观性
        四、尊重读者的创造性
    第三节 遵循一定的文本解读方法
        一、整体感知,注重基础
        二、立足文本,具体理解
        三、根据实际,适当拓展
    第四节 提升高效的文本解读能力
        一、师生主动提升阅读素养
        二、师生加强课堂中的对话交流
        三、师生努力做好课后教学反思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三角函数教材的解读与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问题的确定
    1.3 研究对象的确定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5 研究的基础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锐角三角函数的解读与重构
    2.1 北师版锐角三角函数的解读
    2.2 苏科版锐角三角函数的解读
    2.3 人教版锐角三角函数的解读
    2.4 锐角三角函数的重构
第三章 周期现象的解读与重构
    3.1 北师版周期现象的解读
    3.2 周期现象的重构
第四章 任意角的解读与重构
    4.1 北师版角的概念的推广的解读
    4.2 苏科版任意角的解读
    4.3 人教版任意角的解读
    4.4 任意角的重构
第五章 弧度制的解读与重构
    5.1 北师版弧度制的解读
    5.2 苏科版弧度制的解读
    5.3 人教版弧度制的解读
    5.4 弧度制的重构
第六章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解读与重构
    6.1 北师版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解读
    6.2 苏科版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解读
    6.3 人教版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解读
    6.4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重构
第七章 三角函数诱导公式的解读与重构
    7.1 北师版单位圆的对称性与诱导公式的解读
    7.2 苏科版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解读
    7.3 人教版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解读
    7.4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的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第二章第1节的研究对象
附录2 第二章第2节的研究对象
附录3 第二章第3节的研究对象
附录4 第三章第1节的研究对象
附录5 第四章第1节的研究对象
附录6 第四章第2节的研究对象
附录7 第四章第3节的研究对象
附录8 第五章第1节的研究对象
附录9 第五章第2节的研究对象
附录10 第五章第3节的研究对象
附录11 第六章第1节的研究对象
附录12 第六章第2节的研究对象
附录13 第六章第3节的研究对象
附录14 第七章第1节的研究对象
附录15 第七章第2节的研究对象
附录16 第七章第3节的研究对象
附录17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淡妆浓抹总相宜——“什么是面积”同课异构教学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体验“面在体上”
二、感悟“二维空间”
三、培养“度量意识”

(5)语文课堂教学结构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语文课堂教学板块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课堂教学板块的概念及意义
    第二节 课堂教学板块的要素与类型
    第三节 教学板块的设计
    第四节 教学板块的组织
    第五节 板块结构常用模式
第二章 语文课堂教学的板块设计及结构问题
    第一节 板块意识问题
    第二节 板块的有效性问题
    第三节 板块之间的逻辑性问题
    第四节 板块之间的链接过渡技巧问题
第三章 语文优秀课例的课堂教学结构
    第一节 语文优秀课例的课堂教学结构举例及分析
    第二节 语文优秀课例课堂教学结构的特点
第四章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策略
    第一节 及时反思适时调整课堂教学结构
    第二节 从教学板块的视角审视课堂教学结构
    第三节 研究借鉴语文优秀课例的课堂教学结构
    第四节 获取反馈信息改进课堂教学结构
    第五节 运用流程图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四、“量长度”教学片断及评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任务设计的发展初中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课例研究[D]. 王萍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2]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尺度[D]. 宋庆云. 苏州大学, 2017(04)
  • [3]三角函数教材的解读与重构[D]. 沈威. 广州大学, 2016(02)
  • [4]淡妆浓抹总相宜——“什么是面积”同课异构教学评析[J]. 林雪芬. 小学数学教育, 2015(Z3)
  • [5]语文课堂教学结构问题探析[D]. 鲁德民.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6)
  • [6]异曲同工 各展其妙——《小数的性质》同课研究的教学片断与评析[J]. 南飞,陶亦萍,危雄,马青山. 湖北教育, 2006(07)
  • [7]预设与生成 顺应与提升——《铅笔有多长》教学片断与评析[J]. 刘全祥,秦和平. 湖北教育, 2005(03)
  • [8]“量长度”教学片断及评析[J]. 杭祖兴. 小学青年教师, 2002(01)

标签:;  ;  ;  ;  ;  

“量长”的教学片段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