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分中药论文-吴晓岚,黄波,刘永林,冯瑶,谢剑

组分中药论文-吴晓岚,黄波,刘永林,冯瑶,谢剑

导读:本文包含了组分中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药组分,小剂量,大剂量,糖尿病大鼠

组分中药论文文献综述

吴晓岚,黄波,刘永林,冯瑶,谢剑[1](2019)在《复方中药组分抗糖尿病大鼠糖的过氧化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中药防治糖尿病备受关注,中药有效组分对糖尿病及其过氧化状态的防治作用成为研究的热点[1],本文旨在观察复方中药组分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性,同时探讨其抗过氧化作用的机制。1材料与方法1.1材料SPF级SD种系大鼠[许可证号:SCXK(辽)2010-0010],体重0.19~0.21 kg,8周龄,实验前适应性饲养1周,大鼠及全价固体颗粒饲料购于辽宁省长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链脲菌素(Streptozotocin)Adamas Reagent CO.Ltd产品(批号:644548120509);麦冬多糖、黄芪多糖、叁七皂苷等中药成分由北(本文来源于《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王晓,曲晓波,刘博,王鑫,宋莲莲[2](2019)在《治疗糖尿病中药有效组分配伍比例的筛选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均匀设计结合药理模型的方法筛选黄连总生物碱与叁七总皂苷组合物(HS组合物)的最佳配伍比例,观察该剂量HS组合物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以黄连总生物碱、叁七总皂苷为研究对象,根据均匀设计方案选用U6(62)表分组设计,以小鼠血糖、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为筛选指标,回归分析获得最佳剂量配比。采用高糖高脂结合链脲佐菌素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150 mg·kg-1),HS组合物组(黄连总生物碱360 mg·kg-1,叁七总皂苷40 mg·kg-1),灌胃给药10周,通过观察各组大鼠血糖、糖耐量并计算血糖曲线下面积(AUC),甘油叁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胰腺、心脏、肾脏、视网膜的病理变化,验证该组合物对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结果:HS组合物的小鼠给药最佳配伍比例为黄连总生物碱625 mg·kg-1+叁七总皂苷60 mg·kg-1。验证实验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空腹血糖及血脂水平显着升高(P <0. 01),HDL-C显着降低(P <0. 01);全血高、中、低切黏度均显着升高(P <0. 01),胰腺、心脏、肾脏、视网膜损伤程度较重;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组于给药第6,8,10周血糖明显降低(P <0. 05,P <0. 01),HS组合物组第2,4,8,10周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降低(P <0. 05,P <0. 01),血清中TG及LDL-C值明显降低(P <0. 05,P <0. 01),HDL-C,HDL-C/LDL-C值显着升高(P <0. 01),全血高切黏度与全血中切黏度均显着降低(P <0. 01);病理结果显示,HS组合物能减轻大鼠胰腺、心脏、肾脏以及视网膜的损伤。结论:HS组合物最佳配伍剂量对高糖高脂结合链脲佐菌素诱导的大鼠糖尿病并发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9年21期)

杨冰,封亮,贾晓斌[3](2019)在《基于“组分结构”特征的中药制剂质量评价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制剂质量的科学客观评价一直是中药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历史性难题。既往中药制剂质量评价多采用"以点代面,以一代全"的单成分评价模式及"唯含量论"的指标选取方式,严重偏离了中药整体观的特点,难以客观准确地评价中药制剂质量。目前,基于多指标的中药制剂质量评价模式已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的共识,然而中药多成分的复杂性,使其无法实现所有成分的准确辨识,更不可能将所有成分作为中药制剂质量评价的标准。结合中药自身特点,提出在现有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等先进技术手段,选取可代表中药制剂整体效应的有限个代表性成分,并在各代表性成分量比关系考察的基础上,以代表性成分的量及各代表性成分间量的关系为参数,建立基于"组分结构"特征的中药制剂质量评价策略,以期为今后中药制剂质量评价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草药》期刊2019年17期)

王靳,李丹,李斌[4](2019)在《中药及天然产物单分子组分抗肿瘤免疫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抗肿瘤免疫疗法在肺癌等特定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更多的实体肿瘤临床治疗还有待于基础研究原创发现向临床诊疗转化的突破。在"抑制负向免疫调节用于肿瘤治疗"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两位免疫学家被授予201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宝藏,对于肿瘤治疗的认知与现代免疫疗法的概念有很多相通之处。本文小结了中药提取物及天然产物单分子在调节免疫系统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从固有免疫及适应免疫两方面进一步讨论中药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机理。(本文来源于《自然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谢晓燕,姜爽,张军[5](2019)在《基于“组分构成”理论的中药质量控制管理新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组分控制方面对中医用药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促进中医用药的合理性控制,有利于患者的恢复。方法通过对中药中各组成成分的分析,控制中药中有效组分和有害组分的含量和比例,充分了解药物组成和治疗效果后再用药。结果通过对中药组分构成的质量控制,患者的恢复情况更好,副作用更小,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通过组分构成对中药质量进行控制,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产业》期刊2019年21期)

向亮亮,刘延庆[6](2019)在《中药单体或组分治疗胃癌的实验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胃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中医药在治疗胃癌时有着独特的效果,目前,在研究中药干预肿瘤细胞的凋亡与增殖、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控制肿瘤细胞的侵袭与转移、调控信号传导通路、逆转多药耐药性和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不足虽然存在,但这不影响中医药防治胃癌的广阔前景。(本文来源于《光明中医》期刊2019年11期)

付宝慧[7](2019)在《利用p H梯度萃取法提取中药大黄中的游离蒽醌组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课堂教材上的经典提取方法-pH梯度萃取法,提取中药大黄中的游离蒽醌组分(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并计算其含量,考察课堂教学实验中提取大黄游离蒽醌中各组分总含量是否符合中国药典规定。方法:利用pH梯度萃取法提取并计算各组分含量。结果:大黄酸0.018%、大黄素0.48%、芦荟大黄素0.38%、大黄酚0.76%、大黄素甲醚0.38%,结论:大黄游离蒽醌组分的总含量为2.02%,符合中国药典不低于1.5%的规定。(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16期)

蔡金颖[8](2019)在《肥胖症标志物及中药活性组分的电化学传感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肥胖症作为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并且体型正常的人群也可能存在肥胖隐患(如脂肪肝等),这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如何结合当代仪器分析手段,对肥胖症标志物进行快速、灵敏、无损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实用价值。中药因成分的复杂性,对其活性组分的高灵敏电化学传感器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药物分析工作者的关注。电化学传感器作为一种新兴分析手段,专注实现检测简易化、便携化的同时,还具有降低制备成本、减少样本用量,节约检测时间,减少病人痛苦等优势。本文基于电化学传感器平台,采用导电性优异的电化学材料和固定化生物分子作为敏感元件,以电极作为换能器,通过将目标分析物与敏感元件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或生物分子间的特异性结合过程转化为电信号,实现了两种肥胖症标志物和一种中药活性组分的灵敏分析。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多孔石墨烯功能化黑磷复合材料的双酚A电化学传感器研究双酚A是引起肥胖并严重危害身体各脏器功能的常见有毒化学物质。为了实现其灵敏快速测定,借助多孔石墨烯与黑磷能在强耦合作用下形成P-C键,实现黑磷的封装保护,通过红外线干燥法成功制备了稳定性好、导电性强以及比表面积大的多孔石墨烯功能化黑磷复合材料(BP-PG),将其固定于裸玻碳电极表面,构建了多孔石墨烯功能化黑磷电化学传感器。采用红外,拉曼,扫描式电子显微镜和电化学方法进行对修饰材料和构建的传感器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双酚A在电化学响应过程中的氧化还原机理。通过条件优化,构建的传感器对双酚A在1×10~(-7)-5.5×10~(-5) mol/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测限低至4.5×10~(-8) mol/L(S/N=3)。利用构建的传感器实现了对人类日常用品及生物样品中的双酚A的痕量分析,拓展了黑磷在电化学传感器领域的应用。2基于多孔石墨烯功能化黑磷复合材料构建非酒精性脂肪肝标志物-瘦素的无标记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研究瘦素的体内浓度变化对肥胖及其相关并发症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该研究利用多孔石墨烯与黑磷复合物优异的导电协同增强作用,以多孔石墨烯功能化黑磷纳米材料作为基底修饰材料,使用金纳米颗粒、半胱胺、戊二醛进行层层组装,将瘦素抗体牢固的修饰在电极表面,通过简单的免标记构建了可用于肥胖相关疾病标志物--瘦素灵敏检测的免疫传感器。该传感器的最低检测限可达0.036pg/mL。3基于聚苯胺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的电化学传感器用于黄芪和红芪中毛蕊异黄酮的测定通过原位聚合的方法成功制备了一种性能优越的聚苯胺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复合材料(PAGD),使用滴涂法修饰于玻碳电极表面,成功构建了中药黄芪和红芪提取物中毛蕊异黄酮灵敏分析的电化学传感器。通过红外,拉曼,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传感器进行了表征,并对测定条件进行了优化,最终采用差示脉冲伏安法(DPV)实现了中药黄芪和红芪提取物中毛蕊异黄酮的分析测定。该传感器表现出较好的重现性、稳定性以及良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检测结果令人满意。(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6-01)

张乃月[9](2019)在《从间充质干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角度探讨不同中药有效组分治疗银屑病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常见临床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其累及全球约2%的人口,我国银屑病的发病率也很高,并且发病人数在不断增长[1.2]。银屑病最初的病理学改变是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生、角化过度、不全,并伴有多种炎症相关细胞的浸润、聚集。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尚无完全根治的方法。现阶段普遍认为此病发生与免疫紊乱存在密切关系,多为体内及皮损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异常,多种免疫细胞的过度活化,以上几种途径相互作用最终引发炎性瀑布,致使皮损部位的炎性反应逐级放大,导致此病发生。干细胞(stem Cell,SC),是一类多潜能细胞,具有自我分化及更新能力,包括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sl,ESCs)和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s,ASCs)两类。而前者又可分为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sl,HSCs)、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等,其中由于MSCs具有特殊的免疫调节功能和低免疫原性,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多种与自身免疫紊乱相关的疾病的治疗中。此外,MSCs还可以通过分泌众多与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对T淋巴细胞产生免疫调控作用,并通过其免疫调控作用帮助机体恢复免疫平衡。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KC)是免疫相关细胞,在银屑病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银屑病发生的最初病理学改变是KC的异常增殖并伴有角化不全、过度,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增生及多种炎症相关细胞的浸润。此外银屑病的发生与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失控有关,由此可见角质形成细胞在银屑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医中药在银屑病的治疗中有着独特优势和不错的临床疗效,目前对此病的治疗多遵循朱仁康朱老的治疗观点即将其证形归为“血热”、“血瘀”、“血燥”叁类并对应以“凉血”“活血”“养血”的治疗方法。宋坪主任医师在继承多位名老专家学术思想并结合临床经验的同时提出,“玄府闭郁,肾精亏损”这一银屑病发生的另一个重要病机,并对应以“开通玄府、补肾培元”方法治疗,在临床上取得良好治疗疗效。此外不同的医家学派对于银屑病的认识及治疗尚有不同思路及方法,研究中药有效组分对MSCs、KC及其炎性反应模型的免疫调控作用,从而将传统中医中药与免疫学进行结合,探索中药治疗银屑病可能存在的机制,将间充质干细胞、角质形成细胞、银屑病发病机制结合起来,从而丰富银屑病中医治疗的内涵。因此,本课题在传承导师“开玄补肾”法治疗银屑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上结合当代医家对银屑病病机认识,总结其常用药物并进行归类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探索不同中药有效组分对MSCs、KC及两者炎性反应模型的免疫调控作用,从MSCs、KC这两种与银屑病发病相关的重要细胞入手,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初步研究中药有效组分对银屑病相关炎性反应模型的免疫调控作用,从而初步研究中药有效组分治疗银屑病可能存在的机制。本研究采用酶标仪检测细胞增殖技术、流式细胞术、RT-qPCR、ELISA等技术,研究中药有效组分对MSCs和KC的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对炎性反应模型中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分泌及基因表达情况的影响,进一步研究这些中药有效组分对MSCs、KC炎性反应模型的免疫调控作用,从而初步探索不同中药有效组分治疗银屑病可能存在的机制。综上,本项目基于以往资料和团队前期实验研究,分别探索中药有效组分对间充质干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角质形成细胞炎性反应模型的免疫调控功能,融合临床研究及细胞学研究,探索中医有效治法治疗银屑病的可能存在免疫机制,丰富银屑病治疗内涵。研究目的1.明确射干苷、桃叶珊瑚苷对健康人来源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AMSCs)及其分别用LPS、Poly I:C诱导后炎性反应模型的生物学作用。2.探讨黄芪甲苷、巴戟天多糖、丹皮酚对KC及用IL-22诱导后炎性反应模型的生物学作用。研究方法1.体外培养AMSCs和KC,分别培养至第3代、第12代备用,选用临床上常用中药的有效组分作用于正常AMSCs和KC,运用CCK-8实验、流式细胞术对AMSCs和KC进行细胞增殖研究和周期鉴定,筛选出相应的药物浓度。2.利用RT-qPCR和ELISA法检验炎性反应模型中相关炎性因子及其mRNA的表达量,建立炎性反应模型。3.并将筛选出的中药有效组分作用于炎性反应模型,运用CCK-8实验,ELISA、RT-qPCR实验方法探讨中药有效组分对AMSCs、KC炎性反应模型细胞增殖影响、相关炎性因子及mRNA的表达量的影响,研究中药有效组分对炎性反应模型的生物学作用。研究结果论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发现本次试验所选中药有效组分除桃叶珊瑚苷(25ug/mL)、苍术素(20ug/mL)之外,其他中药有效组分均能促进正常AMSCs的增殖(P<0.01或P<0.001)。白术内酯1、人参皂苷Rb1、射干苷、氧化苦参碱均能提高正常AMSCs的Gi期比例而降低G2期或S期比例(P<0.05或P<0.01);丹皮酚、黄芪甲苷能够降低健康AMSCs的Gi和S期比例而提高G2期比例(P<0.01或P<0.05)。使用LPS(20ng/uL)可促使炎性反应模型中IL-6、IL-8的分泌水平及mRNA表达量增加,从而建立AMSCs炎性反应模型;使用Poly I:C(25ug/mL)可促使AMSCs炎性反应模型中IL-6、IL-8、TNF-α、TGF-β的mRNA表达量增多,从而建立炎性反应模型。中药有效组分桃叶珊瑚苷、射干苷明显促进LPS诱导后炎性反应模型中AMSCs增殖(P<0.05或P<0.001);射干苷、桃叶珊瑚苷促进Poly I C诱导后炎性反应模型中AMSCs增殖(P<0.05)。射干苷(50μg/mL)、桃叶珊瑚昔(100μg/mL)可明显降低LPS诱导后AMSCs炎性反应模型中IL-8和IL-1β的分泌水平(P<0.05或P<0.01);同时两者均能降低LPS诱导后AMSCs炎性反应模型中IL-6、IFN-γ mRNA的表达量(P<0.05或P<0.01),且射干苷能降低TNF-amRNA的表达量(P<0.01),同时两者均有增加TGF-βmRNA表达量的趋势。射干苷(50μg/mL)、桃叶珊瑚苷(100μg/mL)均能降低Poly I:C诱导后AMSCs炎性反应模型中IL-8的分泌水平(P<0.001 或P<0.01)。论文第二部分我们发现巴戟天多糖(25ug/mL)、丹皮酚(1Oμg/mL)、黄芪甲苷(20ug/mL)抑制正常KC增殖(P<0.001)。使用IL-22(50ng/mL)可促使KC炎性反应模型中IL-6、IL-8分泌水平及mRNA表达量增多(P<0.01),从而建立KC炎性反应模型。而以上中药有效组分则增加了炎症反应模型中IL-6、IL-8、IL-17、IL-1βmRNA的表达量。研究结论1、LPS可诱导健康AMSCs向促炎方向转变而中药有效组分桃叶珊瑚苷、射干苷能降低炎性反应模型IL-1β、IL-8的分泌量及IL-6、TNF-α、IFN-γ mRNA的表达量而缓解炎症。2、poly I:C可诱导健康AMSCs向促炎、抑炎双向转变,而中药有效组分桃叶珊瑚苷、射干苷能降低炎性反应模型中IL-8的分泌水平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炎症。3、中药有效组分黄芪甲苷20ug/mL、丹皮酚10ug/mL、巴戟天多糖25ug/mL白术内酯1 25ug/mL、白术内酯3 25ug/mL能够正常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期刊2019-05-30)

王刚[10](2019)在《表面改性碳纤维柱组分分离系统在中药成分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的药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证明,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中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瞩目和认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致力于从中药中寻找开发新型药物及其先导化合物,但是中药的化学物质基础极为复杂且药用机理尚不明确,成为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对中药成分的快速、高灵敏度的分离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最常用的检测中药成分的方法,主要是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质谱法,尽管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诸多限制。因为中药种类丰富,化学成分繁杂多样、含量跨度极大且化学性质差异大,在仪器分析时造成不可避免的基质效应,这对传统的样品前处理技术提出了挑战。因此,本文在二维微型碳纤维组分分离系统的基础上,制备了表面改性碳纤维柱并以此构建了在线表面改性碳纤维柱组分分离系统,将其与质谱联用可以对中药中的成分进行快速分析。结果表明,碳纤维柱与所制备的叁种表面改性碳纤维柱联用,都可以在9 min内对复杂样品实现组分分离且分离机理不同,可针对不同性质的样品对表面改性碳纤维柱进行选择。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LOD=0.1 ng mL-1;LOQ=0.3 ng mL-1)和精密度(RSD=6.70-13.00%)。最后将本方法应用到传统中药五味子和葛根成分的检测中,筛选到了多种不同极性的化合物,表明该方法在中药成分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9-05-28)

组分中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运用均匀设计结合药理模型的方法筛选黄连总生物碱与叁七总皂苷组合物(HS组合物)的最佳配伍比例,观察该剂量HS组合物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以黄连总生物碱、叁七总皂苷为研究对象,根据均匀设计方案选用U6(62)表分组设计,以小鼠血糖、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为筛选指标,回归分析获得最佳剂量配比。采用高糖高脂结合链脲佐菌素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150 mg·kg-1),HS组合物组(黄连总生物碱360 mg·kg-1,叁七总皂苷40 mg·kg-1),灌胃给药10周,通过观察各组大鼠血糖、糖耐量并计算血糖曲线下面积(AUC),甘油叁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胰腺、心脏、肾脏、视网膜的病理变化,验证该组合物对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结果:HS组合物的小鼠给药最佳配伍比例为黄连总生物碱625 mg·kg-1+叁七总皂苷60 mg·kg-1。验证实验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空腹血糖及血脂水平显着升高(P <0. 01),HDL-C显着降低(P <0. 01);全血高、中、低切黏度均显着升高(P <0. 01),胰腺、心脏、肾脏、视网膜损伤程度较重;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组于给药第6,8,10周血糖明显降低(P <0. 05,P <0. 01),HS组合物组第2,4,8,10周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降低(P <0. 05,P <0. 01),血清中TG及LDL-C值明显降低(P <0. 05,P <0. 01),HDL-C,HDL-C/LDL-C值显着升高(P <0. 01),全血高切黏度与全血中切黏度均显着降低(P <0. 01);病理结果显示,HS组合物能减轻大鼠胰腺、心脏、肾脏以及视网膜的损伤。结论:HS组合物最佳配伍剂量对高糖高脂结合链脲佐菌素诱导的大鼠糖尿病并发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分中药论文参考文献

[1].吴晓岚,黄波,刘永林,冯瑶,谢剑.复方中药组分抗糖尿病大鼠糖的过氧化作用[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9

[2].王晓,曲晓波,刘博,王鑫,宋莲莲.治疗糖尿病中药有效组分配伍比例的筛选与验证[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

[3].杨冰,封亮,贾晓斌.基于“组分结构”特征的中药制剂质量评价策略[J].中草药.2019

[4].王靳,李丹,李斌.中药及天然产物单分子组分抗肿瘤免疫机理[J].自然杂志.2019

[5].谢晓燕,姜爽,张军.基于“组分构成”理论的中药质量控制管理新思路[J].中国卫生产业.2019

[6].向亮亮,刘延庆.中药单体或组分治疗胃癌的实验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19

[7].付宝慧.利用pH梯度萃取法提取中药大黄中的游离蒽醌组分[J].科技风.2019

[8].蔡金颖.肥胖症标志物及中药活性组分的电化学传感器研究[D].兰州大学.2019

[9].张乃月.从间充质干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角度探讨不同中药有效组分治疗银屑病的机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9

[10].王刚.表面改性碳纤维柱组分分离系统在中药成分检测中的应用[D].延边大学.2019

标签:;  ;  ;  ;  

组分中药论文-吴晓岚,黄波,刘永林,冯瑶,谢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