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针刺伤及其低报告率的原因概述

护士针刺伤及其低报告率的原因概述

邓雪花王义胜(湖北省通山人民医院湖北咸宁437600)

【摘要】本文通过对护士针刺伤的现状和护士针刺伤后报告的现状的调查,对针刺伤后低报告率进行四个方面的分析:⑴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差;⑵对针刺伤繁琐的报告流程持消极态度;⑶因个人操作不当导致,怕受批评私下处理;⑷医院管理者不重视。并就如何提高防护意识,落实职业防护措施,减少护士针刺伤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观点:⑴加强教育培训;⑵健全医院职业暴露报告制度,完善针刺伤的处理流程;⑶落实职业暴露专用资金,贯彻执行《职业病防护法》。

【关键词】护士针刺伤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3-0227-01

随着人们职业防护意识的加强,针刺伤作为一种职业暴露而引起的职业损伤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临床工作中护士针刺伤的普遍性、多发性和刺伤后极低报告率等问题日趋突出,特别是艾滋病,乙型肝炎等血源传播性疾病流行,临床针刺伤如不能得到有效预防和善后处理,必将威胁医务工作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护士针刺伤的现状

针刺伤是临床护士在工作中时常发生的意外事件,被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或手术刀片致伤,导致皮肤深层破坏和出血,造成了职业暴露的高度风险。针刺伤主要发生在注射或采血时,输液或采血后处理一次性医疗废物的过程中。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最易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而且多为介入性操作的危险性接触,护士因污染的针头刺伤而感染上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报道屡见不鲜。2003年中国学者对1075名护士的调查问卷显示,针刺伤发生率为80.6%,年人均针刺伤3.5次,其中被污染针头刺伤占60%[1],针刺伤已经成为护士职业暴露的公共问题,严重威胁护理工作者的健康安全。

二护士针刺伤后报告的现状

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的规章和标准,我院制定了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制度,规定医务人员必须上报职业暴露及针刺伤发生的情况,并制定了针刺伤的处理流程,专人管理记录,以便在发生针刺伤后对医务人员追踪监测与治疗。但由于护士对针刺伤危险性认识不足,亦或对报告流程不熟悉,仅局限于常规的局部伤口的处理,没有考虑报告上级主管部门,由此针刺伤的常见性和低报告率仍成普遍现象。我国陈瑛[2]等调查中显示只有7.8%能及时报告上级和追踪患者化验结果,有5.2%能及时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值得重视的是还有13.7%的护士在针刺伤后不做任何处理,理由是工作忙无法顾及或认为无大碍。毛秀英[1]等的调查中,67.8%的人员回应医院无发生针刺伤后的报告制度,有报告制度的仅占10.2%。针对护士低报告现象有待进一步的学习和培训。

三针刺伤后低报告率的原因分析

⑴针刺伤后护士对其危险性认识不足,职业防护意识差,绝大多数护士知道艾滋病,乙型肝炎等疾病的危害性,也了解其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途径,但对具体到自己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刺伤的意外事故时,就存在一种侥幸心理,有44%的护士认为几率很小,其中3.5%的护士认为不太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7.3%的护士对针刺伤持无所谓的态度[3]。

⑵对针刺伤繁琐的报告流程持消极态度,许多护士在临床的繁忙工作中,对针刺伤的危害也很在意,但因上报过程的复杂性而不愿上报。

⑶遭受针刺伤的护士大多数是由于没有遵守无菌操作程序或违反了针刺伤的防护规定,个人操作不良习惯造成针刺伤的发生,害怕护士长批评,所以个人私下处理,并不主动上报。

⑷医院管理者对职业暴露防护认识不足,认为针刺伤普遍存在,职业暴露后预防费用高,对报告记录不重视,处理不及时,以致护士针刺伤后的报告率降低。

四提高防护意识,落实职业防护措施,减少护士针刺伤

医疗环境下的职业伤害严重威胁着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署早在1991年规定,医疗机构必须上报医务人员血液暴露及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并制定了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流程,以达到职业暴露,职业安全的控制与防护。

⑴加强护士普遍性预防的教育,医院定期进行职业防护学习培训,提高针刺伤报告意识。针刺伤发生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加强全程防护是必要的,护士只有认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积极参加医院的职业防护的学习和培训,深入了解职业防护和职业暴露后预防的相关知识,才能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一旦受伤应及时主动的报告,争取得到主管部门的跟踪和处理,真正做到暴露后预防。

⑵健全医院职业暴露报告制度,完善针刺伤的处理流程,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针刺伤报告制度,建立有效的职业伤害报告系统,配备专人管理,专人监督记录,确保医护人员在针刺伤或粘膜接触血液患者血液等职业暴露后能向主管部门报告,得到及时的帮助和处理。

⑶落实职业暴露专项经费专用制度,医院管理者和科室管理者通过对制度的落实增加对发生针刺伤等职业暴露人员的关注和关心,增强护士针刺伤预防的信心。贯彻执行《职业病防护法》的法规标准,使护士针刺伤防护得到法律法规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毛秀英、吴欣梅、于丽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2]陈瑛、刘萍、万雪梅低年资护士针刺伤现状的调查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9.4;478.

[3]外国期刊.2000.13.3;385-407.

标签:;  ;  ;  

护士针刺伤及其低报告率的原因概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