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划保障性住房发展

科学规划保障性住房发展

一、科学规划经济适用房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旭文[1](2021)在《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的分析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进入由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向平衡、充分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在发生变化。在诉求缩小城乡、阶层差距,诉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保障性住房制度是城市弱势群体基本生存的“兜底”制度。而城市弱势阶层又以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主体“农民工”为主,为此,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分析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问题,以保障性住房制度为问题的“纽结”,关联到城乡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的双向互动问题,从而跳出了城市谈城市保障房、跳出了保障房制度本身谈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可以使研究更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本研究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过程中存在的“有效性不足”问题,以制度经济学特别是制度变迁理论为主要分析视角,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发生和变革的逻辑,并得出本研究的核心观点:在市场发育不完全情况下,我国以“政府引导市场”模式推动保障性住房发展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经济社会越来越复杂化,这种模式的路径依赖,使我国保障性住房供求结构失衡,供给有效性不足,为此,启用“市场引导政府”的模式,可以大大降低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达到有效供给目标的交易成本,增强保障性住房制度效率。在交代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理论与方法、以及回顾已有的相关理论观点的基础上(见第1章、第2章),本研究主要涵盖以下内容:第一,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的历史与制度变迁逻辑(见第3章)。通过梳理我国保障性住房形成和改革的历程,得出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的逻辑: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体制的形成,是伴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而发生和发展,它遵循着与我国住房市场化、商品化改革的互动逻辑。通过我国住房改革和保障性住房发展的历史变迁,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政策的路径选择及其成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向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过程,基本的主导力量还是政府通过一定程度的资源垄断,利用不完全的市场,发挥强有力的经济介入和控制作用的过程,即外界称之为“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的实施过程,由此,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基本上可定位为“政府引导市场”模式。第二,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的现实困境及制度原因(见第4章)。在相关政策文献和研究文献梳理和现实调研的基础上,设计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的评价内容,这种评价内容涵盖量的标准、质的标准以及社会公平目标的价值标准。以此评价内容为评价标准,发现我国保障性住房的“有效性”是充分还是不足,找出与供给“有效性充分”的要求存在的差距。主要以制度经济学为分析框架,分析保障性住房存在供需不平衡,供给的有效性不足问题的制度原因,并以制度设计为手段,旨在打破过度通过行政权力配置保障性住房的旧制度路径依赖,形成市场配置保障性住房,以顺应新时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一主要矛盾的破解所需,以及改变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追求高速度忽略内涵式发展之弊端。第三,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实证研究(见第5章)。通过模型分析,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了我国保障性住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以及与保障性住房住户满意度问题,实证得出的结论是总体来看我国保障性住房原有的政府引导市场模式已经造成了一定保障房效率不高现状,需要一种新的模式来重新引导保障房的保障职能。第四,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变革的个案分析(见第6章)。通过分析重庆模式、上海模式和丰城模式三个典型案例,及其模式产生的制度逻辑,分析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可资为借鉴的经验。三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破解了保障性住房制度运行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制度运行交易成本增大,而导致保障性住房供给的有效性不足甚至无效率供应的尴尬局面,其通过制度变更形成现有模式的内在的动力,是相关主体对于超额剩余,即“租”的寻求以及对于制度运行过程中交易成本减低需求的行为反应。第五,我国保障性住房改革关键制约因素与“市场引导政府模式”路径转向(见第7章第8章)。在前述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不足及制度原因的现实问题梳理基础上,提炼出导致供给有效性不足的核心制度因素,结合前述案例经验,论证了“政府引导市场”的改革模式要发挥较好的效率,其前提是政府掌握的信息存在非滞后性,而现实中政府的决策滞后于市场机制的反应能力,导致保障性住房在受惠主体的甄别、保障性住房的供给结构(安居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还是特租房等)和布局、投资结构和方式等,均出现了较大的问题。与更充分、更有效供给要求有一定差距,为此,必须通过制度的安排,降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制度的实施效率,打破行政权力主导保障性住房建设而发生偏差的体制机制之弊,充分研究市场规律和市场供求,从而打破“政府主导市场”模式的路径依赖,向“市场主导政府”的新的改革路径转型。在明确了市场引导政府的大的改革方向后,本研究对于与市场导向相关联的产权问题、大数据赋能问题、交易的信用问题等,以制度经变迁的内在机理为分析框架,作了较深入剖析和制度设计的探索。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融通,历史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分析了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存在的问题,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甚至出现局部无效供给现象;第二,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的关键是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第三,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形成及改革的历史逻辑在于政府引导市场。第四,保障性住房制度变迁应该是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相结合,保障性住房相关主体交易成本的节约行为选择是保障性住房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为此,提出的制度建议是:契合新时代平衡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诉求,改革的主导价值应该是激发相关主体的内生力量主导制度变迁。为此,未来改革的总方向应该是市场引导政府,即政府作为保障性住房供给主体,须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激励机制对于资源配置的优化效率,为此要在产权改革、法制环境建设、大数据赋能等方面,为市场机制促成保障性住房供给“更加有效”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论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次系统地通过制度变迁的理论视角,研究保障性住房供给问题;第一次从供给“有效性”的问题出发,系统研究保障性住房制度变迁的逻辑并提出改革的思路。得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体现在:对于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历史的高度概括性总结——政府引导市场;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制度的四重悖论问题的提出;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诉求下顺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市场引导政府”路径转向;打破城乡建设用地二元结构壁垒实现农村建设用地对接保障性住房建设以促成保障性住房供给成本降低,从而使保障性住房回归“可负担性”本来定位,等等。

孟繁杏[2](2020)在《保障房社区空间分布及溢价效应分析 ——以杭州市经济适用房社区为例》文中指出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民生问题。因此,解决住房问题,保障公民的基本住房权,一直是政府是重要任务。杭州市的经济适用房建设起源于1996年,并于2010年完成其历史使命。本研究以杭州市经济适用房社区为对象,分析其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对其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空间分析,并测算其对周边社区带来的溢价效应,以此来对近二十年的杭州市经济适用房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主城区保障房社区在空间分布上存在集聚现象,在选址上与商品房社区存在明显的错位现象。目前存在4个相对较大的保障房社区集聚区,平均集聚尺度为474米。(2)主城区保障房社区所在街道的公共服务水平与主城区其他街道的公共服务水平相比,明显偏低。从具体的公共服务内容来看,医疗卫生服务和文体服务水平显着偏低,其他类别的公共服务水平没有显着的差异。(3)主城区保障房社区具有显着的外部性效应,表现为对周边商品房的价格会产生负溢价,即到保障房社区的距离每减少1km,会使周边的房价下降3.73%。从这个角度来看,杭州市主城区保障房社区这项公共投资的效率有待提高。(4)主城区保障房社区的溢价影响具有一定范围,影响力在1800米内。这个范围内即使住宅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但起主导作用的影响因素是保障房的邻里影响,因此房价的实际变动与预测基本一致。针对杭州市保障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可通过分散建设、混合居住的模式来减少保障房社区的集聚,通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实现空间分布公平,加强社区人员管理,增进社会融合,来降低保障房社区对周边社区的负外部性影响。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保障房社区不仅能够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还能够保障他们通过居住空间的改善获取公平地享受城市建设成果的机会;其次保障房社区环境的改善能够提高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感,有利于社区事务的开展,促进人员的交流互动,从而打破隔离,促进社会融合,对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罗睿蕊[3](2020)在《公平正义视阈下城市保障性住房用地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解决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各级政府先后建设供应了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等城市保障性住房。土地是保障性住房的物质载体,保证住房用地供给合理充足是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首要任务,因此,各级政府对城市保障性住房用地的供应计划、供应管理和批后监管做出了规定。但是,在城市保障性住房用地配置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城市保障性住房土地配置中,各级政府倾向于土地规划、供给与管理为经济发展服务,忽视了“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造成了城市保障性住房用地配置规划不合理、供需失衡、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和区域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进程及其功能的发挥,最终使其无法满足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本文以公平正义为视角展开研究。首先,结合国内外公平正义、住房保障和政府职能等方面的理论成果,明晰城市保障性住房用地配置的属性和价值,以说明保障性住房用地的优化配置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果,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公平地享有居住权利。其次,通过回顾我国城市保障性住房用地配置的政策要求,总结我国城市保障性住房用地配置的成效,并基于当前城市保障性住房用地配置的现实状况,深入分析城市保障性住房用地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探讨公平正义价值在城市保障性住房用地配置中的现实作用,就促进我国城市保障性住房用地优化配置提出合理的建议。

李梦婷[4](2019)在《武汉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房地产作为我国重要经济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还是一个跟国家政策紧紧联系的行业,所以,它也是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的关键的一环。房地产调控是政府综合运用一系列手段,监督、指导及调节房地产行业,平衡和优化房地产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使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管理活动。本文综合运用线性计算和专家打分法,对武汉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效果作出评价,分析效果不佳原因,提出改善性的建议。依次回顾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背景,梳理武汉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建立武汉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效果评价标准,综合运用线性计算和专家打分法,对武汉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效果作出评价,分析武汉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效果不佳原因,学习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经验与启示,总结提升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有效性的建议。本文希望通过以上角度的研究,更深入的剖析武汉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带来的效果和影响,并尽可能的提出一些完善建议。

金泽敏[5](2016)在《上海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优化研究 ——以C区J街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是我国政府实施住房保障,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政府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保证。自从1998年国家开始推出一系列住房保障政策以来,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要代表的住房保障政策为保障和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在经济适用住房的政策规划中依然有许多地方亟待修改和完善,不少申请者虽然满足准入条件,但却因各种原因与这项福利政策失之交臂,进而产生对政府公共政策实施的不满和怀疑,引发了一些抵触情绪。这是在提醒公共政策的相关制定者在政策制定时要严谨定政、长远考虑。完善并细化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是提升经济适用住房整体工作水平,增强政策受众群体社会满意度,实现社会公共资源合理分配的重要体现。政策的规划制定是住房保障工作的起点,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政策制定的完善与否,关系到政策是否能顺利进行,是否能满足预期目标。本文以2011—2013年C区J街道在经济适用住房受理过程中实际遇到但在政策中尚无法找到解决方案或者尚未明确具体操作的一些问题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并得出一些参考意见。导论主要介绍研究上海经济适用住房申请政策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对现状问题的评论,引申出本文所使用的公共管理理论框架,并介绍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第一章着重阐明理论基础,对本文所介绍的经济适用住房的相关概念性定义及政策演变过程进行梳理。第二章以C区J街道为例,汇总政策实施后出现的问题,并运用公共管理学理论分析其原因。第三章简述了其他国家的经验做法,为上海的政策优化提供借鉴。第四章以可操作性为前提,提出一些优化政策规划的对策与建议,同时也为同类型公共政策的优化提供一些方向性的思考。

钱海[6](2015)在《探讨经济适用房工程的造价控制管理》文中研究表明经济适用房是我国政府在高房价的现实面前,采取的一种社会保障性手段。经济适用房政策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然而,社会上仍旧存在很多人买不起房子的情况,因此,住房问题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当中遇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压缩房价,就需要在房屋制造的过程当中进行造价控制管理,采取一切措施,尽可能地降低房子的建设成本,从根本上使房子的价格得到降低。本文通过对经济适用房工程造价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房屋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徐峰[7](2014)在《经济适用房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焦作市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房地产业在我国发展迅猛,房价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不断攀升。在此背景下,经济适用房由于价格比较便宜,成为众多买不起商品房的低收入人群的首要选择,也是政府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手段。因此,促进经济适用房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焦作市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大力推进住房保障制度的落实,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文章在介绍了经济适用房的相关概念,分析了与其他类型住房的不同,简述了我国经济适用房的发展历程之后,又对焦作市经济适用房的发展状况及作用进行了分析,主要从供给量和投资额度等方面入手。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发现焦作市经济适用房存在:供给量不足、经济适用房不“经济”、不“适用”、出现寻租现象及退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并运用博弈论和相关政策法规等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对比分析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住房保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焦作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加供给量、降低经济适用房成本、注重购房人需求、加强政府监管、发挥民间组织对政府行为的监督作用以及引导居民转变住房消费观念等解决对策。本文对经济适用房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对焦作市经济适用房制度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帮助。

吴永宏[8](2013)在《中国城市住房保障制度设计与实践运行研究 ——以南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居住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对住房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确保公民得到住房,是以维护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使命的政府应尽职责。我国于1998年全面推行的住房制度改革,充分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动住房建设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效率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同时,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政策,逐步建立起包括廉租房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公共租赁房制度在内的城市住房保障制度。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了住房市场化,未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部分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因此,必须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加强政府的二次分配功能,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满足不同收入层次住房需求,实现住房的公平性。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将“住有所居”作为住房制度改革总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要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因此,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市场配置商品房资源、政府主导保障房建设和管理“两条腿走路”,这一模式是我国城市住房改革的主要方向。要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从住房保障制度设计角度入手,重新对我国现行住房保障制度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和时代变化的住房保障制度,以更好地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立和公平正义的实现。本文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住房保障制度的成功经验,总结出既有理论和经验以及对我国住房保障制度设计的启示,并以南通为例,对住房保障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实施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像南通这样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的城市,其住房保障制度设计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现有住房保障制度中存在着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政府职能不到位、缺乏长期规划、对象难界定、资金来源单一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城市住房保障制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确保运行机制的高效有序,应从法律建设入手,明确公民居住权利,落实政府住房保障职责,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为住房保障建设提供法律支撑。地方政府作为住房保障的首要责任主体,应当根据城市经济发展阶段和住房保障的实际需求,从住房保障水平、住房保障对象、住房保障供应主体、政府的基本定位、住房保障方式等方面确定合理的目标选择。城市住房保障制度设计主要包含了建设规划、土地供应、建设融资、住房供应、准入和退出等五个方面内容。应采用“集中建设”和“分散配建”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保障性住房规划布局,户型设计兼顾成本核算和居住需求;以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采取高密度集约式的方式达到土地资源利用的最优配置;应充分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住房保障融资制度,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制度;要逐步构建以廉租房、公共租赁房为主体的租赁式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并使经济适用房、保障性(限价)商品房等产权式保障房向共有产权房转变;要以出口关把控入口关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建立以个人征信数据系统为平台的审核制度,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

罗念[9](2013)在《武汉市经济适用房空间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适用房是中国保障性住房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经济适用房作为一项保护低收入群体基本居住权利的重要措施,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建设力度逐渐加大。武汉市是我国最早实施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城市之一。武汉市于1994年开始建设经济适用房,至今已经成功解决了大批贫困家庭的居住问题。但是,武汉市经济适用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空间布局不当,造成申购经济适用房的家庭生活成本加大,反而降低了生活质量。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经济适用房空间布局的六大因素即土地价格、交通便捷程度、就业情况、公共配套设施、相关政策规定、自然环境,依据武汉市1994-2010年125个项目的相关数据,分析了武汉市空间布局的现状,主要为多分布在二环与三环之间的边缘地带;社区建设呈现规模化集中化趋势;区域分布不平衡。并在综合六大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武汉市经济适用房空间布局的问题,即加剧了居住空间分异和社会分化;缺乏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缺乏便捷的交通;附近缺乏就业机会。并从深层次上剖析了武汉市经济适用房空间布局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本文根据前文的分析,从宏观调控和分区布局方式这两个层面分别提出了优化武汉市经济适用房空间布局的对策建议,在宏观调控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大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力度;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统筹规划编制,加大混合建设力度,在分区布局方面应该从中心城区、郊区、新城区三个方面进行布局建议。

张端端[10](2012)在《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的政策建议——以河南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作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的两个基本方面,在河南省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两者不断地投入市场,一些政策性弊端就逐渐暴露出来:对中低收入家庭的界定不明;寻租现象严重,使得社会福利倒置;经济适用房"不经济"、"不适用",使得经济适用房弃购现象严重;经济适用房数量供求不平衡。廉租房的适用范围过窄;廉租房的保障形式比较单一;等等。需要政府部门在搞好住房需求预测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审查、公示制度,扩大经济租赁住房保障功能。同时逐步转变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保障模式,建立完善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实现保障性住房的动态模式。结合河南省实际,探讨良性的城市化道路和发展状态,来获得城市的动态发展。

二、科学规划经济适用房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规划经济适用房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的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 核心观点、理论支点及分析框架
        1.3.1 核心观点
        1.3.2 理论支点与分析框架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保障性住房及其制度
        2.1.2 有效供给与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
    2.2 理论观点回顾与研究的新视角切入
        2.2.1 保障房相关理论观点回顾
        2.2.2 研究的新视角切入:制度变迁理论的视角
        2.2.3 制度及其变迁与保障性住房供给政策的关联性
    2.3 为什么要诉求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制度变迁理论的解释
        2.3.1 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政策诉求的背景与意义
        2.3.2 推动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制度变迁解释
第3章 历史回顾:我国保障性住房“政府引导市场”的制度变迁逻辑
    3.1 住房政策和住房市场变迁: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历史背景
        3.1.1 政府包办的福利分房制度时期(1949~1978)
        3.1.2 住房商品化改革试点与初步探索阶段(1978~1998)
        3.1.3 全面市场化启动与商品房市场初步发展阶段(1998~2003)
        3.1.4 受土地财政影响房地产非理性迅猛发展阶段(2004~2018)
    3.2 我国保障房与住房改革的互动: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历史回顾
        3.2.1 住房商品化试点与推进中的保障性住房制度探索阶段(1978~1998)
        3.2.2 保障房体系伴随住房商品化全面实施而初步确立阶段(1998~2001)
        3.2.3 保障性安居工程随土地财政凸显而逐渐萎缩阶段(2002~2006)
        3.2.4 保障房体系重新确立并逐步完善阶段(2007~至今)
    3.3 政府引导市场:我国保障性住房模式改革的历史逻辑与制度变迁解释
        3.3.1 政府引导市场:历史背景与现实困局
        3.3.2 “政府引导市场”: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改革路径选择的历史逻辑
    3.4 制度变迁解释:交易费用逻辑下强制性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互动
第4章 现实反思: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的制度考察
    4.1 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现状与制度因素
        4.1.1 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的现状剖释
        4.1.2 我国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不足问题的制度因素探究
    4.2 重建设轻后续管理: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偏差的交易费用理论分析
        4.2.1 厚此薄彼: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后续管理的不平衡发展
        4.2.2 问题的原因:认识偏差与制度障碍
        4.2.3 问题的解释:交易成本影响决策与制度生成逻辑
    4.3 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悖论
        4.3.1 “可负担性”成本控制与保障房制度可持续要求的悖论
        4.3.2 产权“完整性”流转要求与产权“约束性”工具的悖论
        4.3.3 获得住房保障资格与导致更高生活工作成本的悖论
        4.3.4 人口结构性流动与各地省、市、区“计划供给”的悖论
    4.4 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不足与城乡土地供给结构性矛盾
        4.4.1 农村土地入市对接保障性住房建设机制不畅
        4.4.2 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成本问题与城乡土地供需结构性矛盾
    4.5 旧模式与新要求:当前“政府引导市场”困境与制度变迁诉求
        4.5.1 政府引导市场的管理困境
        4.5.2 双向互动与动态变迁:保障房制度变革诉求
第5章 实证分析:供给有效性不足折射制度与经济社会结构契合度欠缺
    5.1 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宏观考察的实证检验
        5.1.1 研究设计
        5.1.2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2 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微观考察的实证分析
    5.3 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的调查及统计分析
    5.4 基于制度变迁的结果分析
第6章 个案分析:保障性住房供给有效性不足制度突围典型模式
    6.1 重庆“破除四重壁垒”模式
        6.1.1 优惠政策突破人口流动壁垒
        6.1.2 突破土地属性壁垒
        6.1.3 突破住房品质差异壁垒
        6.1.4 信息化平台突破后期管理壁垒
    6.2 上海共有产权房模式
        6.2.1 共有产权房制度及其目的
        6.2.2 上海共有产权模式产生的背景
        6.2.3 上海保障性住房共有产权模式的运行机制
    6.3 江西省丰城市企业化经营模式
        6.3.1 江西省丰城市保障性住房企业化运作模式背景
        6.3.2 丰城市保障性住房制度企业化运作及其意义
    6.4 上述个案的制度变迁逻辑:“租”与“交易费用”引致制度变迁
第7章 “内生”与“外生”: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制约因素两大关键点
    7.1 外生制约因素:影响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环境条件
        7.1.1 制度环境缺陷: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的法制困惑
        7.1.2 信息工具赋能不足:保障房制度运行交易成本降低的瓶颈
    7.2 内生制约因素:产权、信用缺陷限制交易的发生和发展
        7.2.1 产权问题: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核心制约因素
        7.2.2 重要制约因素:信用问题与保障性住房各主体间金融需求矛盾
第8章 推动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的制度设计
    8.1 从“政府引导市场”到“市场引导政府”: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改革的总路向
        8.1.1 “市场引导政府”内涵与意义
        8.1.2 “市场引导政府”制度模式选择的必要性
        8.1.3 市场引导政府新模式视角下政府与市场互动的逻辑
    8.2 完善法律与契约制度,营造保障房制度运行环境
        8.2.1 完善法律制度
        8.2.2 完善契约制度
    8.3 土地产权改革“破局”矛盾:农村集体土地入市对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帕累托改进
        8.3.1 以法制硬核强化集体主体性地位,形成政府与集体地权的制衡机制
        8.3.2 落实农村土地改革新政策,优化适应保障房市场的土地产权结构
        8.3.3 实行土地指标交易,打破保障性住房建设地理空间局限性
    8.4 政府与市场互动:破解悖论以增强保障房供给的“有效性”
        8.4.1 制度创新破解“重建设轻管理”的偏差:交易成本的分析
        8.4.2 对接农村建设用地:节约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土地成本
        8.4.3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把握相关主体的行为逻辑
        8.4.4 产权与保障模式优化:形成“约束性”与“流转性”对立统一机制
        8.4.5 复合产权结构:破解保障性住房信用不足与融资难之间矛盾
    8.5 网络与大数据工具赋能:精准识别破解保障性住房管理成本问题
        8.5.1 落后于经济社会形势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制度呼唤数字技术革命
        8.5.2 多元数据平台建设措施,降低保障性住房供给制度实施的交易成本
        8.5.3 降低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制度运行成本的管理信息系统设想
    8.6 本章总结:制度与经济社会结构互动及其变迁的分析
第9章 研究结论与进一步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2)保障房社区空间分布及溢价效应分析 ——以杭州市经济适用房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目标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标
    1.3 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1.4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4.1 数据来源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保障性住房发展现状研究评述
        2.1.1 国外研究概况
        2.1.2 国内研究进展
    2.2 住房的空间公平性研究评述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3 住房的经济效用研究评述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进展
    2.4 研究总结和评述
3 杭州市保障房社区的公平性分析
    3.1 主城区保障房社区的集聚效应分析
        3.1.1 主城区保障房社区的集聚效应分析
        3.1.2 主城区保障房社区的集聚尺度分析
    3.2 主城区保障房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分析
        3.2.1 主城区各街道公共服务水平总体概述
        3.2.2 主城区保障房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概况
        3.2.3 主城区保障房社区各类公共服务水平概况
    3.3 主城区保障房社区公平性分析总结评述
4 主城区保障房社区溢价效应分析
    4.1 保障房社区的溢价效应分析
    4.2 保障房社区对住宅价格空间影响的总体分析
    4.3 主城区保障房社区溢价效应总结评述
5 政策建议
    5.1 实施混合居住,减少集中建设
    5.2 完善公共配置,实现社会公平
    5.3 科学规划布局,稳定住房市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3)公平正义视阈下城市保障性住房用地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保障性住房
        2.1.2 土地供应制度
        2.1.3 城市保障性住房用地配置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平正义理论
        2.2.2 马克思主义政府职能理论
第3章 城市保障性住房用地配置概述
    3.1 城市保障性住房用地优化配置的内在逻辑
    3.2 城市保障性住房用地配置的政策要求
    3.3 城市保障性住房用地配置的成效
        3.3.1 住房困难明显缓解
        3.3.2 城镇化水平得以提升
        3.3.3 保障住房用地配置体系不断完善
第4章 城市保障性住房用地配置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城市保障性住房用地配置存在的问题
        4.1.1 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不足
        4.1.2 保障性住房用地结构失衡
        4.1.3 保障性住房用地区位条件较差
        4.1.4 保障性住房用地利用效率低下
    4.2 城市保障性住房用地配置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公平正义理念缺失
        4.2.2 独立性法律缺失
        4.2.3 制度体系不健全
        4.2.4 政府职能缺位
第5章 城市保障性住房用地优化配置的对策
    5.1 宏观层面
        5.1.1 树立公平正义的保障性住房用地配置理念
        5.1.2 建立保障性住房用地法律体系
        5.1.3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服务供给
    5.2 微观层面
        5.2.1 建立城市保障性住房用地储备机制
        5.2.2 探索城市保障性住房多主体供地机制
        5.2.3 优化城市保障性住房用地规划机制
        5.2.4 加强城市保障性住房用地监管机制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4)武汉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理论与应用
    2.1 宏观调控理论
    2.2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理论
    2.3 供求理论
    2.4 理论评述与应用
3 武汉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梳理与效果评价
    3.1 武汉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梳理
    3.2 武汉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3.3 武汉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效果评价
4 武汉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效果不佳原因
    4.1 政策制定缺乏科学规划
    4.2 政策主体矛盾难以协调
    4.3 政策工具不完善
5 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经验及启示
    5.1 美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重视法律效用
    5.2 日本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目标明确
    5.3 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启示
6 提升武汉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6.1 促进房价相对稳定
    6.2 平衡房地产市场供求
    6.3 增强社会公平性
结束语
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5)上海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优化研究 ——以C区J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的目的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研究概述
        二、对现状问题的评论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研究的框架结构
    第四节 创新点及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概念定义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经济适用房政策简介
        一、国家层面
        二、上海层面
    第二节 理论框架
        一、渐进决策模型
        二、政策失效理论
        三、公平理论
第二章 上海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案例汇总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C区J街道受理概述
        一、受理工作概况
        二、问题汇总分析
    第二节 政策前瞻性不足,应急性政策多于导向性政策
        一、供应标准政策案例分析
        二、政策缺乏长期规划机制
    第三节 政策实施操作性不强,科学规划有待提高
        一、准入标准政策案例分析
        二、政策主体对政策认知失误
    第四节 政策调整的合法性程度较低,公正性亟需完善
        一、年龄合法性政策案例分析
        二、制度是公正的保障
第三章 部分国家的经验做法
    第一节 新加坡
        一、政府主导实施
        二、中央公积金制度
        三、科学的申请标准
        四、完善的保险计划
    第二节 美国
        一、健全的法律法规
        二、政府积极的鼓励措施
        三、多渠道的金融保障
    第三节 日本
        一、公库低息贷款
        二、存量住房的有效利用
        三、政策的长期规划
第四章 优化政策规划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落实改进机制,保障政策渐进提升
        一、提升政策制定的动态预判
        二、合理放宽准入细则
    第二节 优化执行手段,避免政策失效
        一、进一步完善收入核对系统
        二、政府担保提升金融单位积极性
        三、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第三节 健全制度保障,维护政策公平合理
        一、落实政策合法化进程
        二、强化各类住房保障政策的衔接
        三、加强各部门的统筹管理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探讨经济适用房工程的造价控制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对房屋工程的地块选址费用进行科学控制 (这是地块选址内容)
2 规范合同管理, 科学审计
3 对前期的花费进行有效管理以及科学控制
    3.1 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
    3.2 采用招标的方法降低工程服务费 (这是招标的内容)
4 对工程建设费用进行控制
    4.1 在设计方面进行控制
    4.2 在平面布置方面减少房屋建设开支
    4.3 对房屋结构形式以及房屋建设材料进行节省
5 对基础设施以及物业管理费用进行控制
6 对税金以及贷款利息进行科学管理
    6.1 对税金进行科学管理
    6.2 对贷款利息进行科学管理
7 结束语

(7)经济适用房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焦作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已有研究的总结
    1.4 研究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经济适用房的相关理论依据
    2.1 经济适用房概述
        2.1.1 经济适用房的含义
        2.1.2 经济适用房的价格构成
        2.1.3 经济适用房的特点
        2.1.4 经济适用房的属性
    2.2 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发展历程
    2.3 经济适用房问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3.1 马斯洛需求论
        2.3.2 社会保障论
        2.3.3 博弈论
        2.3.4 宏观调控理论
3 焦作市经济适用房的发展状况及作用
    3.1 焦作市概况
        3.1.1 焦作市人口概况
        3.1.2 焦作市城镇人均收入
        3.1.3 焦作市人均住房面积
        3.1.4 焦作市房地产业发展状况
    3.2 焦作市经济适用房制度的政策
        3.2.1 管理办法
        3.2.2 申请条件
        3.2.3 申请程序
        3.2.4 销售办法
    3.3 焦作市经济适用房的建设状况
        3.3.1 焦作市经济适用房的种类
        3.3.2 焦作市经济适用房的发展历程
        3.3.3 焦作市经济适用房的规模
        3.3.4 焦作市保障性住房概况
    3.4 焦作市经济适用房的作用
        3.4.1 保障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权利
        3.4.2 促进经济发展
    3.5 小结
4 经济适用房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经济适用房制度运行中的问题
        4.1.1 经济适用房供给量不足
        4.1.2 经济适用房不“经济”
        4.1.3 经济适用房不“适用”
        4.1.4 经济适用房出现寻租现象
        4.1.5 经济适用房退出机制未落实
    4.2 经济适用房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经济适用房参与各方的目标差异
        4.2.2 经济适用房参与各方之间博弈的分析
        4.2.3 经济适用房供给量不足的原因分析
        4.2.4 经济适用房不“经济”的原因分析
        4.2.5 经济适用房不“适用”的原因分析
        4.2.6 政府监管不到位导致寻租现象和退出机制未落实
        4.2.7 经济适用房制度不完善
    4.3 小结
5 发达国家和地区住房保障制度的经验借鉴
    5.1 住房保障制度产生的背景
    5.2 美国的住房保障制度
        5.2.1 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5.2.2 住房保障制度的特点
    5.3 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制度
        5.3.1 组屋政策
        5.3.2 中央公积金制度
    5.4 香港的住房保障制度
        5.4.1 公屋计划的发展历程
        5.4.2 公屋计划的特点
    5.5 北京的住房保障制度
    5.6 厦门的住房保障制度
    5.7 小结
6 解决经济适用房问题的对策
    6.1 完善经济适用房的法律法规及明确各方责任
        6.1.1 完善经济适用房法律法规
        6.1.2 明确经济适用房参与各方责任
        6.1.3 适时调整政策
    6.2 增加经济适用房供给量
        6.2.1 建立经济适用房循环体系
        6.2.2 禁止经济适用房超标户型
    6.3 降低经济适用房成本
        6.3.1 降低保障成本
        6.3.2 减免不合理收费
        6.3.3 引入合作建房模式
    6.4 注重购房人需求
        6.4.1 合理选址
        6.4.2 完善公共配套设施
    6.5 加强政府监管
    6.6 发挥民间组织对政府行为的监督作用
    6.7 引导居民转变住房消费观念
    6.8 焦作市经济适用房体系的构想
        6.8.1 经济适用房体系的构成
        6.8.2 经济适用房体系运行的建议
    6.9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7.2 本文创新点
    7.3 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7.4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中国城市住房保障制度设计与实践运行研究 ——以南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有关住房保障及其制度设计的研究
        一、 国外有关住房保障及其制度设计的研究
        二、 国内有关住房保障及其制度设计的研究
        三、 关于住房保障及其政策走向的研究
        四、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第三节 核心概念
        一、 住房保障与住房保障制度
        二、 政策与住房政策
        三、 制度与制度设计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住房保障理论及其在制度设计中运用
    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及其在制度设计中运用
    第二节 公平与效率理论及其在制度设计中运用
    第三节 土地供给理论及其在制度设计中运用
    第四节 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理论及其在制度设计中运用
    第五节 住房“过滤”理论及其在制度设计中运用
第三章 国外及地区住房保障制度设计及其启示
    第一节 美国住房保障制度设计的分析及评价
        一、 美国住房保障制度设计的分析
        二、 美国住房保障制度设计的评价
    第二节 德国住房保障制度设计的分析及评价
        一、 德国住房保障制度设计的分析
        二、 德国住房保障制度设计的评价
    第三节 英国住房保障制度设计的分析及评价
        一、 英国住房保障制度设计的分析
        二、 英国住房保障制度设计的评价
    第四节 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设计的分析及评价
        一、 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设计的分析
        二、 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设计的评价
    第五节 香港住房保障制度设计的分析及评价
        一、 香港住房保障制度设计的分析
        二、 香港住房保障制度设计的评价
    第六节 各国及地区住房保障制度设计对我国的启示
        一、 制定相应的住房保障法律法规
        二、 政府应作为构建住房保障体系的主体
        三、 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住房保障方式不一
        四、 注重住房保障水平的层次性和住房保障手段的多元化
        五、 大力发展住房金融,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第四章 我国城市住房保障制度现状与问题——以南通为例的实例分析
    第一节 南通市区居民住房状况
        一、 南通市区家庭人口变动情况
        二、 南通市区家庭居住变动情况
        三、 南通市区居民住房消费方式变动情况
        四、 南通市区居民住房状况分析
    第二节 南通市住房保障制度的演变过程
        一、 住房保障制度设计探索阶段(1992 -1999 年)
        二、 住房保障制度设计深化阶段(2000 -2005 年)
        三、 住房保障制度设计进一步完善阶段(2006 年至今)
    第三节 南通市住房保障制度的实施情况
        一、 南通市住房保障制度取得的成效
        二、 南通市区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的不足
    第四节 南通市区住房保障准入标准的估算
        一、 确定住房困难面积标准
        二、 租赁与购买住房家庭支付能力测算
    第五节 南通市区住房保障制度设计需要考虑的基本问题
        一、 住房保障对象的识别
        二、 住房保障水平的确定
        三、 保障性住房供应方式的选择
        四、 住房保障制度的运行机制
        五、 住房保障管理平台的机构建设
    第六节 我国现有住房保障制度的不足及其原因
        一、 住房保障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二、 地方政府职责有待落实到位
        三、 保障性住房建设缺少长期规划
        四、 住房保障对象界定困难
        五、 住房保障资金来源单一
        六、 监督机制薄弱
第五章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设计的目标取向
    第一节 住房保障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 城市住房保障制度的设计应妥善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二、 明确保障性住房产权的法律地位
        三、 地方政府承担城市住房保障责任
        四、 城市住房保障制度设计应与住房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相协调
        五、 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应符合需求结构
        六、 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应着眼于最优化
        七、 租赁式保障性住房应成为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的主导
        八、 构建完善的住房保障管理体系
    第二节 住房保障制度的法律构建
        一、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法律演化
        二、 我国住房保障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建立和完善我国住房保障法的基本原则
        四、 建立和完善我国住房保障法的具体构想
    第三节 住房保障制度设计的目标选择
        一、 住房保障水平的选择
        二、 住房保障对象的选择
        三、 住房保障供应主体的确定
        四、 政府的基本定位
        五、 住房保障方式的选择
第六章 我国城市住房保障制度的具体设计
    第一节 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制度设计
        一、 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的思路
        二、 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的设计策略
    第二节 保障性住房土地供给制度设计
        一、 城市保障性住房土地供给的制约因素
        二、 城市保障性住房土地供给的制度选择
        三、 城市保障性住房土地供给的对策
    第三节 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制度设计
        一、 创新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 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融资平台的融资制度
        三、 创新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保障性住房供应制度设计
        一、 目前保障性住房供应制度存在的问题
        二、 产权式保障性住房供应制度的设计方向
        三、 租赁式保障性住房供应制度的设计方向
    第五节 保障性住房准入和退出制度设计
        一、 保障性住房准入和退出制度中存在的困境及其根源
        二、 我国保障性住房准入和退出的制度设计
        三、 保障性住房准入和退出制度设计的对策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9)武汉市经济适用房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本文特色
2 经济适用房及空间布局概述
    2.1 相关概念
    2.2 住房空间布局的理论依据
    2.3 优化经济适用房空间布局的原则
    2.4 优化经济适用房空间布局的意义
3 经济适用房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
    3.1 土地价格
    3.2 交通便捷程度
    3.3 就业情况
    3.4 公共配套设施
    3.5 相关政策规定
    3.6 自然环境
4 武汉市经济适用房空间布局分析
    4.1 武汉市经济适用房建设与发展过程
    4.2 武汉市经济适用房空间布局特征
    4.3 武汉市经济适用房空间布局问题
    4.4 武汉市经济适用房空间布局问题的成因
5 优化武汉市经济适用房空间布局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宏观调控
    5.2 优化分区布局
结束语
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1994-2010 武汉市经济适用房项目情况

(10)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的政策建议——以河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行河南省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存在的问题
        1.对中低收入家庭的界定不明
        2.寻租现象严重, 使得社会福利倒置
        3.经济适用房“不经济”、“不适用”, 使得经济适用房弃购现象严重
        4.经济适用房数量供求不平衡
    (二) 廉租房制度存在的问题
        1.廉租房的适用范围过窄
        2.廉租房的保障形式比较单一
二、完善河南省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一) 应明确“中低收入家庭”的定位
        1.中低收入还应包括“夹心层”
        2.对“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应提出更为科学的计算方法
    (二) 严格执行, 使经济适用房准购制度切实落到实处
    (三) 加强监管, 使经济适用房真正实现“经济”、“适用”
    (四) 做好预测, 尽量使经济适用房供求平衡
    (五) 扩大廉租房建设, 加快城中村、城市及工矿棚户区改造
    (六) 因地制宜, 探索保障形式多样的廉租房模式
三、河南省未来保障性住房发展模式
    (一) 完善退出机制, 实现保障性住房的动态模式
    (二) 结合河南省实际, 探讨良性的城市化道路和发展状态

四、科学规划经济适用房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研究 ——基于制度变迁的分析视角[D]. 张旭文.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保障房社区空间分布及溢价效应分析 ——以杭州市经济适用房社区为例[D]. 孟繁杏. 浙江大学, 2020(01)
  • [3]公平正义视阈下城市保障性住房用地配置研究[D]. 罗睿蕊.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2)
  • [4]武汉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效果研究[D]. 李梦婷.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8)
  • [5]上海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优化研究 ——以C区J街道为例[D]. 金泽敏. 华东政法大学, 2016(08)
  • [6]探讨经济适用房工程的造价控制管理[J]. 钱海. 江西建材, 2015(22)
  • [7]经济适用房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焦作市为例[D]. 徐峰. 河南理工大学, 2014(11)
  • [8]中国城市住房保障制度设计与实践运行研究 ——以南通为例[D]. 吴永宏. 苏州大学, 2013(09)
  • [9]武汉市经济适用房空间布局研究[D]. 罗念.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7)
  • [10]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的政策建议——以河南省为例[J]. 张端端. 南都学坛, 2012(04)

标签:;  ;  ;  ;  ;  

科学规划保障性住房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