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幸福感现状及对策研究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幸福感现状及对策研究

顾正理江苏连云港市大村中心小学222061

摘要: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幸福感是指小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获得的愉快体验,它能够衡量出小学生数学学习生活的质量高低,关系到小学生学习心理的健康程度与素质的全面提升。调查发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幸福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剖析其中的原因并提出适宜的策略,进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数学学习的幸福感,促进孩子健康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数学学习幸福感现状原因对策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幸福感是指小学生为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提升数学学习的情感和态度,在课堂内外的各种数学活动中,所获得的满足状态和愉快体验,它能够衡量出小学生数学学习生活的质量高低,关系到小学生学习心理的健康程度与素质的全面提升,它具有主观性、客观性、可塑性、延展性等特征。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幸福感现状如何?近期,笔者对城乡两所小学三、四、五、六年级共239名学生和40名数学科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幸福感需要关注和提升,无论是课堂幸福快乐比率,还是数学课堂和数学作业的喜欢率、考试良好心态率等都需要提升,其中各项比率都是城市学生好于农村学生。因此,剖析认清这些问题的根源,进而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幸福感是必需的。

一、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幸福感现状

1.数学课上学生享有幸福感的现状分析。数学课学生有过幸福、快乐的时刻吗?41.8%的学生回答“经常有”,37.2%的学生回答“经常有”,7.5%的学生回答很少,11.3%的学生回答“偶尔有”,2.1%的学生回答“从来没有”。可见,近3/5的学生不能经常感受到数学学习生活的幸福感。其中,城市近60%的学生经常有幸福感,而农村学生只有24.2%经常有幸福感。因此,有必要提升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幸福感,特别是农村地区数学课堂。

2.学生喜欢数学课的现状与分析。学生是否喜欢数学课,其中“非常喜欢”率是38.5%,“喜欢率”达36.8%,“还行”是23.0%,“不喜欢”率为1.7%,“讨厌率”为0。近1/4的学生还需要提高“喜欢”率。同时发现,农村学生对数学课的喜欢率68.3%要比城市学生82.4%低14.1个百分点。这就要求数学教师们,特别是农村的数学科教师要认真研究数学课,积极提升数学课堂的魅力。

3.学生上数学课的心理现状与分析。数学课上的心态,影响着学生的幸福感。调查发现,兴奋、快乐、紧张、有压力、厌烦、害怕、无所谓的比率分别是:19.7%、54.8%、7.1%、5.9%、3.3%、1.3%、7.9%。可见,74.5%的学生心态是幸福快乐的,但也有25.5%的学生心态不良。其中,城市学生的健康心态率86.5%要高于农村学生的健康心态率62.5%。因此,无论城市学生,还是农村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心态都要注重调适。

4.学生书写数学作业的意愿现状与分析。学生书写数学作业的意愿有5个选项,“非常喜欢”的比率是33.1%,“喜欢”的比率是36.8%,“还行”的比率是25.9%,“不喜欢”的比率是2.1%,“讨厌”的比率是2.1%,30%的学生对数学作业的态度需要改善。其中,城市学生的喜欢率81.5%比农村学生的喜欢率58.3%高出23.2个百分点,农村学生的数学作业意愿弱于城市学生。

5.学生数学考试时的心理现状与分析。学生每次数学考试的心态归纳为五类,32.6%的学生处于“兴奋”状态,5.4%的学生处于“害怕”状态,45.2%的学生处于“紧张”状态,10.5%的学生处于担心状态,6.3%的学生处于无所谓状态。显然,61.1%的学生处于不良状态。其中,城市学生的兴奋率40.3%高于农村学生的兴奋率25%,其余选项的百分率城市学生都低于农村学生,说明前者考试心态优于后者。这就告诉我们近六成以上的学生考试心态需要调整。

三、小学生数学学习幸福感的问题剖析

1.源自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根据对239名学生的调查,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感到不快乐、不幸福的主观原因是:数学成绩不好、考试没考好、不喜欢数学、不喜欢做数学作业、作业不会做等。学生对这些选项的人次比率分别是38.5%、61.1%、5.9%、4.2%、17.2%,主要是“考试没考好”、“数学成绩不好”和“作业不会做”三个原因,以“考试没考好”的比率最高。其中,城市学生主观原因的人次比率要比农村学生的比率高。可见,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国家严格控制小学生的考试规模和次数是完全正确的。

2.来自学生周围的客观原因。学生学习数学不快乐、不幸福除了主观原因,还有来自周围的多种客观原因。其中,因同学嘲笑的人次率是27.6%,因家长批评的人次率是23.8%,因父母期望值过高的人次率是15.1%,老师批评的人次率为14.6%,其他原因为9.2%。从区域角度看,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同学嘲笑”和“家长批评”都是最主要的客观原因。不同在于,城市学生因“同学嘲笑”、“父母的期望值”的人次率都高于农村学生,意味着城市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更高;而农村学生因“家长批评”、“老师批评”的人次率高于城市孩子,意味着农村孩子受到的批评多。

据调查:城市家长对孩子数学成绩的期望值90分以上占94.9%,而农村家长的期望率是74.2%。数学成绩考差时,城市教师的打骂比率是0,农村教师的打骂比率是5.8%;城市教师的批评率是21.8%,鼓励率65.5%,而农村教师的批评率是53.3%,鼓励率31.7%。数学成绩考差时,城市家长的打骂比率是19.4%,农村家长的打骂比率是52.5%;城市家长的鼓励率71.4%,而农村家长的鼓励率39.2%。可见,城市家长的期望值虽然高,但不如农村家长的做法极端;学生的成绩考差了,农村的教师、家长不如城市的教师、家长做法更适当有效。最终造成35%的农村学生学习数学有压力,城市学生13.4%有压力,这也是农村学生的幸福感指数整体要比城市学生低的原因。

四、小学生数学学习幸福感的提升对策

1.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1)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服务者。数学教师往往围绕学生的学情制定数学教学方案,围绕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并随着学生的发展自身的业务能力也悄然提高了;而学生则是在教师的精心引领下呈螺旋上升的趋势发展着。可见,现代师生之间新型的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学相长的,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霸权”、“欺压”关系。而这种关系正是学生安全学习心理的最主要条件,也是学生得以获得学习数学幸福感的主要前提。

(2)同学之间协作互利。学习生涯中,同学之间的关系是久远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同学之间应建立协作互利的关系,你帮我,我帮你,你追我赶,共同进步;而不是相互打击,相互嘲弄,相互掣肘,损人利己。从调查发现,同学间的嘲笑显然已经影响到了学习数学的幸福感,人次率已达27.6%。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多给予学生协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幸福感,激发同学之间协作学习的意识与动力,积极倡导一种良好的学习共同体关系。

(3)家长与孩子之间同船共赢。为孩子的学习,家长投入了财力、人力和时间,可以说孩子的学习和发展,牵动着一家人的心。然而,不少家长由于对孩子的数学学习情况不满意,往往粗暴、武断的对待孩子,极大地降低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幸福感。调查中已知36%的家长会打骂数学考试考差的孩子,农村家长尤为严重,打骂比率达52.5%,人次率38.9%的孩子们回应家长的打骂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感。可见,家长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打骂解决不了问题,问题的关键是找准原因,适度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严禁打骂,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同船共赢关系。

2.打造幸福数学课堂

据调查两所城乡40名数学教师,15.4%的教师对自己的数学课堂“非常满意”,41.0%的教师持“满意”态度,43.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数学课堂“还行”。另外,有51.5%的学生“非常喜欢”现在的数学老师。可见,有超2/5的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评价只是“还行”,意味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喜欢你,喜欢你的数学课,获得幸福感,也为了让自己满意——这样的幸福数学课堂应该积极打造。

(1)创设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幸福课堂的学习氛围是轻松自由的,是学生自己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没有批评,没有嘲笑;你说出的可以是错误答案,可以是不完整的答案;可以是怀疑,可以是反对;最重要的是你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畅所欲言,才能无所“顾忌”地参与,才能让数学学习的思维尽情倾诉,才能开启每一位学生的数学学习之旅。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获得幸福、愉快体验的前奏和基石。

(2)开展活泼愉悦的探究活动。开展活泼愉悦的探究活动是幸福数学课堂的主旋律。数学内容虽然抽象,但是可以转化成一个故事,一幅图片,一个实验,一项活动;数学学习过程虽然枯燥,但是可以做做游戏,可以唱唱歌,可以看看演示,可以讨论讨论,可以动手做一做,可以猜猜谜语;数学学习方式虽然单一,但是可以借助多媒体学习,可以进行小组同桌学习;可以先学后导,可以先练后评。也就是说,要根据数学学习的内容、学生特点、硬件条件等开展活泼、有趣、幽默、丰富的数学探究活动,进而让学生获取高效发展和幸福体验。

(3)创造机会收获成功体验。收获成功是幸福数学课堂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获取学习动力的心理源泉。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分层解答数学问题,以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体验。即便是错误的回答,教师也应给予一定的正面评价,切不可是打击、嘲笑。当然,形式可以多样些,可以通过辩论、通过猜测、通过游戏、通过实验等,进而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幸福感。当然,课堂中的即时评价一定要随时跟上,包括学生体验成功或失败之时,都要送上师生的祝贺或适当鼓励,因为这是成功幸福感的加强剂。

3.改善教育评价观念

据调查,46.2%的教师认为数学优等生容易体验数学学习的幸福感,35.9%的教师认为各种学生都有可能,包括单亲家庭孩子和留守儿童。事实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的老师、家长,包括孩子,如果不惟考试这一把尺,如果多一条评价的标准,多一把衡量的尺子,相信会看到更多“优秀”的好孩子,更多的孩子也会因此减轻压力而获得学习幸福感。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转变教育评价观念,不能认为一名学生的数学成绩考得差,就是一名不好的学生,应该找找这些学生数学成绩之外的闪光点,或许通过这个闪光点带领数学成绩发出亮光。

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的确,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差异,重在发展,因材施教,正面教育为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数学学习的幸福感,促进孩子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心理学(中等师范学校课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3]李丽敏我国教师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

[4]凌宇关于学生幸福感的调查与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9)。

[5]刘芳幸福感研究综述[J].甘肃高师学报,2009(1)。

标签:;  ;  ;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幸福感现状及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