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概念论文-郎廷建

正义概念论文-郎廷建

导读:本文包含了正义概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态正义,道德规范,分配正义,生产性正义

正义概念论文文献综述

郎廷建[1](2019)在《生态正义概念考辨》一文中研究指出界定生态正义是研究生态正义的元问题,考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基于不同学科背景和立场观点会有不同的生态正义解读和界定形式。生态伦理学把生态正义理解为道德规范,环境正义论者把生态正义界定为分配正义,以奥康纳和科威尔为代表的生态社会主义把生态正义理解为生产性正义,上述叁种生态正义理解形式有其合理性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通过对生态正义概念的考辨可以发现生态正义具有属人性,只会存在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之中,属于社会正义范畴,根本上是生产关系正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黄有璋[2](2019)在《比较中的公平正义概念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平正义是近年来党的重要会议、文献以及学术研究中经常出现的热点词汇,有必要对这一概念作出全面准确的阐释。要准确把握公平正义概念,不仅要对其词义构成进行分析,而且还要把它与其他相似和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分析公平正义概念的基本词义,比较公平、正义和公平正义叁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其次,比较分析公平正义与其他相似概念例如社会公平正义、公正之间的关系。再次,比较分析公平正义与其他相关概念例如平等、自由之间的关系。文章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还对公平正义概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作出阐释。(本文来源于《桂海论丛》期刊2019年05期)

张瑶[3](2019)在《社会正义的首要主题——艾丽斯·杨对罗尔斯社会基本结构概念的批判与再界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尔斯和艾丽斯·杨将社会的基本结构作为正义的首要主题。然而,杨批评罗尔斯基于分配范式对社会结构的理解,将成员物化为单纯的善品占有者而忽略了其行动和交往的意义;分配的逻辑被过度扩展至非物质善品领域而将这些善品不恰当地实体化,从而将产生和决定分配的社会过程与制度性背景置于正义考察的范围之外。杨基于社会过程的视角,将社会结构视为主体间通过行动和交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历史结果,要求消除成员间结构性的压迫和宰制关系以保障其自决与自我发展的正义价值。(本文来源于《天府新论》期刊2019年05期)

张文喜[4](2019)在《正义难道仅仅是一种叙事——驳陈忠教授的“涂层”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涂层正义论"所要表达的确切含义已经引起学界的争论。对陈忠教授来讲,涂层正义仅仅意味着一种被私利盗用、利用的正义。陈忠发现,人类在任何文明时代都能够感受到对涂层的需要。以文明时代的理性为基础,他们会选择能为其联合带来秩序的道德、文明、启蒙、行为之幕(涂层)。但对于我们而言,涂层不是同道德、文明等社会历史自身的本质相吻合的术语。就其基本论题范围而言,也不能认为随着我们对涂层之复杂原因有更多理解而确实可以越来越成功地对正义真实性的行为加以哲学揭示。陈忠称之为"正义"的东西,其实有很多名称,有人称之为善的东西,有人称之为爱的东西,等等。但即使这样理解,我们也还是没有摆脱那种由于话语"转义"所带来的混乱。在历史的正义叙事中,"涂层正义"这一命题激发的是"人道"与"狼道"、"文明"与"野蛮"、"秩序"与"混乱"、"人为"与"自然"等之间的矛盾。若把这一命题置于一个隐喻之中,这个隐喻就是,人类从孩提时代到成人时代是对野人形象的拯救或返回完整的人的希望。在这方面,它所隐含的是现代历史叙事对于法律正义的关注。(本文来源于《探索与争鸣》期刊2019年08期)

拉尔夫·鲍伊坦,吴怡宁[5](2019)在《“概念的劳作”是正当的吗?——在跨文化哲学视野中对黑格尔正义概念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把"正义"主题与一种非常特殊的实践类型——即概念的实践——关联起来。没有这种概念性—论证性的实践活动,哲学,尤其是欧洲哲学将难以设想。在此需要追问的是,如果说黑格尔哲学宣称通过"概念的劳作"就能把握"真理",那么它对待其他哲学与(非欧洲的)文明的方式是否"公正"?黑格尔认为,以示范性的方式,系统性的问题应该依据"真理"与"正义"的关系来处理。基于对问题理解的多样性,本文着眼于哲学中"沟通"所发挥的作用,以此论证: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看,黑格尔哲学本身并非不合理,但是它不能保护我们免受不合理的论断的侵扰。(本文来源于《伦理学术》期刊2019年01期)

祁松林[6](2019)在《走向生态正义的自然概念和需要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问题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已成为我国各项体制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国策。对生态问题的考察不仅是一个关乎政治决策和社会政策的现实问题,在其深层概念结构上,它还是一个关于生态正义如何建构的政治哲学问题。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斯出版了《自然的控制》和《满足的限度》两本专着,第一次系统阐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纲领,帮助我们意识到,所谓生态问题的发生是几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与地球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一个必然结果,而这一历史过程的根源必须追溯到“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一现代性规划,从而对生态问题的考察必须追溯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体制的政治批判。因为,从本质上说,生态问题的凸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生态危机本身则是资本主义危机的最新历史形态。本论文试图从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危机”的经典理论出发,深入考察莱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概念基础和历史构境,揭示其对我国当代社会转型过程富有启示性的哲学思想资源,期待以此为我国当前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某种理论支持。本论文的基本观点是,晚期资本主义通过社会结构和生活意识的自我调整,虽然成功缓和了其结构性危机与内部社会冲突,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限扩张的内在本性;我们看到,晚期资本主义试图通过向全社会的每个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源源不断的商品,来维持其经济繁荣和政治合法性,其结果是,马克思指出的资本主义因其内在矛盾而必然爆发的结构性危机,在当代不同历史条件下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具体表现为,面对有限的地球自然生态和自然资源,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方式势必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从而走向更深刻的生态危机;这一生态危机作为资本主义危机的最新形式,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后历史界限。本论文共分叁章:第一章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全面批判了控制自然观念作为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在矛盾,并进而探求一种对控制自然观念的新理解。生态问题直接关涉着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理解首先反映在控制自然的观念中。人类控制自然的观念作为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正是生态问题最为深切的根源。尽管“掌控自然”不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但是该观念与资本主义相当契合。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运动中,人与自然彻底对立,自然界完全沦为人类的有用物。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以抽象平等的自然权力概念,将控制自然塑造成一项人类的集体事业,以此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性。本论文从对莱斯思想的研究出发,剖析了控制自然观念如何成为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历史演进,并从马克思阶级理论的批判视角揭示了控制自然与控制人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阐释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底色。作为控制自然的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总要受制于阶级分化的内部冲突,不可能孤绝于阶级统治的目的。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才能够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消费方式与地球生态系统之间固有的矛盾,也只有从根本上拒斥这种长久遗留的以技术控制自然的观念,才能为生态问题的解决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第二章主要通过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架构下人类需要及其满足方式的系统研究,力图在新的背景下探寻一种可能的替代性架构。高强度市场架构作为晚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以高消费生活理想将人类需要的满足完全导向了商品领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后果与自然后果。在高强度市场架构下,人们的需要被分解为细小部分,商品也被分解为特性的集合。在需要与商品的碎片化互动中,人类的需要与满足手段之间的关系愈发模糊。虽然流行的需要理论试图对人类需要问题进行说明,但却因为脱离对具体社会形态的考察,只是将“需要”概念理解为一个抽象的主体性概念。面对有限的自然资源与人类欲望永无止境的现实悖论,只有充分考虑人类需要的主客体纬度,将地球供养能力的极限问题与以欲望无法满足和经济无限增长理念为特征的社会实践,纳入统一的考量之中,以“需要的消极理论”的思维原则,才能够全面审视提出某种新替代性架构的可能性。第叁章通过深度解读莱斯有关“易于生存社会”的基本构想,并对这一构想中的自然观念进行了系统反思,来揭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全新理解。人类社会是地球生态系统的有机部分,势必要突破以人类为中心的思维模式,联系到人类以外的自然的需要来理解人类的需要问题,在尊重自然独立性的基础上充分考察人类满足的来源。将对人类需要的考虑联系到人类以外的自然,并不是构造一种新的神秘主义,而是力图建立一个兼收并容的框架,以此避免自然与社会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以一种开明自利的思想原则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仅将人类以外的自然视为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开明自利的思想是一种看待人和自然关系的新的理性主义精神,从这一原则来看,对自然的尊重就是保护人类的长远福祉,这就要求肯定自然实体的法律权利,创建一套符合生态正义原则的法律政策,为合理解决人与环境的争议利益提供一个公平、正义的平台。总之,在人类的自然观念中,从古代思想背景中“尊重自然”的感性之“爱”到现代科技“征服自然”的理性之“恨”,再到新的理性主义主导下的“尊重自然”的理性之“爱”,正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这种联系具体社会形态对人类自然观念的反思,以及符合生态正义原则的未来社会的构想,体现着对以高强度市场架构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运动的现实批判。(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龚群[7](2019)在《正义:在历史中演进的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正义概念或观念是西方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概念或观念,可以说,整个西方伦理思想史和政治思想史几乎没有离开过正义这一概念。西方正义概念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这样几个大的发展阶段:荷马与柏拉图的正义观、亚里士多德与斯多亚派的正义观、近代契约论的正义观以及当代以罗尔斯和诺齐克为代表的正义观。在这些不同的正义观中,荷马的正义以秩序正义为中心内涵,而亚里士多德则处于从秩序正义向平等权利正义转换的过程中,近代以来的契约论的正义以明确的语言确立了平等权利的正义,当代政治哲学的讨论以正义为重心,因对平等权利的理解不同,从而引发了相当广泛的论争,但这些讨论主要集中在分配正义上,近来正义的视域有从分配正义向关系平等正义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帕特里克·梅厄[8](2018)在《吉哈德与正义战争是无差异的同一个概念吗?(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is paper compares qualitatively two frameworks that have legalized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 the large scale of use of force: Saint Agustin's Christian just war theory and jihad, the Islamic version of a just war. It first provides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just war and jihad, dividing them into three sections: Jus ad bellum, jus inbello, and jus post bellum. Using the same framework to describe both theories allows us to explore their discrepancies and communalities. Then, it uses Al-Qaeda's war as a case study to examine if it can be qualified as jihad, showing that it does fundamentally diverge from these theories because it does not pass the legitimacy test. Finally,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while the two traditions provide similar frameworks to decide why, when, and how to go and conduct a legitimate war, they are different in their details.(本文来源于《北大中东研究》期刊2018年00期)

包大为[9](2018)在《列宁主义公有制概念的正义维度及其原初制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列宁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革命实践和社会建设中的发展成果。在列宁主义的历史发展线索中,公有制并不是教条的实践,而是社会化大生产前提下对公有制的渐进探索。这既是对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所有制的否定,也是对作为历史形态的原始公有制、村社公有制的否定。历史证明,这种辩证和科学的公有制实践不仅为苏联的崛起提供了物质条件,更相互促成了苏维埃政治设计的真正开展,即工农联盟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开始。这种遵循历史辩证性的所有制和国家治理的革命实践,不仅确保了集体财产和国家权力的公共属性,更确保了社会正义和历史正义激励之下的发展活力。在列宁主义视阈下回顾苏联公有制的历史属性和设计初衷,既是还原历史真相,更是中国语境下的政治经济探索的要求。(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8年09期)

陈乔见[10](2018)在《差等、度量分界与权利——荀子义概念中的正义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荀子"义"概念的一项主要意涵是"上下有差"。礼义建构并维持了此种差等社会,也确定了社会成员的"分义",亦即他们的位阶、角色和职业等及其义务与相应之权利。荀子虽然认为"上下有差"乃天下通义,但上下位阶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流通升降,其原则在于礼义、道德、贤能等,而这是每个人凭其天赋之人性能力与后天之修为皆能成就的。这实际上是对宗法制的革命性颠覆,使得公职向所有人开放成为可能,也使得依系于这些公职的社会资源得以较为公正地被分配。荀子的礼义差等社会实际上蕴含有一定程度的公平正义。(本文来源于《孔子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正义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公平正义是近年来党的重要会议、文献以及学术研究中经常出现的热点词汇,有必要对这一概念作出全面准确的阐释。要准确把握公平正义概念,不仅要对其词义构成进行分析,而且还要把它与其他相似和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分析公平正义概念的基本词义,比较公平、正义和公平正义叁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其次,比较分析公平正义与其他相似概念例如社会公平正义、公正之间的关系。再次,比较分析公平正义与其他相关概念例如平等、自由之间的关系。文章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还对公平正义概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作出阐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义概念论文参考文献

[1].郎廷建.生态正义概念考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黄有璋.比较中的公平正义概念辨析[J].桂海论丛.2019

[3].张瑶.社会正义的首要主题——艾丽斯·杨对罗尔斯社会基本结构概念的批判与再界定[J].天府新论.2019

[4].张文喜.正义难道仅仅是一种叙事——驳陈忠教授的“涂层”概念[J].探索与争鸣.2019

[5].拉尔夫·鲍伊坦,吴怡宁.“概念的劳作”是正当的吗?——在跨文化哲学视野中对黑格尔正义概念的思考[J].伦理学术.2019

[6].祁松林.走向生态正义的自然概念和需要概念[D].吉林大学.2019

[7].龚群.正义:在历史中演进的概念[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8].帕特里克·梅厄.吉哈德与正义战争是无差异的同一个概念吗?(英文)[J].北大中东研究.2018

[9].包大为.列宁主义公有制概念的正义维度及其原初制度设计[J].理论月刊.2018

[10].陈乔见.差等、度量分界与权利——荀子义概念中的正义观[J].孔子研究.2018

标签:;  ;  ;  ;  

正义概念论文-郎廷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