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析论文-荣立洋,李毓秋

学分析论文-荣立洋,李毓秋

导读:本文包含了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代谢组学,缺血性中风,痰湿证,生物标志物

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荣立洋,李毓秋[1](2020)在《基于代谢组学分析缺血性中风痰湿证生物标志物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方法研究缺血性中风(IS)痰湿证患者和健康人群血清代谢产物差异,总结IS痰湿证相关生物标志物特点,探讨疾病发生机制。【方法】选取13例明确诊断为IS、中医证型为痰湿证的患者作为病例组(IS痰湿证组),另选取18例中医体质为平和质的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平和质组)。对收集的IS痰湿证患者和平和质人群的血清样本进行核磁共振氢谱处理,使用SIMCA软件进行建模分析,经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及置换检验,最终得到2组间的差异代谢物。【结果】IS痰湿证患者的差异代谢物分别为1-甲基组氨酸、醋酸、丙氨酸、丙酮、柠檬酸、肌酸、乙醇胺、甲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异丁酸、异亮氨酸、乳酸、低密度脂蛋白、亮氨酸、脂质、赖氨酸、甲醇、蛋氨酸、肌醇、N-乙酰糖蛋白、苯丙氨酸、酪氨酸、缬氨酸、极低密度脂蛋白、α-葡萄糖、β-葡萄糖,与平和质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以上代谢差异物均为IS痰湿证潜在生物标志物;IS痰湿证血清代谢组学变化机制与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脂类代谢密切相关,具体影响涉及血脑屏障破坏、叁羧酸循环无氧糖酵解增强、叶酸代谢通路障碍、胆碱代谢异常。(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20年02期)

陆炜强,袁峰,陈加成[2](2020)在《项韧带骨化与颈椎曲度及节段稳定的影像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在颈椎曲度变直或节段不稳相关退行性颈椎病中,由项韧带慢性损伤引起的项韧带骨化是非常常见的。目的:探讨项韧带骨化与颈椎曲度及下颈椎节段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17-10-01/2018-10-31收治的退行性颈椎病患者109例,男61例,女48例,年龄30-81(55.8±11.1)岁。所有患者对试验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患者颈椎摄片进行影像学观察,观察内容包括项韧带骨化的分布和骨化程度、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下颈椎节段稳定性;根据患者有无项韧带骨化分为2组,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颈椎曲度、下颈椎节段稳定性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项韧带骨化程度和颈椎曲度、下颈椎稳定的关系;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项韧带骨化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结果与结论:(1)109例退行性颈椎病患者中,项韧带骨化患者56例,骨化共累及83个颈椎节段,以C_(4-5)(39.8%)和C_(5-6)(42.2%)多见;(2)项韧带骨化组患者的年龄、颈椎曲度中C_2-C_7 Cobb角、Jackson生理应力曲线、下颈椎不稳的参数角位移和水平位移与无项韧带骨化组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项韧带骨化程度与角位移呈显着正相关(r=0.486,P<0.05);(3)下颈椎不稳患者的项韧带骨化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下颈椎不稳参数角位移及年龄是项韧带骨化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4)提示项韧带骨化患者更容易出现颈椎曲度变直及下颈椎的节段不稳,尤以节段不稳为着,在诊断和治疗退行性颈椎病患者时,项韧带骨化的存在应引起相应重视。(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20年12期)

王弋,董晨,魏永赞,郑雪文,李伟才[3](2019)在《荔枝DA1同源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克隆荔枝种子大小调控基因DA1,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深入研究荔枝LcDA1基因的功能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荔枝DA1同源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进行预测和分析。以荔枝种子cDNA为材料,采用RT-PCR扩增3个LcDA1基因全长。【结果】根据转录组数据获得3个DA1同源基因,分别命名为LcDA1-1、LcDA1-2和LcDA1-3。开放阅读框(ORF)分别为1479,1419和1104 bp,分别编码492,472和367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3个蛋白均含有典型的UIM和LIM结构域。【结论】荔枝LcDA1蛋白具有典型的DA1保守结构域,可能在荔枝种子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徐倩,苏湲淇,谭毅,杨元娟[4](2019)在《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的阐释、早期预防与诊断以及治疗靶点的筛选提供参考。方法: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公共数据平台基因表达数据库中下载基因芯片数据集GSE28146,使用GEO2R在线分析工具筛选出AD相关差异表达基因(DEGs);使用DAVID 6.8生物信息学资源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2.1软件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结果与结论:筛选出AD相关DEGs共1 478个,其中上调913个、下调565个。GO分析结果显示,DEGs主要分布于细胞质、膜、细胞外隙中,主要通过转录的正/负调节、核因子κB活性的正调节、Rho蛋白信号转导的调节、蛋白质磷酸化的调节等生物学过程以及蛋白质结合、DNA结合、转录因子活性(序列特异性DNA结合)等分子功能来诱导AD的发生。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DEGs显着富集于癌症途径、肺结核、破骨细胞分化、Janus激酶/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信号通路、叉头转录因子信号通路、EB病毒感染等信号通路上。DEGs编码蛋白的PPI网络含节点蛋白共1 205个、边3 931条;其中的关键核心基因为SOCS3、NEDD4、CBLB,可能是AD发生发展的潜在靶点。(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9年24期)

张文香,陈天兰,张荣祥,钱长江,刘树文[5](2019)在《马缨杜鹃ARF转录因子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基因组数据为基础,以拟南芥ARF(AtARF)序列为参考,利用Blast比对程序,在马缨杜鹃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了15个ARF基因,命名为RdARF。使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基因的结构、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关系以及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马缨杜鹃ARF基因的克隆及深入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5个RdARF蛋白均含有保守的B3结构域和Auxin-resp结构域,部分蛋白含有Aux/IAA结构域,共有10个保守基序,均含有丝氨酸(Ser)、苏氨酸(Thr)和酪氨酸(Tyr)磷酸化位点,均含有内含子和外显子结构,与23个AtARF蛋白一起可以分为Ⅰa、Ⅰb、Ⅱa、Ⅱb和Ⅲ5个亚家族,15个RdARF基因在干旱胁迫前后具有4种不同的表达模式。(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9年24期)

来怡君,陈红,章印红,张杰,朱宝生[6](2019)在《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突变与蛋白结构、功能改变的关系及其机制,为PKU的早期基因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云南地区汉族苯丙酮尿症(PKU)患者PAH基因突变研究中发现的6例数据库中未收录的外显子区域的新突变作为材料,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对其中1例错义突变和2例插入突变的基因突变所在外显子进行同源建模,探讨其空间构象变化和功能改变的关系,并尝试用剪接突变预测软件探讨剪接突变的致病机制。结果同源建模结果显示,1例错义突变和2例插入突变的叁级结构发生明显改变,从而影响蛋白的功能; 3例剪接突变分析显示c.441+2T>A突变可能导致外显子4的5'端发生了跳跃,c.842+4A>T突变可能导致外显子7的3'端发生了跳跃,c.1200+1T>G的突变可能是因为此突变降低了11内含子5'端的隐蔽剪接位点的活性,从而影响剪接。结论 6例新发突变中2例插入突变及1例错义突变对疾病的影响均较为深刻,并初步推测了3例剪接突变的剪接方式。(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9年24期)

宋雪,王淑燕,陈园园,王配,霍海龙[7](2019)在《版纳微型猪近交系免疫排斥相关基因B4GALNT2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B4GALNT2基因在异种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以版纳微型猪近交系(Banna mini-pig inbred line, BMI)为试验动物,研究BMI B4GALNT2基因的序列、结构和表达等特性。通过RT-PCR方法从扁桃体组织中获得B4GALNT2基因cDNA序列,先后应用q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其mRNA及蛋白质在多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对蛋白质结构特征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BMI B4GALNT2 CDS序列1 509 bp,编码502个氨基酸(GenBank核酸登录号:KU358546;蛋白质登录号:ANH21179.1),功能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蛋白含有半乳糖转移酶结构域,有一个跨膜结构,无信号肽。荧光定量结果显示其mRNA在扁桃体、脾脏和淋巴结等重要免疫组织中相对高表达,Western Blotting结果同样显示BMI B4GALNT2蛋白在扁桃体等免疫组织中相对高表达。明确了B4GALNT2基因在BMI多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B4GALNT2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特征,为进一步深入探究B4GALNT2基因在猪-人异种移植免疫排斥方面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顾浩,冯东福[8](2019)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外周血miRNA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重型颅脑损伤(sTBI)病人外周血微小RNA(miRNA)的靶基因及功能。方法从GEO数据库中检索获取s TBI病人和对照组外周血的基因芯片数据,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差异表达的miRNA,并进行靶基因预测和生物学功能及信号通路分析,构建miRNA及靶基因的调控网络。结果检索得到芯片GSE21854,筛选得到145个差异表达的miRNA,预测得到靶基因共580个。这些靶基因的功能主要为细胞增殖负性调控、转换生长因子β受体信号通路负性调控等,主要分布在Ras信号通路、转换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等。miRNA及靶基因的调控网络图显示hsa-miR-125a-5p、hsa-miR-760、hsa-miR-217、hsa-miR-199a-3p、hsa-miR-543是调控核心。结论 sTBI病人外周血存在差异性表达的miRNA,hsa-miR-125a-5p、hsa-miR-760、hsa-miR-217、hsa-miR-199a-3p、hsa-miR-543与sTBI的进展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冉冰冰,梁楠,孙辉[9](2019)在《组学技术在肿瘤精准诊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从单组学分析到多组学整合》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涉及DNA、RNA、蛋白质和代谢物水平的多种异常,是一种复杂的全身性疾病。根据中心法则衍生的组学方法分别为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关于肿瘤的单一组学研究取得了显着成绩,但肿瘤发生发展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为了更加系统地揭示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机制,多组学研究应运而生,推动肿瘤研究范式从单参数模型向多参数系统模型的转变。多组学方法的整合有望阐明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发现具有诊断和预后预测功能的生物标志物,探索新的治疗靶点,最终实现肿瘤预测、预防和个体化医疗(PPPM)。本文综述了肿瘤研究中不同组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特别强调了多组学技术在肿瘤研究和临床相关结果中整合的重要性和科学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尚学兰,谢志强,王晓,陈碧茹,郭东晓[10](2019)在《138例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疟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6-2017年郑州市二七辖区医院网络报告的疟疾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结果 2016-2017年郑州市二七区上报疟疾病例138例,全部是境外输入性病例,无本地感染病例,境外发病6例(占4.3%),国内发病132例(占95.7%)。男性136例(占98.6%),镜检结果以恶性疟为主104例(占75.4%),卵形疟13例(占9.4%),间日疟5例(占3.6%),阴性15例(占10.9%),未做镜检1例(占0.7%)。127例有省级PCR结果反馈,镜检和PCR结果一致率为80.3%(102/127)。138例病例中,初次就诊诊断为疟疾69例(50.0%),住院治疗率90.6%。2016年和2017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3.5%和10.9%。结论该辖区报告疟疾病例为输入性,无本地感染病例,以恶性疟为主。初次诊断正确率低。(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24期)

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在颈椎曲度变直或节段不稳相关退行性颈椎病中,由项韧带慢性损伤引起的项韧带骨化是非常常见的。目的:探讨项韧带骨化与颈椎曲度及下颈椎节段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17-10-01/2018-10-31收治的退行性颈椎病患者109例,男61例,女48例,年龄30-81(55.8±11.1)岁。所有患者对试验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患者颈椎摄片进行影像学观察,观察内容包括项韧带骨化的分布和骨化程度、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下颈椎节段稳定性;根据患者有无项韧带骨化分为2组,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颈椎曲度、下颈椎节段稳定性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项韧带骨化程度和颈椎曲度、下颈椎稳定的关系;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项韧带骨化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结果与结论:(1)109例退行性颈椎病患者中,项韧带骨化患者56例,骨化共累及83个颈椎节段,以C_(4-5)(39.8%)和C_(5-6)(42.2%)多见;(2)项韧带骨化组患者的年龄、颈椎曲度中C_2-C_7 Cobb角、Jackson生理应力曲线、下颈椎不稳的参数角位移和水平位移与无项韧带骨化组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项韧带骨化程度与角位移呈显着正相关(r=0.486,P<0.05);(3)下颈椎不稳患者的项韧带骨化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下颈椎不稳参数角位移及年龄是项韧带骨化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4)提示项韧带骨化患者更容易出现颈椎曲度变直及下颈椎的节段不稳,尤以节段不稳为着,在诊断和治疗退行性颈椎病患者时,项韧带骨化的存在应引起相应重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荣立洋,李毓秋.基于代谢组学分析缺血性中风痰湿证生物标志物特点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

[2].陆炜强,袁峰,陈加成.项韧带骨化与颈椎曲度及节段稳定的影像学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

[3].王弋,董晨,魏永赞,郑雪文,李伟才.荔枝DA1同源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9

[4].徐倩,苏湲淇,谭毅,杨元娟.阿尔茨海默病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J].中国药房.2019

[5].张文香,陈天兰,张荣祥,钱长江,刘树文.马缨杜鹃ARF转录因子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J].北方园艺.2019

[6].来怡君,陈红,章印红,张杰,朱宝生.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重庆医学.2019

[7].宋雪,王淑燕,陈园园,王配,霍海龙.版纳微型猪近交系免疫排斥相关基因B4GALNT2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生物信息学分析[J].华北农学报.2019

[8].顾浩,冯东福.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外周血miRNA生物信息学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

[9].冉冰冰,梁楠,孙辉.组学技术在肿瘤精准诊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从单组学分析到多组学整合[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9

[10].尚学兰,谢志强,王晓,陈碧茹,郭东晓.138例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9

标签:;  ;  ;  ;  

学分析论文-荣立洋,李毓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