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皮理化性质论文-李茜倩,张元明

结皮理化性质论文-李茜倩,张元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结皮理化性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藓类结皮,斑块,边缘效应,土壤酶活性

结皮理化性质论文文献综述

李茜倩,张元明[1](2018)在《荒漠藓类结皮斑块中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分布的边缘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藓类结皮是荒漠地表生物土壤结皮的主要类型之一,能影响荒漠地表稳定、土壤水分与养分以及种子植物生长等。自然状态下,藓类结皮通常呈现出典型的斑块状分布特征。本研究以新疆北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藓类结皮为对象,在斑块尺度上,将藓类结皮斑块从中心至边缘划分3个圈层,分析了藓类结皮斑块中心到边缘不同圈层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显着受边缘效应影响,中心圈层含量显着高于边缘圈层,其他土壤指标在3个圈层无显着差异;边缘圈层处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着低于内部2个圈层,而蔗糖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在3个圈层均无显着差异;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从中心向边缘圈层均呈降低的趋势,且边缘圈层显着低于内部2个圈层;同时,各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在斑块内部2个圈层均无显着差异;通径分析表明,影响脲酶活性的直接因素和主要因素均为有机质;过氧化氢酶活性与SMBC更易受边缘效应的影响,各因素中距离对二者的直接通径系数最高,分别达到-1.108及-1.224;有机质、p H值、速效K以及全K对SMBN直接通径系数均较大,但各因素通过有机质对SMBN的间接通径系数也较大,SMBN受土壤理化性质及距离多个因素的直接及间接影响;此外,过氧化氢酶活性及SMBC的剩余项的通径系数均较大,表明受其他未被考虑因素的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都军,李宜轩,杨晓霞,李云飞,马晓俊[2](2018)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土壤结皮是荒漠生态系统地表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沙化土地恢复和流沙固定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了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固沙植被区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理化性质及结皮发育对下层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结皮层厚度、孔隙度、黏粉粒和田间持水量以及有机碳、无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电导率均表现为藓类结皮>混生结皮>地衣结皮>藻类结皮;砂粒含量和容重表现为藻类结皮>地衣结皮>混生结皮>藓类结皮。结皮下0~2cm和2~5cm土层理化性质表现出与结皮层相同的变化规律。总体上,生物土壤结皮对下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表现为藓类结皮和混生结皮大于地衣结皮和藻类结皮;而结皮对下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生物土壤结皮的拓殖和发育是荒漠生态系统成土过程和土壤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8年01期)

段倩雯[3](2017)在《滩羊轮牧对陇东典型草原生物土壤结皮及其下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放牧是草地管理和利用的主要方式,划区轮牧是最重要的草地现代管理技术之一,生物土壤结皮在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有重要作用。生物土壤结皮是由蓝藻、地衣、苔藓和其他微生物组成的复杂群落,它们生活在土壤表层或表层的最底层,是一个很薄的水平层。为此,以陇东黄土高原滩羊—典型草原轮牧系统为对象,研究放牧对生物土壤结皮的结构组成及其下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放牧强度对植物、生物土壤结皮分布的影响在不同放牧强度的样地中,2015年和2016年地衣结皮盖度分别达到27.51%-40.74%、37.82%-42.19%,显着显着高于植被、苔藓、裸地以及凋落物的盖度(P<0.05),同时植被和生物结皮的盖度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2015年苔藓结皮的盖度在5.33羊/公顷时为14.64%,显着小于其他放牧率(P<0.05),随放牧率的增加,2016年苔藓结皮的盖度逐渐下降,当放牧率最大为8.67羊/公顷时,苔藓结皮的盖度达到最小值(16.11%)显着小于0、2.67和5.33羊/公顷的苔藓盖度(P<0.05);放牧结束后由于植被补偿生长,2015年、2016年2.67羊/公顷的植被盖度达到最大,分别为:33.14%、32.81%,显着高于0和8.67羊/公顷(P<0.05),与5.33羊/公顷的植被盖度无显着差异(P>005),0和5.33羊/公顷的植被盖度无显着差异(P>0.05),但均显着高于8.67羊/公顷(P<0.05)。2.放牧强度对生物土壤结皮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放牧强度对生物结皮叶绿素的含量产生影响,不同类型结皮的叶绿素变化趋势不同。随放牧率的增加,地衣结皮中叶绿素的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当放牧率为0羊/公顷时,其叶绿素含量为7.72 mg/g,显着高于2.67、5.33和8.67羊/公顷(P<0.05),2.67羊/公顷放牧率下的地衣结皮叶绿素含量为5.24 mg/g,显着高于5.33羊/公顷,但显着低于8.67羊/公顷(P<0.05);苔藓与地衣结皮的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相反,随着放牧率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表现为5.33>8.67>2.67>0,且各放牧之间差异显着(P<0.05)。3.放牧强度对生物土壤结皮下层土壤水分含量的影响2015年和2016年的土壤水分含量均呈:苔藓结皮>地衣结皮>裸地,说明苔藓有利于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涵养水分,防止水土流,同时随着放牧率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说明适度放牧有利于维持土壤中的含水量。4.放牧强度对生物土壤结皮下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轻度(适度)放牧有利于增加草地土壤碳的储存,重牧减少草地土壤有机碳;苔藓结皮有利于提高土壤下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生物结皮下层土壤总氮含量、硝态氮、铵态氮含量随着放牧率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同一放牧率下,下层土壤叁者含量总体为苔藓结皮>地衣结皮>裸地;不同放牧强度下,生物结皮下层土壤的速效磷含量均为苔藓结皮>地衣结皮>裸地,且各个结皮类型下层土壤的速效磷含量在放牧地中均随着放牧率的增加而下降。综上,适宜的放牧能够促进生物土壤结皮的生长发育,改善生物土壤结皮下层土壤理化性质。(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6-01)

陈乐[4](2016)在《黄土区藓结皮的特征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与斥水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陕北黄土高原土壤水分亏缺、植被稀疏退化,但在稀疏植被下广泛发育着的以藓为主要成分的生物结皮,其存在对该区土壤性质的改变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测定,深入研究了陕北黄土高原藓结皮的分布与生物特征,明确了藓结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使用滴水穿透时间法、酒精溶液入渗法以及盘式吸渗仪法,对比研究了黄土以及风沙土两种土壤上藓结皮对土壤斥水性的影响;分析了藓结皮斥水性对火烧、表面活性剂以及土壤含水量等因素的响应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陕北黄土区生物结皮以藓结皮为主,且在风沙土上的发育状况好于黄土。该区藓结皮的平均厚度为3.16mm,藓植株密度为184.2±15.9株·cm2,生物量为13.58±1.78 mg·cm-2。藓结皮是该地区生物结皮的主要成分,优势种为极地真藓(Bryum arcticum (R. Brown) B.S.G.)和土生扭口藓(Barbula vinealis)。风沙土上藓结皮的发育状况要好于黄土,分布面积也大于黄土。风沙土上生长的藓结皮贴近地表,地上部分较矮,约为1-2mm而黄土上生长的藓结皮地上部分通常较高,约为2-3 mm。2.藓结皮增强了土壤的持水能力,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全磷含量,使土壤pH值有所降低。藓结皮发育后的土壤持水性增加,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增加。藓结皮分别使黄土以及风沙土两种质地土壤的饱和含水量分别增加了2.03和1.02倍、田间持水量分别增加了1.56和1.12倍,容重分别降低了20.3%和17.9%。土壤化学性质中,藓结皮对黄土和风沙土全氮及有机质含量影响程度较大,分别增加了9.61倍、2.43倍和6.13倍、6.45倍,对全磷含量影响程度较小,分别增加了1.81倍、1.74倍。藓结皮使土壤的pH值降低,降幅为0.3-0.5个单位。3.藓结皮显着增加了黄土和风沙土的斥水时间、斥水强度以及斥水系数。两种土壤上无结皮时均不具有斥水性,藓结皮发育后斥水时间、斥水强度以及斥水系数均显着增加。黄土上藓结皮的平均斥水时间为8.76s,斥水强度(酒精溶液临界浓度)为3%,斥水系数为2.87;与无结皮相比,黄土上藓结皮的斥水时间和斥水系数分别增加了5.63倍和28.7%。风沙土上藓结皮的平均斥水时间为10.47s,斥水强度(酒精溶液临界浓度)为5%,斥水系数为2.95;与无结皮相比,风沙土上藓结皮的斥水时间和斥水系数分别增加了3.99倍和39.8%。4.火烧、表面活性剂以及土壤含水量均显着改变了藓结皮的斥水性。火烧显着增强了藓结皮的斥水性,且火烧时间越长其斥水性越强,火烧时间90s时,土壤己具有严重斥水性。不同浓度的阳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均减小了藓结皮的斥水性,且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强度高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土壤含水量显着改变了藓结皮的斥水性,斥水时间随土壤含水量呈单峰曲线,斥水系数随土壤含水量增大而增大。总体上,火烧因素对藓结皮斥水性的影响比其他两种因素更为显着。综上所述,藓结皮的形成可增加土壤的持水性和养分含量,对退化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应对藓结皮进行有效保护,并可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培育藓结皮,从而进行大规模的生态环境治理。与此同时,藓结皮的形成能够显着增强土壤斥水性,进而可能影响降雨入渗和地表产流,在该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修复中应予以重点关注。(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徐晓腾[5](2015)在《宁夏盐池沙地土壤结皮理化性质对环境的影响及反射光谱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确定了宁夏盐池沙地土壤结皮的主要类型,从颜色、厚度等方面阐述了土壤物理结皮和生物结皮(藻结皮、地衣结皮、苔藓结皮)的主要特征。并对不同沙丘类型、不同沙丘地貌部位、主要灌丛植物下土壤结皮的分布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系统研究了盐池沙地生物结皮的光谱特征及土壤结皮的理化性质,并在结皮对土壤水分、植被种类、盖度、多样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了宁夏盐池沙地土壤结皮的理化性质对环境的影响。通过盐池沙地遥感图像的辅助分析,为宁夏盐池沙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具体结论如下:(1)宁夏盐池沙地上的土壤结皮分为物理和生物结皮。物理结皮广泛分布在封育3年以上的沙地上,藻结皮与地衣结皮广泛分布在封育5年以上的沙地上,苔藓结皮广泛分布在封育期达到9年左右的沙地上。土壤结皮的分布与沙丘的稳定程度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流动沙丘上无土壤结皮存在,半流动沙丘上主要为物理结皮,固定沙丘上以生物结皮为主。固定沙丘的顶部主要生长着物理结皮,从顶部到侧坡间开始出现发育较差的藻结皮,至坡中部开始出现发育较好的藻结皮,有时会在小范围内出现地衣结皮。丘间地生长着发育程度较高的苔藓结皮。迎风坡以藻结皮为主,背风坡上部以藻结皮为主,底部开始出现地衣结皮。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沙柳(Salix cheilophyla)和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是宁夏盐池县常见的灌丛植物,因灌丛植物本身的特点及结构差异,造成土壤结皮类型的分布差异。(2)藻结皮年代越长,厚度越厚,反射率也随之增大。洒水后的生物结皮的反射率明显低于干燥条件下,且老时段的结皮反射光谱与绿色植被相似。因此,在利用遥感影像进行荒漠化评价时,须注重影像的选择,尽可能的剔除其他干扰对评价所产生的的影响。(3)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土壤结皮生境的改善,土壤结皮逐渐由物理结皮向发育程度较高的藻结皮、地衣结皮和苔藓结皮发展。土壤结皮的厚度也随之逐渐增加,容重逐渐降低,粗砂量不断减少,细砂与粉、粘粒不断增加。不同沙丘地貌部位的土壤结皮厚度与结皮的生物组分有密切关系。丘顶结皮厚度较小,背风坡结皮层厚度比迎风坡结皮层有所增加,丘间地结皮类型为苔藓结皮,厚度最高。沙丘顶部与迎风坡的土壤结皮的容重较高,背风坡与丘间地土壤结皮的容重有所降低。丘顶、迎风坡、背风坡部位的生物结皮机械组成均以细砂为主,粗砂次之。在丘间地以细砂为主,粉、粘粒次之。土壤结皮的生长发育,能够降低土壤的pH,增加土壤的EC,增加土壤中养分含量。苔藓结皮对土壤养分有明显的积累效应。生长在4种植物下的土壤结皮所含的各种养分含量都高于流沙,可见土壤结皮对土壤养分具有一定的富集作用。(4)土壤结皮覆盖直接影响着土壤自然含水量,并且,生物结皮类型的差异对土壤自然含水状况的影响也不同。土壤结皮对降雨具有拦截作用,土壤结皮层的毛管持水量明显高于流沙,毛管持水量也因结皮类型不同而存在显着差异。不同结皮覆盖下的土壤渗透性能也表现出较大差异,在水分入渗的初始阶段,入渗速度较快,随着时间的不断增加,入渗速率急剧降低,渐渐达到稳定入渗。稳渗时间随着结皮的发育程度、结皮厚度的增加而减小。生物结皮的存在阻碍了水分的入渗,抑制了植被的生长。封育9年以上的地区,生物结皮导致降雨在入渗过程中发生损失与消耗;对降雨有明显拦截作用,使大部分降雨成为无效降雨;降低水分入渗量,对植物的生长产生抑制。应对封育区内结皮适度控制,采取适度翻耕,减少对水分入渗的不利影响。(5)盐池县的土地整体向着中度荒漠化方向发展,且发展趋势趋于缓和。气候与人为因素成为盐池县荒漠化动态变化的驱动力。全县实行禁牧以来,封育条件下荒漠化得到明显治理。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植被盖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封育年限超过8年后植被盖度有下降趋势。封育初期,生物结皮与植物之间存在一个相互促进的阶段。但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生物结皮与植被之间存在一个由相互促进生长到相互抑制的过程。9年以上封育区内生物结皮降低了植物的多样性与稳定性。(6)土壤生物结皮的发育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而在封育9年以上的区域内土壤生物结皮限制了植被的生长恢复。在干旱、半干旱区荒漠区草地管理和生态修复的过程中,主要是掌握好生物结皮发育的“度”,因地制宜制定利于植被的生长相应的措施,对生物结皮采取保护或控制的措施。(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5-04-01)

尹瑞平,吴永胜,张欣,哈斯,任杰[6](2013)在《毛乌素沙地南缘沙丘生物结皮及下层沉积物理化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定量研究我国半干旱沙区生物结皮及下层沉积物的理化性质特征,对毛乌素沙地南缘沙区生物结皮及下层沉积物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生物结皮层细颗粒物含量随生物结皮的发育呈增加的趋势;(2)结皮及下层(0-20cm)沉积物容重随生物结皮的发育呈减少的趋势;(3)不同类型生物结皮下层(0-30cm)沉积物机械组成有差异,呈苔藓结皮下层沉积物中细颗粒含量最高,黑褐色藻结皮次之,浅灰色藻结皮最少的特点;(4)生物结皮层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和pH值随生物结皮的发育呈增加的趋势;(5)不同类型生物结皮下层(0-20cm)沉积物中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减少的趋势,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垂直变化规律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张军红,吴波[7](2012)在《油蒿与臭柏沙地生物结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沙地固定情况和生物结皮发育程度选取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群落中半固定沙地初期阶段发育的生物结皮(SF-E)、半固定沙地较厚的生物结皮(SF-L)、新固定沙地生物结皮(NF)、中期固定沙地生物结皮(MF)、老固定沙地生物结皮(OF)和苔藓结皮(MOSS)6种类型生物结皮和臭柏(Sabina vulgaris)群落中丘间地(IV)和丘顶(TV)2种生物结皮,比较了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生物结皮表层土壤有机质、总N及土壤粒度组成存在差异。随着生物结皮从MS—SF-E—SF-L—NF—MF(MOSS)—OF—IV—TV的发育,表层土壤有机质、总N及粉粒质量分数呈现递增的趋势,而土壤粗砂粒质量分数随生物结皮的发育而递减;表层土壤富集的养分及细颗粒组分有向下位移的现象,导致表层下10 cm处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及颗粒组成也随生物结皮的发育程度而发生与表层土壤趋势相同的变化。总之,生物结皮的发育能显着增加表层土壤有机质、总N及土壤细颗粒成分。(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王蕊,朱清科,卜楠,秦伟,安彦川[8](2010)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生物土壤结皮理化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黄土丘陵沟壑区生物结皮发育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变化,分析了不同盖度水平结皮的机械组成、养分、化学元素以及土壤因子与生物结皮盖度的相关性和结皮发育过程中土壤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随着结皮的发育,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呈增长趋势,pH值则相反;土壤细砂粒含量(0.25~0.05 mm)减少,粗粉粒(0.05~0.01 mm)含量增加;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含量也呈增加趋势。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pH值、细砂粒、粗粉粒、Ca,Mg,Na和Fe含量与生物结皮的形成发育密切相关(P<0.01)。此外,各土壤因子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特别是粗粉粒含量和pH值,与其他因子有显着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0年03期)

史小栋,胡小龙,高永,韩利,刘彩云[9](2008)在《不同行距黄柳沙障结皮理化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行距5 m和8 m黄柳沙障基部处和远离基部2 m处(对照样)结皮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障基部处土壤的pH值呈碱性,对照样土壤的pH值呈酸性。两种不同行距黄柳沙障之间的pH值无显着差异。行距5 m和8 m黄柳沙障基部处的有机质、全N和全P含量均大于对照样。而对于速效养分,行距5 m和8 m黄柳沙障基部处速效P含量都大于对照样,而行距5 m和8 m黄柳沙障对照样速效N含量则大于基部处,并且行距8 m的黄柳沙障基部处和对照样速效N和速效P含量均大于行距5 m的黄柳沙障。黄柳沙障下结皮的形成是以砂粒为骨架,以小于0.02 mm的细小颗粒填塞土壤孔隙的一个物理过程。(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08年05期)

陈小红,段争虎[10](2008)在《我国干旱沙漠地区不同类型土壤结皮的理化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我国干旱沙漠地区不同类型土壤结皮的理化性质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不同地区还是同一地区不同发育程度的土壤结皮机械组成,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砂粒和粗粉粒含量相对较多,细粉粒和粘粒含量相对较少;从流沙到土壤结皮的形成过程中,粗粉粒是土壤结皮形成的关键基础。通过对同一地区不同发育程度的结皮机械组成比较说明结皮形成初期对颗粒组成有一定的要求,组成达到一定范围才能形成结皮,结皮一旦形成,随时间的增加,结皮厚度在不断增加,但质地基本不变。土壤结皮的形成过程是土壤养分和有机质不断富积的过程。各研究区的土壤结皮pH值相差不大,均在8左右,呈弱碱性;碱化度均≥5,处于碱化发育过程中。由于各地降水量和土壤母质发育的不同,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不同发育程度的土壤结皮之间的CaCO3含量差异较大;同一地区土壤结皮的全盐量差异不大;不同地区土壤结皮的阴阳离子交换量差异较大,同一地区之间差异不大。该文对进一步研究土壤结皮的形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08年09期)

结皮理化性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物土壤结皮是荒漠生态系统地表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沙化土地恢复和流沙固定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了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固沙植被区不同类型生物土壤结皮理化性质及结皮发育对下层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结皮层厚度、孔隙度、黏粉粒和田间持水量以及有机碳、无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电导率均表现为藓类结皮>混生结皮>地衣结皮>藻类结皮;砂粒含量和容重表现为藻类结皮>地衣结皮>混生结皮>藓类结皮。结皮下0~2cm和2~5cm土层理化性质表现出与结皮层相同的变化规律。总体上,生物土壤结皮对下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表现为藓类结皮和混生结皮大于地衣结皮和藻类结皮;而结皮对下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生物土壤结皮的拓殖和发育是荒漠生态系统成土过程和土壤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结皮理化性质论文参考文献

[1].李茜倩,张元明.荒漠藓类结皮斑块中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分布的边缘效应[J].生态学杂志.2018

[2].都军,李宜轩,杨晓霞,李云飞,马晓俊.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中国沙漠.2018

[3].段倩雯.滩羊轮牧对陇东典型草原生物土壤结皮及其下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7

[4].陈乐.黄土区藓结皮的特征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与斥水性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6

[5].徐晓腾.宁夏盐池沙地土壤结皮理化性质对环境的影响及反射光谱的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5

[6].尹瑞平,吴永胜,张欣,哈斯,任杰.毛乌素沙地南缘沙丘生物结皮及下层沉积物理化性质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3

[7].张军红,吴波.油蒿与臭柏沙地生物结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2

[8].王蕊,朱清科,卜楠,秦伟,安彦川.黄土丘陵沟壑区生物土壤结皮理化性质[J].干旱区研究.2010

[9].史小栋,胡小龙,高永,韩利,刘彩云.不同行距黄柳沙障结皮理化性质的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8

[10].陈小红,段争虎.我国干旱沙漠地区不同类型土壤结皮的理化性质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

标签:;  ;  ;  ;  

结皮理化性质论文-李茜倩,张元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