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蚊灯论文-刘美德,张勇,张洪江,佟颖,刘婷

诱蚊灯论文-刘美德,张勇,张洪江,佟颖,刘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诱蚊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淡色库蚊,Pearson,种群密度,二氧化碳

诱蚊灯论文文献综述

刘美德,张勇,张洪江,佟颖,刘婷[1](2019)在《北京市蚊虫诱蚊灯密度与刺叮率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北京市奥森公园内蚊虫刺叮率行为动态,并分析刺叮率与蚊虫灯诱法种群密度关系。方法研究于2013年7—9月间运用人诱停落法与二氧化碳诱蚊灯法对蚊虫的刺叮率和种群密度进行动态监测;并应用Pearson统计学分析方法对蚊虫灯诱法密度与刺叮率做Pearson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拟合出基于二氧化碳灯诱法蚊虫密度预测蚊虫刺叮率的线性模型。结果研究显示北京市蚊虫群落中淡色库蚊仍是绝对优势种,叁带喙库蚊的优势度仅次之;在7—9月间,蚊虫刺叮率连续上升,而灯诱法密度在8月有一个低谷;灯诱法密度与刺叮率在7—9月存在线性回归模型关系,而8月份蚊虫的刺叮率与灯诱法密度没有相关关系。结论灯诱法蚊虫密度与蚊虫刺叮率密切相关;北京地区蚊虫群落仍以淡色库蚊为优势种,淡色库蚊种群密度与该区域内人群受蚊虫叮咬机率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国际蚊虫及虫媒病监测和防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医学昆虫学学术讨论会摘要集》期刊2019-05-27)

赵锋,陈琳,王俊贤,杨雨,樊学军[2](2016)在《二氧化碳诱蚊灯法和栖息蚊虫捕捉法成蚊监测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二氧化碳诱蚊灯法和栖息蚊虫捕捉法捕获成蚊的差异,探索两种方法在成蚊监测中的作用。方法 2014年5-10月在四川双流国际机场范围内4种生境,采用二氧化碳诱蚊灯法和栖息蚊虫捕捉法进行成蚊监测调查。结果二氧化碳诱蚊灯法捕获成蚊225只,其中雌蚊214只,占95.11%;栖息蚊虫捕捉法捕获成蚊322只,其中雌蚊282只,占87.58%。统计分析显示,两种方法捕获的致倦库蚊雌蚊、叁带喙库蚊雌蚊、白纹伊蚊雌蚊数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在机场住宿区、候机楼入境关口、国际货站货运区捕获蚊类数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污水处理厂办公区捕获蚊类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捕获成蚊种类来看,二氧化碳诱蚊灯法没有捕获骚扰阿蚊、中华按蚊等当地稀少种类。两种监测方法监测的蚊虫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结论二氧化碳诱蚊灯法比栖息蚊虫捕捉法更稳定,更适用于监测;在本底调查时,应采用多种方法,互相配合。(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石华,王琰,李翔宇,陈辉莹,杨振洲[3](2016)在《几种诱蚊灯对蚊虫的诱捕效果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市场上8种常见诱蚊灯的诱捕蚊虫效果。方法在实验室模拟方舱和现场不同环境安置诱蚊灯,通宵诱捕,分类和统计收集袋中的所有昆虫,比较捕获蚊虫效果,并与CDC灯进行了现场比较。结果吸入式灭蚊器/GM903在实验室和现场诱捕的蚊虫种类和数量均最多,明显优于其他7种灯;与CDC灯相比,在现场诱捕的蚊虫类群与数量类似。结论吸入式灭蚊器/GM903诱捕蚊虫的效果较好,诱蚊灯波长对诱集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华卫生杀虫药械》期刊2016年03期)

徐友祥,张书志,方伟,武峥嵘,王韶华[4](2016)在《静电吸附诱蚊灯在蚊虫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全自动静电吸附诱蚊监测灯(静电诱蚊灯)监测蚊虫,为开展科学规范的蚊虫调查和监测方法提供参考。方法于2009-2013年选择嘉定区所有13个乡镇,利用静电诱蚊灯监测蚊虫密度,同时选取1个监测点比较静电诱蚊灯和吸入式诱蚊灯两种方法监测蚊虫密度、种类的差异及蚊种构成比和季节消长趋势的相关性。结果静电诱蚊灯采用253.7 nm紫外线光谱,对本地区常见蚊种引诱率较强,与吸入式诱蚊灯(波长360 nm)相比,静电诱蚊灯诱获蚊虫数量为吸入式诱蚊灯的2.12倍;且对叁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的引诱效果较好,对其他昆虫引诱率低,虫体完整。利用静电诱蚊灯自动监测6 h的平均密度比全夜监测12 h的结果高7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7,P=0.016),蚊虫活动集中在上半夜。结论静电诱蚊灯在波长、监测时间、自动性、防雨防潮、标本麻醉及虫体损伤等方面有新改进,符合《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要求,可用于蚊虫监测、虫相调查、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理等。(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吴晓英,李玉,冯演东,何国桓,林漫[5](2015)在《茂名市诱蚊灯法与人工小时法捕蚊效果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诱蚊灯法和人工小时法在现场捕获蚊虫的效果,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监测方案或蚊虫调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茂名市城区居民、公园、医院、城郊结合部农户及牲畜棚5个点,同时使用2种方法捕蚊,对捕获的蚊虫进行分类鉴定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诱蚊灯法在5种环境共捕获成蚊3属5种14 509只,致倦库蚊、叁带喙库蚊和白纹伊蚊分别占捕获蚊总数的97.98%、0.99%和0.88%,中华按蚊占0.12%,其他蚊种占0.02%。人工小时法在4种环境共捕获成蚊4属7种6 583只,致卷库蚊、白纹伊蚊和叁带喙库蚊分别占90.11%、6.09%和3.11%,中华按蚊占0.30%,其他占0.38%。不同环境类型蚊种构成比不尽相同,以牲畜棚的蚊密度最高。2种方法监测结果显示成蚊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3月份开始升高,5~6月达到高峰,7~8月逐渐下降,9~10月有所回升,11月蚊虫进入越冬状态。结论人工小时法和诱蚊灯法均能用于蚊虫调查和监测,但各有长处及短处,人工小时法对采集靶标蚊虫、嗜吸人血的蚊虫和发现更多蚊种有较大优势;诱蚊灯法则更适合于蚊媒哨点长期监测,既节省劳力,又避免人为的主观性影响及人蚊接触感染相关传染病。(本文来源于《中国热带医学》期刊2015年01期)

吴翠荣,陈娟云[6](2013)在《诱蚊灯放置位置对诱蚊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监测长乐市某乡镇的蚊虫密度,为虫媒传播疾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灯诱法。结果:捕获的38 257只昆虫中,非蚊昆虫为28 496只,库蚊为7 823只,按蚊为1 938只,分别占74.49%、20.45%和5.07%;6月份捕获的库蚊和按蚊最多,分别为81.39%和67.12%;距离乡镇越近,捕获的蚊子较多。结论:本次研究捕获的蚊子以库蚊为主,距离乡镇越近捕获的蚊子越多,需加强乡镇周末的除蚊防病工作。(本文来源于《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3年11期)

郭玉红,刘京利,鲁亮,常昭瑞,张彦[7](2012)在《诱蚊灯法与人工小时法捕蚊效果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诱蚊灯法和人工小时法2种捕蚊方法的现场捕蚊效果,为开展科学规范的蚊虫调查或监测方法提供参考。方法沿叁峡库区按距离大坝远近不同选择3个点,同时使用2种捕蚊方法对居民区及其周围环境进行蚊虫种类及其构成调查。结果诱蚊灯法和人工小时法均能捕获库区的主要蚊种,但在蚊种构成上有差异,诱蚊灯法捕获的叁带喙库蚊数量大于人工小时法,而人工小时法捕获的骚扰阿蚊数量远大于诱蚊灯法;诱蚊灯法适用范围比人工小时法更广泛,可应用于林地、稻田等没有空间限制的环境。结论 2种蚊虫采集方法分别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在长期系统的调查或监测中,建议使用诱蚊灯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12年06期)

傅桂明,龚震宇,杨天赐,任樟尧,侯娟[8](2010)在《2009年浙江省诱蚊灯法监测蚊虫结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掌握浙江省蚊类种群分布和季节性消长等动态变化规律,为蚊媒性疾病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统一使用武汉吉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诱蚊灯,诱捕蚊虫。结果淡色库蚊为浙江省大多数地区的主要优势种,叁带喙库蚊在宁波和丽水地区为主要种群,白纹伊蚊在全省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蚊虫在6-9月为活动高峰期,捕蚊数占全年的79.80%,5个不同生境中,以牲畜棚最多,占捕蚊总数的46.03%。结论浙江省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多种蚊虫的生长,提示各地防制蚊媒传染病,控制蚊密度非常重要。(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10年05期)

余向华,林东,徐毅,曹建海,黄哲冲[9](2010)在《诱蚊灯法对温州市蚊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掌握诱蚊灯法监测蚊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的变化规律,为防制蚊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7和2008年每年4-11月在监测点用诱蚊灯诱捕成蚊,分类鉴定。结果两年内诱蚊灯法监测共诱捕成蚊7685只,主要有淡色库蚊、叁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和骚扰阿蚊,2007和2008年的平均密度分别为4.06和3.46只/(灯·h),密度季节高峰期在5-7月,诱蚊灯法监测蚊虫密度季节高峰与人工小时法相近。结论诱蚊灯法适用于家栖和半家栖蚊虫季节消长监测,对白纹伊蚊监测效果有限,诱捕持续时间可采用3h或15h。(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10年01期)

田玉伟[10](2008)在《高效诱蚊灯用紫外粉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强度、低光衰"氟硼酸锶:铕的荧光粉的原料的前处理方法、最佳合成工艺试验、制备工艺、粉的一次特性、制灯后的二次特性(本文来源于《上海市照明学会成立30周年庆典暨四直辖市照明科技论坛、长叁角照明科技论坛、上海市照明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期刊2008-09-01)

诱蚊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二氧化碳诱蚊灯法和栖息蚊虫捕捉法捕获成蚊的差异,探索两种方法在成蚊监测中的作用。方法 2014年5-10月在四川双流国际机场范围内4种生境,采用二氧化碳诱蚊灯法和栖息蚊虫捕捉法进行成蚊监测调查。结果二氧化碳诱蚊灯法捕获成蚊225只,其中雌蚊214只,占95.11%;栖息蚊虫捕捉法捕获成蚊322只,其中雌蚊282只,占87.58%。统计分析显示,两种方法捕获的致倦库蚊雌蚊、叁带喙库蚊雌蚊、白纹伊蚊雌蚊数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在机场住宿区、候机楼入境关口、国际货站货运区捕获蚊类数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污水处理厂办公区捕获蚊类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捕获成蚊种类来看,二氧化碳诱蚊灯法没有捕获骚扰阿蚊、中华按蚊等当地稀少种类。两种监测方法监测的蚊虫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结论二氧化碳诱蚊灯法比栖息蚊虫捕捉法更稳定,更适用于监测;在本底调查时,应采用多种方法,互相配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诱蚊灯论文参考文献

[1].刘美德,张勇,张洪江,佟颖,刘婷.北京市蚊虫诱蚊灯密度与刺叮率关系的研究[C].第六届国际蚊虫及虫媒病监测和防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医学昆虫学学术讨论会摘要集.2019

[2].赵锋,陈琳,王俊贤,杨雨,樊学军.二氧化碳诱蚊灯法和栖息蚊虫捕捉法成蚊监测效果比较[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6

[3].石华,王琰,李翔宇,陈辉莹,杨振洲.几种诱蚊灯对蚊虫的诱捕效果评价研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6

[4].徐友祥,张书志,方伟,武峥嵘,王韶华.静电吸附诱蚊灯在蚊虫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6

[5].吴晓英,李玉,冯演东,何国桓,林漫.茂名市诱蚊灯法与人工小时法捕蚊效果的比较[J].中国热带医学.2015

[6].吴翠荣,陈娟云.诱蚊灯放置位置对诱蚊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

[7].郭玉红,刘京利,鲁亮,常昭瑞,张彦.诱蚊灯法与人工小时法捕蚊效果比较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2

[8].傅桂明,龚震宇,杨天赐,任樟尧,侯娟.2009年浙江省诱蚊灯法监测蚊虫结果分析[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0

[9].余向华,林东,徐毅,曹建海,黄哲冲.诱蚊灯法对温州市蚊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监测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0

[10].田玉伟.高效诱蚊灯用紫外粉的研制[C].上海市照明学会成立30周年庆典暨四直辖市照明科技论坛、长叁角照明科技论坛、上海市照明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2008

标签:;  ;  ;  ;  

诱蚊灯论文-刘美德,张勇,张洪江,佟颖,刘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