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转模式研究论文-宋玉娟

流转模式研究论文-宋玉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流转模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村土地,预流,流转模式,流转情况,现代特色农业,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服务,集体经济发展,流转过程,流转规模

流转模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玉娟[1](2019)在《推行“农村土地预流转”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贵港市覃塘区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深入各乡镇,就辖区农村土地预流转情况进行调研。在全面了解辖区农村土地预流转情况后,调研组认真分析当前辖区农村土地预流转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助推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惠及基层百姓提出意(本文来源于《广西政协报》期刊2019-12-03)

白岩,陈金才,林亚军[2](2019)在《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模式探索实践与分析——基于粮食龙头企业土地流转示范田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粮贸易内蒙古有限公司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于2018年开展了土地流转种植业务。采用"先试点、后推广"分步推进的方式,结合区域周边的资源条件和种植结构,开展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玉米试点912亩。实践证明,经过合理施肥、规范化耕种、籽粒直收机收割等农业科技环节,节约了成本费用,增加了经济效益,粮食产量有了明显提高。种植投入较往年增加150元/亩左右,净收益增加66元/亩。研究认为,龙头企业通过打造自己的农业品牌,以点带面、长期大面积开展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可有效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更好地服务地方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本文来源于《粮食加工》期刊2019年06期)

文新,许露元[3](2019)在《西南石漠化地区土地流转模式绩效研究——基于323份农户数据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西南石漠化地区的323份问卷调研数据,从经济、社会、生态方面选取12项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土地流转模式绩效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单位土地投入产出及农户满意度等是影响土地流转模式绩效的主要因素;从单一绩效分析来看,市场参与流转模式在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绩效最高,集体主导流转模式的经济、社会绩效居于第二;从综合绩效分析来看,市场参与流转模式综合绩效最大,农户自发流转模式综合绩效最小。西南石漠化地区土地流转应以市场参与流转模式与集体主导流转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最大化提高土地流转绩效。(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黄玲萍[4](2019)在《福建省耕地资源流转模式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耕地资源有序流转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助于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立足于福建省耕地资源流转的背景和现状,分析当前耕地流转经营中呈现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借鉴黄土高原地区和广东省的成功经验,探索适合福建新发展阶段的叁种耕地流转模式——农业合作模式、集体+龙头企业模式、农业示范园区模式。(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15期)

张森,徐小任[5](2019)在《兰陵县代村农地流转模式及效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以下简称农地)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案例区的实地调查,归纳出兰陵县代村农地流转的主要模式,基于农户增收效益公式,对农地流转后农户的增收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代村的土地已经全部流转成功,土地流转后,农民增收效益十分显着,农地流转也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村民福利不断提高,社会效益显着。(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2期)

刘力玮[6](2019)在《黑龙江省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优化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和经济发展速度在客观上是由生产要素是否优化配置决定的。土地流转是实现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个有效途径。为了适应现代农业与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特征,对土地流转方式不断探索创新,最终形成一些土地流转的成功案例或者是典型模式,但是这些模式都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适用范围、形成的特殊条件等,并不适用于大面积的推广。本文选取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实地调查及统计资料查询相结合,以大量农户调查及统计数据为数据基础,依据介入经济主体的不同,对研究区内主要土地流转模式进行分类,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不同土地流转模式的现状特征,构建基于不同土地流转模式特征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绩效的形式来测算研究区内的农民、农村及农业对不同土地流转模式的响应,使用通径分析的方法,构建不同土地流转模式优化模型,从提升模式绩效的角度分析驱动因子,寻找每种模式发展的突破点,提供优化建议,并形成优化政策及措施,以期在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在其适用范围内,更好的带动区域内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得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概念界定与模式分类。概念界定的依据是在研究黑龙江省耕地特征以及农业生产特点角度和梳理剖析前人的研究成果后,依据流转中介入的不同经营主体,将黑龙江省土地流转模式分为四种:分散流转模式、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流转模式、合作社流转模式和企业流转模式。(2)模式特点定性分析。在入户调研与统计数据的基础上,从宏观视角定性分析黑龙江省主要土地流转模式的现状与特点并进行梳理:分散流转模式主要优势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灵活性强、获取信息容易、权利归属稳定、农生改善直接、交易成本低、适应性强适用范围广;劣势为结构稳定性低、收益增长不显着、资源配置能力较弱、规模经营能效较小、农业经营效率低、生产组织能力低、技术投入与推广能力低、社会保障性差等。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流转模式对粮食生产规模化和集约化有一定的能效,能有效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和单位产出率,并且对周围区域有部分的带动能效,同时具有较好的市场竞争力等;主要劣势是资金储备与融资能力较低,基础投资长期不足,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和经营规模的巨大差异导致收益不均衡,对自然风险的抵抗承受能力也相对较弱。合作社流转模式可以将生产,加工和销售相结合,促进农产品商品率的最大化,实现订单型农业,也适应适度规模经营。与前两个流转模式相比,资金相对充足,具有很强的推动力和劳动生产率。有助于创造品牌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的现代农业;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其组织发展规模较小,并且成员素质不高,导致内部运行不规范,同时外部力量介入多,也存在产权、收益分配办法不清晰等问题。企业流转模式将土地、技术、加工、销售和资本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中的技术和资金问题,规模生产的销售和加工问题,能够有效的提高农产品的增值链条、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农产品加工储藏能力;问题是黑龙江企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土地流转协调复杂导致经营成本增高,与此同时,这些企业在流转过程中具有绝对的优势,然而农户和合作社处于弱势地位。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农民或合作社在产后的利益分成有限,当市场波动时,双方都可能破坏条约。因此,特别需要对双方进行法律规范。(3)模式形成因素定量分析。运用因素分析法,从内部因子及外部因子的两方面选取因子,并进行不同流转模式的形成因素分析。每种模式都具有相似的公因子也存在彼此不同的公因子,交叉对比后共有9种公因子,分别是:农户个体特征因子、农户经营特征因子、外出务工能力特征因子、存款特征因子、劳动力资源禀赋特征因子、农业生产资源特征因子、土地流转市场特征因子、区位条件特征因子和农业信息渠道特征因子。(4)模式绩效分析。用综合指数法计算黑龙江省不同土地流转模式的绩效,用以分析土地流转模式对农民经济增收、农村生活变更和农业生产资源的影响效应,从结果可以看出,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流转模式绩效值>合作社流转模式绩效值>企业流转模式绩效值>分散流转模式绩效值。单从总的绩效值可以看出,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流转模式绩效最高,分散流转模式绩效最低。(5)模式优化。以绩效作为模式的载体,运用通径分析法构建土地流转优化模型,从绩效提升的角度达到模式优化的目的。分散流转模式优化方向是提升绩效的同时兼顾模式更优化发展,该模式只是土地流转的一种初期过渡模式。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流转模式优化方向是在保持现有规模及绩效水平的同时,谋求规模发展,成本降低的更优模式,盲目的扩大规模或者改变流转模式不是最好的选择。合作社流转模式优化方向是在控制规模发展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规模、资金与人员优势建立农业品牌化的绩效更优模式。企业流转模式优化方向是扩大企业规模,扩大辐射区域,增加受众群体,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6)优化政策措施。依据四种模式优化的运作模式,给予促进保障模式优化对策,包括推进破解农业规模经营主体资金短缺难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经营能力和转移就业能力、加强流转法制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对策,为土地流转模式的优化提供可行的实现建议。(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韩久莹[7](2019)在《湖北省农地城市流转效率空间差异及流转模式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城镇化进程,其速度、规模堪称世界之最。然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粮食安全问题、资源配比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本研究为了解湖北省农地城市流转状况,分析了流转效率的空间分布及效率差异原因,以湖北省县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度了农地城市流转效率,其次用聚类方法分析了效率空间分布状况,最后运用决策树方法识别农地城市流转模式并提出效率改进方式。具体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湖北省农地城市流转整体效率不高,高效区域较少且集中分布于湖北省“一主两副”经济增长极,但增长极内部的县级行政单位间效率差距十分显着,其余城市效率值与高效区域差距依旧明显,其中随州、鄂州全境效率值均小于0.1;此外,省内效率较高且有带动效率提升作用的区域也位于“一主两副”核心城市但数量较少,效率较低且周围各区域同样低效的区域大多境内无支柱工业,以发展农业为主。第二,湖北省农地城市流转典型模式有叁种:土地短缺型模式、资本冗余型模式以及劳动力过密型模式。土地短缺型模式下的区域位置分布存在两种情况,其一为汽车、冶金、化工等产业集群区域,这些城市虽具有一定工业基础,但规模上未形成规模效益,技术在全国不算领先,未能发挥较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其二为农业大市和生态旅游城市,这些区域以第叁产业为主,但产业现代化程度较低。资本冗余型模式下的区域位于湖北省经济发展中心,这些区域资本投入效率较低,且污染严重。劳动力过密型模式下的区域大部分位于山区,交通不便,且远离湖北省的城市圈、城市群,被发展战略边缘化;区域内以农业为主,二叁产业并不发达,肩负脱贫致富与生态保护的双重任务。第叁,土地短缺型模式下的区域可适当放宽农地城市流转指标,增加流转量以吸引更多二叁产业落户,促进城市化进程推进;资本冗余型模式下的区域由于投资过高而导致低效率,可升级产业结构,鼓励高新技术的发展,以技术而非资本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同时提高企业准入门槛,精减固定资产投资以提高效率;而劳动力过密型模式下的区域人多地少,对于二叁产业而言易于使产业结构倾向于向劳动力密集型发展,可在其区域劳动力人数达到一定数量后适当增加流转的农地数量,促进二叁产业结构优化,增加就业机会,推动企业创新。(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李书会[8](2019)在《我国农用地流转模式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现有土地制度下,土地流转的经营现状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涌现出多种农用地流转模式,本文选取四种典型农用地流转模式进行比较,为今后各地区农用地流转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本文阐述了四种较为典型的农用地流转模式,即农用地互换流转模式、反租倒包农用地流转模式、土地股份合作制农用地流转模式和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模式,通过各自的典型案例来归纳总结各模式的优劣势,在尊重农民自主选择权、兼顾公平和效率等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本文提出了四种农用地流转模式的比较维度:是否能推进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是否真正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是否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否有利于持续发展,并从中选取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其各自的功能与作用、适应区域与范围、可持续性生命力强弱等。通过比较研究,本文认为,我国多元化土地流转模式并存的状态在短期内仍旧存在,但因各模式本身有其适应性要求,生命力强弱有所不同,农民经济水平在现有过渡模式的发展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出于对更高经济效益的追求,部分地区的互换模式可能会被其他模式取代,改革面积逐渐缩小;“双交换”模式在法律政策的扶持下克服自身弊端可以实现农民市民化的跨越式发展,并逐渐辐射周边农村进行改革,这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反租倒包和土地股份合作制这两种农用地流转模式不论是在促进规模经营的健康有序发展、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还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总体都处于较好水平,在未来发展中有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主流模式的倾向。最后,本文就国家政策的引导,对两种主流模式和其他模式给出了完善思路。(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期刊2019-05-28)

刘仁锐,朱柳蓉[9](2019)在《高效流转实现双赢》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西贵港市覃塘区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为流转土地打造“身份证”,全面推行预流转,促进土地高效流转,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便利,助力脱贫攻坚。目前,该区累计完成土地预流转24万亩,其中成功流转22.1万亩,引进农业企业107家,总投资13.5亿元。流转的土地主要用于(本文来源于《中国县域经济报》期刊2019-05-09)

杨学伟[10](2019)在《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农村宅基地流转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湛江系首批“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支点城市、粤西和北部湾城市群中心城市。而坡头区位于湛江海湾东岸,是“一湾两岸”发展战略和城市东拓的建设主体,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但农村宅基地流转缺乏制度管控、地下交易愈演愈烈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其农村宅基地流转模式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立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叁项试点、《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修改及宅基地“叁权分置”的改革背景,在地租、地价、产权、交易成本等理论指导下,应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坡头区农村宅基地流转模式进行了研究。首先,本研究分析了北京、天津、重庆、成都、浙江、广东等地区农村宅基地流转模式及其适用性、局限性,并对各个模式的分类适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其次,本研究对坡头区宅基地流转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对坡头区农户开展流转模式意愿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了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宅基地基本情况、宅基地流转意向、宅基地流转模式选择意愿等,指出了坡头区农村宅基地流转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是缺乏高效的流转模式,并以现行宅基地管理制度为切入点分析坡头区宅基地流转现状的成因及其存在问题。最后,结合国内典型地区农村宅基地流转模式分析、坡头区农村宅基地流转现状分析和流转模式村民意愿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以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胆借鉴的同时充分考虑本土因素对模式选择的影响、运用整体性思维解决宅基地流转系统性问题作为坡头区农村宅基地流转模式选择的基本思路,笔者认为,广东佛山南海“综合流转”模式适宜作为坡头区农村宅基地流转的模式选择,但并非“拿来主义”式的照搬,需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适用。笔者还注意到,浙江义乌宅基地“叁权分置”顶层制度设计下的“异地安置”模式对坡头区宅基地流转模式的创新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综上,笔者提出坡头区农村宅基地“叁权分置”制度设计下的“综合流转”模式并进行模式设计,以及提出完善坡头区农村宅基地流转模式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9-05-01)

流转模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粮贸易内蒙古有限公司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于2018年开展了土地流转种植业务。采用"先试点、后推广"分步推进的方式,结合区域周边的资源条件和种植结构,开展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玉米试点912亩。实践证明,经过合理施肥、规范化耕种、籽粒直收机收割等农业科技环节,节约了成本费用,增加了经济效益,粮食产量有了明显提高。种植投入较往年增加150元/亩左右,净收益增加66元/亩。研究认为,龙头企业通过打造自己的农业品牌,以点带面、长期大面积开展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可有效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更好地服务地方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转模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1].宋玉娟.推行“农村土地预流转”模式[N].广西政协报.2019

[2].白岩,陈金才,林亚军.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模式探索实践与分析——基于粮食龙头企业土地流转示范田的启示[J].粮食加工.2019

[3].文新,许露元.西南石漠化地区土地流转模式绩效研究——基于323份农户数据的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黄玲萍.福建省耕地资源流转模式探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

[5].张森,徐小任.兰陵县代村农地流转模式及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9

[6].刘力玮.黑龙江省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优化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7].韩久莹.湖北省农地城市流转效率空间差异及流转模式识别[D].华中农业大学.2019

[8].李书会.我国农用地流转模式比较分析[D].烟台大学.2019

[9].刘仁锐,朱柳蓉.高效流转实现双赢[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9

[10].杨学伟.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农村宅基地流转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

标签:;  ;  ;  ;  ;  ;  ;  ;  ;  ;  

流转模式研究论文-宋玉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