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00)
摘要:高中时期语文虽然是三大主科之一,但却是“徒有虚名”。很多高中生都觉得语文课不过是一遍遍地重复知识点,学与不学都能取得差不多的分数。张寿康曾指出:“比较阅读是增长智力,提高能力,增益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开展比较阅读训练是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素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应用;改善建议
一、比较式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文本与影视作品的比较
讲授《雷雨》时,学生们先看了一小段话剧版的截取。而话剧版的人物更加鲜活,细节上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尤其看到周鲁之间的冲突那段,人物的矛盾与冲突则会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积极愉悦的观影氛围也可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2.文章主题类比较
讲授苏轼的《定风波》时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进行比较,主题定为“隐逸于世”。围绕这个主题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如:师:再来思考“归”还让你想到了谁?预设生一:陶渊明。归于自然田园秀丽风光。“采菊.....”师:那么苏轼他归到哪里去了?这里老师补充一下苏轼虽然政治坎坷,但是也只有归隐之心,并未真正归隐。因为他心系百姓、国家。所以他的归隐应该是归于本心。归于那个出淤泥而不染的本心。这样学生便能更好地解读文本,整个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求异比较法
讲授柳永的《雨霖铃》时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作比较。不难得出二者都是写离别之情的诗。最大的不同是二者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之处。《雨霖铃》这首词渲染的离愁情绪很浓,寄予景象之中。而《再别康桥》只是一种淡淡的离愁情绪,使人感受到不愿被打扰的淡淡的离别之美,全诗很柔婉、美丽。其实求异比较法可以培养出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其思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1.过多的依赖多媒体教学
教师在教学时使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的认识从课本里飞跃出来,吸引学生对课文所描述的关键人物和事件的兴趣。现在很多小说、戏剧都被改变成电影,教师的做法可以缩小学生与文本的陌生感、距离,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但我们要知道,影视作品的根本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有一些过于绝对的细节,它本身是不能代替文本的。所以在课堂讲解中教师还是应该回归文本,在文本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和解读。
2.不能及时作出教学反馈
一节语文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完也就下课了。因此会出现教师替代学生匆匆总结然后下课的情况。至于学生这堂课是否真正学懂教师是无法掌握的。所以比较式阅读教学后一定要及时复习,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的问题出在哪里,如何解决。
3.重语文能力,轻知识积累
比较式阅读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对今后的语文学习和学术修养也大有帮助。但关键的是,比较式阅读教学的选择文本大多来自于课堂之外,于是很多教师把重点放在课外阅读文章的新颖性经典、创新性上,从而忽视了对语文基础知识。
三、改进建议
1.多角度的比较分析文本
对于阅读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其态度是“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阅读。”可以从其主题思想、人物的不同性格上、甚至可以编者与读者互换。如此一来可以发展学生的多元思维,由不同的切入点切入文本,利于对文本进行深刻的剖析。
2.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重视课外阅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将会很有帮助。学生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时可以从中收获为人处世的准则。但教师不可能在整个语文课上都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因此,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来主动探求文章,从而达到今后可以自己分析文本并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量进行比较,真正会运用比较式阅读。
3.在比较中加入思辨性
面对一篇课文,尤其是包含传统优秀文化的经典文本,仅仅从教材的角度入手,学生难以将思辨深化。并且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逻辑发展、思维的灵活都处在关键时刻。教师及时锻炼他们的思辨性阅读能够大大提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如学习《祝福》时,可对小说中涉及到的人物类型进行思辨学习,以鲁四老爷、赵七爷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以祥林嫂为代表的愚昧受苦的底层劳动者,对鲁迅作品的价值及寓意进行理性剖析。
参考文献
1.刘蜀贝.比较文学:语文教育应有的开放视野(人民教育,2003C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