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结合状态论文-姜雁斌,凌亮,谢建新

界面结合状态论文-姜雁斌,凌亮,谢建新

导读:本文包含了界面结合状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铜包覆纯铜绞线复合材料,反向凝固,界面,性能

界面结合状态论文文献综述

姜雁斌,凌亮,谢建新[1](2018)在《制备参数对反向凝固黄铜包覆纯铜绞线复合材料表面质量和界面结合状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金属包覆材料反向凝固成形工艺制备外径为8.5 mm、芯材为d 2.12 mm×7 mm绞线的黄铜包覆纯铜绞线复合材料,研究制备参数对黄铜包覆纯铜绞线复合材料的表面质量、包覆层金属填充状态和界面结合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的复合腔黄铜熔体温度和较低的牵引速度,有利于防止复合材料表面缺陷的产生,改善表面质量;而较低的复合腔黄铜熔体温度和较高的牵引速度,有利于降低复合界面铜、锌原子的扩散和界面反应速率,有效减小铜绞线表面熔蚀程度。在复合腔中黄铜熔体与绞线的接触长度3mm、复合腔黄铜熔体温度1000~1020℃、牵引速度60~90 mm/min、结晶器冷却水流量400 L/h的条件下,制备具有良好表面质量和冶金结合界面的黄铜包覆纯铜绞线复合材料,黄铜包覆层的填充率达98%以上,抗拉强度为250~278 MPa,断后伸长率为39.1%~43.1%,电导率为53.1%~57.3%IACS。(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樊振亚[2](2018)在《TiO_2薄膜/硅基界面结合状态的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氧化钛薄膜因其优异的性能一直倍受社会关注,硅基二氧化钛薄膜更是应用于半导体薄膜发光材料、太阳能电池减反射薄膜及光伏发电等诸多领域。但由于单晶硅同时也存在自然氧化现象,在大批量工业生产过程中,会导致硅基与二氧化钛薄膜并非理想化的完美结合,其中间区域总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一部分硅的自然氧化物。因此,本文采用磁控溅射法在单晶硅基体表面的自然氧化层上制备纳米二氧化钛薄膜,并对样品界面做能量色散X射线(EDX)能谱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像分析,确定薄膜样品为双层膜结构,结合X射线衍射(XRD)分析可知,上层膜为晶体二氧化钛薄膜,厚度约30nm;下层膜为非晶二氧化硅自然氧化膜,厚度约为22nm,基体为单晶硅。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退火前后的样品进行对比分析可知,经退火处理后的二氧化钛薄膜粗糙度与粒径均有所增加,并且退火后的薄膜更加致密平整。利用X射线衍射(XRD)对退火前后的样品进行对比分析可知,经退火处理的二氧化钛薄膜中,锐钛矿(110)晶面发生了取向生长,单晶硅基体的结晶度有大幅度提升。利用几何相位分析法(GPA)、平面胡克定律对单晶硅基体/非晶二氧化硅自然氧化层界面、金红石结构二氧化钛薄膜/非晶二氧化硅界面以及锐钛矿结构二氧化钛薄膜/非晶二氧化硅界面进行应力与结合状态分析,得出非晶二氧化硅自然氧化层与单晶硅的界面结合状态良好,金红石结构与非晶二氧化硅自然氧化层的界面结合状态优于锐钛矿结构与非晶二氧化硅自然氧化层界面。(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工业大学》期刊2018-04-01)

白倩倩,肖长发,张旭良,黄庆林,胡晓宇[3](2013)在《增强型中空纤维膜界面结合状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以熔融纺丝-拉伸法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基膜和二维编织技术制备的聚丙烯腈(PAN)纤维中空编织管为增强体,以6 wt%~18 wt%的PVDF溶液和10 wt%的PAN溶液为铸膜液,通过共挤出纺丝技术,制备了四种增强型中空纤维膜,即同质增强型PVDF、PAN中空纤维膜和异质增强型PVDF、PAN中空纤维膜.由于在膜生物反应器(MBR)系统扰动震荡环境和膜反洗过程中增强型中空纤维膜对于其界面结合强度的需求远大于其对拉伸强度的要求.因此,借助溶解度参数法和超声震荡法分析和讨论表面分离层与增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状态,不但为MBR系统中膜的选择提供更好的参考依据,也为增强型中空纤维膜界面结合提供一种全新的表征方法.结果表明,同质增强型中空纤维膜的界面结合状态明显优于异质增强型中空纤维膜,受相同超声震荡作用后,前者的水通量变化较小,而后者因界面结合状态较差,已发生界面损伤或剥离,导致膜的水通量变化较大.同时,PVDF中空纤维膜基膜作为增强体较由PAN纤维中空编织管作为增强体制备的增强型中空纤维膜界面结合更好,状态更稳定.(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张习敏,郭宏,尹法章,韩媛媛,范叶明[4](2013)在《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状态的改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封装用金刚石/铜复合材料中金刚石颗粒与基体纯铜的界面不润湿,界面结合状态差。通过引入碳化物形成元素Cr,Ti,B等来改善两者界面结合状态,结果表明在铜基体中加入碳化物形成元素制备的复合材料比涂覆碳化物形成元素后金刚石颗粒制备的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紧密,热导率高。而另一种改善界面结合状态的方法是在此基础上增大金刚石与基体之间接触面积。对比品级差异较大的破碎料金刚石与六八面体金刚石制备的复合材料的热导率性能发现,破碎料金刚石表面积的增大有利于更充分的发挥金刚石的导热性能,且原材料成本大大降低,此类材料也将有一定的应用空间;而针对细颗粒金刚石通过表面腐蚀方法来增大表面积,预计制备的复合材料热导率也会有不同程度地提高。(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期刊2013年02期)

梁雪冰,贾成厂,褚克,陈惠[5](2009)在《SPS烧结保温时间对Al/Diamond复合材料两相界面结合状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固相烧结条件下制备Al/Diamond复合材料,重点研究烧结过程中基体与增强体两相界面结合状态随烧结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烧结保温时间是影响Al/Diamond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烧结保温时间过短,材料出现欠烧;保温时间过长,烧结过于彻底,消除了铝与金刚石界面之间的压缩应力,使材料界面结合疏松,导致材料热导率下降。烧结保温时间应合理控制,以保存界面间的残余压应力,增强界面结合,有利于材料热导率的提升。本实验范围内,采用550℃的温度SPS烧结时,保温5 min制备的Al/Diamond复合材料的两相界面结合紧密,热导率达到315.4 W/(m·K)。(本文来源于《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大会论文集(中)》期刊2009-11-11)

郭卫卫,王爱玲,朱利梅,刘永姜[6](2009)在《界面结合状态对晶须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有限元法对晶须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场,随界面结合状况的变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界面结合力越强晶须端面应力集中现象越明显;界面结合完好时,晶须上承受的轴向应力较大,界面结合较弱时,晶须上承受的轴向应力明显减小,基体上承受的轴向应力受界面结合状况的影响不明显;当界面结合增强时,晶须上承受的界面剪切应力变大。(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工程》期刊2009年05期)

程林[7](2008)在《换热设备中水垢的物相分析及与换热面的界面结合状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不同厚度层的水垢进行 X 射线分析,发现了任何时候水垢都包含有两种不同结晶结构形态的 CaCO_3组成:一种是六方晶结构(方解石),另外一种是斜方晶结构(文石),一般来讲六方晶是主体部分。本研究利用混合粉末法推导出一定量计算公式,利用 X 射线衍射数据及本公式可方便地计算这两种碳酸钙的组成比例。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两种晶体结构的 CaCO_3的比例是随结垢层的厚度变化的,其中斜方晶与六方晶的比例随结垢层的厚度增加而增加后趋于平稳。用高倍 SEM 观察水垢与壁面的结合状态,结果表明水垢的附着强烈受壁面材质的影响,对于镀镍的界面污垢沉积的速度较慢,但在对于存在氧化铁的情况,水垢会快速沉积并增厚。对此,本研究从晶格匹配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过渡界面"的概念,认为晶格类型及点阵常数类似或接近的物质更容易结合在一起。控制"过渡界面"的形成有助于抑制水垢的附着与长大。(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两岸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期刊2008-08-01)

秦明强,水中和,张建纲[8](2006)在《新旧混凝土界面结合状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在不同的界面干湿状态下,几种常见的修补材料和界面剂对新旧混凝土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运用拉拔强度评价新旧混凝土界面结合状态,并借助显微硬度仪测量界面处的显微硬度值对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界面处于不同的干湿状态时,提高新混凝土的强度可使结合强度略有增大。在修补材料中掺入纤维会明显提高界面结合强度,且聚丙烯纤维要优于碳纤维。使用界面剂后界面干湿程度对界面结合强度影响减小。(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12期)

秦明强[9](2006)在《新旧混凝土界面结合状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公路运输负荷的加重,混凝土路面和桥涵破坏日趋严重,出现病害的混凝土结构经常采用混凝土或砂浆进行修补。在实际修补工程中,为了提高界面结合力经常采取预先润湿界面的方法,但不同的研究者对此得到的结论存有较大分歧。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系统地研究了新旧混凝土界面干湿状态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本文主要做了以下3个方面的研究: 1.研究不同界面干湿状态下,几种常见的修补材料和界面剂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运用拉拔强度、抗折强度评价新旧混凝土界面结合状态,利用湿度传感器监测界面湿度状态,建立了界面湿度状态与界面结合强度之间的关系,并借助显微硬度仪对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和分析。 2.结合既有陈家冲改造工程实际,探讨了具有微膨胀功能的HEA-JL型抗裂防水剂的掺量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找出了抗裂防水剂掺量与界面结合强度之间的关系,确定了抗裂防水剂的最佳掺量。 3.研究了新旧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总结出新旧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一些特点。并对国内外关于新旧混凝土界面粘结机理进行了对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了新旧混凝土界面粘结机理,结合试验结果,在总结和归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结果表明,界面干湿状态会影响界面结合强度,干燥状态对新旧混凝土结合最为有利。界面处于不同干湿状态时,提高新混凝土强度可使结合强度略有增大。修补材料中掺入纤维会明显提高界面结合强度,且聚丙烯纤维要优于碳纤维。使用界面剂后界面干湿状态对界面结合强度影响减弱。HEA-JL型抗裂防水剂的掺量为6%时,界面结合紧密,界面结合强度高,有利于防水抗渗。(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06-05-01)

刘福田,黄巍玲,李文虎,张英才,李兆前[10](2005)在《金属陶瓷覆层-钢基体界面结合状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钢基材料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以金属Mo粉、Fe粉和B-Fe合金粉末为原料,采用原位反应真空液相烧结技术,在钢基体表面制备叁元硼化物金属陶瓷覆层.测定了覆层-钢基体界面结合强度及界面结合区的显微硬度变化,研究了界面微观结构和界面区元素分布,并对覆层-钢基体界面层形成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覆层与钢基体之间的断裂破坏发生于界面附近的钢基体和覆层内,而不是覆层与钢基体之间结合界面的剥离;在覆层-钢基体结合界面处,存在由高硬度覆层到低硬度钢基体的狭窄过渡区,合金元素的分布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过渡层.(本文来源于《材料科学与工艺》期刊2005年05期)

界面结合状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氧化钛薄膜因其优异的性能一直倍受社会关注,硅基二氧化钛薄膜更是应用于半导体薄膜发光材料、太阳能电池减反射薄膜及光伏发电等诸多领域。但由于单晶硅同时也存在自然氧化现象,在大批量工业生产过程中,会导致硅基与二氧化钛薄膜并非理想化的完美结合,其中间区域总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一部分硅的自然氧化物。因此,本文采用磁控溅射法在单晶硅基体表面的自然氧化层上制备纳米二氧化钛薄膜,并对样品界面做能量色散X射线(EDX)能谱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像分析,确定薄膜样品为双层膜结构,结合X射线衍射(XRD)分析可知,上层膜为晶体二氧化钛薄膜,厚度约30nm;下层膜为非晶二氧化硅自然氧化膜,厚度约为22nm,基体为单晶硅。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退火前后的样品进行对比分析可知,经退火处理后的二氧化钛薄膜粗糙度与粒径均有所增加,并且退火后的薄膜更加致密平整。利用X射线衍射(XRD)对退火前后的样品进行对比分析可知,经退火处理的二氧化钛薄膜中,锐钛矿(110)晶面发生了取向生长,单晶硅基体的结晶度有大幅度提升。利用几何相位分析法(GPA)、平面胡克定律对单晶硅基体/非晶二氧化硅自然氧化层界面、金红石结构二氧化钛薄膜/非晶二氧化硅界面以及锐钛矿结构二氧化钛薄膜/非晶二氧化硅界面进行应力与结合状态分析,得出非晶二氧化硅自然氧化层与单晶硅的界面结合状态良好,金红石结构与非晶二氧化硅自然氧化层的界面结合状态优于锐钛矿结构与非晶二氧化硅自然氧化层界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界面结合状态论文参考文献

[1].姜雁斌,凌亮,谢建新.制备参数对反向凝固黄铜包覆纯铜绞线复合材料表面质量和界面结合状态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8

[2].樊振亚.TiO_2薄膜/硅基界面结合状态的力学分析[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8

[3].白倩倩,肖长发,张旭良,黄庆林,胡晓宇.增强型中空纤维膜界面结合状态的研究[J].高分子学报.2013

[4].张习敏,郭宏,尹法章,韩媛媛,范叶明.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界面结合状态的改善方法[J].稀有金属.2013

[5].梁雪冰,贾成厂,褚克,陈惠.SPS烧结保温时间对Al/Diamond复合材料两相界面结合状态的影响[C].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大会论文集(中).2009

[6].郭卫卫,王爱玲,朱利梅,刘永姜.界面结合状态对晶须树脂基复合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J].现代制造工程.2009

[7].程林.换热设备中水垢的物相分析及与换热面的界面结合状态[C].第二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两岸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2008

[8].秦明强,水中和,张建纲.新旧混凝土界面结合状态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

[9].秦明强.新旧混凝土界面结合状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

[10].刘福田,黄巍玲,李文虎,张英才,李兆前.金属陶瓷覆层-钢基体界面结合状态的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5

标签:;  ;  ;  ;  

界面结合状态论文-姜雁斌,凌亮,谢建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