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模式消声器论文-王波,邓兆祥,杨明磊

双模式消声器论文-王波,邓兆祥,杨明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模式消声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模式消声器,气流再生噪声,尾管噪声,试验

双模式消声器论文文献综述

王波,邓兆祥,杨明磊[1](2019)在《双模式消声器气流再生噪声试验与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双模式消声器气流再生噪声,搭建了消声器试验台架,采用双传声器传递函数法和消声器静态传递损失法,在不同进口流速下,测量了双模式消声器在阀门关闭和打开状态下出口端气流再生噪声入射声功率和尾管噪声。试验结果表明,阀门打开时气流再生噪声与尾管噪声均降低,出口端气流再生噪声入射声功率最高下降1.1dB,尾管噪声最高下降2.3dB,直接验证了双模式消声器有助于降低气流再生噪声的特点。在试验基础上,建立了双模式消声器叁维模型,通过Fluent有限元软件对消声器内部流场进行数值仿真,获得了消声器内部压力、气流流速及湍动能的分布特性。仿真结果表明,阀门打开时消声器内部压力、气流流速及湍动能均比阀门关闭时低。仿真和试验结果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杨明阳,佟刚,王文竹[2](2019)在《双模式消声器性能优化设计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模式排气消声器在发动机低速转动时具有良好的低频消声效果,而在发动机高速转动时能够减少发动机传递功率的损失,提高燃油经济性,但却很难保证消声器的降噪量。降噪量和功率损失两者之间存在相互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现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和计算机仿真模拟的方式,通过对双模式消声器的内部结构参数进行设计和筛选,得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消声器在不影响发动机低转速消声量的同时,可使发动机功率损失减少将近一半。(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期刊2019年05期)

康倬华,贺岩松,徐中明,张志飞[3](2019)在《两腔型双模式车用消声器流场及声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双模式车用消声器可以有效降低压力损失,同时降低再生噪声,是一种半主动噪声控制设备。目前对双模式消声器的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了解双模式消声器的内部气体流动情况和低频声学特性。通过流场仿真分析得出了高气体流速下双模式消声器有效降低压力损失的原因,并对结构进行改进,使湍流能量损失降低,减少了压力损失。通过声学仿真得到阀门关闭时共振腔的共振频率,符合亥姆霍兹公式计算结果,证明低频消声效果来自亥姆霍兹共振腔。同时分析了阀门打开时消声器低频消声原理,得出阀门打开后共振频率向右偏移,能够追踪不同转速下的排气噪声。(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张琦,田思波,郑四发,齐松明,房俊杰[4](2015)在《双模式消声器流体动力特性试验与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双模式消声器的工作特性,设计共振腔式双模式消声器,测量不同入口气流流速条件下阀门的开度、消声器压力损失及出口声压。重点研究消声器入口流速、阀门开度、消声器压力损失之间的变化关系,讨论阀门打开和阀门关闭两种状态对消声器出口气流再生噪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阀门开度随消声器入口气流流速的增大而增大,但成非线性;双模式消声器压力损失以及出口处的气流再生噪声都随着气流流速的增大而增大,但与无阀门设计的消声器相比,消声器压力损失和出口气流再生噪声均较低,并且压力损失降低的幅值随气流流速的增大而增大。在试验的基础上建立消声器内流流动叁维稳态数学模型,并针对试验工况进行数值模拟,获得消声器内流场的压力、速度分布特性。仿真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噪声与振动控制》期刊2015年06期)

田思波[5](2015)在《双模式消声器特性的试验与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汽车销量和保有量逐年大幅度增长,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拥有了自己的汽车。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购买汽车时越来越注重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双模式消声器通过调节控制阀门的开启角度可以有效改变消声器的消声特性和排气背压,从而改善汽车乘坐舒适性和动力性,因此,对双模式消声器的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建立了双模式消声器的两种典型结构试验模型,并在冷流试验台架上进行冷流试验,得出了控制阀门的动态开度和气流流速的关系。通过对比阀门打开和阀门关闭两种状态下的消声器压力损失,结果表明双模式消声器可以有效的降低消声器的压力损失。对冷流试验下双模式消声器的尾口气流再生噪声进行了分析,发现双模式消声器可以降低气流再生噪声。对双模式消声器进行了CFD流体仿真,并结合理论分析,研究了双模式消声器降低排气背压和气流再生噪声的机理。其次,选择了两款比较典型的发动机对双模式消声器共振式模型进行了发动机台架试验,一款是自然吸气发动机,另一款是废气涡轮增压发动机,研究了双模式消声器在实际状态下的性能特点,验证了双模式消声器对于降低排气系统背压的性能优势。通过两种类型台架试验的结果对比,发现增压发动机会使双模式消声器的控制阀门在更低的转速下打开,而且开启速度更快,开启角度更大。对增压发动机的排气尾口辐射噪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双模式消声器阀门打开后能够降低发动机高转速时的尾口辐射噪声总声压级,但对于低频时阶次噪声影响较小。利用增压发动机GT-Power模型对双模式消声器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双模式消声器能够有效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然后,分析了冷流试验和发动机台架试验结果的异同,并从理论方面分析了气流温度对双模式消声器阀门扭转弹簧扭转刚度的影响规律。同时,对两种试验方法得到的压力损失之间的关系从理论方面进行了推导,从而可以通过消声器的冷流试验压力损失预测其发动机台架试验的压力损失。最后,设计了一款双模式消声器,并与传统结构消声器进行了对比试验,实际验证双模式消声器的性能特点和优势。(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5-05-01)

苏胜利[6](2008)在《自调节双模式排气消声器声学与流场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排气消声器被广泛应用于控制内燃机的排气噪声,其评价指标主要有消声性能和空气动力学性能。为了在消声器的设计过程中同时兼顾这两项性能指标,平衡它们之间的矛盾,许多汽车厂商在排气系统中使用了双模式消声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虽然双模式消声器的应用已有较长一段时间,但是只有少量通过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的文献出现,目前仍然存在许多未知的声学和流场特性有待研究。为此,本文首先通过计算实例表明了声学有限元法(FEM)和有限体积法(FVM)在预测消声器声学性能和压力损失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然后,使用声学有限元软件Sysnoise深入研究了无流时双模式消声器的低频共振产生机理;使用CFD软件Fluent分析了不同气体流速和阀门开启角度时双模式消声器内部流体流动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不同气体流速和阀门开启角度对消声器声学特性的影响;本文还探讨了结构参数的变化对声学和压力损失的影响,从而为产品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在研究了蝶形阀门双模式消声器的基础上,本文还提出了一种活塞式双模式消声器,通过对其消声性能和压力损失的初步探讨,说明了这种结构消声器也同样具有双模式效应。(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08-03-01)

吕安涛,林玮静[7](1999)在《双模式排气消声器》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噪声是城市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约占75%,其强度一般可达A[计权]声[压]级60dB~90dB。汽车噪声中排气噪声又是主要部分,全负荷时的排气噪声比无负荷时要高A[计权]声[压]级15dB~20dB。因此控制排气噪声是控制汽车噪声污染的主要途径。汽车一般采用在排气总管后方加装消声器(本文来源于《汽车维护与修理》期刊1999年01期)

双模式消声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双模式排气消声器在发动机低速转动时具有良好的低频消声效果,而在发动机高速转动时能够减少发动机传递功率的损失,提高燃油经济性,但却很难保证消声器的降噪量。降噪量和功率损失两者之间存在相互矛盾,为解决这一问题,现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和计算机仿真模拟的方式,通过对双模式消声器的内部结构参数进行设计和筛选,得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消声器在不影响发动机低转速消声量的同时,可使发动机功率损失减少将近一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模式消声器论文参考文献

[1].王波,邓兆祥,杨明磊.双模式消声器气流再生噪声试验与仿真[J].重庆大学学报.2019

[2].杨明阳,佟刚,王文竹.双模式消声器性能优化设计方法的研究[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9

[3].康倬华,贺岩松,徐中明,张志飞.两腔型双模式车用消声器流场及声学特性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9

[4].张琦,田思波,郑四发,齐松明,房俊杰.双模式消声器流体动力特性试验与数值模拟[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5

[5].田思波.双模式消声器特性的试验与仿真研究[D].清华大学.2015

[6].苏胜利.自调节双模式排气消声器声学与流场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7].吕安涛,林玮静.双模式排气消声器[J].汽车维护与修理.1999

标签:;  ;  ;  ;  

双模式消声器论文-王波,邓兆祥,杨明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