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减震技术论文-赵洪督

抗减震技术论文-赵洪督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减震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浅埋隧道,抗减震措施,交界面,动力响应

抗减震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赵洪督[1](2018)在《强震区穿越软硬围岩浅埋隧道抗减震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快速发展,隧道建设开始渐渐进入到地震频发的高烈度地震区。交通建设中受到高山峡谷等一些复杂地形的限制,隧道在我国高烈度地震区需大量修建,且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虽然在地震荷载作用下,隧道一般不明显表现出结构本身自振特性,长久以来隧道也被认为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但自20世纪以来发生的几次大地震中,穿越不良地质段的隧道结构破坏尤为突出。论文对于隧道结构穿越不良地质段中的穿越软硬围岩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对隧道浅埋段进行分析,参照弹性地基梁理论和反应位移法,选用局部弹性地基梁模型进行了推导分析,并结合反应位移法计算表达式。得出当局部弹性地基梁上作用荷载时的受力公式。(2)研究了隧道穿越软硬围岩时,不同条件下的动力响应,主要包括:不同围岩参数,不同衬砌厚度,不同减震层选取,不同交界面倾角。结果表明:减震层的设置及参数的选择对隧道结构的受力影响最大。(3)论文中将隧道洞口处视作自由端,隧道洞身段视作固定端,得出相应横断面受力公式。理论解与数值解相比,整体差距较小,可以为隧道抗震设计提供一定参考。(4)对照穿越软硬围岩隧道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穿越软硬围岩隧道的动力反应规律,探讨穿越软硬围岩隧道设置抗震层的减震效果,最后对比分析了应变增量与加速度放大系数的计算结果。(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王俊萍,曾君,廖福裕[2](2017)在《隧道抗减震技术研究进展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家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尤其是高铁,伴之大量的隧道投入建设,特别是长、大、深隧道,不可避免地会经过活断层和高烈度地震区,隧道及地下工程震害严重,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故对隧道抗减震研究具有重大显着意义。本文对目前隧道抗减震研究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并汇总了抗减震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西南公路》期刊2017年04期)

申玉生[3](2012)在《强震区不良地质段隧道可变结构抗减震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概述我国特别是西部山区,地质构造运动强烈,活动断裂带发育,高烈度地震活动频繁,诱发的巨型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越岭地段宜少展线,尽可能以隧道方式通过。在汶川地震中,有多座公路铁路隧道在不良地质段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出现衬砌整体垮塌现象,岩质隧道具有较好抗震能力,土质隧道恰好相反。在即将开始的成都至兰州高速铁路建(本文来源于《学术动态》期刊2012年03期)

张维庆[4](2012)在《穿越断层隧道震害机理以及抗减震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汶川地震震害调查,发现震区内各穿越断层隧道过断层段破坏情况较普通段严重,认为穿越断层隧道过断层段为震害设防之枢纽。本文对穿越断层隧道震害机理进行研究,针对实际断层地震响应的不同,机理分两个方面分析,即滑动断层震害机理以及非滑动断层震害机理。其中非滑动断层震害机理具体研究了断层破碎带宽度差异以及隧道埋深的不同对断层段隧道结构震害影响,提出了影响因素变化规律。滑动断层震害机理研究了地震导致的断层错动与地震惯性力二者对穿越断层隧道震害影响的不同,分清二者主次关系。还研究了断层错动方向差异对隧道影响的不同,提出最不利错动方向。同时,根据实际调查结果,分析了不同断层破碎带类型下隧道震害机理,为抗减震措施的提出提供了条件。另外,通过计算,确定隧道与断层平行情况下二者间安全距离,为抗减震设防提供了依据。同时,在机理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研究了具有针对性的断层段隧道抗减震措施,即:研究了施作不同间距减震缝下穿越滑动断层隧道减震效果,分析出减震缝间距与减震效果间关系,提出最优减震效果间距;研究了初支二衬交错设缝减震效果,并对比单层设缝;研究了施做不同厚度减震层下穿越滑动断层隧道减震效果,提出最优减震层厚度;研究了接触注浆与深部注浆两种抗震措施,提出最优方案。(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2-05-01)

耿萍,马婷婷,应础斌,曹东杰[5](2011)在《断层破碎带隧道抗减震技术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高烈度地震区穿越断层破碎带的铁路隧道工程为依托,开展了研究抗减震技术的大型振动台物理模型试验。系统而详细地介绍整套试验方案及过程,包括试验装置、试验内容、模型相似比设计、模型箱体设计、相似材料设计、测试方案及传感器布置、地震波输入及加载制度;并对试验中衬砌结构的破坏等震害现象及横向减震层的减震效果进行描述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对高烈度地震区断层破碎带隧道抗减震技术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的设计方案是合理且可行的,对相关试验数据的整理和计算分析见另文。(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1 AASRI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ndustry Application(AASRI-AIIA 2011 V3)》期刊2011-05-23)

耿萍,马婷婷,应础斌,曹东杰[6](2011)在《断层破碎带隧道抗减震技术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高烈度地震区穿越断层破碎带的铁路隧道工程为依托,开展了研究抗减震技术的大型振动台物理模型试验。系统而详细地介绍整套试验方案及过程,包括试验装置、试验内容、模型相似比设计、模型箱体设计、相似材料设计、测试方案及传感器布置、地震波输入及加载制度;并对试验中衬砌结构的破坏等震害现象及横向减震层的减震效果进行描述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对高烈度地震区断层破碎带隧道抗减震技术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的设计方案是合理且可行的,对相关试验数据的整理和计算分析见另文。(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Neural Computing(FSNC 2011 V6)》期刊2011-02-20)

包桂钰,吴红刚[7](2010)在《隧道洞口段地震响应及抗减震技术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山岭隧道而言,洞口段是整个隧道结构的咽喉部位,一旦其在地震中发生坍塌等震害,势必对隧道运营造成最直接的影响。对隧道洞口段的地震动力特性及抗减震技术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通过文献调研,对目前该问题的研究进展和已取得的成果作了详细分析,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10年04期)

王志勇[8](2009)在《隧道薄弱环节与典型部位的动力反应分析及抗减震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隧道及地下工程的震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地震作用下,地下结构较地上结构有较好的抗震特性,但是隧道的薄弱环节与典型部位的抗震性能却时常得不到保证,影响隧道的安全。本文简述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隧道工程震害事例和各国研究动向及震害研究主要方法、总结了震害特点和分类、简述了震害作用机理;总结了隧道及地下工程动力有限元分析的原理、人工边界的实现和地震波输入的方法,总结研究了人工边界及地震波输入在有限元软件ANSYS中的实现。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云南保腾高速公路勐连一号隧道,利用ANSYS软件分析了隧道多处薄弱环节与典型部位的地震动力反应与相应的抗减震技术。主要分析总结如下:(1)本文分析研究了岩溶地带围岩注浆加固密实度及范围与衬砌抗震的关系。得出岩溶地带隧道的地震动力特性,给出了注浆加固的较合理范围与密实度。(2)分析研究了隧道洞口设防长度,从内力反应,加速度分布和衬砌开裂特性叁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全面分析了洞口设防长度的选取。(3)分析研究了隧道的洞内断面的薄弱部位,得出紧急停车带、车行横洞处的地震动力特性。(4)针对上述薄弱环节与典型部位,提出了加强措施的建议,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09-04-01)

朱国保[9](2008)在《高烈度地震区隧道结构抗减震技术要点——都汶公路隧道震后检测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受"5.12"大地震影响,位于高烈度地震影响范围内的隧道结构受到了严重破坏,致使施工和运营完全中断。结合都汶高速公路叁座隧道的震后检测结果,分析研究在活断层附近和高烈度地震区修建隧道工程的抗减震关键技术,为以后在活断层附近和高烈度地震区修建隧道工程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西南公路》期刊2008年04期)

抗减震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家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尤其是高铁,伴之大量的隧道投入建设,特别是长、大、深隧道,不可避免地会经过活断层和高烈度地震区,隧道及地下工程震害严重,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故对隧道抗减震研究具有重大显着意义。本文对目前隧道抗减震研究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并汇总了抗减震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减震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赵洪督.强震区穿越软硬围岩浅埋隧道抗减震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2].王俊萍,曾君,廖福裕.隧道抗减震技术研究进展综述[J].西南公路.2017

[3].申玉生.强震区不良地质段隧道可变结构抗减震技术研究[J].学术动态.2012

[4].张维庆.穿越断层隧道震害机理以及抗减震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5].耿萍,马婷婷,应础斌,曹东杰.断层破碎带隧道抗减震技术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C].Proceedingsof2011AASRIConferenceon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IndustryApplication(AASRI-AIIA2011V3).2011

[6].耿萍,马婷婷,应础斌,曹东杰.断层破碎带隧道抗减震技术的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C].Proceedingsof2011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FuzzySystemsandNeuralComputing(FSNC2011V6).2011

[7].包桂钰,吴红刚.隧道洞口段地震响应及抗减震技术研究综述[J].公路.2010

[8].王志勇.隧道薄弱环节与典型部位的动力反应分析及抗减震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9

[9].朱国保.高烈度地震区隧道结构抗减震技术要点——都汶公路隧道震后检测有感[J].西南公路.2008

标签:;  ;  ;  ;  

抗减震技术论文-赵洪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