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利用特征论文-高恩基,张永胜,李虹彩

水分利用特征论文-高恩基,张永胜,李虹彩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分利用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不同补灌方式,马铃薯,生长特征,水分利用效率

水分利用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高恩基,张永胜,李虹彩[1](2019)在《不同补灌方式对马铃薯生长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滴灌、沟灌、畦灌等不同补灌方式对马铃薯生长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18年在甘肃定西地区进行马铃薯不同补灌技术大田试验,探讨马铃薯在滴灌、沟灌、畦灌补灌方式下,生育期内农田相对土壤含水率为60%~75%时,不同补灌方式对马铃薯生长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方式对马铃薯茎粗、株高、叶面积影响最大;沟灌方式马铃薯受叶片衰老、枯黄脱落等因素的影响小,且能使根系扎根较深,促进马铃薯根冠比的增长,还能增加根系的保水和吸水能力;沟灌方式显着提高了马铃薯的产量,但水分利用效率较滴灌方式低12.4%。在水资源许可区域,采用沟灌补灌方式,可增加马铃薯产量,采用滴灌补灌方式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11期)

杨睿智,马景永,梁椿烜,田赟,贾昕[2](2019)在《基于液流和叶片水势测定的沙柳水分利用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干旱半干旱区植物的水分传输过程依赖于一套有效的调控机制,研究典型沙生植物对土壤干旱的响应机制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条件下荒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方法】采用包裹式茎流仪于2017年5—10月对毛乌素沙地沙柳液流进行长期连续观测,期间选择天气晴朗的19 d测得黎明前叶水势与正午叶水势,同步连续监测林冠上方太阳辐射、气温、空气相对湿度与土壤含水量。【结果】(1)短期内土壤水势与枝条液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5—6月、7—9月),整个生长季内液流密度与土壤叶片水势差(ΨL-ΨS)呈正相关。(2)叶片水势(ΨL)、大气水汽压亏缺(VPD)均对叶片蒸腾速率(EL)有调控作用,小于阈值呈正相关,大于阈值呈负相关。VPD对EL调控阈值为1.9 kPa,ΨL对EL调控阈值为-3.7 MPa。VPD对叶片导度(g L)有显着调控作用,调控阈值为0.9 kPa,小于阈值呈正相关,大于阈值呈负相关。(3)沙柳木质部栓塞脆弱性曲线呈"r"形,引起枝条50%导水率损失的压力值(P50)为0.73 MPa。(4)整体上看,正午木质部传导度(Ks)与正午叶片传导度(g L)是正相关的。K_s与黎明前叶水势(ΨS)呈现正相关关系,而g L受VPD影响较大导致其与Ψ_S相关性弱。g_L与K_s对于土壤干旱(Ψ_S降低)的相对敏感性(?)为1.035。【结论】以上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加重,木质部在水势较高时便通过降低导水率来减少水分丧失,木质部栓塞到一定程度也不关闭气孔,而是能保持一定的气孔开度。这些适应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沙柳最大化蒸腾和同化速率的一种机制,对正确认识干旱地区沙柳的水分利用特征有明显的理论意义,为深入研究沙柳的水力限制补偿机理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艾则孜提约麦尔·麦麦提,玉素甫江·如素力,何辉,拜合提尼沙·阿不都克日木[3](2019)在《2000-2017年新疆天山植被水分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分利用效率(WUE)是衡量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耦合程度的重要指标,估算新疆天山及南北主要绿洲的植被WUE并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探索其影响因素,对该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MODIS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分析新疆天山近18年植被WUE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7年新疆天山植被WUE变化范围为0.84-1.34g·mm-1·m-2,多年均值为1.11g·mm-1·m-2,整体呈减少趋势,变化率为-0.014 1 g·mm-1·m-2·a-1;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垂直地带性规律,1 000m以上的区域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少。(2)植被WUE年内变化呈单峰型变化格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3)相关分析和统计结果表明,新疆天山植被WUE时空变化受到气温影响的区域占33.23%,受降水影响的区域占8.57%,受气温和降水综合强影响的区域占5.63%,气温和降水综合弱影响的区域占13.13%;因此气候因素中气温在新疆天山植被WUE的变化中起到主导作用。(4)水田与旱地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时间变化呈持续减少趋势,并且这些区域基本上受到非气候因子的影响,说明当地人类活动存在不合理性。(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孟德坤,闵孝君,臧永新,马剑英[4](2019)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人工防护林和自然群落多枝柽柳叶片养分特征与水分利用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区人工防护林植物采用滴灌的方式补给水分以促进人工生态屏障的建成和稳定性维持,然而持续滴灌导致表层土壤盐分累积,最终威胁人工防护林的生长和生态功能。本研究通过测定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防护林和自然群落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的茎水、各潜在水源(土壤水和地下水)的稳定氢(δD)氧(δ~(18)O)同位素值,以及叶片氮(N)、磷(P)含量和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探究滴灌补水对多枝柽柳叶片养分特征和水分利用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群落多枝柽柳对中层土壤水(40~100 cm)的利用率高于自然群落,但其主要水分来源仍然是地下水,说明其根系已经深达地下水层;滴灌群落多枝柽柳叶片N、P含量显着高于自然群落,表明水分的补给影响了植物对养分元素的吸收和转移;滴灌群落多枝柽柳长期水分利用效率显着高于自然群落,可能与灌溉造成的盐分胁迫或其叶片N、P含量较高有关,但盐分胁迫尚未对多枝柽柳造成毒害。防护林建成后可以减少灌溉用水量或停止滴灌,从而节约防护林长期建设的用水量和维护防护林生态屏障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李芬,侯贤清,李荣[5](2019)在《沟垄二元覆盖对旱作马铃薯耗水特征、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旱作区沟垄二元覆盖模式下土壤水分、阶段耗水特性及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效果,于2016年在宁夏南部山区通过设置垄覆地膜,沟内分别覆盖普通地膜(DD)、秸秆(DJ)、生物降解膜(DS)、液态地膜(DY)、麻纤维地膜(DM)和沟不覆盖(DB)等6种沟垄二元覆盖模式,以传统平作为对照(CK)。结果表明,DJ处理的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土壤蓄水量最高,明显改善了马铃薯生育期土壤水分状况。在马铃薯整个生育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以DJ处理最高,尤其耕层(0~40 cm)土壤含水量最为显着。各处理阶段耗水量、耗水强度、耗水模系数在马铃薯各生育阶段表现不同,总体呈生育前期较低、中期增加、后期降低的趋势。在播种-苗期阶段、块茎形成-块茎膨大期阶段以DS处理的马铃薯耗水量、耗水强度和耗水模系数最大,DJ处理最低;苗期-现蕾期阶段以DD处理的耗水量、耗水强度和耗水模系数最大,其次为DM处理,DS处理最小;现蕾期-块茎形成期阶段以DY处理的耗水量、耗水强度和耗水模系数最大,DJ处理次之,DM处理最小。沟垄二元覆盖模式能够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DJ和DD处理的增产效果最显着,分别较CK增产47.77%、44.84%;DJ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68.2 kg·hm~(-2)·mm~(-1)),较CK显着提高58.97%。综上可知,垄覆地膜沟覆秸秆种植模式可显着改善马铃薯中后期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状况,使前期耗水少,中后期耗水增多,且能显着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本研究结果为宁南旱作马铃薯覆盖种植高产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张芳,曾馥平,杜虎,彭晚霞[6](2019)在《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对降水特征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对降水的响应,采用定位观测法,选择顺坡种植桂牧1号、顺坡种植玉米、封育、刈割除根、火烧、刈割6种喀斯特峰丛洼地最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分析了这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2011—2013年的降水量可分为枯水年(2011年)、丰水年(2012年)和平水年(2013年)叁种降水年型。枯水年土壤水分年均含量表现为种植桂牧1号>封育>刈割>火烧>刈割除根>种植玉米,平水年和丰水年均表现为封育>刈割>种植桂牧1号>火烧>刈割除根>种植玉米。封育和桂牧1号土地利用方式在各降水年型下均具有较高的水分含量,而种植玉米土壤含水量则最低,其次为刈割除根。降水年型对土壤水分变异系数的影响表现为枯水年>丰水年>平水年的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在枯水年、丰水年和平水年叁种降水年型中,土壤水分变化趋势各有特点,主要受近期降水和土壤蒸发的影响。封育和桂牧1号土壤水分含量高,两种土地利用方式能显着改善土壤水分状况,积蓄一定的水分。(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靖华,亢秀丽,马爱平,王裕智,崔欢虎[7](2019)在《不同海拔麦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其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2018年在晋南4个不同海拔高度的麦田,开展了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对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麦田不同土层的成熟期土壤贮水量均低于播种期土壤贮水量,在0~100、100~200、0~200 cm土层深度不同海拔麦田成熟期土壤贮水量占播种期土壤贮水量的比例分别为47. 28%~45. 46%、42. 49%~77. 50%、45. 06%~60. 96%,其中0~200、100~200 cm深度所占比例均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上升;播种期至成熟期0~100、100~200 cm土壤耗水量占该阶段0~200 cm土壤耗水量的比例分别为51. 53%~72. 12%、27. 88%~48. 47%,其中0~100 cm深度所占比例随海拔高度上升而上升,而100~200 cm则表现为随海拔高度上升而下降;播种期至成熟期0~100、100~200、0~200 cm土层耗水量占播种期同一土层贮水量的比例分别为52. 72%~54. 54%、22. 50%~57. 51%、39. 04%~54. 94%,其中100~200、0~200 cm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下降,最高海拔(1008 m)麦田0~100、100~200 cm土层及其他3个海拔麦田不同土层深度在不同生育阶段土壤耗水量与其初始土壤贮水量均呈正相关;不同海拔麦田的全生育期平均气温与其全生育期不同土层的土壤耗水量均呈现正相关;水分利用效率基本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在提高。(本文来源于《干旱气象》期刊2019年04期)

胡海英,李惠霞,倪彪,师斌,许冬梅[8](2019)在《宁夏荒漠草原典型群落的植被特征及其优势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系统调查宁夏盐池县研究区在雨季前后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和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群落植被特征,分析研究群落生境土壤含水量、优势植物叶片的碳稳定同位素组成(carbon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δ13C)、叶片相对含水量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探讨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和植物对水分利用的差异,为荒漠草原地区优良乡土牧草的筛选和利用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结果表明:蒙古冰草、甘草、短花针茅和牛枝子(Lespedeza potaninii)为群落优势种,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为主要伴生种,群落中C3植物居多,优势种均为C3植物。雨季期间降水量使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土壤含水量均明显增加。降水量对上述5种植物叶片的δ13C值、脯氨酸含量和相对含水量的影响显着,且与不同物种之间有显着的交互作用,5种植物之间也呈现显着的种间差异。其中,甘草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蒙古冰草的抗脱水能力较强,牛枝子和猪毛蒿具有较强的渗透调节能力,短花针茅具有稳定的水分利用效率。由相关性分析可知,植物的δ13C值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着负相关,与叶片脯氨酸含量和相对含水量呈显着正相关。总之,降水量显着影响了群落植被物种组成数量、结构及优势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利用方式,其中,甘草最节水,猪毛蒿和短花针茅的水分利用比较保守,蒙古冰草和牛枝子具有灵活的用水模式。(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付俊娥,王明月,庞治国,李芳花,曲伟[9](2019)在《黑龙江西部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及气候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水分利用效率是衡量植物生长状况尤其是农作物灌溉效果的重要指标。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分析水分利用生产效率(WUE)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探讨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2000—2016年的气象数据和MODIS总初级生产力和蒸散发产品,采用趋势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黑龙江西部17年内农田WUE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WUE与降水、平均温度、≥10℃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等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揭示影响黑龙江西部农田WUE变化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提高该地区的农田灌溉效率以及合理配置水资源提供重要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冯金超,党宏忠,丛日春,姚源,吴丽丽[10](2019)在《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动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评价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层次土壤水分特征,本研究选择黄土丘陵沟壑区石家岔流域紫花苜蓿和耕地(马铃薯)土壤为研究对象,在2017年4月至10月对20 cm,50 cm,100 cm,150 cm,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进行监测,分析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量在一个完整生长季的时间动态特征和垂直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含水量的最高值均出现在50 cm深度处,除紫花苜蓿200 cm处含水量高于150 cm处,其他层次表现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2)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0~100 cm的土壤含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最高值出现在降雨量最大的8月份,下层土壤含水量稳定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耕地的土壤贮水量要大于紫花苜蓿地。研究认为,紫花苜蓿消耗更多的土壤水分,更容易引起土壤干燥化。(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水分利用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干旱半干旱区植物的水分传输过程依赖于一套有效的调控机制,研究典型沙生植物对土壤干旱的响应机制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条件下荒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方法】采用包裹式茎流仪于2017年5—10月对毛乌素沙地沙柳液流进行长期连续观测,期间选择天气晴朗的19 d测得黎明前叶水势与正午叶水势,同步连续监测林冠上方太阳辐射、气温、空气相对湿度与土壤含水量。【结果】(1)短期内土壤水势与枝条液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5—6月、7—9月),整个生长季内液流密度与土壤叶片水势差(ΨL-ΨS)呈正相关。(2)叶片水势(ΨL)、大气水汽压亏缺(VPD)均对叶片蒸腾速率(EL)有调控作用,小于阈值呈正相关,大于阈值呈负相关。VPD对EL调控阈值为1.9 kPa,ΨL对EL调控阈值为-3.7 MPa。VPD对叶片导度(g L)有显着调控作用,调控阈值为0.9 kPa,小于阈值呈正相关,大于阈值呈负相关。(3)沙柳木质部栓塞脆弱性曲线呈"r"形,引起枝条50%导水率损失的压力值(P50)为0.73 MPa。(4)整体上看,正午木质部传导度(Ks)与正午叶片传导度(g L)是正相关的。K_s与黎明前叶水势(ΨS)呈现正相关关系,而g L受VPD影响较大导致其与Ψ_S相关性弱。g_L与K_s对于土壤干旱(Ψ_S降低)的相对敏感性(?)为1.035。【结论】以上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加重,木质部在水势较高时便通过降低导水率来减少水分丧失,木质部栓塞到一定程度也不关闭气孔,而是能保持一定的气孔开度。这些适应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沙柳最大化蒸腾和同化速率的一种机制,对正确认识干旱地区沙柳的水分利用特征有明显的理论意义,为深入研究沙柳的水力限制补偿机理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分利用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高恩基,张永胜,李虹彩.不同补灌方式对马铃薯生长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2].杨睿智,马景永,梁椿烜,田赟,贾昕.基于液流和叶片水势测定的沙柳水分利用特征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9

[3].艾则孜提约麦尔·麦麦提,玉素甫江·如素力,何辉,拜合提尼沙·阿不都克日木.2000-2017年新疆天山植被水分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分析[J].植物生态学报.2019

[4].孟德坤,闵孝君,臧永新,马剑英.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人工防护林和自然群落多枝柽柳叶片养分特征与水分利用策略[J].生态学杂志.2019

[5].李芬,侯贤清,李荣.沟垄二元覆盖对旱作马铃薯耗水特征、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9

[6].张芳,曾馥平,杜虎,彭晚霞.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对降水特征的响应[J].生态科学.2019

[7].靖华,亢秀丽,马爱平,王裕智,崔欢虎.不同海拔麦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其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气象.2019

[8].胡海英,李惠霞,倪彪,师斌,许冬梅.宁夏荒漠草原典型群落的植被特征及其优势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9

[9].付俊娥,王明月,庞治国,李芳花,曲伟.黑龙江西部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及气候影响分析[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9

[10].冯金超,党宏忠,丛日春,姚源,吴丽丽.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动态特征[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标签:;  ;  ;  ;  

水分利用特征论文-高恩基,张永胜,李虹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